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木偶文创产品开发与设计
——以幼儿玩教具产品为例
2017-03-09陈西蛟
倪 萍,陈西蛟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 文创系,福建 漳州363000;华侨大学 建筑学院,福建 厦门362000)
闽南的木偶艺术作为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带有强烈的地域民族风格与文化气息,其传承与发展随着大众审美需求的提高与各种新媒体的兴起,正面临困境。在寻求闽南木偶产业发展的路径中,木偶产品的定位与创新设计成为其发展的重要环节。在众多物化的产品中,木偶玩教具作为文化创意产品,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同时,玩具产业作为我国制造产业的代表,具有潜在的发展与开拓空间。然而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玩具生产国,多采取代工生产形式,产品也呈现同质化,缺乏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玩教具文创产品。将闽南木偶造型的艺术特点与文化内涵融入幼儿玩教具产品中,寻求如何体现其文化设计,不仅有利于提升产品价值,亦是开发与设计相关产品的前提基础与有效路径。
一、闽南木偶概述与木偶玩教具产品现状
木偶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源于汉,盛于唐。[1]6闽南的木偶艺术承载了多层的文化含义,其中既包含了美术、戏曲、音乐、文学等多种艺术元素,又蕴含了地域的历史与民俗等文化内涵。闽南的木偶种类按结构分主要有提线、布袋、铁枝3种类型。其中,泉州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提线数目多达36根,主要分布在木偶的头部和四肢的各个主要关节,布线形式既合理又严谨。闽南的布袋木偶,又称掌中木偶,主要盛行于泉州和漳州,称“南北两派”,都十分有名。木偶头部中空,食指可放置其中,颈部以下通过布内袋缝合身体四肢,由其他手指伸入布袋内进行控制。铁枝木偶起源于广东潮汕地区,由皮影戏发展而来,因此也叫“纸影戏”,主要分布于漳州的诏安、云霄、东山、平和等县。[1]12-13传统的闽南木偶的头部与四肢主要由木质材料雕刻而成,辅以其他材料缝合连接,外形大多模拟各种人形或动物。在闽南木偶造型艺术中,风格各异的木偶头部赋予了木偶灵气,小小的木偶通过人的操作演绎木偶戏,带给观众无尽的惊奇与兴叹。
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与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木偶作为玩具与教具开始进入幼儿园,但是此类产品大多造型单一,风格雷同,且多由成人操作展示,适合儿童动手操作的甚少。不仅木偶玩教具产品如此,在琳琅满目的玩教具文创产品中,国内多数的玩具生产企业不具备自身研发能力,多半采取代工的形式,玩教具产品的品质较为低廉,形式固化,体现传统文化元素的木偶玩教具产品更是屈指可数。
二、开发闽南木偶玩教具产品的价值
1.对儿童富有教育作用
玩教具作为文化创意产品,具有娱乐、健身、教育等特点。[2]16-20对于处在幼儿期的儿童而言,玩教具既是在愉快的情绪中游戏的一种器具,同时也是认识世界过程中的教具,满足了他们娱乐与教育等需求。随着人们对儿童教育的重视,众多的玩教具产品越来越朝合理化与多元性方向发展,作为物质载体的玩教具产品在幼儿教育环节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在众多种类的玩教具产品中,木偶玩教具产品属于社会生活类玩具,此类产品主要通过儿童对社会生活即兴的模仿与扮演,加深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木偶的面容、服饰、道具规定了角色的特点,儿童通过操作,在理解角色的过程中进行即兴的体验创作,通过肢体的动作、语言艺术的表达,探索与解决情景中的社会生活,体验人我之间的关系。这一游戏过程带有极强的情感性,既锻炼了形象思维,又有利于其审美情趣的形成,从而培养并促进了儿童的认知、情感、交际、创造等能力的发展。
