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翻译“信、达、雅”的实现路径与启迪
——以张培基英译《背影》为例

2017-03-09

黄山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译作英译背影

吴 悦

(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著名翻译家严复(1854—1921)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文学翻译“信、达、雅”三字标准,虽然已经过去100余年,但时至今日并没有过时,仍然是今天文学翻译的金科玉律。虽然后来林语堂提出了“忠实、通顺、美”、思果提出了“信、达、贴”、刘重德提出了“信、达、切”及许渊冲提出了“信、达、优”等标准,可以看出他们只是在对“雅”作出不同修正,都没有跳出严复的翻译“三字经”,所以评判文学翻译的成功与否,仍然可以“信、达、雅”三字标准来检验。当然,翻译者在自己的翻译实践中,需要根据自己对译作的认识和理解,来创造性地进行翻译工作,并体现出自己的翻译特色和水平。

张培基(1921—),著名翻译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他在翻译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主编的《英汉翻译教程》和《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1—4册)具有重要影响。朱曼华在《译苑耕耘》一文中评价张培基翻译特点时指出:“译作选题精当、译风严谨,巧妙地再现了原文神韵;译文自然流畅,富于表现力;贴近原文,无斧凿之痕,充分体现了译者的译学思想及其美学思想。”[1]

《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散文代表作。在这篇作品里,作者以背影为主线,貌似平铺直叙、不动声色地展开全文,实则摇曳多姿地传达了深挚动人的亲子之爱和父子之情,令人叹为绝唱。因此,《背影》被不少英译者所喜爱,也就出现了诸多英译版本。选取张培基的译作《背影》[2]50-52,从其体现的信、达、雅三方面特点来看其译作的翻译特点与技巧。

一、“信”的实现路径与启迪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明确提出他的翻译主张,即“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尤不译也,则达尚焉。”[3]6-7“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

张培基对“信”的理解是“忠实”,即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译者必须把原作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不得有任何篡改、歪曲、遗漏、阉割或任意增删的现象。……原作怎样,译文也应怎样,尽可能还其本来面目[4]7。

基于以上认识,那么张培基在译作《背影》中是怎样体现“信”的呢?

例一:题目《背影》的翻译。

张 培 基 将 题 目 译 为 :The Sight of Father’s Back。他选择的“the sight of one’s back”与文中两次提到父亲的背影相符,分别是:While I was watching him from behind和I again saw the back of father’s form。用抽象名词sight更体现出英文喜用静态名词的特点。这样的翻译准确表现出了原文的主题。

例二: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张培基译:There was a quite a bit of luggage and he had to bargain with the porter over the fee.

“小费”这里不是指按规定价格收费之外另给的“赏金”,不能用tip表达,应用fee。译者要精确到每一个词都符合语境,要明白词与词之间细微的差别。“才可过去”这一小句译者选择不译,只用一介词over,这样可使原文避免啰嗦。句子结构原本是三个小句,译文为and连接的并列句。这就是翻译的妙处所在。

例三: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张培基译:I repeatedly tried to talk him out of it,but he only said,“Never mind! It won’t do to trust guys like those hotel boys.”

这里若译作I repeatedly tried to dissuade him from accompanying me to the station不是不可以,会显得繁琐。张培基在这里巧妙地用talk sb out of sth这一词组直接表达出了原文的意思,且用it指代父亲不必去送我这件事,使译文简洁明了。

“他们去不好”中的“他们”指“茶房”,如把这句直译为It won’t do to let one of the hotel boys go with you,就不能把“对茶房缺乏信任感”的意思表达出来,而现在使这字面以外的含义得到了有效传达,真切表达出父亲对儿子的关心。

例四: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太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张培基译:I was then such a smart aleck that I frowned upon the way father was haggling and was on the verge of chipping in a few words when the bargain was finally clinched.

