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与徐福

2017-03-09陈洪英

河南工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全唐诗东渡徐福

陈洪英

(广州航海学院 基础部,广东 广州 510725)

0 引言

徐福,字君房,秦朝时齐地人,当时的著名方士。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徐福东渡最早记载于《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和《淮南衡山列传》。《秦始皇本纪》简单记载了徐福的一次航海经历,他率领数千童男童女航海,寻找海中三神山和仙人。

既已,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这是徐福渡海的最早记载,徐福作为航海家的身份在正史中得以确认。

在《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详尽记录了徐福两次航海始末。

又使徐福入海求神异物,还为伪辞曰:‚臣见海中大神,言曰:‘汝西皇之使邪?’臣答曰:‘然。’‘汝何求?’曰:‘原请延年益寿药。’神曰:‘汝秦王之礼薄,得观而不得取。’即从臣东南至蓬莱山,见芝成宫阙,有使者铜色而龙形,光上照天。于是臣再拜问曰:‘宜何资以献?’海神曰:‘以令名男子若振女,与百工之事,即得之矣。’‛秦皇帝大说,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穀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

徐福第二次航海找到了“平原广泽”,于是没有再回到秦国。是什么原因让徐福在“平原广泽”登陆,停止了东渡寻仙山的航海之旅?“平原广泽”到底在哪里?研究者纷纷提出航海家徐福以求仙为名,实为躲避秦代的苛政;亦有人认为徐福渡海是为了打通商路、开疆拓土殖民海外而进行的一次航行。其中求仙问药说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因此后代诸多诗歌作品中徐福均是求仙术士的形象。

作为东渡先驱,徐福东渡“得平原广泽”,对于东渡登陆地点,众说纷纭,包括美洲、夏威夷、菲律宾、日本、朝鲜、台湾等地,一般都认为徐福东渡终登陆地是日本。

据考证徐福东渡确有其事,不管其东渡所为何事、为取何物,终究不能泯灭其东渡先驱的身份。作为东渡先驱,其勇气不能不被后世所景仰,作为一个诗歌意象,徐福不断出现在历代诗歌中,各位诗人站在自己独有的立场咏叹徐福其人其事,并赋予徐福诗人所处的时代的新的身份内涵。纵观历代抒写徐福的诗歌,徐福主要有以下形象:初盛唐的求仙术士、中晚唐的航海义士、宋元的反抗勇士、宋末得到仙人、明清之际的亡命遗民。

1 东渡求仙术士

道教自东汉创立,经魏晋南北朝不断壮大,至唐,统治者自称为太上老君老子李耳后裔,由于唐王室的重视和扶持,道教由民间宗教一跃而为官方宗教,成为三教之首,《道德经》也成为科举考试科目。出于对道教的推崇,唐代皇帝大都相信服用金丹可以延年长生,不惜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命道士制炼金丹,使炼丹术的发展达到极致。东渡先驱徐福作为秦朝最著名的方士,后世诗人多借徐福东渡未归之事,宣扬求仙之虚妄。

初唐独孤及《观海》中有(《全唐诗》卷 246)“徐福竟何成,羡门徒空言”。

顾况《行路难》其三(《全唐诗》卷265)亦在贬斥求仙:“徐福一去音书绝。行路难,行路难,生死皆由天。秦皇汉武遭不脱,汝独何人学神仙。”

李白《古风》(《全唐诗》卷 161)也认为秦始皇“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白居易《海漫漫-戒求仙也》(《全唐诗》卷426)言其徐福求仙之诳诞:“徐福文成多诳诞,上元太一虚祈祷。君看骊山顶上茂陵头,毕竟悲风吹蔓草。何况玄元圣祖五千言,不言药,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

李商隐《海上》(《全唐诗》卷540),寓戒皇帝求仙之昏庸:“石桥东望海连天,徐福空来不得仙。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

可以看出,唐代诗人对于道教求仙多持虚无之论。

2 海岛得道仙人

徐福东渡未归之事,唐代诗人认为是求仙失败,应成为戒求仙的典型。但是也有诗人认为,东渡未归也有可能是因为徐福成了神仙。宋代李芬《送吴将军元瑜》诗曰:“秦皇寤寐茅盈语,锐意长生欲轻举。徐福药就仙骨成,云海茫茫但延伫。”

吴可几《和孔司封题蓬莱阁》也从侧面表达出徐福东渡后成仙之事:

不出公庭得仙馆,岂同徐福绝云涛。

姜特立《晨起信笔》亦有此说:

不求作佛不求仙,却笑时人用心错。乐天兜率堕渺茫,徐福神山更辽邈。

这些诗歌都传达出一层意蕴,徐福东渡后成仙。

3 渡海反抗遗民

始皇亡六国,结束了纷乱的混战格局,统一了中国。齐遗民徐福以求仙为借口,实现了渡海为王的计划。诗人的笔下,徐福成了渡海反抗的遗民。晚唐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罗隐《始皇陵》(《全唐诗》卷655)诗曰:“荒堆无草树无枝,懒向行人问昔时。六国英雄漫多事,到头徐福是男儿。”

