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传统孝文化融入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探讨

2017-03-09王允端徐永杰

菏泽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价值观责任核心

王允端,徐永杰

(1.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甘肃兰州730070;2.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新时代传统孝文化融入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探讨

王允端1,徐永杰2

(1.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甘肃兰州730070;2.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传统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道是中华传统道德体系的核心理念与首要精神。传统孝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紧密的关联性,当今时代批判地继承传统孝文化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面对当代大学生孝文化缺失的现象,高校应积极利用传统孝文化中包含的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价值,充分挖掘和利用孝文化的传统美德,推动传统孝文化融入大学生的责任教育全过程。

新时代;传统孝文化;大学生;责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1]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传承,培育了一代代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孝道作为‘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德之本也’,是中华传统道德体系的核心理念与首要精神,是做人的最起码要求和处世的最基本规范,是其他一切美德的基础。”[2]高校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是对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当今全民奔小康、共筑中国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下,把“中华传统道德体系的核心理念与首要精神”的孝文化融入大学生的责任教育中,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一、传统孝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传统孝文化的内涵

传统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中华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孝文化,孝道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最传统的伦理道德,孝被看作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观念和主要特征,处于诸德之首、百善之先和教化之始的根本地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的中国文化就是孝的文化;传统的中国社会就是奠定于孝道之上的社会。”[3]

在中国历史上,孝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观念。“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是一种始基性的核心文化观念,更是一种实践道德。”[4]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孝经历了由最初的一种祭祀的形式,进而演化为奉养敬亲的基本关系,由最初的孝观念发展成为国家统治意识的孝文化,由祭祀祖先的宗教伦理到家庭伦理及伦理型政治的演变过程。几千年来的发展演变,传统孝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内容,综合来说,主要表现为:

第一,尊祖敬宗。这也是传统孝文化最原始的涵义。最初孝的观念就是以祭祖的宗教祭祀形式存在的,而祭祖的实质就在于尊祖敬宗。在我国古代社会,祭祀祖先的祠堂遍布各处,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这一内容。

第二,养亲敬亲。养亲是孝道中最基本、最经常的义务,是指子女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对父母进行物质奉养。奉养是孝的基础,而敬是孝的实质,敬比养更加重要。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这就是要在精神上关心、尊重、体贴和爱戴父母长辈。

第三,感恩尽责。孝是世间最崇高的一种感情,父母养育关爱子女,子女回报赡养父母,这就是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孝通过感恩这种方式来表达,子女对父母应有感恩之心。同时,子女的回报赡养、养亲敬亲不仅是一种感恩,也是一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第四,移孝作忠。“古代中国是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整个国家实际是一个大家,皇帝是这个大家的家长,臣民是子孙,对皇帝的孝叫做忠,这就是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的需要而‘移孝作忠’。”[5]古时候,忠与孝是相通的。《孝经·广扬名章》说:“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就是要求每个人在家孝敬父母,延伸到社会就要忠于国家和君王。这是孝的基本内涵在政治领域的扩展延伸,也是封建统治者“以孝治天下”的理论基础。

第五,光耀门楣。立身扬名、以显父母、光宗耀祖是传统孝文化的重要内容,子女都担负着光大门庭的崇高而艰难的责任。这就是鼓励为人不仅做孝子还要做忠臣,把祖业发扬光大、出人头地。

(二)传统孝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6]传统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四维八德的基本精神,与当代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紧密的关联性。传统孝文化从事亲的家庭伦理出发,敬亲养亲、感恩尽责,并将对亲长的爱敬扩大到其他人,以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进而上升到治国平天下的爱国报国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的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有着内在一致性。家有孝,家庭才能和睦,才能传承优良家风;社会有孝,社会才能和谐,才能共追文明教化;国家有孝,国家才能稳定,才能举国共筑繁荣富强中国梦。因此,扬弃了的传统孝文化并赋予其时代内涵,即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以传统孝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剔除传统孝文化中裹挟的封建糟粕,积极挖掘传统孝文化优秀精神的时代价值。