2.有利于闽南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人类创造文明的过程,文化创意产品作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众多形式之一,既是物质载体,同时也具备了文化内涵。儿童是新时代的新鲜血液,肩负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使命,他们在成长与学习过程中离不开“玩”与“游戏”。作为物质载体的玩教具产品,好比一本隐形的书,好的玩教具有利于儿童学习品质的提升,能为儿童提供与创造理想的学习方式;有利于知识的传播与感性经验的积累,在传授技能的同时,影响并陶冶儿童的性情。开发与设计具有闽南木偶文化元素的玩教具产品,使儿童在玩与游戏中欣赏并接触到闽南民间的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兴趣;在使用与体验木偶玩教具产品的过程中,感受到闽南地域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即兴运用木偶玩教具表演中,通过木偶角色与形象赋予的妆容服饰与背景,感受与理解闽南文化。因此,闽南木偶玩教具产品有利于儿童在玩与游戏过程中锻炼他们语言、运动、艺术与认知等能力,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对闽南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闽南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促进闽南木偶文化产业与地方经济的协同发展
如今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新趋势,把文化作为一项产业去经营,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地区经济的繁荣。闽南各地的木偶文化产品虽然也有部分制作精良,但绝大部分还只能依托传统木偶戏存在与发展。随着大众媒体的兴起与发展,诸如电影、电视、网络以其丰富的视觉特效与听觉语言迎合大众的需求,对闽南木偶等传统的戏剧表演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闽南木偶戏在表现形式与内容上整体缺乏竞争力,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环境中,发展陷入了困境,而主要依托传统木偶戏存在的木偶文化产品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3]1-2闽南木偶文化产业如何创新与发展已然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几年,由于闽台文化之间的交融,受到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将传统文化融入产品设计已成为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趋势。因此,开发闽南木偶文化创意产品不仅需要拓宽形式,更需要注入文化的创意与产品的创新。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玩教具产业的内销实力庞大,具有市场先机与行业的前景。伴随着人们教育理念的更新,新一代的家长逐渐认识到了玩教具产品对于儿童早期教育的作用,同时也意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他们更愿意购买带有文化气息的玩教具产品。因此,此类玩教具产品的购买群体与需求正逐渐增多,将闽南木偶文化元素融入幼儿玩教具产品设计中,将文化与产品设计融合,既提升了产品的价值,使文化资本能够转化为经济资本,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同时促进闽南木偶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相关产业链的形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三、闽南木偶设计元素与幼儿木偶玩教具产品设计
1.闽南木偶设计元素分析
