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新建”到“新型”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之路*

2017-03-09张洪贵

菏泽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新建应用型转型

张洪贵

(菏泽学院教务处,山东菏泽274000)

从“新建”到“新型”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之路*

张洪贵

(菏泽学院教务处,山东菏泽274000)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面对高等教育普及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惟有找准发展定位,按照国家转型发展战略,坚定地走应用型培养的路子,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加快转型发展,完成从新建大学到新型大学的转变,才能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新型大学

新建本科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正在艰难曲折中前行,面临着诸多危机与挑战。如何应对这些危机与挑战,决定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能否成功。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始,中国高等教育迎来大发展的时期,本科院校不断增加,办学规模迅速扩张。据有关部门统计,从1999年到2002年新增本科院校92所,大大拉动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3%,按照国际标准,已经进入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到2005年,新增本科院校达到173所,基本占全国700所高校的25%。2010年累计新建本科专业262所,占同期普通本科高校的33%,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4%。据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资料,到2015年,新建院校(含独立学院)678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1219所)的55.7%,占据了我国本科院校的“半壁江山”。毋庸置疑,新建本科院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生力军,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是规模发展和数量增加,应该是整个高等教学体系的重大变革,也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之一。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会引起高等教育的革命性发展,如,服务面向的大众化、办学模式的多样化、管理模式的自主化、教育机会的开放化、院系发展的个性化、学科专业结构的合理化、资金来源的多元化等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引导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按照十八大提出的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精神,新建本科院校将迎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

(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赋予的新使命。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新建本科院校应当承担的任务明确而艰巨,如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性技术研发、应用型成果转化等等。

(二)国家经济新常态带来新的人才需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新常态不仅是经济运行从高速增长转到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其实质是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过程,是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创新驱动、节能环保的更高要求。新常态下实现经济增长,关键是依靠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产业升级的关键是产业工人的素质提高。因此,国家人才培养的布局,紧紧围绕两个方面,一是加快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主要是研究型大学的任务,另一个就是在经济社会的所有领域培养掌握先进产业技术的技术技能人才,这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很大,目前缺口也很大,这主要是新建本科院校的任务。

(三)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提出的新课题。随着我国各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越来越合理化、复合化、知识化,与之相对应,产业工人的知识、能力、素质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地方本科院校与地方经济有着与生俱来的千丝万缕的联系,面对地方企事业单位对先进技术和技术人才的依赖,地方高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使命越来越凸显出来,这为新建本科院校深入开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带来的新空间。按照十八大精神,新建本科院校要实现差异发展、特色发展和内涵式发展。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鼓励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得到了中央、地方、行业企业等多方面的支持,各省相继出台支持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意见。如山东省发布《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实施方案》,十三五期间投入20亿元支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资金支持对于大学固然重要,但支持学校转型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为新建本科院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和发展的空间。

(五)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人才培养改革的新契机。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年6月1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2016年10月14日,刘延东到华中科技大学调研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时强调,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形成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人才辈出、创新活力迸发的生动局面。2016年10月15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出席一个高校座谈会时强调,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高校要进一步转变理念,做到四个回归:一是回归常识。教育的常识就是读书;二是回归本分。教育的本分就是育人;三是回归初心。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就是培养人才,一要成人,二要成才;四是回归梦想。教育梦就是报国梦、强国梦。这四个回归,都是围绕着人才培养展开的。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是根本、创新创业是引领,新建本科院校要围绕这两点,深化教育改革,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新建本科院校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除了普遍存在的诸如办学基础差、观念需要更新、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外,还有几个新的挑战需要认真面对。

“双一流”引发的生存危机。“双一流”(Double First-rate)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双一流”作为国家构建卓越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和高等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无疑将引领国内高校发展。各省也纷纷制订“双一流”实施方案。目前的高等教育格局会被打破,各高校的地位将面临新的选择与排序。在这个“一流”主体话语权的环境中,新建本科院校先天不足,在“双一流”建设中将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虽然这种边缘化并不意味着淘汰出局,但直接的影响如生源问题、资源问题、师资问题等等问题,足以引起新建本科院校的生存危机感。如,生源减少影响最大的就是新建本科院校和部分高职院校,直接影响学校获得的生均财政拨款总额和学费收入总额。这将直接冲击学校的运营与发展。