原文中的“聪明”是反话,其中smart aleck为“自以为是的人”。“总觉他说话不太漂亮”意即嫌父亲不会讲价钱,其中“frown upon”作不赞同解。句尾增加了以when为首的时间状语从句,使整句意思更加明确。

通过以上例句的翻译可看出,文学翻译要做到“信”,首先要做到精确理解原作,把准其中要义;其次要有求实的态度和忠于原作的精神,不能望文生义地去随意意译和改译;第三,为了更精准地传达原义,可在符合原作语境和读者文化背景的前提下适当运用修辞或者其他方法,以保证对原作的正确理解。

二、“达”的实现路径与启迪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达”,是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张培基对“达”的理解是“通顺”,“指译文语言必须通俗易懂,符合规范。译文必须是明白晓畅的现代语言,没有逐词死译、硬译的现象,没有语言晦涩、诘屈聱牙的现象,没有文理不通、结构混乱、逻辑不清的现象[4]8。

张培基在译作《背影》中是怎样体现“达”的呢?

例一: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张培基译:After a few steps,he looked back at me and said,“Go back to your seat.Don’t leave your things alone.”

翻译句子时,首先要充分理解全文语境及其时代背景,这样才不会造成翻译腔,也就是硬译。“里边没人”不宜按字面直译,若译为“There is no one inside”,整个句子就显得很突兀,跟下文也无法衔接。而张培基译出了句子背后的含义,那就是父亲对我的担心和叮嘱。意译让句子活了起来,读者也更能体会出父亲的语气和情感。

例二: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张培基译:In recent years,both father and I have been living an unsettled life,and the circumstances of our family going from bad to worse.

“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意译为both father and I have been living an unsettled life,不宜按字面直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即“东奔西走”真正的意思是过着不稳定的生活。若直译为 “run east and walk west”就太过生硬,完全脱离了原文语境。尤其要注意的细节是and前要添加逗号,这是连接两个并列句的重要一点。

例三: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张培基译:His hands held onto the upper part of the platform,his legs huddled up and his corpulent body tipped slightly towards the left,obviously making an enormous exertion.

原文连续用了攀着、缩、微倾等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父亲年迈不便的样子,让人读后既感动又有一丝心酸。译文则是很贴切地用了held onto、huddled up、tipped slightly towards词组,把父亲费力的模样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句子中的“显出”,译者转译为副词obviously,更加符合意义背景。

例四: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

张培基译:I sniggered at father for being so impractical,for it was utterly useless to entrust me to those attendants,who cared for nothing but money.

“迂”在此处是“不切实际”或“没有见识”的意思,译为“impractical”。这一点告诉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充分理解该词的意思,并站到作者的立场上去思考,进行译者与作者的空间对话交流。“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译文把两小句调换了语序,因为中文是把评论性句子放在句尾,而英文反之,把评论性句子放在前面,且主句置后,更加符合译入语习惯。

通过以上例句的翻译可看出,文学翻译要做到“达”,首先要做到“通达”,即在梳通全句、贯通全文语义的基础上去确切表达;其次要做到在便于读者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去无障碍传达;第三要在根据原文语体、文体特点的基础上去完美表达。要做到这些,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本族语和外语水平,具备多方面的素养。

三、“雅”的实现路径与启迪

对文学翻译的“雅”至今有不同理解,也都没有定论。按照严复当时提出“雅”的本意是指“尔雅”,即古文言文所表现的文字之典雅。胡适说“严先生说的是古雅,现在我们如不求古雅,也必须要“好”,所谓好,就是读者读完之后要愉快。”郭沫若在1955年答 《俄文教学》编辑部的信里说:“所谓‘雅’,不是高深或讲修饰,而是文学价值或艺术价值比较高。”

鉴于对“雅”的理解的复杂性,张培基在《英汉翻译教程》中对“雅”的复杂性加以回避,把翻译标准概括为“忠实、通顺”四字[4]7。虽如此,在文学翻译中还是难以回避“雅”的问题,只不过要对“雅”的内涵加以重新界定。

在这里,我们认为“雅”指译文选用的词语得体,简明优雅。 “雅”也可称“美”,许渊冲就“美”的阐述划分了层次,辨明了归宿,增强了可操作性,认为鲁迅提的“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完全达到了散文翻译的要求[5]234。

张培基在译作《背影》中是如何达到“雅”的呢?