闽南木偶设计元素包含了传统精美绝伦的造型、色彩与绝无仅有的结构特点,具有闽南明显的地域特征。闽南的木偶造型整体上受到了戏曲的影响,其中头部的造型设计是影响整体角色特征的关键环节。传统木偶头部的造型设计采用雕绘结合的手法,五官沿袭了中国戏曲人戏化妆特点,生、旦、净、末、丑特征分明,木偶的服饰涵盖了盔帽、服饰、鞋靴、兵器等,形式丰富独特,不管是面部妆容还是服饰,其图案与色彩的搭配明确地区分出不同角色的性格特征。[4]44-45闽南木偶在色彩的运用上同样遵循了依角色而设的原则,在妆容与服饰中,依角色的性格、等级、精神气质、场景以及风俗等设计着色。在色彩运用中包含了暖色系的红、紫、粉红、褐、赭、黄,冷色系的蓝、绿,无彩色系的黑、白、灰以及金属色系的金、银等,色彩明快浓郁。闽南木偶的结构主要有提线、布袋、铁枝三种,其中提线木偶结构主要在木偶的头部(眼睛、嘴巴等)、四肢(包含手掌、手指、脚趾)、背部、腹部等重要部位设线,以拉动丝线来控制与操作木偶。布袋木偶的结构为头部中空,在颈部以下将身体与四肢躯干缝合,再与头部连接,外着服装,操作时将手伸入布袋内,五指分别支撑头部以及左右臂,以此操纵木偶动作。铁枝木偶源于广东潮汕,由皮影发展而来,结构形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由平面改成立体,依然保留了皮影戏的操控方式,为泥头、纸身或将稻草捆绑作为身体,木足,着装后只在背后与双手以一根铁线操纵。
2.闽南木偶元素在幼儿玩教具产品设计中运用
(1)造型元素借鉴
闽南传统的木偶在造型设计中大多依据戏曲的成人面部与服饰妆扮设计,对于儿童而言过于具象与单一,缺少了亲和性。作为幼儿玩教具,其形象上的设计首先要能激起儿童的喜爱,才能让儿童进而体验,由喜爱并激发儿童玩的兴趣,使得玩教具具备更大的吸引力,通过玩的时间与次数上的积累达到“教”的目的。以3—6岁的幼儿为例,此阶段的儿童特别喜欢可爱的卡通形象,也更愿意将这样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安全玩伴,因此在设计闽南木偶玩教具产品的过程中,外在造型的设计应具有趣味性与亲和力。当然,造型上并不是一味地追求诸如国外的卡通形象特征,而应借鉴闽南木偶形象上中国戏曲典型的“丹凤眼”“樱桃嘴”等特征进行卡通化设计。保留闽南木偶的造型特征,结合儿童心理审美需求设计,使产品既保留闽南木偶文化特色,同时又能满足幼儿的需求。
(2)色彩元素运用
色彩在玩教具产品中虽然依附于造型,但是对儿童而言,比产品造型本身更具有吸引力。玩教具的色彩设计关系到产品能否快速吸引儿童,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玩”与受“教”。以3—6岁的儿童对色彩的喜好为例,此阶段的儿童对于三原色(红、黄、蓝)以及它们的对比色(绿、紫、橙)尤为喜欢,因此合理利用与配置色彩,有利于刺激他们视觉上的观感,同时也符合此阶段儿童心理发展,进而加深他们的视觉感受与色彩记忆。闽南木偶在颜色的运用上艳丽、明快,色彩饱和度与纯度高,正好符合本年龄段儿童的审美需求。在设计中保留闽南木偶传统色彩,不仅能吸引儿童的喜爱,同时也再现了传统的木偶特征,使产品具有明显的闽南木偶文化特点,具有较强的辨识度。值得一提的是,在闽南木偶玩教具产品的色彩设计与运用中,需特别注意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性别意识以及其对色彩的偏爱与喜好。如5岁之前的儿童对产品颜色偏爱差异不明显;5—6岁后,随着儿童性别意识的形成,男孩更多偏向蓝、绿等明度较低的颜色,女孩则偏爱红、橙、黄以及粉色系列的高明度色系。[5]50-57
(3)比例结构改良
闽南木偶的结构与尺寸都是依据成人标准而设计,不管在其结构形式上,还是比例尺寸上都不适合儿童操作。设计闽南木偶玩教具产品时,可根据闽南木偶的结构形式所对应的尺寸与特征、材质与重量,以儿童的生理标准进行调整与简化,使其便于儿童操作。以闽南漳州地区的布袋木偶尺寸为例,结合幼儿期儿童手部长度尺寸与受力情况进行调整,将木偶的总长、头部操作尺寸与双臂长进行缩小,材料上尽量采用软性材质,以便于本年龄段儿童操作。闽南泉州的提线木偶结构特征在于“悬丝”操作,操纵方式在木偶的各关节部位,如头、四肢、背、腹乃至手掌与脚趾等,最多可达30条以上,并不适合本阶段儿童操作。在设计木偶玩教具时可结合本阶段儿童生理尺寸与协调程度,将其简化,只在四肢或头部做线。此结构形式不仅简单明了,其生动的结构吸引儿童,且保留了提线木偶原来的结构特征,易于儿童操作。
(4)功能拓展
