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2017-03-28齐丹坤

河南工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消费水平城镇居民支配

齐丹坤

(河南工学院 经济贸易系,河南 新乡 453003)

0 引言

根据凯恩斯经典的消费决定理论,收入是消费的来源和基础,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提高可支配收入就可提高消费支出,从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还有消费品价格水平、消费者的个人偏好、消费信贷及利率水平等诸多因素对居民消费产生重要影响。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的消费层次也在逐年提高,消费方式日益趋于多元化,消费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探讨、分析社会消费的规律,对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拉动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时期,传统的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中,消费成了“短板”,河南省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出现连续下滑的现象。在世界经济处在低迷和缓慢增长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内需。如何有效地刺激消费需求,成了政府部门和学者关心的问题。最近几年,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都相继出台各种刺激消费的经济和财政政策,但是成效并不十分显著。所以,在新常态下、新形势下,只有对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因素充分地挖掘、深刻地了解,才能制定出创新性的刺激政策和措施,消除阻碍河南省城镇居民顺利实现消费的影响因素,以达到激活城镇居民消费活力、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 文献综述

消费在整个社会经济循环和发展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发生机理十分复杂。在新常态下,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影响因素及消费结构变化等问题的研究成为热点,研究的视角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研究视角简称“全国视角”。该视角将整个国家作为一个研究对象,从宏观上分析城镇居民消费影响因素。最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有:林石莲(2015)通过构建加权广义差分模型,选取1984—2013年相关数据,分析得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平均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之间存在强烈的正相关性[1];柴孟俊(2016)在古典假设基础上,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收入、储蓄存款利率和物价对城镇居民都有显著的影响[2];化丽娜(2017)通过分析2014年数据得出结论:居民人均存款、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所得税、国内价格指数和GDP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均存在显著的影响[3]。

上述这类研究成果都是从整体上研究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但是,由于中国是一个疆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风俗习惯差别很大,这就造成了各地区消费习惯不同,因而不同地区居民消费支出影响因素也有不同。如果将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影响因素作为研究对象来制定政策,势必会造成政策实施的误差。

第二种研究视角简称“因素视角”。该视角选择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城镇居民消费产生的影响。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有:赵华春、Jeffrey Forrest(2013)利用我国1992—2008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静态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并进行分析,得出收入、前期消费、价格指数(PI)对于城镇居民的本期消费有着正面影响;而利率对本期消费存在负面影响[4]。池建宇、王树悦(2015)利用我国 30个省、市、自治区1996—2013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永久性收入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5]。乔琪琪、冷昊泽(2016)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利用我国2006—2015年城镇居民面板数据和生命周期假说模型实证研究了养老保险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6]。冯铄(2017)以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为理论基础,运用 1999—2014年我国 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了计量分析,得出房地产价格上涨对非居住消费影响显著为正,对居住消费影响显著为负的结论[7]。

该视角选取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因素为研究对象,探讨它们对城镇居民消费产生的影响。这类研究在特定的背景环境下确实有效,但是,城镇居民消费问题复杂,影响因素多种多样,突出某一影响因素会造成研究视角片面化,并且可能会忽视其他影响因素,从而使得研究结果出现偏差。

第三种研究视角是“区域视角”。该视角选取某一区域作为研究范围,考察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近几年,基于此视角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主要有:丁任重、朱博(2013)利用2007—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中西部地区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地区间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收入水平、城镇化率等因素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8]。贺玮(2016)以西部12省为例,研究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间的关系,进一步了揭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9]。刘俊杰、叶允最(2015)通过采用最小二乘法,剖析了制约城镇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等对广西城镇居民实际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十分显著[10]。闫楠楠(2015)以安徽省城镇居民为例,分析了不同因素对安徽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所产生的不同影响[11]。

在最近几年,基于该视角的研究逐渐增多,一方面,该视角可以避免“全国视角”下各个区域的特殊情况对最终研究结果造成偏差,另一方面,该视角也可以避免“因素视角”下遗漏变量而导致最终计量结果出现偏差。综合上述三种视角的优劣势分析,本研究选取第三种研究视角——“区域视角”,重点研究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

