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的美学特色
2017-03-09申玉洁李天豪丁笑颖杨卫丽
申玉洁,方 帅,李天豪,严 旭,丁笑颖,杨卫丽,芦 旭
(西北工业大学,陕西 西安710129)
徽派建筑是中国保存下来的传统建筑中非常重要的建筑流派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主要流行在安徽的黄山和宣城、江西的婺源、浙江的淳安等地,其造型风格和工艺特征主要体现在民居、牌坊、寺庙和园林等建筑中,体现了很高水准的传统营造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间艺术的瑰宝[1]123-131,[2]113-115,[3]30-37,[4]52-59,[5]118-120,[6]141-144。徽派建筑中的徽州三雕在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分别在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地理位置和古徽州文化的影响,徽派建筑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其基调由粉墙、青瓦和马头墙以及层楼叠院、亭台楼榭、曲径回廊、砖木石雕等组成。徽派建筑具有清新典雅、规模宏伟、布局协调、结构合理的生态哲学理念,有着高超的科学建筑设计理念和深厚的时代文化内涵,在整体规划、空间布局以及装饰艺术等诸多方面自成一体[5]118-120,[6]141-144。
一、整体规划
1.选址
徽派建筑不论是选址还是规划理念都深刻反映了依据徽州地理特征的风水观念、与社会文化发展相统一的宗族思想和审美倾向。“风水之说,徽人尤重之”。徽州的地理环境为四面环山,为风水之说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造就了风水文化并使之成为徽州村落选址的标杆;满足了聚族而居的宗族生存和发展的心理需求。一般徽州村落的形状很不规则,主要是根据地形和道路方向逐步发展,面积与民居数量不一。为了用水方便,多位于溪流附近,也有一些村落是筑渠引水,水系通过村内,与街道平列。没有溪流的地方,村落一般建在向阳的山麓。建设者在建宅造村的过程中,总是根据风向、光照以及供水水流等竭力选择一个最佳的风水宝地,希望带来个体和整个宗族的发达兴旺。因此“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观是徽派建筑在选址上的主要特征,崇尚因地制宜、避凶驱邪、万物和谐。
徽州村落所处的地理环境一般为丘陵,村落的选址特征大致包括几个方面:一是依山南麓而建,山涧有溪流,村落河流环抱,村落的建筑顺应山势层层向上叠进排列;二是村落所处之处有利于村民的生活和劳作,村落处于山之南麓,可获得充分的阳光,河流环抱可提供充足的用水,方便建设园林,根据地形和道路方向逐步发展的村落易于修筑道路以方便村民的劳作及与外界交流;三是背山面水的环境非常有利于村落的安全,山麓和河流自然形成了防御屏障。
2.布局
(1)村落的中心
村落居民行为和心理上的集聚中心是祠堂、书院等公共场所。封建社会有严谨的宗法礼制,因此祠堂就成为最重要的公共建筑,它占据村落最重要的位置,是村落的精神中心,教化和约束村民的生活行为,大多数的集体活动集聚于此。徽州祠堂以三进居多,也有二进和四、五进。首进称为“仪门/大门/门厅/过厅”,次进称为“享堂/正堂/正厅/大堂”;再进称为“寝堂/寝殿/正寝/寝室”,寝殿中间供奉祖宗牌位。徽州古村落的祠堂外观庄严肃穆、豪华大气。门厅大多数为五凤楼建筑,两侧门楼饰以精致唯美的砖雕。内部结构与徽州的民居相类似,是围以高墙的穿斗式木构架。
(2)村落的路径
徽州古村落的路径主要包括街道、巷陌和水系。街道和巷陌往往以曲折幽深为表现手法,体现了“寻其起尽”和“移步换景”的空间美学效果。徽州古村落有着清晰的道路结构,街道与巷陌的转变明确,运用了立面或辅地形式来营造“私密-半公共-公共空间”的心理感受,实现人与建筑的和谐。街道相当于古村落的骨架,高宽比在1:1.5—1:2之间,呈现宽敞流动的带状特点,起到交通和交往的作用。街道受到两侧建筑物的夹峙,视线或开放或封闭,街道两侧居民私家庭院的风景在高高矮矮的围墙内若隐若现,倍增美感。巷陌与街道一起组成徽州古村落的交通网,如树枝般连接千家万户。巷陌一般是封闭、狭长的空间,高宽比在8:1—10:1之间,所以比街道窄,巷陌的空间界面多为两侧建筑物的山墙。高高耸立又无开窗的山墙使巷道形成更为狭窄、封闭的带状空间。徽州古村落几乎都具备设计科学合理的水系和水圳。“浣汲何妨西路远,家家门巷出清泉”。徽州古村落不论从任何角度看都是山水并置、风景秀丽,水系和水圳的灵活用水大大方便了居民的生活。
(3)村落的边界
