地方性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的“文学概论”课程变革策略
2017-03-09乔金果
乔金果
(商洛学院 语言文化传播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地方性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的“文学概论”课程变革策略
乔金果
(商洛学院 语言文化传播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成为地方性本科院校新的办学定位和宗旨,培养学生较强的行业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各学科的教学目标。在转型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程“文学概论”也亟待进行变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去向主要是从事中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以及文化宣传、编辑、记者、文员等文化工作。分析“文学概论”课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指出“文学概论”课应与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相衔接,研究转型背景下“文学概论”课堂教学若干新转向和“文学概论”课程目标及内容体系的新建构两个大方面的策略,将会大大提升“文学概论”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贡献。
应用型人才培养;“文学概论”课;课堂教学;课程建构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不断增长。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成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宗旨。应用型人才培养重在“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较强的行业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毕业生能更直接更有效地服务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地方性本科院校转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首先必要的是明确本校本专业的毕业生都从事哪些工作,都能干哪些工作以及干得怎么样,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各行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根据社会需要量身打造具有较高行业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 我们培养的人才能否直接进入行业、产业部门的第一线,进行经济价值的创造和为社会效益直接服务,是转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地方院校中文系毕业的学生主要就业去向是从事中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以及文化宣传、编辑、记者、文员等文化工作。在地方院校进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换的背景下,研讨汉语言文学各专业课程如何有效提升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贡献具有重大意义。其中“文学概论”课的意义尤其重大。
“文学概论”课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理论课,这门课不仅是学习文学的入门性理论课程,而且还是最能体现中文系学生专业水准和专业素养的重要课程。“文学概论”课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文学的本质特点、文学的发生发展、文学作品构成、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等基本原理和规律。该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学生获得欣赏、评论、写作的能力以及阐释社会文化现象的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文学概论”课要培养的能力正是中小学语文教师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师范生而言,毕业后做语文教师,授课的主要内容就是分析、鉴赏文学作品,如果教师的自己文学理论水平不高,不能把握文学的基本理论,那么分析作品的时候只能流于表面化、片面化,就不能真正当好语文老师。此外,“文学概论”课中讲授文学的发展、变化规律,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理论等,这些文学的规律和理论与其它文化艺术的规律和理论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也是从事其它文化职能工作所必备的素养。因此,探索和实践“文学概论”课教学改革,可以极大提升本课程对应用型优秀人才培养的贡献力度,转变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不力表现。
一、“文学概论”课目前形势分析
(一)“文学概论”课面临的转型背景 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要求高校转型的教育目标和质量标准更加对接社会需求、更加符合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很多地方性院校积极响应教育变革的时代号召,全校范围开展转型变革,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受到的冲击是巨大的,其转型成功与否事关重大。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注重对学生知识和理论的传授,实践环节较少,培养的学生难以和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对接,因此本专业的课程亟待进行改革。这就要求本专业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质量监控、双师型教师培养、实践环节等各个环节进行变革,向企业行业所需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靠拢。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专业基础课“文学概论”课也必须顺应趋势进行课程改革,以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教师在课程建设背景下不断地进行新的尝试,但是与实践性课程相比这种变革力度还是显得远远不够。
(二)“文学概论”课自身特点 “文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文学理论是人类文学活动经验的概括,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学习文学理论,有助于开启学生智力,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使学生能够统观文学活动全局,认识和把握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学生以后开展文学创作、文学欣赏、文学批评实践活动及阐释社会文化现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有利于把学生培养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合格人才。但是“文学概论”课在现实中常常处于尴尬的状态。在“文学概论”课教学中发现,文学概论以抽象性、理论化、概括化使很多学生对其望而生畏,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理论比较枯燥,不容易接受,很难学,很多教师也停留在对基本理论的讲解阐释上,学生难以掌握基本理论,更谈不上学以致用,这种局面难以发挥“文学概论”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三)“文学概论”课在电子传媒时代的新境况 进入20世纪以来,网络多媒体技术大大普及,现代社会进入电子传媒时代,手机、互联网等影音图像填满了我们的生活,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电影、电视、音乐作品而不是纯文字作品,大部分学生对影像类艺术的兴趣要远远高过纯文字作品。文论家王一川指出“从文学教育的核心媒介看,不再是过去的纸质媒介主导而是电媒主导,即以电子媒介为文学教育的主导型媒介,以及从电子媒介返销纸质媒介。”[1]“文学概论”课教学中往往只对文学的理论进行关注和讲述,但是从当前的文化现状可以看到,传统“文学概论”课只是把文学理论和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和阐释对象是不够的,与当今电子传媒时代学生的关注的文化现象存在着距离。