基于相关研究,本文选取人均可支配收入、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物价水平、利率水平、支出预期和金融资产等指标来研究影响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因素。由于这些指标中的某些变量之间存在强烈的相关性,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重共线性。关于如何消除多重共线性,以往的大多数研究都采用双重差分法。虽然这种方法可以消除多重共线性,但是经过双重差分处理后的数据会相应地丢失一些重要信息。本文为了能够充分利用完整的信息,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重新构造出一组变量,这些新变量是原变量的线性组合,与原变量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但是新变量之间相互正交,即它们的相关系数是 0。接着利用构造出的新变量做回归分析,就可以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同时做到最大限度地利用有用的信息,从而得出理想的结论。

2 实证研究

2.1 指标分析

2.1.1 城镇居民消费支出(Y)的衡量

对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衡量,常用的指标有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等变量。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能更准确、全面地反映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因此,本文选取河南省城镇居民年平均消费支出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

为了消除价格变动因素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影响,不能直接采用从统计年鉴中获取的原始数据。文章中利用GDP平减指数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以2008年的价格为基期价格,运用调整后城镇居民实际人均消费水平的数据做多元回归分析。

2.1.2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国内外很多学者根据不同的研究选取不同的因素,但这些因素具有相似之处。根据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消费取决于可支配收入。除此以外,根据经济学相关理论,还有其他诸多因素可能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原理,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选取了人均可支配收入等8个因素,研究其如何影响河南省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

(1)可支配收入。根据宏观经济学中凯恩斯绝对收入理论,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本文也选取这一指标作为核心解释变量。

(2)经济增长。只有经济稳健发展、社会和谐才能促进消费增长。河南省人均 GPD可以综合代表河南省经济状况及社会的发展情况。本文采用河南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per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

(3)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变动升级的,产业结构也会对消费增长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选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占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

(4)物价。当整个社会的消费品或劳务的价格水平上升或下降,居民个人唯一可以做的选择是个人储蓄代替消费支出或消费支出代替个人储蓄,即消费者可以将其收入在物品或劳务上用得多些或少些,来对物价水平的变动做出反应。本文选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来衡量物价水平。

(5)利率。较高的利率提高了城镇居民相对于现在收入的将来收入,促使他以现在消费的形式支出这个将来收入的部分。持有一定现行收入的城镇是否将在衡量较高的利率后增加储蓄,依赖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力量对比。鉴于固定存款有保值和投资的功能,因此本文选择活期储蓄平均年利率来衡量利率水平(rate),而没有选择固定储蓄平均年利率。

(6)金融资产。居民收入主要用于消费和储蓄,在居民对未来预期收入不确定性心理增强时,近期消费意味着效用的损失,导致居民注重储蓄而不是消费。居民的消费不足,是经济发展和再生产顺利进行的一个主要障碍。本文选取城镇居民人均人民币活期储蓄存款年底余额来衡量金融资产。

因此,本文选取“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X1)”“实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X2)”“第一产业比重(X3)”“第二产业比重(X4)”“第三产业比重(X5)”“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6)”“活期存款年平均利率(X7)”“城镇居民人均人民币活期存储年底余额(X8)”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

2.2 理论模型及数据来源

考虑到数据间的差距较大,文章对全部数据取自然对数,并将方程形式设定为一次对数回归模型。根据上述理论分析,借鉴其他研究人员的相关成果,本文构建如下模型:

本文研究以河南省2008—2015年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所有数据全部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2016)、《河南省统计年鉴》(2009—2016)。模型中t表示第t年,α是常数项,ϵt是随机干扰项。

2.3 因子分析

表 1表示了各因素的相关系数,可看出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比较高,有的甚至接近于 1,如果直接进行回归分析,肯定存在多重共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将不再是无偏估计,相关检验也不具意义,导致回归结果不正确。

本文采用KMO检验,得出检验值为0.792,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构造出一组新变量:他们是原变量的线性组合,与原变量间有高度相关性,而它们之间相互正交,相关系数为 0,再以这组新变量做回归,就不会存在共线性问题。设这组新变量为F。

两组变量间的关系:

记为 XAF = ,那么用因子分析法可以得到各个因子得分系数,如表2所示。

表1 因子相关性分析表

表2 因子得分系数表

2.4 回归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得出F1—F5各个因子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可以直接采用Stata14.0进行线性回归。以Y为因变量,F1—F5为自变量,做最小二乘法回归(OLS),模型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结果