例一:四次流泪

1.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张培基译:When I met father in Xuzhou,the sight of the disorderly mess in his courtyard and the thought of grandma started tears trickling down my cheeks.

这里用“trickling”一词,描绘出眼泪如一股细流簌簌流下,生动表达了作者不忍见到父亲的艰难处境和怀念祖母的强烈情感。

2.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张培基译:Tears gushed from my eyes.

原文“很快地”一词生动刻画了作者当时的感动之情,体现了这种情感的无法抑制和一触即发,“gushed”一词,体现了眼泪几乎是喷涌而出,宣泄了心底的深情。

3.我的眼泪又来了。

张培基译:My eyes were again wet with tears.

这里wet with指湿了眼睛,是对父亲的离去感到不舍与难过。

4.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张培基译:Through the glistening tears which these words had brought to my eyes I again saw the back of father’s corpulent form in the dark blue cotton-padded cloth long gown and the black clot mandarin jacket.

这里用“glistening”一词,从意义上再现了“晶莹的泪光”,还具有音美的特征,因为它在发音上很像“晶莹”一词。

这里的四次流泪体现出了英语词组的丰富性。Trickle down描绘出作者的眼泪像细流一般,默默地控制自己的感情;gush from指眼泪喷涌而出,无法控制;wet with指热泪盈眶,想到与父亲分别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的悲伤;glistening tears指晶莹的泪光,就像明镜般闪亮,回忆起印象中父亲的身影,看到父亲在信中写的“大去之期不远矣”时的伤感和思念之情。对这四次流泪的翻译充分体现了译者对细致微妙的感情的真切体验和灵动表现,生动再现了原文落泪的场景及其感情,体现了译者深厚的语言积累和高超的文学翻译技巧。

例二:四次背影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张培基译:It is more than two years since I last saw father,and what I can never forget is the sight of his back.

2.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张培基译:While I was watching him from behind,tears gushed from my eyes.

3.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张培基译:I,however,did not go back to my seat until his figure was lost among crowdsof people hurrying to and fro and no longer visible.

4.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张培基译:I again saw the back of father’s corpulent form in the dark blue cotton-padded cloth long gown and the black clot mandarin jacket.

张培基将全文首句中出现的背影仍译为the sight of his back,与题目的翻译相呼应,也让读者觉得有亲切感。此后用词逐渐细腻具体,第二次背影译为watching him from behind,具体描写的是父亲过铁道、攀月台、买桔子的情节。由于作者对父亲的爱较含蓄,表面装作毫不经意,而实际上从侧面或背后去看父亲。第三次背影译为figure,这里只用了一个单词,既描绘出父亲的身影渐行渐远的状态,也表达出悄然离去的悲酸惆怅。第四次背影译为 the back of father’s corpulent form,又一次让父亲的背影在“我”晶莹的泪光中映现,由生离的悲伤发展到死别的预感,感情深沉真挚。

文学翻译要达到“雅”,译者就要具备语言的感悟力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审美的表现力。文学翻译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译者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优美的文学语言大都具有鲜明而生动的形象性,翻译时应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境界,译文语言应同样能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艺术效果,力求再现人物语言的形象化和个性化。翻译时应深刻理解原作的艺术美,进而凭借自己的审美体验形神兼备地再现这种艺术美。

通过对张培基英译《背影》“信、达、雅”的实现路径的认识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张培基对朱自清散文《背影》原作的理解是极其透彻的,译文是炉火纯青的,达到了超乎寻常的高度,给人以美的享受。

文学翻译的“信、达、雅”,分开来说有各自的内涵和要求,但它们合起来是一个整体,共同指向对译作的精准理解和优美表达。张培基对《背影》的英译实践,正是体现这种境界的典范。

[1]朱曼华.译苑耕耘[EB/OL].[2017-08-15].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C%A0%E5%9F%B9%E5%9F%BA/8216325?fr=aladdin.

[2]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第1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严复.天演论·译例言[C]//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通讯》编辑部.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4]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5]许渊冲.文学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译作英译背影
what用法大搜索
两个背影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你给我留下了背影
背影
关于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创新问题的思考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山里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