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际化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2017-03-09朱小超
朱小超
(黄山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高等教育国际化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朱小超
(黄山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大学英语教学应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服务。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高等教育国际化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探讨当前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
高等教育国际化;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策略
当前,各国高等教育之间的交流、合作以及竞争越来越广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逐步加快。《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要求全方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1]加强他们对其他国家文化的了解。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突出特征。社会对既懂专业又精通跨文化交际的人才需求非常迫切,因此如何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已经是高等教育当务之急。
在大学英语教育领域,有很多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开展的研讨。大学英语教学要服务于国家宏观战略,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情境下,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使其可以顺利地从事对外交流活动。然而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过于看重英语的工具性功能,对英语的人文性以及本国优秀文化的对外传播重视度不够。现有跨文化交际能力文献中,以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规划为背景的探讨较少。在阐释高等教育国际化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内涵的基础上,说明二者之间的联系,梳理我国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主要问题,并给出合适的培养策略。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内涵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加拿大学者奈特指出,国际化一词首先出现在政治领域,之后逐步应用于教育领域。他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将跨国界、跨文化的因素融入到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国内学者就高等教育国际化究竟该看成一种趋势、结果还是过程存在争论。有学者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各国高等院校发展到一定阶段,战略由国内转向世界的一种趋势;也有学者认为它是本土化与全球化语境相结合而进行的动态教学实践活动,更强调过程。一般来说,“趋势”是依据个体经验对事物未来发展的主观预测,“结果”指事物发展的最终状态。而高等院校始终处于不断发展中,因此将其国际发展视为一种过程更为合适。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动态进程,主体为各类高校,通过与国外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去学习和借鉴国外高校的教学经验,以培养拥有全球视野和跨越不同文化背景进行交际的人才为目标,实现人类相互理解与尊重。具体来说,高等院校向世界开放,接受国外学者和学生,与国外大学进行项目合作和开发,开设有关外国文化等国际课程,为学生提供到国外实践机会等。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专著《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中,美国学者霍尔(Edward T.Hall)首先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这一术语,指出文化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对人类沟通有着很大的作用,制约着人际之间的行为准则。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外来者和本国人在他们的交际中应具备的动机、知识和技能水平,这些要素引向有效的相互关系。《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Referencefor Languages)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知识、动机(态度、感情)、行动(技能、能力)、学习能力四方面因素。卢斯蒂格(Lustig)、科斯特(Koester)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跨文化知识、动机与行动,三者缺一不可。同时,跨文化交际能力可帮助交际者进行“有效、恰当”的跨文化行为。[2]379
国内学者文秋芳的观点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交际能力与跨文化能力两块构成。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变通能力,跨文化能力包括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容忍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张红玲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相应的跨文化知识,并从心理上自信能实践这些知识,对不同文化表现出包容和欣赏的态度。能够包容和欣赏文化差异性显示出交际者的文化审视能力。
综合上述研究者的内涵界定,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知识、动机、行动、文化审视这四个层面的能力。在跨文化活动过程中,交际者不仅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具有足够的学习动机,还要获得丰富的交际技能,在进行跨文化活动时能够审视本国文化和他国文化的异同,有效、得体地解决跨文化冲突。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所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IAU)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际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育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高等院校参与国际化,需要在本土文化语境下,在日常的教学活动、管理工作、科研活动以及社会服务中提高跨文化的意识和交际能力,实现不同文化的共同了解和平等对话。
为了做到这一点,高校必须要具有国际化人才,而他们的核心能力之一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他们不仅要具有国际视野,而且要具备在多元文化环境下与来自不同民族、地区和国家的人们进行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3]17由此可见,要成功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必要的前提和保证。
二、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英语课程需要优化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提出将课程设置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类课程,这是跨文化交际课程第一次被正式置入大学英语课程。尽管如此,一直以来外语界并未明确跨文化教学所处定位,对其重视度不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不完善,从制定教学大纲、编写教材、筛选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的采用,都没有形成成熟有效的整体环节。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只是在日常教学中零散补充一点西方文化知识,并且将之误解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
(二)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理念比较薄弱
教学理念贯穿大学英语教学始终,指导着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具体实践。很多大学英语教师过于注重听、说、读、写、译的基础知识学习,认为英语只是语言工具,忽视西方国家人文知识的讲解。这离培养国际型跨文化人才的理念还有巨大差距,教学观念的转变迫在眉睫。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内容不完善