转型发展带来的发展危机。随着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推进,高校正逐步形成自主治理的体系。作为立足非中心城市、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地方本科院校,也在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然而,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建设中,面临体制机制和管理运行中的新危机。一是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经济需求联系不紧密。从学科专业单一的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的增加是标志。以菏泽学院为例,专科时期是师范专科学校,师范专业占压倒优势。2004年升本时,招生的四个本科专业全部来自师范专业。到2007年,本科非师范专业开始超过师范专业。目前,学校现有本科专业57个,涉及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工学、农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10大学科门类。本科师范类专业只有16个。大而全的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缺乏紧密联系。部分学科专业结构与行业脱节,甚至严重滞后于产业布局和专业升级格局。一方面,学科专业发展普遍存在重规模、轻建设,内涵建设力度不够的现象。另一方面,对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改造建设不力,对地方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社会需求旺盛的基础性行业关注不够,导致学科专业建设不能满足社会转型发展的需求。二是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人才需求脱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从专科发展而来,升本之后,十分强调“本科意识”,往往热衷于追求“高大尚”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定位向一流大学看齐,热衷于学习研究型大学培养模式,过于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传授,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比考验率就是典型的表现。三是学校管理模式不能适应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要求。新建本科院校缺乏本科办学经验,向老的本科院校学习本无可厚非,然而将老本科院校的发展模式作为范本,亦步亦趋地模仿和复制,导致学校管理体系僵化,非但不能适应区域经济建设的发展需求,有时甚至连本校的发展实际都不能适应。

高校综合改革引发的自身挑战。《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要求,作为新建本科院校,面临这次改革,存在着多方面的挑战。一是发展动力不足问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办学基础差、底子薄,办学更多的是靠政府、靠政策支撑,自主办学能力差,更多地依赖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指令和要求。发展动力不足,导致学校发展缺乏后劲,招生政策的一点点变化,就可能使学校办学举步维艰。面临目前转型发展的严峻形势,如不能及时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前景堪忧。二是学科专业结构问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的问题表现非常突出,而新建本科院校表现更甚。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的扩张,使得他们没有机会进行专业结构调整。社会上不少家长抱定“文凭第一”的传统理念,为了上大学而上大学。于是造成了“大学里学的社会不需要”的现象。一方面来应聘的大学毕业生挤满了会场,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招不到人。“如今,高校的专业设置与企业需要,是基本脱节的”,“必胜客”一名人事经理对记者如是说。三是“双师型”教师匮乏。转型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双师型”教师,而现有教师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缺少从事一线生产的工作经历和经验,理论知识相对较好,缺乏实践能力,加之人事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缺乏系统的教师培训规划,引进人才又缺乏吸引力,造成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现有学校管理制度,吸引行业企业教师进课堂的机制不够顺畅,“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多是请个工程师做兼职教师,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四是政产学研合作教育深度不够。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科研实力相对薄弱,服务地方能力欠缺,一方面自身与行业企业沟通较少,平时就“没有感情”,加上在应用性研究方面提供的科研成果较少,与行业企业等合作中,缺少内部动力。实践中表现为,希望政府牵头、政策保障,拉动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而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国家政策也不能给校企合作做“背书”,于是行业企业更愿意选择能尽快带来利润的合作伙伴,而不愿意将自身置于风险之中。

二、新建地方院校发展需要新的定位

新建本科院校,已经不能以建设时间的长短来界定了,从1999年算起,最早的院校已经有了18年的发展历程,而新近1-2年加入新建本科队伍的学校也在这个范畴之内。从历史作用看,正是这些新建本科院校,拉开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序幕,并支撑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走过了10-20年的创业发展之路,积累了经验教训,提高了办学水平。教育部上一轮的本科教学评估,对新建高校的教学质量进行检测,“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取得了切实的成果。评估结果可以看到,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质量是在不断提高的,办学水平是合格的。这种办学经验的积累,足以使这类高校承担起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所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任务。