二、传统孝文化的时代价值

孝本是家庭伦理的亲亲之情,在封建社会却被神圣化和泛化了。为了维护封建秩序,孝被扩大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对封建社会起到了社会伦理教化、政治思想统治等作用,传统孝文化也被披上了浓厚的封建色彩。正因如此,孝文化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批判对象。但是,作为根源于人类血缘关系的孝,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文化观念,不论社会如何发展变化,孝文化一直发挥着维系社会人心、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正如北京大学教授魏英敏先生所说:“孝不止适用于一个社会、一个阶级或一个时代,它是超阶级的或跨越时代的,在几个时代都适用。”[7]因此,在当今时代,批判地继承传统孝文化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加强孝文化教育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人格

健全、向上、高尚的人格是高校德育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也是社会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标准。高校在德育教育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现代社会中出现的道德滑坡现象,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人才,实现教育目标,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孝道作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最传统的伦理道德,是人本质的道德品行,同时也是诸多社会道德标准的渊源。在高校责任教育中加强孝文化教育,能够借助孝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塑造大学生的完善人格,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而个人素质的提高与自我人格的完善又对公民整体人格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加强孝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感恩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和品质操守,更应该是当代大学生个体品德修养的重要方面。面对当前部分大学生漠视父母的养育之恩、朋友的关怀之恩、老师的培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等等不良现象,高校在德育中更应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孝文化中包含的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奉献爱心等传统美德,“鸦有反哺之意,羊有跪乳之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优秀思想,都是培养大学生高尚品格的良好素材。于此,高校在责任教育中通过加强孝文化教育,从孝文化中汲取营养,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感恩意识、正确的感恩方式,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时刻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回报所有关心与爱护他们的人,回报国家和社会。

(三)加强孝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无论是哪个国家,怎样的社会,都需要具有高度责任意识的人才支撑。我们所说的责任主要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在我国传统社会,孝被认为是天下为公的社会责任意识的源头,“孝一经产生就包含着两种责任之‘爱’,即后生者对活着的先生者即前辈的生的责任和生者对死者死的责任。”[8]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最初始的培养途径就在于人的孝亲行为,因为孝而产生责任意识,又因为责任意识,人们更加尽孝。高校责任教育中通过孝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基于责任感,大学生才能做到孝亲、尊老、爱人、忠于国家和社会,才能有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四)加强孝文化教育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到了人类社会道德的层层面面,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各个方面。而且,“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1]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不仅包含着具有社会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也包含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伦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内在的逻辑统一性。高校责任教育中通过孝文化教育,教育大学生明了事亲行孝的为人之本,树立念慈感恩的人生信条,确立明德至善的道德理念,秉持爱国为民的责任担当,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当代大学生传统孝文化缺失的现状

大学生被公认为是高素质的青年群体,他们的言行受到社会的关注度比较高,也就极易对他人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目前,从总体上来看,当代大学生对传统孝文化有诸多的认同和继承,主流表现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大学生面对当今社会多元价值大潮的冲击,加上自身对孝的伦理价值和社会价值缺乏较为客观的认知,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的定位自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错位与偏差,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孝文化缺失的现象。

(一)在认知上存在着误解与偏差

很多大学生对孝文化的认知较为单一甚至片面,想当然地将其理解为仅局限在家庭范围内,孝即是子女单纯的对父母尽孝;有些大学生一提到孝就认为是封建、复古、倒退,这都是对孝文化的片面认知。基于这种认知,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等方面表现出情感上的淡漠,不会尊重理解别人。这也说明大学生中很多人对孝道的认识存在着误解与偏差,没有对孝道有着更深入、更良好的认知,同时对于孝道问题的思考也较少。作为大学生,一定要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孝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淀,有着广泛的内涵,已经形成为全社会的道德准则。孝不仅体现在子女对自己父母的情感,更应该是一个人基本的道德涵养和社会公德底线,而且也表现为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应承担的责任。

