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2017-03-09李金花
李金花
(河南工学院 社会科学部,河南 新乡 4530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许多新的重大部署。面对新时代新要求,面对新征程新任务,持续深入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而深远[1]。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这个问题,许多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很多解读,笔者试着从国内与国际两个角度,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内聚人心、外塑形象两方面展开论述。
1 从国内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当时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了国家博物馆的复兴之路展览,在这个特殊的场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单靠领导人的努力、靠个别群众是不能实现的,需要凝聚十三亿中华儿女的努力。但人类社会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多元复杂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习惯。中国有13亿人,想法也是很多的。如果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那就会造成思想涣散、社会混乱。那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该如何凝聚13亿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呢?
为了增强社会凝聚力,我们历史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最初想要通过武力的方法来整合社会思想,比如秦始皇为维护集权政治,就曾‚焚书坑儒‛以便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但结果适得其反。用严刑峻法恐吓百姓,用暴力钳制社会思想,是加速秦朝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要想真正使民众富有凝聚力,就必须拥有一套使他们心悦诚服的办法。所以,凝结着诸子百家智慧结晶的封建社会核心价值观逐渐形成,这种核心价值观就是‚仁义礼智信‛。中国封建社会虽经过多次的改朝换代,但它的基本制度得以维系,就是得益于它的核心价值观从思想意识和精神观念层面维护了统治者的封建政权和统治秩序。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在启蒙运动中,弱小的资产阶级打出‚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的大旗,
说服了社会各个阶层共同反抗强大的封建君主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后,资产阶级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以法律的形式被固定下来,确立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从历史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核心价值观有强大的凝聚力作用。
从国际社会的发展来看,核心价值观同样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作用。在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中,新加坡以其卓越的经济成就、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而为世人所称道。新加坡的国土面积只有 718.3平方公里,但就是这样地域狭小、资源稀缺的国家,多年来人均GDP位居亚洲前列,世界前五。新加坡取得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始终把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为它发展模式的内核。这就是新加坡的共同价值观。新加坡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国家白皮书形式提出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并较为成功地构建与传播了这一价值观。他们强调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2]。因此,新加坡的经验告诉我们,核心价值观可以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3]163
今天的中国,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走到了深水区,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和问题多发期,各种思想相互激荡,人的思想意识出现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如果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主张,思想上一盘散沙,行动上我行我素,力量相互抵消,梦想肯定无法实现。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凝聚智慧。
2 从国际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首先,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来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当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围绕综合国力展开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于 20世纪 90年代最先提出‚软实力‛这一概念,由此将综合国力的影响因素划分为‚软实力‛和‚硬实力‛。硬实力主要包括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资源力等;软实力则是与硬实力相对应的,主要包括文化力、制度力、外交影响力、意识形态等,其核心是文化软实力。‚软实力‛概念的提出,明确了‚软实力‛的重要价值,也将‚软实力‛提高到了与传统的‚硬实力‛同等甚至更为重要的位置——正如约瑟夫•奈所言,‚软实力和硬实力同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因此,一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增强。
关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可以从许多思想家、政治家的言论中略见一斑。马克思曾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恩格斯曾说,比较野蛮的征服者,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毛泽东曾说,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是要先造成舆论,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中国在能够输出价值观之前,不会成为一个大国。可见,文化软实力是非常重要的。
纵观人类历史,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实力等硬实力提升的过程,也是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软实力提升的过程。美国政府很早认识到文化软实力对本国发展的重要性。从 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就借着经济全球化的便利条件,在全球范围内强势推行美国文化。美国的华盛顿邮报曾经刊出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美国的流行文化渗透到世界各地》,指出美国现在最大的出口产品不是地里的农作物,也不是工厂里的工业制成品,而是批量生产的流行文化,如大家熟知的电影、电视剧、娱乐节目、音乐、书籍还有软件等,可以说现在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充斥了美国的文化产品。
反观当前的中国,相对于经济建设的骄人成绩,我国的文化建设明显滞后。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3]160。而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点和着力点是什么呢?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3]163因此,如果我们的核心价值观缺失,只会带来文化的空洞,缺乏核心价值观支撑的文化终将丧失‚实力‛,更不会产生多少吸引力。
因此,提升文化软实力重在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其次,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国家形象是国内外公众对一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状况的综合认知和整体评价。良好的国家形象不仅能够增强本国公众的凝聚力,而且能够提升一国的国际影响力。
历史上中国的国家形象主要是通过外国学者的宣传来呈现的。比如,13世纪到15世纪,西方世界主要通过两部文学作品来认识中国,一部是《马可波罗游记》,另一部是《曼德维尔游记》。这两部游记的作者都是外国人,他们将中国描述成一个富庶神奇的东方古国。富庶神奇的中国形象极大地刺激了欧洲社会对东方的向往。到了16世纪,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来到中国,他们逐渐接触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对中国的认识也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系统介绍中国,这时的中国被描绘成崇尚和平、政治贤明的‚理想国‛。17世纪英国学者约翰·韦伯直接写文章劝说英王查理二世要效仿中国君主实行仁政。后来,英国政治家威廉·坦普尔还盛赞中国政府是哲人统治的政府,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实现。然而,到了19世纪,这时的中国因为错过了工业革命发展的历史机遇,导致国力孱弱,帝国主义趁机开始侵略中国土地,奴役中国人民,从此西方世界停止了对中国的赞美,中国国家形象由此一落千丈,成了世界眼中的‚东亚病夫‛。
到了今天,虽然中国已经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被西方世界承包了话语权的世界主流媒体,更多的还是对中国形象的诋毁。比如,近些年,一些西方国家甚至开始散布 ‚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一系列损害中国国家形象的言论。其中,影响最大的中国威胁论,现在不止在西方很有市场,在亚洲的日本、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影响也很大。对于西方人的一味抹黑,中国一直在解释,我们走和平发展道路,并向世界做出了永不称霸的承诺,可是,面对西方媒体的诋毁,我们的声音影响力并不大。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无奈地感叹,‚现在有些时候是我们有理讲不出,有理传不出去‛。我国亟须重塑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这就需要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把自身的形象树立起来,并传播出去,正所谓形于中而发于外。
只有在与各种文化不断交流、对话、博弈中完善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当代表达,彰显文明、民主、开放、和谐与负责任的国家形象,增强中华文化对国际社会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并为构建世界价值体系、引领世界价值走向做出贡献,才能使文化软实力确实硬起来,大国的地位真正立起来。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内聚人心、外塑形象,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鲁迅先生曾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出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只要我们十三亿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铸中国魂,我们就一定能够同圆中国梦。
[1] 黄坤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7-11-17(6).
[2] 共同价值观白皮书[Z].新加坡:南洋出版社,1990.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