β4 0.091 0.197930 16.35742 5.68E-11 β5 0.013 0.277094 16.35742 0.03766 R2 0.999804 Mean depende nt Var 26.57016 Adjusted R2 0.933085 S. D. dependent Var 1.730603 S.E. of regression 0.182310 Akaike info criterion -0.989168 Sum squared resid 0.342577 Schwarz criterion -0.596934 Log Likelihood 17.95960 Durbin-Wastson stat 3.149867

相关统计检验量如表4所反映,该模型拟合程度非常好,基本反映了各新变量与居民消费支出之间的关系。

表4 相关检验统计量

将居民消费支出与新变量之间的线性回归关系写成矩阵形式。

所以,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与原始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2.5 结果分析

根据构建的理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当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1%时,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将提高 0.81%,可支配收入的作用最大。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人均消费支出增加,这是明显的收入效应,与凯恩斯绝对收入理论相一致;河南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每增长1%,消费支出将提高0.11%;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都对消费支出具有促进作用;CPI上升,消费支出减少,表明当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时,个人储蓄代替消费支出;利率上升,提高了个人相对于现在收入的将来收入,促使居民以现在消费的形式支出这个将来收入的部分;支出预期越高,居民的消费需求将会下降,两者呈现反向关系;收入用于储蓄存款的增加,消费支出减少,可以看作是替代效应的表现。

3 建议

根据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结合当前宏观政策取向和宏观经济运行特点,各级政府需要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经济稳健增长,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实施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加强宏观调控、实现物价稳定,并结合新常态下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制定合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降低居民支出预期,逐步加大居民保障性财政支出,以提高居民的消费指数。居民只有在具备有力保障的环境下,才会减少储蓄而增加消费,而这些努力方向都是城镇居民消费持续健康增长的有力支撑。

第一,大力提高居民收入是促进居民消费的根本所在。一方面要保持经济稳健增长以增强国民财富的总量,并致力改变国民收入宏观分配关系,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扭转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低于GDP增长速度的局面;另一方面要改善国民收入微观分配关系,缩小居民间的收入差距,降低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有利于促进居民总体消费水平[12]。

第二,微观主体预期和货币政策手段相结合,加强对居民预期的引导,降低居民物价上涨预期。治理通货膨胀要尽量减小牺牲经济增长速度的代价,在居民心理承受期内实现物价的平稳回落。若单纯采取紧缩货币供给,微观主体预期仍处高位,物价仍会继续上扬,而经济因为紧缩会出现衰退,甚至会出现滞胀,因此应将降低微观主体预期和货币政策手段相结合。同时政府要增强政策的信用度和持续性,实现微观主体的良好预期,刺激消费合理增长和经济持续性发展。

第三,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的支持保障力度,为城镇居民消费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居民消费还受相关长期因素的影响,如要保持消费水平一直不降低,或有教育、养老等其他需求。我国目前仍处于低收入、低福利发展阶段,公共医疗、教育等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中国城镇居民为预防未来不确定因素而谨慎消费,只有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有保障了,居民才敢减少储蓄而增加消费。

[1] 林石莲.基于Eviews软件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和支出的计量分析[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5(11):31-36.

[2] 柴孟俊.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西部皮革,2016(8):110.

[3] 化丽娜.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J].现代信息经济,2017(1):25.

[4] 赵华春,Jeffrey Forrest.收入、物价和利率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研究——基于静态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3,32(2):211-220.

[5] 池建宇,王树悦.永久性收入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有多大?——基于相对重要性分析的方法[J].消费经济,2015,31(5):17-21.

[6] 乔琪琪,冷昊泽.养老保险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8(4).

[7] 冯铄.收入不确定性、住宅价格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J].价格论坛,2017(3):31-35.

[8] 丁任重,朱博.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地区差异——基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2013,29(2):9-12.

[9] 贺玮.西部十二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计量经济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6 ,35(5):128-129.

[10] 刘俊杰,叶允最.城镇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广西的实证[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1(2):15-22.

[11] 闫楠楠.安徽省城镇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10):137.

[12] 潘明清,高文亮.我国城镇化对居民消费影响效应的检验与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4(1):118-125.

猜你喜欢

消费水平城镇居民支配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溢出效应的作用及优化
预计到2050年中国城乡消费水平将无明显差距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中国人均消费世界排名与增长预测研究
——基于指数增长模型
跟踪导练(四)4
我国人均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天津城镇居民增收再上新台阶
基于决策空间变换最近邻方法的Pareto支配性预测
随心支配的清迈美食探店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