(二)敬老尊老观念淡漠

部分大学生不懂得尊重父母和长辈。很多大学生对父母态度恶劣,跟父母吵架,顶撞,稍有不顺心就对父母大声叫嚷,虽然大多数人事后都感到后悔,但是这都表现出来大学生敬老尊老观念的淡漠。当前,很多大学生“尊老行孝的意识已渐趋微弱,对长辈的行为、观念不够尊重和理解;被父母、兄长呵护大的年轻人,尽管年龄已经长大,但是心理上依然幼稚、脆弱,为人处事考虑的只是自己的感受,很少顾及父母长辈的感受和需要。”[9]而这种情况表现在社会上就出现了老人跌倒视而不见、公交让座置若罔闻等不良现象。在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老年人口日益增多的形势下,大学生敬老尊老观念的淡漠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三)感恩意识淡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个体意识日益增强。自主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强烈,但自立意识、责任观念、感恩意识淡薄,依赖思想、享乐思想严重。”[10]诚然,当今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人均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城市化发展步伐加速,这都给当代大学生创造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很多大学生从没有接触过艰苦环境,也就感知不到父母的艰辛与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再者,当今社会离婚率不断增高,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所造成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等问题,都对当代社会的亲子关系产生了消极影响。很多大学生只强调父母对自己的义务,且认为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付出理所当然,自己只需要接受,而不需要报答与回馈。他们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去感激别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同样有照顾父母和赡养老人的义务与责任。因此,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上就表现出来“无责任、无气力、无感动”的三无病,缺乏感恩意识。

(四)责任意识弱化

当代大学生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意识日趋弱化,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意识日渐浓重。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生活在物质富裕的生活环境中,而且大多是独生子女,平日里都是家庭的“小公主”“小皇帝”,所以都比较崇尚自由、自我,个性突出,缺乏为他人服务、为他人负责的思想。很多大学生在家从不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不知道体谅父母的艰辛,缺乏家庭责任感。表现在社会上就是个人利益至上,缺乏担当的意识。很多大学生遇到违背社会公德的人和事时,多数采取明哲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而且很多大学生不能够正确对待和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没有将社会、国家、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意识,甚至有的大学生错误地将二者对立起来,缺乏为集体和社会做出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四、新时代传统孝文化融入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对策

当今社会大潮冲击迅猛,社会道德水准趋于滑坡之势。高校作为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必须“铁肩担道义”,引领思想道德建设的航向,大力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高校应立足于传统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应用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已是时代之需。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下社会将传统孝文化融入大学生责任教育中,既是继承历史传统又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高校应“结合大学生的利益诉求和身心特点,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强化社会责任认知,增强社会责任感”[11],充分挖掘和利用孝文化的传统美德,加强孝文化在大学生责任教育中的应用。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应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加以孝的引导和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充分加以利用,将孝文化教育渗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特别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在道德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法律教育等章节中要更多地融入孝文化教育内容。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创新孝文化教育课程、开展专题讲座、孝文化主题讨论、典型人物宣扬等形式,加强大学生的孝文化知识,使大学生对孝道理论有一个深入具体地了解。通过广泛的引导和教育,一是提高大学生对孝文化的认知水平,消除对孝文化的误解和偏差。让他们既认识到孝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同时又认识到带有封建伦理色彩的孝道观的糟粕性。二是培养大学生的现代孝道观。让他们树立孝的观念和意识,认识到孝是人本质的道德品行,是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懂得孝,才能做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常怀感恩之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三是提升大学生的行孝意识,做到知行合一,在实践中积极行孝。

(二)充分依托校园文化的强大覆盖功能

校园文化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主体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已成为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将孝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中有利于增强孝文化教育的多样性,切实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高校应充分利用板报、校报、橱窗、广播电台、电子屏幕等校园媒体方式对孝文化进行宣传;组织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孝文化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感恩母校活动、话剧、情景剧、主题班会、团组织生活等,结合升旗仪式、节日庆典、时政教育等系列活动加大孝文化宣传,以此陶冶学生心灵和情操,引导学生思考,进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指导大学生自觉行孝。同时,抨击不孝不敬的行为,明辨是非善恶,在对照中增强大学生的孝道意识。

