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
2017-03-09李茂林
李茂林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商贸学院,广东广州511442)
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
李茂林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商贸学院,广东广州511442)
运用教师视角和教师叙事的探究方法对某高职院校的优秀英语教师进行个案研究。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故事分别涉及到教师与环境的互动、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建构、教学和科研的异形同构,从中可以观察到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及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要提供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教师也要主动和环境对话与交流。教师专业发展要注重实践性知识的建构,教师发展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正确引导教师从事校本研究,把学校的发展和自身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
教师专业发展;叙事探究;教学环境;教师实践性知识;教学和科研
一、研究背景
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大力投入,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引起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在重视理工商专业发展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地位、发展空间受到了很大的挑战,此时研究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相关文献中得知已有的研究内容主要有: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及对策;制约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1]。本文以一位高职优秀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叙事探究方法,了解其专业发展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本叙事探究对高职英语教师的个体分析及对个体意义的解读,希望能为其他教育研究者提供借鉴与启发意义,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高职英语的教学以前一直沿用本科英语教学的模式,教学内容以通用英语为主,但是随着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高职英语教学正在向职业英语方向转变,具体表现为:1.语言教学向专业教学转变,提高学生核心职业能力;2.语言教学基于岗位工作过程设计,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用中学,学中用,融“教、学、做”为一体[2]。教学内容的改变要求英语教师知识面更广,知识整合能力更强。在教学方法上,大力提倡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在培养学生能力运用方面,强调把英语知识融入到职业或者是专业场景,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转向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并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渐改进和完善。
二、研究过程
周晓是一位具有20年教龄的高职院校英语副教授。其教学水平多次获同行与学生的好评,她也对这种叙事探究有很浓厚的兴趣,并且又是笔者的好友,互相之间很信任,所以非常愿意参与这项研究。由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有时间上的延续性,要考察教师的专业发展,就必须了解教师的经历:包括其教育背景和个人成长史。
周晓的本科就读南方某师范大学英语专业,这个本不是她自己的意愿,只是当时英语教师动员她报考英语专业,结果最终录取了。在大学,她很勤奋,语法、翻译的功底都比较扎实。毕业后被分配在南方的一个成人教育学院,随着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技术教育,这家成人教育学院也转制成职业技术学院。这期间周晓老师又读了在职研究生,顺利地晋升为副教授。
周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融洽,虽然很严格,但是对学生比较关心,总愿意和学生谈心交流,她带的班级,总会建立一个Q群或者微信群,她常常给学生发一些英语学习资料。学生也很喜欢和她交流,不仅探讨英语学习问题,而且也请教生活中的其他问题,所以学生对她的评价一直比较高。
(二)现场文本素材的收集与整理
本叙事探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素材之一是与周晓的一次深度访谈,访谈在一个会议室进行,访谈前就告知访谈的目的,即了解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全程有录音,最后由笔者根据录音整理成文字材料。素材之二是与周晓老师的多次非正式交谈,交谈地点在某个咖啡馆或者公园,环境很轻松,交谈的内容涉及到了家庭、事业的各个方面,这部分素材用来描述周晓老师的个人成长史以及教育环境,而且对于第一次访谈不太确定的细节再次进行确认,由笔者进行记录和总结,最后交由周晓老师确认。素材之三是走入周晓的施教课堂,观察她如何组织适合高职教育特色的英语课堂教学。这样的听课记录有两次,每次由笔者带另外两位教师同时进行,各自做好全程的听课记录,再一起交流,整理听课笔记,最终和周晓老师的课堂设计的初衷比对。通过对研究素材的整理,提炼了三个能代表周老师专业发展的故事。
(三)周晓老师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故事
周晓老师的三个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故事分别涉及到教师与环境的互动、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建构、教学和科研的异形同构,从中可以观察到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及过程。