(四)学生阅读贫乏和被动学习 文学理论是以文学作品为基础的,在大量的作品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基本规律和原理,而现在高校学生的最大问题是忙于英语、计算机和其它资质证书的考试,无暇去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另外,90后学生是伴随着电影、电视、多媒体成长的一代,他们都熟悉电视剧《西游记》却不曾读过名著《西游记》,他们玩三国杀却没读过《三国演义》。学生关注影视文化较多而对纯文学文本阅读较少,学生在学习“文学概论”的过程中不能把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以及社会上的文学现象同所学的理论结合起来,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觉得文学理论枯燥、乏味, 不感兴趣,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
要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面对和解决以上这些问题,“文学概论”课的变革势在必行,亟待课堂教学的新转向和课程体系的新建构。
二、“文学概论”教学变革新转向
(一)变革教学内容 学生跟着教师学习,因此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以及方法对培养什么类型的学生至关重要。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和研究型人才培养所教授的内容明确区分开来,把那些晦涩艰深又没有实用价值的章节进行简化,精简出最为基本的教学内容,内容以对学生以后工作够用、能用为度,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而定。
“文学概论”课的内容框架基本上都是由文学本体伦、文学活动论、文学作品论、文学创作论和文学接受论这几个板块构成,传统“文学概论”的教学多是沿用研究型大学的上课套路,内容多是宏观的理论讲述,特别侧重于对文学观念、文学性质等文学本体问题的研究,以及对文学活动发生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文学本体论和文学活动论包括较多的抽象的宏观理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这些理论的阐述往往占据大量的教学时间,从而挤压了文学作品论和文学接受论等这些理论相对较为浅易内容的教学时间。学生由于理论的抽象玄虚而收效甚微,甚至对“文学概论”的学习产生望而却步的感觉。
其实对于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笔者认为,重点学习“文学概论”课中的文学作品论和文学接受论具有更为实际的意义。文学作品论中包括了文学作品的基本类型和体裁、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几种理想形态、叙事性作品、抒情性作品以及文学风格这些内容。对文学作品类型、体裁、语言、形象、意蕴、风格的分析和把握正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是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功。同时,这一部分内容也有利于文学创作者把握不同文学的类型和风格的特点,为创作产生指导作用。在某些地区,戏剧文化传统一向深厚,新时期仍不断推陈出新,而在文学的基本体裁中讲到剧本的基本特点是:浓缩地反映现实,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动戏剧动作。熟悉了这些,学生就能很好地把握戏剧的关键点,就能自觉以此来指导戏剧创作实践和欣赏。因此,文学作品论这一板块的内容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师进行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应该作为“文学概论”教学的重中之中,让学生多学多练,为成为合格语文教师打下基础。
文学接受论是文学活动的实践环节,包括了文学欣赏和解读的方法,而中小学语文课教师的任务恰恰就是带领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和解读。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和电子传媒的背景下,文化产业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是一个重要社会经济问题,在文学接受论这一专题中还包括了文学生产、文学传播和文学消费的有关知识,熟悉和掌握这些知识对于从事文化工作的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因此,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改变教学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对未来学生就业相关的内容要多讲多实践,和直接就业关系不很密切的研究型理论就少讲。
(二)更新教学理念 践行“尚教为学,践用至要”的办学理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培养有能力会应用的人才,因此实践和实训应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学生对理论应用的操作,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在文学概论课堂上多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去进行文本分析的实践,以及对社会热点文化问题进行解析。“文学概论”课堂必须打破以往重理论轻运用的传统,增加课堂实践环节,在“文学概论”课上要把对文学理论的概述转变到学生应用文学理论来分析文学作品和社会文化现象上来。例如,学习文本的构成层次,可以让学生用文本层次理论去分析海子的诗歌作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学习文学风格理论,让学生去分析自己喜欢的一位作家的风格特点及其成因;通过“文学与非文学”的辩论,让学生通过对“梨花体”等大众文化的批评分析来巩固学生对文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并提升应用能力。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把课堂教学从讲什么转变到学生学会了什么上来;转变教师作为单纯知识的传声筒的传统教学观念,把课堂变为师生对话交流和提高实践能力的平台,而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
(三)活用教学方法 根据不同的理论内容,活用多种现代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体。可以进行多媒体教学,使用影音案例教学法,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具有时代特色。现代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影视文化,因此选择恰当的影音案例运用到文学概论教学中来,可以和学生视域进行对接,影音案例教学法也能极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可以运用文学理论知识对影视文化的类型、叙事、形象、审美等进行多方面的解读,全面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一定是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因为只有自主选择的学习才能激起学生生命的活力,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拥有强劲的动力”。[2]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借助网络搜索引擎、微博、网络文学阅读等来了解文学理论的新变化,并能分析社会文化热点,紧跟时代潮流。