(三)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的行为成果

“真实的社会生活才能使大学生在观察和感受生活中培养责任感,大学生只有躬亲参与到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责任,最终转化为自觉责任行为。”[12]社会实践活动是增强大学生对生活认知能力的方式之一,可以为大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并从社会中学习提供窗口。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使大学生深刻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艰辛,认识到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进而使大学生的孝道观实现知行的统一,将孝文化教育的精神成果转化为行为成果。高校应注重实践体验环节的育人功能,积极组织学生到社区的老人之家、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等社会服务机构开展爱心敬老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孝文化;开展诸如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活动、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假期深入基层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强大学生的行为准则,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和爱心,不断地提高大学生的行孝能力。

(四)积极搭建网络教育的现代化平台

当代大学生可以说是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网络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是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比较严重,网络中传播的信息有些是负面的、不正确的,他们很容易受网络的影响迷失方向。高校应积极利用网络这个现代化平台,开展网络孝文化教育,使大学生所受网络的负面影响尽可能减低到最低程度。在网络中开设宣传孝文化的专栏,宣传孝文化基本知识,开展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教育,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还可以建立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网站,开设孝文化教育讲堂,收录行孝模范、名人传记、中华文明等,还可以利用视频,音乐等多种模式对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从而增强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五)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作为主阵地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将深入落实与发展。扬弃了的孝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内在的逻辑统一性,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因此,把扬弃了的孝文化融入进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仅能加强孝文化的德育功能对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效果,又能实现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大学生中更好更积极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六)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

培养大学生的孝道观念和孝道行为,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必然要经历一个凝练沉淀的过程,这就需要借助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影响、共同作用。因此,孝文化教育要想取得实效,除了大学生个人的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的内在主动性外,还需要外界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对大学生的孝文化教育不应只局限在学校老师的言传身教,更应体现在社会生活中,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方教育资源,使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承担起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的重任。只有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对大学生的孝文化教育才能行之有效,才能增强大学生的孝道意识,并让行孝逐步上升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4-7.

[2]陈俊.传承孝德文化精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国高等教育,2014(20):7-8.

[3]郑智辉.传统孝文化及其现代价值[J].前沿,2003(2):110-113.

[4]肖波.中国孝文化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

[5]刘秀娟.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孝对当世的启迪[J].菏泽学院学报,2015(3):81-83.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

[7]魏英敏.“孝”与家庭文明[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67-73.

[8]吴锋.论孝传统的形成及现代际遇[J].孔子研究,2001(4):89-98.

[9]马军红.“孝悌”美德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代价值[J].传承,2009(11):146-147.

[10]黄春春,唐如前.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成因及教育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9(1):66-67.

[11]刘国强,李长亮,曲洪美,柏川.“中国梦”语境下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6(3):124-127.

[12]王允端.论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教育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1):129-131.

Discuss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Culture into College Students'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WANG Yun-duan1,XU Yong-jie2

(1.Zhixing College,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Gansu730070,China;2.School of Marxism,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Gansu730070,China)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culture is the core idea and spirit of Chinese traditionalmoral system.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culture contains rich content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Nowadays,it is still of great practical value to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culture critically.In the face of the lack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ctivelymake full use of students'moral values the traditional virtues contained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filial piety to integrate it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new era;traditional culture of filial piety;college students;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D296.1

:A

1673-2103(2017)01-0073-06

(责任编辑:王佩)

2017-01-02

甘肃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研究”(2015B-205);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其培养研究”(GS[2013]GHB0858)

王允端(1971-),男,山东济宁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理论。徐永杰(1991-),男,甘肃文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价值观责任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期望嘱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