闽南传统木偶产品主要功能为充当戏剧表演的道具,或作为纪念品、艺术品收藏等。随着幼儿教育理念的发展与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木偶产品进入幼儿园。由成人操作的闽南布袋木偶产品与作为表演类玩教具的指偶与手偶结构特征区别不大,因此可将闽南木偶元素融入手偶与指偶玩教具中,设计具有闽南木偶造型特色的产品。此类玩教具还可拓展为两种类型,即身体活动型和开口说话型。当然,木偶玩教具产品属于社会生活类的玩教具,造型上的拓展只是一部分,功能上的拓展更增添玩教具的可“玩”性与“教育”性。以幼儿期儿童为设计对象,此阶段的儿童对于角色扮演玩耍的兴趣达到高峰,他们喜欢模仿并扮演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随着他们认知与身体肌肉调节功能的逐渐成熟,他们更喜欢有细节、有操作过程类型的玩教具。据此,在功能上可增加认知类型的玩教具特点,如将闽南木偶玩教具产品的头部、身体、四肢根据结构进行分解,设定出不同的角色特征,儿童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进行换装(如戴帽子、系带子、更换服饰等一系列较精细动作),以此让儿童自由地进行组合、拆分、再组合,锻炼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与眼手之间的协调能力,开发他们的思维。也可以结合美工类玩教具功能,将木偶的服饰设计成DIY填色的形式,只用线条划分出服饰的部位或种类,如画出衣服、裤子、背心裙子的外轮廓,让儿童在轮廓内进行颜色的自由填充。还可以结合益智类玩教具功能,设计木偶玩教具产品服饰或头饰上的装饰物,注重其数量、颜色、形状的变化,在“玩”的过程中配合“教”的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根据指定的数量、颜色、形状进行组合,以此培养幼儿对数、色、形的理解与认知能力。通过以上功能的拓展,使得闽南木偶玩教具产品更好地发挥“玩”与“教”的作用。[6]22-28
(5)内容创新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中精神的传播,开发与设计闽南木偶玩教具产品并不局限于保留其产品的外在形式以及功能上的借鉴与整合,在内容上还应将闽南地域的文化内涵注入其中。作为代表地域特色的幼儿玩教具产品,不管功能、形态还是内在寓意,都是社会文化的载体与符号,因此,闽南木偶玩教具产品可结合闽南地域的文化元素与文化形象进行设计。闽南地区有厦门、漳州、泉州三个地级市,素有闽南金三角之称,闽南各地的建筑、物产、民俗、民间艺术与传说、宗教等都能成为设计地域文化形象的内容。以闽南的漳州为例,漳州被誉为闽南的文化重镇,其物产资源十分丰富,水仙花为漳州的市花,其精神气息与造型特点折射出漳州儒雅、创意的精神风貌,水仙花也成为漳州文化形象的代表。在木偶的造型元素设计中,可保留木偶戏曲妆容,结合水仙花的造型、色彩等元素设计一系列以水仙花为原型的木偶玩教具产品;也可结合水仙花的民间传说,将传说故事中的角色进行物化,以此内容设计成一系列的木偶玩教具产品。幼儿在借助此类玩教具产品进行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既享受到了“玩”的快乐,同时耳濡目染地受“教”,从而更深刻地认识与学习了地域文化。
四、结 语
将闽南木偶造型艺术各元素与文化内涵,根据幼儿心理、生理特点,结合当地木偶产业与经济的实际情况开发与设计产品,丰富了玩教具的趣味性与内涵,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深入感受地域民俗文化,有利于闽南木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能提升文化创意产品本身的价值,促进相关文化产业与地方经济的协同发展,寻求有利于其他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发展之路。
[1]黄文中,陈晓萍.民间木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李斌.玩具与儿童发展[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3]王贵州.扬州木偶戏中木偶造型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方向研究[D].南京:南京航天航空大学,2014.
[4]童芸,孙欣.木偶[M].合肥:时代出版传媒有限公司,2016.
[5]李爽.儿童玩教具的设计研究与开发[D].天津:天津科技大学,2013.
[6]郭力平,谢萌.幼儿园玩教具配置、设计制作与应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