大学英语课程中,跨文化教育的定位一直不够明晰,附属于基础语言技能的传授,直接导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缺乏或不成体系,教学目标模糊。很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依旧过于偏重其工具属性,错误地认为听、说、读、写、译水平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中忽略了语言承载的人文特性。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善于利用立体化教材和信息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枯燥,教学资源陈旧,对海量的网络资源利用不足,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实践活动不足,无法发挥学生主动性,学生缺乏身临其境的跨文化感知,跨文化意识无法得到提升。
(四)师资培训力度有待加强
教师应掌握扎实的跨文化知识和国际交流经验,才能胜任教学工作。然而由于大多数院校外语教师本身的学科知识单一,无法紧跟时代发展,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势下无法满足跨文化交际教育的需要,师资培训十分有必要。
(五)大学英语教学忽视了文化交流的双向特征
跨文化交际意味着“跨越”本国和他国的文化,实现二者之间的互通。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形势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缺乏跨文化教育本土化特征,有关传统中国文化的内容鲜有涉及,对跨文化教育的双向性存在认知局限。
三、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既要从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做好顶层设计,也要具体考虑到课外的实践学习,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审视不同文化差异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身份认同。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是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两种主要形式,具体来说,可采用以下策略。
(一)优化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跨文化交际课程在20世纪60年代末
首先出现在美国高等院校,我国改革开放后胡文仲和贾玉新等学者将其引介进来。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交流步伐加快,国际经贸迅速发展,需要大量懂外语且能用外语进行有效国际交流的人才。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首先进行了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主要是教授西方国家文化基本情况,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比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异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今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高等教育国际化范围不断扩展,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需要与时俱进,进一步优化。应包括语言文化类、专门用途类、交际实践类课程,突出英语和专业特色,并且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来丰富课程体系。所设置课程要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发展他们的个性和拓展他们的国际视野,并能增强他们的创新实践水平、质疑精神以及批判思维精神。
(二)加强师资培训
教师水平决定了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育高度。很多教师错误地将课堂上外国文化知识讲解等同于跨文化教育,混淆了二者实质。也有教师觉得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译技能的训练就可以满足国际交流的需要,以英语等级考试作为衡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唯一标准。培训能够使大学英语教师更好地理解跨文化教育理念,采用先进的教育信息技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确保顺利开展与推进教学工作。外语教师应接受系统的跨文化教育理论的培训,结合实践,走出国门,去英语国家学习和考察,了解国外跨文化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提升策略、课程评估,并对国内外跨文化教育进行反思和比较,结合中国国情和自身所在院校的发展战略和生源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教学。
(三)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高等院校可以有效地利用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来推广跨文化教育,创造浓郁的跨文化学习氛围,使学生意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首先,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讲授西方国家的各种文化特征,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知识;并设计课堂主题讨论,鼓励并指导学生运用杂志、网络等各种信息媒介自主学习,将所学到的西方文化知识呈现在课堂讨论中。学校也可以与其他国家的大学共同创建连线课堂,进行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沟通和训练,让学生感受实际的交际行为,获得跨文化交际经验,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可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为学生创造机会与留学生、外籍教师或具有出国经历的教师进行交流,获得跨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四)增加本土文化教学内容
文化是双向流动的,既要有输入也要有输出,这样才能保持平衡。民族文化也是国际文化,因此在学习他国文化知识的同时,大学英语教学也要注重本土的文化经验和知识体系传授,引导学生发现并了解自身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身份。教育内容应包括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美学、科技等学科知识,以及中国社会的价值观、人民生活方式和各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内容。
四、结 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在需求。大学英语教学要明确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处理好目前过于注重大学英语工具性教学等主要问题,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做好教学服务工作。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案,采用合适的策略实现培养目标。要优化跨文化交际课程,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师资培训,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理念落实到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6-12-2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1008/93785.html.
[2]Spitzberg B.A mod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C]//Samovar L A&Porter.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Reader.Belmont,CA:Wadsworth Publishing Co.,2000.
[3]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诠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Zhu Xiaocha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245041,China)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should cultivate talents with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ICC),and serv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es.By examining the concepts of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ICC,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rrent problems with cultivating ICC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and proposes some strategi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college English teaching;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strategies
H319.1
A
1672-447X(2017)04-0130-04
2017-03-05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Q2015D59)
朱小超(1979—),安徽繁昌人,黄山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
责任编辑:吴 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