所谓过腔,即介于前字腔与后字腔之间的腔调。过腔和字腔是两种不同性质的音调。字腔的创作手法是依字行腔法,音乐材料都来自于字声。过腔的音乐材料来自于本唱调音阶的级音和昆曲主调,创作手法均为过腔法。
1.故事一:“我们一起去故宫旅游”
教师的知识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能力,因此,为了最直观地了解周晓老师的知识及教学能力,笔者直接选择了走进周晓老师的课堂。
以下是进入周老师的课堂观察所见:这是一堂关于故宫旅游的课文,讲解故宫的整个布局,其中涉及到各个宫殿的用途和具体位置,专有名词很多,是一篇难度很大的文章,只有周老师自己去过故宫。她用PPT展示了一副很大的故宫平面图,把课文里出现的专有名词也一一标注在图上,然后对照这幅图,根据课文提供的线索进行讲解。其中链接了很多漂亮的故宫图片,大部分是周老师去故宫的时候拍摄的,看到周老师就站在故宫的某个宫殿前,同学们的兴致更高了,时不时发出惊呼声,等老师讲解完后,给学生十分钟时间准备,然后让学生以一个导游的身份,带团进行讲解,老师在旁边不时地提示或者补充,整个的课堂教学效果很好。课后我们对周老师进行了访谈,主要是想要了解她是如何想到这样设计课堂的。以下是她的叙述:
“以前我一直教授公共英语,但是由于旅游英语专业缺乏师资,校领导就安排我担任旅游专业英语的教学。恰逢大力提倡高职院校教师要具有“双师”素质,学校也制定了一些措施鼓励老师顶岗实践,所以我最初是一边教学生,一边和学生一起参加英语导游资格证的考试,顺利获得证书以后,在一个旅游公司担任了兼职导游。在教学和兼职过程中,我获益匪浅。关于这堂课,如果照本宣科,那肯定枯燥乏味,于是我就把它设计为一个带团旅游的过程,也算是一个模拟旅游吧。这堂课是经过好多次的修正和改进才有了现在这个效果,很感谢同学们提了不少建议”。
周老师从教多年后经过了岗位调整,从大学英语教师变成旅游英语专业教师,说明教师的专业发展会受到学校对师资调整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国家教育政策的影响。教育部门在高职院校倡导“双师”素质教师,才有了周老师一边教学生、一边和学生一起参加英语导游资格证的考试,之后又担任了兼职导游。周老师经过重新认识新的岗位,努力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旅游英语实践教学能力,才很快在新的岗位上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故事二:“学生自己计算平时分”
教学评价一直以来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些高职院校一直沿袭着终结性评价的模式,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学习优劣的评价指标。传统的评价方式只注重考察学生的静态知识,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动态性的、发展性的评价,作为评估主体的教师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作为评估对象的学生无法主动参与自我评价。因此某些高职院校引入了形成性评价,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也是差强人意。听别的老师介绍,周晓老师的学生平时分是由学生自己计算出来的,在访谈中就问到了这个问题,她向我们解释说:“以前我也曾经为期末总评分数烦恼过,后来参考了一个老教师的评分,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学生讨论后,制定了评分细则,最后交由学生自己和班干部执行。我把成绩细化到平时考核的各个项目中,考勤、听写单词、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及竞赛各占10%,我认为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出勤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我始终认为学习英语,单词的记忆是很重要的,我自己读大学时就经常听写单词。我会让学生彼此交换批改,我抽查。平时作业主要是与课文相关的话题,学生分小组完成,上课时以PPT的方式向同学展示,我会即时点评。课堂表现和竞赛包括认真听课、主动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英语相关的各种竞赛活动。这四个项目有自评、小组评、班干评,期末由我再做一次微调,表现很突出的同学再适当提高成绩。这些规定虽然麻烦了一点,但是我坚持执行了好些年,对促进教学效果很好,同学们也认为比较公平。”
教师的专业发展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是一个很重要的维度,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历时的过程,可以追溯到教师本人的求学时代,包括学生时代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学生时代的有效学习经验,教学初期其他优秀教师的影响。周晓老师求学年代的学生都很认真学习,那时基本没有学生上课缺勤的现象,所以,周晓老师认为“出勤是一个学生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原则。”背单词、记单词是周晓老师在大学时代提高英语学习成绩的一个较好的途径,所以她也一直沿袭这种方法。周晓老师在构建自己实践性知识过程中也受到了同事的启发,参考了同事的评分标准。她的实践性知识也是在和学生的互动中构建和完善的,如果没有学生的认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就没有存在的空间和必要,周晓老师自我肯定了她这种形成性评价的存在价值。
3.故事三“科研并不影响我的教学”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包括科研能力。但是通常认为,高职英语教师的科研水平不高。一方面高职英语教师的工作量比较大,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企业的顶岗实践;另一方面高职英语教师找不到明确的研究方向。我们在访谈中和周晓老师谈到了这个问题。她说:“其实,我一开始也是很纠结教学与科研的问题,很有科研的压力,但是经过几年的教学以后,和教研室的同事也多次探讨过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我们是高职院校,我们不必去写一些很抽象的理论性的文章,我们可以把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当成我们的课题来研究,这样一来,我们的科研也容易多了,完全不会成为我们的负担,科研并不影响我们的教学,相反,更能促进我们的教学。比如:现在我们要开展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网络课程的建设、微课的设计,翻转课堂的运用,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这些都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不就是最好的科研课题吗?”
