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国藩治学思想对培养优良学风的启示

2017-03-09李学昌

菏泽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治学学风曾国藩

李学昌

(菏泽学院资源与环境系,山东菏泽274015)

曾国藩治学思想对培养优良学风的启示

李学昌

(菏泽学院资源与环境系,山东菏泽274015)

晚清重臣曾国藩作为一代儒学大师,一生治学严谨,其治学思想不仅影响其家族后人,也受到世人的一致赞誉。其深刻的思想内涵、朴素的道理对促进当代青少年学风建设仍然具有非常积极的借鉴意义。

曾国藩;治学思想;学风建设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央把培育良好学风、优良家风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改变社会上存在的不良风气成为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学风是思想作风在学习上的集中表现,是展示社会风气的一个窗口,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对于青少年来说,学风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未来。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良好学风更是培养出合格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但在当前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良学习风气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一、当前不良学风的表现

(一)缺乏远大理想,学习急功近利

部分青少年缺乏远大理想,因此学习时显得很茫然,学习疲于应付,既没有为实现理想而刻苦读书的动力,又没有奋力拼搏的斗志。有些人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是以对人民、对社会的贡献大小来衡量人生价值,而是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还有的把学习成绩与能否获得奖学金等荣誉联系起来,因此在学习上急功近利,不讲究真才实学;而有些人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多拿几张证书,为今后找工作打基础;有的忽视对党的科学理论等“两课”的学习,认为这些课程不实用,逐渐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二)缺乏敬业精神,学习不够勤奋

《论语》有“君子有九思”之说,其一是“事思敬”,就是要兢兢业业做事,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1]但有些学生认为,在校学习的知识到工作中有些用不上,导致学习缺乏自觉性,自我管理意识松懈,往往不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有课不上,放任自流;有些学生在学习中缺乏敬业精神和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只是享受安逸的生活,学习懈怠。有些学生在治学思想上不能严于律己,不注重知识的积累;还有些学生认为考试只要及格就行了,学习浅尝辄止。

(三)缺乏诚信意识,舞弊行为泛滥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而考试作弊、学术造假正是破坏诚信的行为,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毕业论文出现抄袭、伪造实验数据的情况;为了达到个人目的,无视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屡抓不尽,更有甚者出钱雇“枪手”替考或者代写论文,导致社会上“枪手”成为一种职业;有些学生在简历上涂改成绩、制造假荣誉证书、虚构经历,弄虚作假蒙混过关。[2]

(四)缺乏自我约束,学习习惯较差

很多青少年是独生子女,他们成长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时期,其生活条件与先辈们相比有了相当大的改善,从小就受到家长的精心呵护,碰到问题基本上都由父母帮助解决,这导致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差,抗挫折能力不强。上了大学后,有些学生纪律涣散,上课时不遵守纪律,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无故旷课。即便在课堂上也不认真听课,做一些与学习毫不相关的琐事,更有甚者直接呼呼大睡。

二、曾国藩治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曾国藩为挽救清王朝的统治立下赫赫战功却又备受后人争议,他既有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美称,又有因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闻名的“曾剃头”之恶名,但他的治学思想对后人的影响却是毋容置疑的。梁启超曾惊叹:“如无曾文正毅力,必为失败之人”;青年毛泽东对曾国藩评价甚高,历数古代帝王无赞语,独服曾文正公;蒋介石床头必不可少的一本典籍也正是《曾文正公全集》。曾国藩一生以儒学作为治学、持家、为官、报国的知识根源,正是因为他传承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并把儒学当作他一生的人生信条加以遵循,才使他生活中家庭和睦,事业上蒸蒸日上,为后人留下了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成功经验。尤其是他的治学之道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人生哲理、人生理想和道德修养,对于培养良好的学习风气和优良的家风具有积极的当代价值和借鉴意义,他的主要治学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志存高远,付诸实践