定位一:为地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与所谓老牌本科高校相比,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一般在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新建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面,更容易贴近区域经济社会需求,更容易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培养的人才也更加“接地气”。

定位二: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科技服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加快,互联网在行业产业的应用也日益普及,新的经济形式急需大量应用技术支撑。新建本科院校在服务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随着高校人才引进层次的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应用科技实力不断增强,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运用于产业行业的趋势日益明显。

定位三:为地方社会进步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大学是文化传承和革新的高地,是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产地,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地方高校对地方文化的引领作用,不可替代。一是新建本科高校往往是地方文化建设的一张名片,成为本地区人们心中的精神家园,直接影响或引领地方文化。二是通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这些人才思想先进、素质较高、能很好地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

定位四:建设一流的应用型大学。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推出我国高校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双一流”是国家继“985”“211”之后又一重大举措。就目前文件精神,双一流建设确定为世界一流大学、世界特色大学、学科特色大学、国内一流大学、国内特色大学、国内一流应用学院、国内一流高职学院六种定位。不难看出,地方高校只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就能在自己的类型和层次上争创一流。新建地方院校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色的,争创国内一流应用学院和国内特色大学是发展目标,因为应用学院固然前有一些老牌本科院校的加入、后有技术学院的赶超,但主体还是新建应用性本科高校。而且新建本科高校携后发优势以面对老牌本科大学,携办学优势面对技术学院,胜算多多,不会拖中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的“后腿”。

三、新建地方院校发展需要新的突破

新建地方院校在完成应用型大学定位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外部因素的制约和自身需要解决的困惑与难题,欲谋求发展,必需寻求新的突破。

(一)转型理念的突破。新建地方院校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向应用型大学发展的过程。因为随着大学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一些非应用型专业的学生就业明显走衰,逼着学校多办应用性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是不是存在着“转型”的问题,往哪儿转的问题,被逐渐放大。实际上,这种“倒逼”的转变,与积极主动的转变,在理念上是有区别的。首先,如果没有主动转变的意识,就会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新型大学的理念与特质认识不清。造成的问题就是,把新型应用型大学办成传统的职业教育,缺乏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加上传统的精英化情结和精英化思维观念的影响,使学校发展定位成为“传统大学”加“职业教育”的中间模式。

突破理论瓶颈,首先要做的就是做好理念转型。地方高校要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要把握应用型转型的内涵,要明确应用型转型,既不是高水平大学的降格,又不是职业教育模式的本科化升级,而是运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来管理大学。其次要注重转型的核心要义,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质。应用型与区域内行业产业有着密切关联,以符合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第三是要区别和正确对待职业教育,主动接纳、吸收职业教育的长处,学习、实践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对接的培养途径,使新建本科院校完成向新型本科大学的转变。

(二)管理能力的突破。管理能力包括学校顶层设计和驾驭能力、中层团队管理能力两个方面。从学校顶层设计层面,转型发展是对学校发展谋略规划能力的考验。学校领导核心,要对学校发展认真科学地进行规划。中层团队是学校办学的重要支撑,要深入研究转型发展理论,提高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管理能力,对学校领导核心和中层管理团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领导核心要科学谋划、统筹协调,正确把握学校与各方面的关系,作出科学合理可持续的发展规划。随着各学校《大学章程》的出台,各学校发展蓝图也已经基本划定。之后便是考验中层团队的执行能力。中层团队是转型发展决策执行的纽带,起到关键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层管理能力的突破,重点是管理效率与管理水平。

(三)师资队伍的突破。教师是转型改革的主力军,在师资队伍的教育理念、知识、能力结构不适应的条件下,转型发展只能是空中楼阁。教学实践中显示,相当一部分教师,一边学习着转型发展理论,一边固守旧的教育观念,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传统模式的教学。“双师”型教师缺乏,大部分教师缺乏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教学能力,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教师队伍的提升,首先要注重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转型。引导广大教师确立新型大学所需求的教育模式,确立“学生、学习、学习成果”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确立“注重学理、亲近业界”的教育理念,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化为注重能力培养。从管理角度,制定科学规范的考评体系,靠制度设计,推进教师转型。其次要注重引导教师完成知识能力结构的转变。要推进教师到企业行业参加研修实践活动,通过建立实习基地、校企共建专业、产学研一体化等,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要制订“一线专家上讲堂”制度,引进和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技术或管理人才。