周晓老师认为教学和科研并不是一对矛盾体,它们是一个和谐体,以教促研,以研促教,教研融合。她认为: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当成课题来研究,教师可以在教研结合中完善教师专业发展。也正是由于周老师的这种教研一体的理念,使得她从教以后不但多次获得学院教学质量奖,还多次被学生评为“最受欢迎的教师”,相继获得省市多项课题立项。
三、探讨
(一)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生态环境
1.教学生态环境的构成。教师专业发展环境就是教师的生活世界,亦即教师感知和体验到的职业生活和成长环境[3]。教师成长的环境具有层级性,包括个人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个人环境主要是指教师自我发展的环境,包括教师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教师内在信念、情感体验,教师知识增长。学校环境包括教师与他人(学生、同事、领导等)之间的关系。社会文化环境包括教育政策、教育体制、社会期望。良好的环境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利的环境会阻碍教师的成长,因此,教师不能消极地适应环境,应该主动地创造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与环境形成积极的互动,在一个轻松、愉快、和谐、向上的环境中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已有的职业能力转向理想的职业能力,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得到完美发展。
2.教学生态环境对教师的影响。由于人类经验的传承性和延续性,周晓老师求学时的学习经验被移植到她的教学过程中,比如她认为较好的学习方式:背单词、听写单词,这是个人环境对她教学方式的影响。在被调整教学岗位以后积极寻求新的突破,主动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并考取英语导游资格证,这是学校环境对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影响。在学校中能向其他教师学习,形成性评价中能参考其他老教师好的做法并做进一步的改进,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评价方式,这是学校同事对其教学评价方式的影响。此外,国家的教育政策也对其专业发展产生影响,对高职院校的“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使得周晓老师这个没有企业从业背景的教师不得不去旅游公司做兼职导游。教学的生态环境从多个方面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影响,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要主动创造并提供良好的环境,引导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做好职业规划。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
1.教师实践性知识。教师知识分为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理论性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有意识地学习外在已有的知识体系。而实践性知识的生成要复杂很多,并非可以从已有知识体系中直接提取,它是教师通过对自己教育教学经验的反思和提炼所形成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它的生成过程是教师必须对其教育教学经历进行建构、提炼而形成经验,并对经验进行反思,形成个人的独特性知识,并在教学实践中动态地感悟、完善这种知识,它具有较强的情境性[4]。主要包括教师对自我的认识、对教师职业的内在信念、对环境的适应、对学生的感知、同事间的互动,教学过程中的方法与策略、具体情境中的教学机智、教学反思精神等[5]。
2.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途径。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它是在不断反思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但是通过周晓老师的叙事故事可以得知至少有四种生成途径:一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自我构建。周老师在了解到终结性评价的弊端以后,主动学习、观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形成性评价模式,并探索符合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科研之路。二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在和环境互动中构建。学校由于专业发展的需要,调整了周晓老师的岗位,周晓老师很快学习旅游专业的相关知识、做兼职导游,并且在课堂上运用模拟旅游教学的模式,检验并改进教学效果。三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在和学生互动中构建。周晓老师的形成性评价模式中有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这种模式获得了学生的认可,才有了多年沿袭下来的可能,没有学生的认可和参与,任何一种教学和管理模式很难在学生中展开。此外,学生对周老师的模拟旅游课堂的教学也持充分肯定的态。四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在和同事互动中构建。从形成性评价中向老教师学习,到和同事之间互相探讨科研的话题,无不体现出与同事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由于实践性知识有其复杂的形成过程,并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学校领导,应该对教师实行阶段式发展性评估,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破格晋升职称或者奖励,以此激发教师职业发展动力。
(三)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和科研的结合——校本研究
1.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如何看待和处理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关系,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从其历史发展来看,经历了协调、分离再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过程[6]。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与综合性本科院校区别开来,明确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摒弃教学和科研互不相干或者不可兼顾的观点,科研不以追求宏大的理论研究为目的,而要以应用型和实践型研究为主,以研促教,以教促研,教研结合,发挥高职院校的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的整体职能,因为“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别人,而一般教书匠只能传授僵硬的东西”[7]。对于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来说,从事校本研究不失为一个教学和科研融合的良好途径,也必将拓宽教师专业发展的渠道。