采用开放而多元的对话交互合作式教学,巧设情境的趣味式教学等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可以开展辩论会,进行文化资源参观学习,戏剧小品的创作演出活动,微文学创作大赛等多种多样活动,让学生参与实践,得到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 转型背景下“文学概论”课程体系新建构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是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落实的桥梁,课程体系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学生的学识素养和专业能力的生成。因此,合理的课程体系的建构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在地方型本科院校确立了应用型办学定位之后,课程体系也应该以此为导向进行新的建构。
(一) 确立以实践品格为导向的目标建构 “文学概论”课讲述文学的基本的原理和规律,不可避免地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这就很容易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产生距离。2006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制订的《文学概论教学大纲》中指出,文学概论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文学理论知识,深化学生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文学观念,掌握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概念范畴和基本的文学研究方法。并为学生学好文学史和其他文学课程、进行文学欣赏和文学评论等实践活动,以及今后进一步从事专业化的文学理论研究奠定基础。在这个教学目标中,把对文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的获得作为重要教学目标,为的是帮学生为其它文学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可见,这个教学目标的导向是培养学识性人才而不是应用型人才。
学校培养目标定位的转型,必须要求人才培养方案先行,其中各学科的教学目标的改变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引导着学科教学的方向。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概论”课的教学目标要有一个根本的变化。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局限在培养学生掌握文学基本规律和从事专业化的文学研究上,要转变为训练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文学写作能力,也要提高学生对网络文化和影视文化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的阐释和判断能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文化表达及应用能力。只有真正确立以实践品格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目标,“文学概论”课才能大大提升其对中文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贡献。
(二) 多样性实践课程体系的内容新建构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应大胆进行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探索,扩充“文学概论”课的内容体系。文学理论就是从文学现象、文学创作活动和阅读接受活动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和原理,离开了这些具体的文学活动,文学理论就也就没有了生机。所以,在“文学概论”课程体系的建构上,应增设文学阅读、文学创作、作家作品评论、文化阐释等内容体系,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对“文学概论”课参与度的同时提高应用能力,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以笔者所在商洛学院为例,自从学校确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定位后,“文学概论”课为践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性提出了“文学理论教学与文学创作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教学策略,文学理论课程体系中首次增设了“文学创作实践”课,将文学理论教学与文学创作实践教学相结合。请全国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得者、小小说作家陈敏担任文学创作实践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尝试,现中文专业学生已出版学生作品集《我们20岁》、《草环梦》等若干部,取得了喜人成绩。另外,笔者所在的学校中文系还以贾平凹研究基地为依托,结合当地独有的作家资源,创造性地把文学理论教学与贾平凹等商洛作家创作研究相结合,丰富了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初步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特色。这些都是课程体系新建构的成功尝试,是值得同类地方院校借鉴的。
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转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因此课程改革必须以应用型人才为导向,以培养学的的综合应用能力为重中之重,作为专业基础课的“文学概论”在中文专业课程体系中有着重要位置,对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文学交流能力、文化阐释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进行“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变革有利于在教学中实现抽象理论的阐释与生动具体的运用达到完美统一,完成课堂教学由传统的注重知识理论传授到重视“学以致用”学生的培养,使“文学概论”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作用。
[1]王一川.重新召唤诗意启蒙:电子传媒主导年代的文学教育[J].当代文坛,2007(3)4-8.
[2]曾继耘.差异课堂教与学的行为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42-46.
责任编辑 付友华
2016-03-26
10.3969/j.issn.1003-8078.2017.01.08
乔金果(1986-),女,河南南阳人,陕西省商洛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讲师,硕士。
商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金,项目编号:16jyjx121。
G642
A
1003-8078(2017)01-00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