徽州村落的边界组成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人工设计建筑形成,较常见的是堤坝、水口、驳岸、庙宇、牌坊;一种是由自然的山水田园组合形成的,如唐模的入口由自然山水和人工亭子等组成。西递的入口由自然山水、具有历史意义的牌坊以及硬质驳岸等组成;宏村的入口由拱桥和南湖等组成。
二、徽派建筑的美学特色
1.序列层次美
序列层次美是徽派建筑突出的艺术特征之一。这一特征的形成与中国古代的宗族伦理形态有关。徽州建筑在形式美的表现上首先是它的序列美和群体美。这种总体呈现序列层次的艺术氛围不仅完美地满足了生活实用要求,而且极大地满足了当时社会的宗族礼仪要求。正如中国经典之作《黄帝宅经》所述:“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此中“阴阳”强调的就是建筑或建筑体系的自然属性,人伦强调的就是建筑或建筑体系的社会属性[2]113-115,[3]30-37。自从周秦以来,凡住宅、祠堂、坛庙、宫殿、城市规制以及陵墓的用材、体量、形式和色彩等都有详细的等级规定和礼制理论。如皇宫、寺庙、王宫贵族等使用琉璃瓦,而老百姓使用黑陶瓦。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法规礼制和成熟的建筑形式美的法则逐渐相融合、相统一,形成了特定社会时代的建筑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和谐美、节奏美,以及不同阶层、不同用途建筑的不同风格。
2.自然和谐美
依山造房、傍水结村。徽州传统建筑在建筑或建筑体系的选址勘察、建筑设计、整体布局、建设施工等方面都会尽可能地尊重自然,注重与自然的和谐,不追求外表的奢华,而特别注重体现“情与景会,意与象通”的内在意境。牌坊、亭阁、庙宇、祠堂、民居以及山光水色完全融为一体。在民居建筑中,十之八九或依山傍水、或背山面水、或枕山面水,槛外是水、窗外是山,似乎山和水已被引入家里。看起来徽派建筑群似乎以烟云为奕奕神采、以草木为黛色毛发、以山水为畅流血脉,行云、流水、草木、山野等自然景观与建筑群融合为一个充满艺术美的整体。远观呈现错落有致又朴实淡雅的高墙飞檐和白墙灰瓦的建筑群落;身临其中,可感四时有景、风花雪月、低树临池、花情映水、藏露适宜、院深居简。姿态万千、错落层叠的马头墙,突兀多变的飞檐翘角,栩栩如生的院墙石雕和花窗板壁木雕,精心铺砌、蹬足铿锵的青石板路,这一切都与山水天色融为一体,如诗如画,美不胜收[2]113-115。
3.结构精巧美
与以砖石结构为主的西方世界很多磅礴大气的建筑体系相比较,以木结构为主的徽派建筑体系结构精巧、独领风骚。徽州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巧夺天工、富于变化的框架式木质结构。木构架结构在建筑结构上意义非凡:在工程科学技术的意义上表现为结构稳定、承重力强、防震度高;在美学意义上表现为结构精美与装饰典雅。所以适应性非常强的徽派建筑木结构体系,体现了构造工程科学技术和美学艺术形象的完美哲学统一,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这个木构造体系往往由四柱、二梁、二枋构成,在空间形式上间与间关系非常灵活,还可以错落组合,或加以变通而成不同的形式,如八角、六角、圆形、扇形或其他形状等。最常见的屋顶构架形式是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形式均不会改变构架体系,并可在屋角做出飞檐翘角。同时,木结构的构件本身非常便于雕刻、彩绘,而它们又反映了建筑物拥有者的美学欣赏能力和人文造诣水平,雕刻、彩绘本身所具有的的艺术美学意蕴同时能够增强建筑的艺术表现力。因此,徽州古民居建筑的造型美、结构美、雕刻彩绘美等互为表现、相得益彰。这种结构能使房屋满足生活和生产要求,同时使得房屋墙壁不负重,可以灵活设置门窗。室内间隔同样可依据功能需求和审美旨趣,采用板壁、罩(正罩、圆光罩、飞罩、几腿罩、花罩、栏杆罩,等)、屏、博古架门、帐幔和槅扇等。这些木材构筑物使用灵活,能任意划分功能区域;非常方便拆卸重组,并能随时改变功能区域。有的还在室内部分上空增加阁楼,竖向分隔空间为多层,或增加回廊,再加以不同的家具陈设、雕刻、彩绘和装饰,就使得建筑拥有了自身更加鲜明的个性特点。木材构筑与自然环境条件配合,使得室内与庭院空间高度统一,木材构筑的走廊、回廊与凉棚花架、树木花卉、假山绿池等呼应,作为室内和室外空间过渡,更富美学意蕴和自然旨趣[2]113-115,[3]30-37。
4.规格稳定美
徽州古民居建筑体系多以木质结构为主,为便于构件的估工算料、制作和安装,易于走向构件规格化,也促使了设计模数化。建筑的规格化,促使建筑风格趋于统一,也保证了各座建筑都可以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规格化与前述的序列层次美、结构精巧美并行不悖,反而是相得益彰。规格稳定美作为一种建筑空间艺术,是建筑艺术进步的一种表现。徽州民居建筑单体似乎缺少变化,但群体组合看起来却又变化多端,原因应该就是单体的规格化与整体的多样化的统一[2]113-115,[3]30-37,[4]52-59。