2.校本研究: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校本研究以学校发展所出现的问题以及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为研究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从事校本研究的基础在于聚焦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通过研究方案改进教学实践活动,是基于教学和用于教学的科研。在周晓老师的叙事故事中提到:“我们可以把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当成我们的课题来研究”。她随后提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网络课程的建设、微课的设计,翻转课堂的运用,项目化教学的实施,都是教师们在实际教学中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以这些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范围,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精心设计研究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修正、完善研究方案,撰写研究成果,这样的研究结果又反哺于学校的教学实践。校本研究的整个过程就是基于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过程,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实践了自己的专业发展。
四、结语
本文运用教师视角和教师叙事的探究方法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一位高职优秀英语教师的叙事故事,希望为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一些启示: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教学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要提供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教师也要善于自我调整,主动和环境对话和交流。教师的知识包括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但要注意理论性知识的提升,更要注意实践性知识的养成。实践性知识有其复杂的形成过程,因人因事而异,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学校领导要允许教师专业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实行发展性教师评估,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激发教师职业探索的兴趣与动力。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要正确引导教师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把学校发展,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双重需求结合起来从事校本研究,教研融合,在教学和科研的交叉进程中完善教师的专业发展。
[1]李茂林,易勇.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现状与思考[J].嘉应学院学报,2014(6):81-84.
[2]刘黛琳.高职高专英语教育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英语教育出版社,2008:223-242.
[3]顾佩娅,古海波,陶伟.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环境调查[J].解放军英国语学院学报,2014(4):51-58.
[4]陈向明.对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要素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10):66-73.
[5]邹斌,陈向明.教师知识概念的溯源[J].课程.教材.教法,2005(6):85-89.
[6]龙献忠.教学和科研关系的历史考察及现实启迪[J].江苏高教,2003(4):78-81.
[7]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1:52.
Narrative Research 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LIMao-lin
(Business and Trade Department,Gu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Technology and Business,Guangzhou Guangdong 511442,China)
This papermakes a case study of excellent English teachers in a vocational college based on teachers'perspectives and teachers’narrative research.The practice of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volv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the environment,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practical knowledge and the unity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From which we can observe the process of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The school and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should provide the advantageous environment which teachers sh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communicate with.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s a process from immature tomature and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knowledge.It is necessary to correctly guide the teachers to engage in school-based research and combine the school developmentwith their ow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narrative research;teaching environment;practical knowledge;teaching and research
G642
:A
1673-2103(2017)01-0123-05
(责任编辑:陈光磊)
2016-11-18
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1201533059);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16GYB1010);教育部职业院校全国高职英语教学改革课题(GZWYJXGG-052)
李茂林(1968-),女,湖南邵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教师专业发展、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