曾国藩在家书中告诫弟弟们“人苟能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益与于我哉!”[3]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能够自立坚卓之志,想做到圣贤那样伟大的成绩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如果想做孔孟一样的人,我们就日日夜夜的钻研他们的学问,并照着去做,别人怎么会左右我们呢?如果自己不立志、不去学习、不去做,即使天天与尧舜禹这些圣人住在一起,那也只能他们是他们,我还是我。曾国藩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也是百般苦学,广泛阅读。尤其是他在翰林院任闲散文职时,悉心钻研历代的典章制度和封建各朝治理国家的经验。曾国藩如此刻苦用功,绝非是为了求的高官厚禄,更多的是立德修身。曾国藩的六弟小试失利,“自怨数奇”,文正公在家书中表示“吾窃笑其志之小而所忧之不大也”,并在信中阐明其君子立志的观点,“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曾国藩认为,君子的志向,要有为民请命的器量,有内修圣人的德行,王者称霸的胆量,这样才不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才不愧为完人。[4]235

曾国藩的四弟因为嫌弃家乡的学校比较差而不好好读书,非要让他哥哥帮他进京读好点的学校,曾国藩告诫说:“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4]235意思就是说,如果能够奋发自强,不管是在偏远的乡村,还是在热闹的集市,即便背负重物,都可以读书。如果自己没有宏图之志,就是在清净之乡,神仙修养的地方都不会读书。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曾说过他的好多作品都在“三上”构思而得,即枕上,马上和厕上。

(二)广泛涉猎,学有专攻

曾国藩把学习分为读、听、写、作四门功课来做,对于每一门功课他都有其独特的见解和明确的要求。比方说读书要广泛涉猎,尤其是一些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而对于写作,则要求词赋诗文,不仅要广泛尝试,而且要有不断的精进。曾国藩的读、听、写、作之法,虽然略显笨拙,但他倡导勤奋好学的态度也还是很有帮助的,在他的这些词句之中充分体现了他求知必须广泛涉猎的思想。

他还说过:“书籍之浩浩,著述者之众,若江海然,非一人之腹所能尽饮也。要在慎择焉而已。”曾国藩认为读书应该做到专精一业,专攻一学,所学才能升华,才能在近期内对某一问题的研究有所成就。但是应当指出的是他在这里强调的专一,并不是要求人们除一书之外,不阅读他书,相反他主张多看书,以避免知识面太窄而影响专深。他认为专字是读书的一个秘诀所在,因此除专业之外,还要做到专心。

(三)勤奋刻苦,持之以恒

曾国藩出生在一个穷山僻谷的耕读人家,他认为自己是一个资质一般的人,只有通过勤奋努力的学习和积累,才可以实现自己的志向,所以他从小养成了勤奋读书的习惯,无论是做中层官吏,还是身为封疆大吏,始终坚持勤政的思想。即使到了年迈官高之时,由于心力不足做不好事,他仍写日记检讨说:“人而不勤,则万事俱废,一家俱有衰象。余于三四月内不治一事,于居家之道大有所损,愧悚无已。”[4]235曾国藩认为,治学方面除勤之外别无他途,勤奋方能有恒,才能点点滴滴,坚持不懈。天生资质一般的人若是能做到勤奋,就可以与天资聪颖的人系那个抗衡,只要勤奋,以勤养身,持之以恒,不知不觉中就逐渐具备了远非仅靠天资能得到的成就。曾国藩对为学的要求十分严格,强调读书勤奋,平时绝不能敷衍了事,浅尝辄止。他这样告诫家人:“儿侄辈总须教之读书,凡事都有处理。宜令勤慎,无作欠伸懒慢样子,至要至要。吾兄弟中唯澄弟较勤,吾近日亦勉为勤敬。即令世运艰顿,而一家之中勤则兴,懒则败,此乃一定之理,愿吾兄弟及吾儿侄听之省之。”他勤奋读书的习惯即使在从军之后仍旧没有改变。他还为勤字写了四句注脚:“手眼俱到,心力交瘁,困知勉行,夜以继日。”这四句也是他勤奋一生的真实写照。[5]13

持之以恒也是曾国藩治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不仅自己一生重视,还要求自己的后代能做到这一点。在《家训喻纪泽》中他告诉儿子曾纪泽:“尔之短出,在言语欠钝讷,举止欠端重,看书不能深入,而作文不能峥嵘。若能从此三事上下一番苦功,进之以猛,持之以恒,不过一二年,自尔精进而不觉。”[6]他又把读书比作挖井,他是这样说的:“读书如譬若掘井,掘数十井而不及泉,不如掘一井而见泉。读书总以背熟经书,常讲史鉴为要,每日有常,自有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勿换彼书耳。”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诫自己的后代子孙们读书做事务必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四)戒骄戒躁,谦虚谨慎