晚唐熊皦《祖龙词》(《全唐诗》卷 737)认为徐福渡海谋得自由:“平吞六国更何求,童女童男问十洲。沧海不回应怅望,始知徐福解风流。”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日本刀歌》中提出徐福东渡日本的说法,同时也认为徐福为反抗秦朝苛政,避居海上:“其先徐福诈秦民,采药淹留丱童老。百工五种与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

宋人郑思肖《徐福采药图》(《所南诗集·一百二十图诗集》四部丛刊续编本)赞扬了徐福的反抗精神:“仙药长生不易求,仙山可在海东头。祖龙灭尽诸侯后,徐福却来赢一筹。”

元人吴莱写有《大佛寺问秦皇系缆石》诗(《渊颖集》卷 3,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徐生忽以去,方士先避秦。童男继童女,五谷杂货珍。岛屿止不返,蛟龙化其民。非惟长年药,永隔战马尘。人君却来悟,望望转车巡。”

无学祖元,俗姓许氏,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祖元应聘赴日,同年六月到达日本,拜谒徐福祠庙题吟《徐福祠献晋诗》:“先生采药未曾回,故国山河几度埃;今日一香聊远寄,老僧亦为避秦来。”这两位诗人,都谈到了徐福为了“避秦”而东渡。

明清之际的遗民朱之瑜,1659年蹈海到达日本后,曾题有《漫兴》:“远逐徐生迹,移舟住别峰。”将自已蹈海赴日与徐福当年东渡相比,暗寓其侨居日本与徐福避秦海东是相似的,这就是典型的遗民心态了。

世代更迭,亦有人反对徐福东渡避秦的做法,南宋末年刘克庄《固穷》诗曰:“宁伴伯夷山下饿,岂随徐福海中求。”显现出末世文人的忠诚,然是非对错只能每个人自己去衡量。

4 航海开拓勇士

唐代的陆海对外交流都非常兴盛。开放的国策,开放的观念,也使一些诗人对徐福东渡做出了肯定的评价,对徐福东渡的原因也提出了新看法。有可能是当朝前辈诗人戒求仙多针对徐福,后辈诗人只能另辟蹊径,但却别开生面。如汪遵《东海》(《全唐诗》卷602)云:

漾舟雪浪映花颜,徐福携将竟不还。同作危时避秦客,此行何似武陵滩。

汪遵(约877年前后在世)是唐末著名的咏史诗诗人。他在诗中对徐福东渡的艰辛进行了描述:徐福率领的童男童女航行在大海之上,海船在波浪翻天的大海上起伏颠荡,浪花上映出童男童女的脸。诗人正面可肯定了徐福的东渡行为,认为这并不是一条求仙之路,而是为躲避秦代苛政而航海远行,是真正的航海义士。

唐末诗人胡曾也以咏史诗著称,也有题《东海》诗从侧面咏徐福东渡之不易(《全唐诗》卷647):“东巡玉辇委泉台,徐福楼船尚未回。自是祖龙先下世,不关无路到蓬莱。”

贯休《了仙谣》(《全唐诗》卷826)也是如此:“始皇不得此深旨,远遣徐福生忧恼。紫术黄精心上苗,大还小还行中宝。若师方术弃心师,浪似雪山何处讨。”

李白《古风》(《全唐诗》卷 161)虽认为求仙难成,但也诗仙磅礴大气之笔,抒写了渡海之难: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巿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诗人吕定《怀古》亦云:

风波几万里,苍茫云霭间。鱼龙自掀舞。天空日月闲。

这些诗歌都抒写了徐福航海的艰难险阻,从正面肯定了徐福作为航海家的身份。

5 中日交流象征

唐宋是中日交往的高峰期,中日多次出使互访,两国友人、僧侣、学者之间的交往,时常涉及徐福,徐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日友好交流的象征。

宋代欧阳修《日本刀歌》肯定了徐福东渡日本之说,同时也认为徐福东渡才使得秦代焚书之前的古籍得以在日本保留,成为中日友好交往的先行者:

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传闻其国居大岛,土壤沃饶风俗好。 其先徐福诈秦民,采药淹留卯童老。百工五种与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前朝贡献屡往来,士人往往工词藻。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令严不许传中国,举世无人识古文。先王大典藏夷貊,苍波浩荡无通津。令人感激坐流涕,锈涩短刀何足云。

明代日本高僧绝海中津作诗曰:“熊野峰前徐福祠,满山药草雨余肥;只今海上波涛稳,万里好风须早归。”明太祖朱元璋有和:“熊野峰前血食祠,松根琥珀亦应肥;昔日徐福求仙药,直到如今更不归。”可见,徐福不但是见证中日友好交往的信使,更是中日友好的象征。

[1] 邱雅芬.东渡日本的“中国神灵”[J].文化遗产,2013(1).

[2] 史春林,于霞.关于咏航海家徐福的诗[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猜你喜欢

全唐诗东渡徐福
徐福山绘画作品
《东渡黄河》
不灭的希望 永恒的信念——歌剧《徐福》一席谈
Intensive Training of Maths(4B)
东渡西游:回首百年留学潮
徐福,中韩间两千年不衰的传说
当国歌响起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节选)
徐安贞仕途与诗歌初探
唐代筝曲的风格及其美学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