(四)办学机制的突破。目前大部分新建地方高校尚未建立相对稳定的校企、校地合作关系,校地校企对接合作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专业设置不能较好地契合地方行业企业的需求。学校缺乏与行业企业合作的经验与能力。

办学机制的转变,要做到主动贴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融入、积极引领区域新业态发展。首先要建立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结合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新型本科院校首先要解决的是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问题。通过转型发展,加快融入区域经济文化建设,就要主动与地方对接,共同建立起一套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学科专业体系首先要面向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求,经济发展需要什么专业,就着力发展什么专业,采用共同建设等模式,推动乃至引领行业、产业创新、升级。其次要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创新创业能力”为引领,培养地方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其次,要建立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明确指出:坚持“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原则,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通过政策和项目引导,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是指围绕创新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配合协作。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急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应用型高校,建立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必然趋势。第三,要建立。知识、能力、素质协同发展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关键所在。要改变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素质提升”的教学观念,建立知识、能力、素质协同发展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实践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利用微课、慕课(MOOCS)、翻转课堂、创客运动等多种课堂模式,打破课堂教学中的单向接受型的知识传授,强化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性,推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第四,要建立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另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实验实践教学。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学方面,能力培养和创新教育是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改革实验内容与方法,是教育部“质量工程”六大任务之一,也是近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高水平实践教学,需要与学科发展同步的综合性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要彻底改变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内轻课外的现状,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倡建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为途径、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以实践教学平台为基础、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第五,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要求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把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把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支撑点,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学校要把创新实践纳入人才培养计划,把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第六,要提高服务区域发展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新建本科院校要正确处理好人才培养、科学发展和服务社会的关系,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这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地方高校要强化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适应服务,变单一职能服务为全职能服务,紧紧围绕区域经济文化建设,确定服务领域和方向。把握好高校的办学定位,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努力做到“三个适应”:培养的人才要适应社会需要,发展科学技术要适应社会需要,直接为社会服务更应适应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惟有找准发展定位,按照国家转型发展战略,坚定地走应用型培养的路子,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中加快转型发展,完成从新建大学到新型大学的转变,才能不辱使命,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研究,还在继续,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它有着自己的不可替代的位置。树立新理念、掌握新标准、建立新文化,新建本科院校一定会在高教强国建设中跑得更快、飞得更高!

[1]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

[2]张大良:把新建本科院校办成新型本科院校。中国高等教育,2016.1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议暨第十六次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3]吴岩:从新建大学走向新型大学——中国新建本科大学应用型发展道路。2016.11《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议暨第十六次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4]姜同松:推动转型发展,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C].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17-21.

[5]王洪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问题、挑战与回应[J].江苏高教,2016(3):9.

[6]顾永安: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问题思维”[N].中国教育报,2015-11-30(10).

[7]赵斌: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困境、动力与策略[J].重庆高教研究,2015(6):70.

From the New ly-built to the New-type——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Road of Newly-built Local Universities

ZHANG Hong-gui

(Teaching Affairs Department of Heze University,Heze Shandong 274015,China)

Newly-built local universities are themain force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Facing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roughtby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newly-built local universities should identify their development positioning,follow the state strategies of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firmly take theway of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optimize the talent trainingmode,strengthen cooperation and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from newly-built to new-type universities in serving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succeed an invincible position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

newly-built local universities;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applied talents training;new-type universities

G648.4

:A

1673-2103(2017)01-0105-06

(责任编辑:陈光磊)

2017-01-18

2016年山东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基于媒介素养教育的视角”(J16ZD20)

张洪贵(1963-),男,山东巨野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文艺学。

猜你喜欢

新建应用型转型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曹新建水彩画作品欣赏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