曾国藩认为学习首要是虚心。在《曾文正公全集》中,提到“为学之道,不可轻率评讥古人”,“善学者于古人书,一一虚心涵咏,而不妄加评骘,斯可哉”。又说到“吾人为学,最要虚心。”曾国藩作为一名军事将领,之所以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史学功底,与他虚心求教密不可分,他回顾自己的科举生涯,考了七次才中,“然每次不进,未尝敢出一怨言,但深愧自己试场之诗文太丛而已”。可见曾文正公的高尚品德和虚心精神,失败后从不抱怨他人,只责怪自己在考场上写的诗文不如他人,惭愧而已。他不仅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子弟。在得知他的侄儿纪瑞成了县案首,曾国藩嘱咐要“为人与为学并进,切戒骄奢二字”,在做人和做学问方面一定不要骄傲、奢侈,也就是要虚心、节俭。[5]31

曾国藩曾经这样告诫曾家的后代:“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凡动口动笔,厌人之俗,嫌人之鄙,议人之短,发人之覆,皆骄也.无论所指未必果当,即使一一切当,已为天道所不许.吾家子弟满腔骄傲之气,开口便道人短长,笑人鄙陋,均非好气象。”这是当他发现自己的子侄后代骄奢之风初有苗头之时,他对后代们的当头棒喝,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他在一封家信中还说道:“家中雇长沙园丁已到否?菜蔬茂盛否?诸子侄无傲气否?傲为凶德,惰为丧气,二者皆败家之道。戒惰莫如早起,戒傲莫如多走路,少坐轿,望弟时时留心儆戒。如温我有傲惰之处,亦写信来规励。”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实施警戒自己增长的傲气,也时刻关心着他的四位兄弟及子侄是否能够做到戒骄戒躁。[3]239

三、曾国藩治学思想对培养优良学风的启示

(一)把学习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结合

至于为什么要读书,自古以来就有丰富多彩的答案。北宋理学创始人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为信仰而读书;宋真宗赵恒“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为劝戒世人为考取功名而读书;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辄欣然忘食”,是为修身养性而读书。同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也身怀大志,他著名的诗句: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彰显了他读书只为天下的宽广胸怀和远大志向。而在曾国藩看来,读书就是立志成为圣贤之人,能够修身、齐家、治国而最终平天下。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又该为何而读书呢?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宏大愿景,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所以,青年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理应成为他们学习的远大理想和目标,那就是要把他们的学习目标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为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而读书;要把为国效力,为民谋利,为社会的繁荣、安定、和睦作为自己的明确志向和奋斗目标;要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胸怀天下,情系众生,立志成大事,立志有所作为;[5]要有责任有义务迎接时代给予的历史使命,以坚定的远大理想奋发图强,以孜孜不息的精神不断探索,创造新的青春业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发努力。

(二)把学习与培养持之以恒的求知精神相结合

曾国藩曾这样督促他的兄弟:“诸弟在家读书,不审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曾国藩所说的三件事情在他的戎马一生的生涯之中从未间断,一直坚持下来,就在他去世前的一天仍旧坚持写完他的最后一篇日记,这正是他能够实现他远大抱负的,成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主要原因所在。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想学有所成,除了要树立伟大志向之外,还要具有永不放弃的恒心。

当代青少年想要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就必须在学习中坚持不渝,不屈不挠。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刻苦研究了几十年,创立了“地质力学”的理论,他踏遍了祖国的万里河山,为我国找到了大型油田。陈景润几十年的演算稿纸积累了几麻袋,终于摘取了歌德巴赫猜想皇冠上的明珠。他们都成功了,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顽强的毅力和毫不动摇的持之以恒的精神。[7]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大家都熟悉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之所以能够感动天帝,移走太行、王屋二山,正是因为他具有一颗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恒心所致。