5.造型意境美
构成建筑空间的三维物质实体的组合就是建筑造型。建筑造型使建筑具有整体的美感,同时又体现秩序性与多样化,对建筑造型进行形态塑造需要遵循美学的基本原理。相似、均衡、对比和变形是常用的基本造型手法。建筑造型的均衡和对比常指在建筑的抽象与具体、自然与人工、疏与密、对称与非对称、大与小、高与低、横与竖、曲与直、凹与凸、虚与实、明与暗、繁与简、粗与细、轻与重、软与硬以及在材料的肌理与质感、材料与结构的形状、部分与整体的色彩、方向、光影等方面有均衡的美感和对比的美学意境,从而丰富整个建筑物的情趣,在均衡与对比中对建筑物起到衬托的作用,使得建筑物更富于意境的表现力。在尺度、形状、位置、角度、高度等建造的基本要素方面进行变形,使得建筑形态多样、富有诗意。在徽派民居建筑群中,同时又会发现整体与局部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整体与整体之间存在着相似的、共通的美学意境,形成了徽派民居所特有的整体的造型意境[6]141-144,[7]67-68。
6.屋顶曲线美
徽派建筑的房屋都由台基、房身、房顶三部分组成,外观特征极为突出,史称“三段式”建筑[8]118,[9]127-129,[10]95,[11]22-23,[12]102。 中国徽派“三段式”建筑中房顶又有着其独特的风格,并以此而迥异于欧洲古典的“三段式”建筑。以大屋顶在“三段式”之中最为典型。在徽州民居建筑房屋中,屋顶在单座建筑房屋的高度中占的比例很大,有的甚至可以达到立面高度的一半左右。无论品位最高的垂脊四面坡的四阿顶/庑殿顶,还是品味稍逊的歇山顶、攒尖顶等,屋顶造型曲线均优美柔和、美不胜收,表现为或“翼角翘起”或“似鸟巡天”。在徽州民居中像古希腊建筑房屋那样的平定式极为罕见。初看起来大屋顶的基本形式好似表现很简单,仔细研究品味会发现细节方面的与众不同,可以做到变化万千、匠心独具,表现出或柔美温婉或磅礴大气的美学意境。
三、结 论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通过序列层次、结构方式、建筑材料、外形意境等独特的艺术语言反映不同生产力水平、不同自然环境、不同宗教信仰民族的审美追求,是反映时代文化的一面镜子。徽派民居建筑群的建筑美学特色正是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美的主要成就,它既是安徽的,更是中国和世界的。徽派建筑之美既有其发展过程中社会渊源的特殊性,也有人类审美的共性追求,既具有中国传统性,也具有地域现实性。现代西方建筑思潮对我国建筑的发展影响至深,使得我国很多城市面貌雷同,逐渐失去地域特色,而且建筑格式单调,传统建筑的美学意蕴逐渐消失。庆幸的是,在党中央“乡愁”文化的号召下,曾经迷失的中国当代建筑人越来越重视建筑的地域美学特色,徽派建筑的艺术特征也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研究并发扬光大。相信当代的建筑师们一定能够创建出既能反映传统文化又能体现时代特色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
[1]薛富兴.艾伦·卡尔松论建筑美学的生态学方法[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9(1).
[2]赵现坤,窦金楠.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生态建筑美学的新模式[J].山东林业科技,2012,42(2).
[3]王庆卫.美学的僭越与“伦理”的复归——从形式静观到审美融合[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5(3).
[4]陈万球,曾蓉茜.中国传统建筑工程的美学意蕴[J].创新,2016,10(6).
[5]李婧,陈天.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特色探究[J].建筑与文化,2015,12(1).
[6]钟海北.城市综合体建筑美学意义初探[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7(2).
[7]张嘉颀.生态建筑美学的可持续发展探析[J].大众文艺,2015,9(4).
[8]张霞.浅析中国建筑美学[J].科技视界,2015,5(13).
[9]丁桂芊.生态建筑美学的环境因素[J].河南科技,2015,40(4).
[10]张伟.中西方建筑美学差异[J].科技视界,2015,5(15).
[11]白皓.现代建筑美学理念及其教育思辨[J].山西建筑,2015,41(30).
[12]朱翰博.建筑美学在房屋设计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5,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