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邻避问题研究综述

2017-03-09杨啸烨

环球市场 2017年36期
关键词:学者冲突设施

杨啸烨

武警指挥学院 武警天津市总队执勤第三支队

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发展,能源与环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很多城市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的建设,在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邻近的公众带来负面影响,加剧了社会矛盾存在。邻避问题已经成为政府在治理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基本概念及特征

(一)邻避

邻避,Not in my backyard,简称NIMBY,直译为“不要在我家后院”。始现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O'Hare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后来由我国台湾学者意译为“邻避”。是指邻避设施附近民众因担心其对身心健康、环境质量或资产价值等带来负面影响,而引发的抗拒心理和抵抗行动。

其特点是:1.历史必然性。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城市不断的发展扩容,一些规模较大、专业化程度高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投入使用,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率的同时,必然会影响部分人的利益。2.设施存在着明显或者潜在的风险或负面影响。3.专家的意见与一般民众的判断有较大差异,具有较强专业性与神秘性。4.对负面影响的完全解决难度大。

(二)邻避设施

邻避设施,是指影响当地居民的身心健康、环境质量、资产价值的令人感到厌恶而不支持的设施或项目。台湾学者李永展、翁久惠称之为“嫌恶性设施”,曾明逊称这类设施为“不宁适公共设施”,大陆学者李晓辉将其定义为“邻避公共设施”。主要有三类:能源类设施,如核能发电厂、火力发电厂、石化工厂等;废弃物类设施,如垃圾处理焚化厂、污水处理厂、核能废料处理厂等;社会类设施,如低收入群体经济保障房、火葬殡仪馆、精神病院等。

其特点是:1.会产生负的外部效应。包括空气和水质污染、生态影响、景观影响、噪音污染等,以及由此引发的健康问题。也有一些非环境的影响,包括经济和社会影响,如房地产价格下降和社区耻辱。2.成本与效益均衡分布。邻避设施通常对大多数人都有好处,但其环境和经济的成本则集中在特定人群,由此造成成本与效益不对称,并导致了不公平。

(三)邻避冲突

邻避冲突,亦称为“邻避型群体事件”、“邻避现象”或“邻避效应”。是指由邻避设施的选址问题引发的当地居民的抵抗运动。台湾学者陈俊宏认为,由于邻避冲突涉及成本(cost)与效益(benefit)的重新分配,使得邻避问题的本质已不再是科学的,而是政治的问题。

学者何艳玲认为“邻避冲突”的特点有:1.邻避冲突的“成本或收益高度集中化”。 这是指邻避设施将使少数利益相关人负担或享有绝大部分的成本或利益;2.邻避冲突的“高度动员性”。在一些共识性危机中,因为社会成员感受到社会体系所受的外力威胁,并且认识到问题需要得到尽快的解决,因此会产生同仇敌忾的情绪;3.邻避冲突的高度不确定性。这是指许多邻避冲突所指向的目标往往是带有一定专业性环保污染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邻避设施所在地区的居民对于这类问题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的概率、可能存在的危险,以及如何避免这类威胁等问题往往不甚清楚;4.邻避冲突的跨区域性。邻避冲突往往涉及跨区域的、政府间的管理协调。

二、研究现状

邻避问题起源于西方,由O'Hare首次提出,之后Dear等人将其作为城市冲突的特定形式,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掀起学术界对于邻避冲突研究的热潮。随着学科的发展,国外的学者们将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知识运用到邻避现象的研究中,来界定邻避设施的概念内涵,探究邻避冲突成因,并形成了不同观点的派别。何艳玲是大陆最早专门研究城市社区邻避冲突的学者,她基于 Y 市某小区反对垃圾焚烧厂的案例进行研究,认为当前我国城市发生在特定地域内的邻避冲突的特征为:成本或收益高度集中化、高度动员性、高度不确定性和跨区域性”。 除此之外她还运用“动员能力与反动员能力共时态生产”的框架,分析了中国式邻避冲突区别于其他国家(地区)的特殊性。台湾学者对于邻避冲突的研究更加具体深入,对邻避设施的概念、邻避情节的构成因素等都有专门的具体的研究,对大陆地区可以提供很好的借鉴。

在研究视角上,台湾学者通常是从民主、风险、环境等政治学、伦理学的角度研究邻避冲突。李永展主要是基于冲突管理的研究路径,提出风险减轻方案和补偿回馈机制;丘昌泰在《解析邻避情节与政治》一书中则采用政治学的研究范式,探讨邻避冲突中的民主参与机制和公共空间发展,提出鼓励成立非盈利社区组织、加强政府机关的政策营销和政策对话能力还有制定权利法的建议。黄躣雯则以澎湖列岛拟设观光赌场遭到居民反对的个案为例,从环境正义、风险等视角探讨社会正义对于地方居民的意义,同时也认为地方政府应该重新定位应有的职权和职能,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决定邻避设施的选址才不会导致不公正的现象的发生。

三、问题反思

我国正面临改革机遇期和风险期,邻避设施的建设,是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项目,也就不可避免地引发附近居民的邻避情结,引发邻避冲突。加之网络媒体发达,人民思想自由开放度越来越高,极易受所谓“自由”、“人权”思潮的蛊惑和煽动,敌对势力和恐怖分子虎视眈眈,用小事件大做文章,一些小的人民内部矛盾也可能演变成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对于有效解决邻避问题,

首先,政府在立下邻避项目时,应当是经过充分论证的,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立场上,摒弃政绩等私心,充分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增加政府公信力的保证。其次,邻避问题的出现意味着公民权利意识和国民素质的提升,政府在建设邻避设施初期,在技术和利弊上,应对公众做到充分透明。民众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往往易在心理上进行夸张和变形,充分透明使民众不会在心理上过度夸大其危害,也不易受谣言的蛊惑。再次,在选址问题上,应当科学论证和尊重民意相结合。调查表明,人们对充分尊重自己意见而建立起来的邻避设施则更乐于接受。最后,在经济上,邻避设施的受害群众应给予充分的补偿,而不是只让他们承担其危害。

猜你喜欢

学者冲突设施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学者介绍
民生设施非“摆设”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学者介绍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