(三)把学习与培养勤奋刻苦的优良学风相结合

曾国藩把“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德做为自己修身养性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常以此作为家训教育子侄。在这八德中他把勤放在首位,这与他注重身躬力行的思想有关,他认为勤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要标准,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无论居家、居官、居军,皆以勤字为本。他认为:“勤则兴,懒则败”。[5]所以曾国藩常以做事不勤劳来自我反省。

当代青少年学习应该着力在“勤”上下功夫,逐渐养成勤奋刻苦的优良学风。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惟有勤奋学习、不断学习,使学习成为常态,才能顺应时代潮流,紧跟时代步伐,不被社会所抛弃,才能走在科学技术的最前沿。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的青年学生白白消耗了在校学习的大好时光,把时间浪费在网络游戏过关后虚拟的成功之中;浪费在宿舍内昏昏的睡梦之中;浪费在花前月下的浪漫之中。他们把逃课、迟到、早退当作家常便饭,上课睡觉、玩手机,根本不知道老师讲了什么。在校期间终日里游手好闲,浑浑噩噩,只有到了毕业的时候才幡然悔悟原来自己一无是处,但是已经悔之晚矣。所以,青年学生从一进入大学校门开始就要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学风;发扬“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刻苦学习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和详细的学习计划,只争朝夕,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完成学业,以艰苦扎实的奋斗成就人生,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而不懈努力。

(四)把学习与培养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相结合

孔子谦虚地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是推崇谦虚谨慎、踏实勤恳的学习态度。曾国藩也在《家书》中提到:“吾人为学,最重虚心。”他虽学富五车,但在教育家人治学时从不吹嘘夸耀自己的学识,总是提出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频频自省以求更大的提升。[8]古语说得好:君子大过人处,只在虚心而已。毛主席告诉我们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的道理。陈毅有这样一首诗: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也在勉励人们千万不要骄傲自满,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以其谦虚谨慎的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商业界铸就辉煌,虚心学习,不断进取,就是他的人才标准之一。

针对当代青少年不能吃苦耐劳,做事浅尝辄止,学习半途而废的现状,我们必须高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引导他们继承谦虚谨慎、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传统美德,这也是共产党人始终强调的优良作风,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肩负实现中国梦伟大任务的青少年要把它牢记在心、发扬光大,并与自己的学习相结合,逐渐养成谦虚谨慎、虚心学习的良好风气,才能吸取不同的想法,聆听不同的意见,收集不同的智慧;才能扎实自己的专业,拓展自己的视野;才能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才能既看到自己的优势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永不懈怠,积极进取;才能真正做到取长补短,求真务实,才能担当起祖国赋予的历史重任,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李学昌.儒家文化视角下优化青少年道德观念途径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6(02):66-69.

[2]孙亚梅.以“正能量”教育推动学风建设的探索[J].菏泽学院学报,2016(06):121-123.

[3]方原,曹良玉.曾国藩修身思想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关系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3(09):46-47.

[4]王峰.曾国藩做人为官处世大智慧[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235-239.

[5]诸葛瑾.曾国藩与胡雪岩的智慧[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3-31.

[6]陈旭.曾国藩家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06):133-135.

[7]许丽英.曾圆藩修身养性之道与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J].船山学刊,20l3(02):68-72.

[8]侯东.浅析《曾国藩家书》对当代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启示[J].赤峰学院学报,2014(10):246-247.

Enlightenment of Zeng Guofan's Academic Thought on Cultivating Fine Study Style

LIXue-chang

(Department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Heze University,Heze Shandong274015,China)

Zeng Guofan was amaster of Confucianism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his academic thought not only influenced his descendants but also received unanimous praise from the world.Its profound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and simple truth is still ofmuch referential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style of study.

Zeng Guofan;academic thought;construction of study style

D296.1

:A

1673-2103(2017)01-0079-05

(责任编辑:王佩)

2016-09-16

菏泽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儒家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研究”(XY14SZ04)

李学昌(1973-),男,山东东营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治学学风曾国藩
跟曾国藩学修身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曾国藩 左宗棠 互掐互粉,相爱相杀
萧公权的治学转向
心理辅导促进高校学风建设探讨
分期付款
多病且可高寿一曾国藩的养生之道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学风就是质量
地方性本科院校学风问题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