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研究

2017-03-09汪小燕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中职职业

汪小燕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湖北 黄冈 438002)

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研究

汪小燕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湖北 黄冈 438002)

中职毕业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高职继续学习,但在培养体系上要做好衔接。通过分析中高职衔接的主要模式和对接方式,探讨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衔接体系的构建,要做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标准的衔接,抓好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衔接,建设考核评价机制,提高利益相关方对衔接教育的满意度。

人才培养;衔接体系;中职与高职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提出要建设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衔接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和对接值得尝试和探索。

一、中高职衔接的主要模式

(一)“3+2”分段模式

“3+2”分段模式是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签订合作培养协议,约定双方合作招收“3+2”分段培养的专业和学生人数,并经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存档后实施。具体实施时,由中职学校组织招生,并完成前三年的教学任务;高职院校根据学生在中职学校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学习完成后二年的学业,毕业时颁发大专文凭[1]。

(二)对口招生模式

对口招生模式是指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相互独立,两者之间没有对应的合作培养关系,中职毕业生在毕业时,通过参加全省组织的技能高考,或者是主考高职院校组织的单独招生考试,获得高职学籍,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方式。这种模式在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各自按照自己的培养目标组织教学,学生在规定的学制内完成学业,才允许毕业。

(三)五年一贯制模式

五年一贯制模式是直接招收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经过五年的中高职贯通教育,系统学习文化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达到全日制大专学历水平,经考核合格后,颁发大专文凭。五年一贯制的培养主体一般是高职院校,其培养时段多是由一所高职院校完成,课程体系和教学设计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二、中高职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口招生模式中专业对口具有不确定性

中高职衔接对口招生模式中学生是通过单独招生考试进入高职院校的,这部分学生的中职来源专业具有不确定性。甚至相当一部分中职生为了参加对口招生,临时突击参加对口专业的技能短训,应付单独招生考试,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的专业没有衔接关系,从而会对高职教学形成冲击。

(二)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差异

一是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在办学模式、师资力量以及专业办学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相应的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目标差异明显;二是中高职衔接将以“就业”为主的中职教育转变为“就业”和“升学”双重并重的教育模式,尤其是一些专业学生人数少,没有独立分方向编班,实现双重教学目标的难度大,导致中职“出口”的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三)中高职课程自成体系,课程内容重复度高

部分中职学校考虑到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就业的需求,直接沿用原来的课程体系,没有因为部分中职学生升学的需求,而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而高职院校并没有在中职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进行衔接,按照“课程对应,内容区分,知识与技能延续”的原则开展课程设计和教学,在执行上各唱各的调,造成部分课程特别是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严重重复,中高职课程体系未能有效衔接[2]。

(四)评价标准缺乏衔接和延续性

中、高职学生对专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是不同的,中、高职学生人才培养规格和毕业时应达成的培养目标也是不同的,要通过评价标准来加以规范。而一些中高职衔接专业没有统一的教学标准,职业能力的层次结构和评价标准没有形成有效对接;中高职教学要求与专业职业资格标准同样存在对接混乱问题,中高职阶段的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缺乏延续性。

(五)部分无考核的升学影响学业质量

部分中高职衔接试点教育中,过分关注生源数量,注重中职与高职的无缝对接,中职阶段教育完成后,不经过考试直接进入高职学习,导致学生学业质量、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保证[3]。

(六)统筹管理机制不健全,沟通机制有待完善

政府、行业、企业、中职学校、高职学校在中高职衔接教育中的责、权、利如何界定和划分,出现问题与矛盾时如何指导和协调,中高职学校在衔接工作中如何合作和分工等等,涉及到制度层面的问题,还不够完善;同样,中高职衔接的沟通机制还相对薄弱,中高职院校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教学管理各自独立,沟通机制不健全,尤其是涉及到中高职教育的目标衔接、课程衔接、评价衔接、实训衔接、教材衔接和教学教研合作等内涵性、深层次的衔接,没有现成的制度进行指导,制度建设还有待进一步规范[2]。

三、中高职教育衔接体系的构建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有效衔接,必须在专业培养目标、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内容与评价等多个层面实现衔接,才能优化教学资源,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4]。

(一)人才培养目标衔接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同属职业教育体系,其共同特点是职业性和技术性,两种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共性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区别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延续性和层次性,高职教育对应中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上都要有相应的递进和提升。因此,中高职衔接教育应沿用一套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行分段贯通式联合培养,按阶段设立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职业能力衔接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既有区分又应连贯一体,中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经验层面的职业能力,高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策略层面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的衔接要从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做起,通过分析工作岗位及岗位群的职业活动和工作任务,得到工作所需的知识点、技能点、素质点,从而确定专业职业能力,形成职业能力框架体系,确定人才成长路径,建立职业能力标准,才能有效实现职业能力的衔接。

(三)课程体系衔接

课程体系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和落脚点。课程体系构建需要综合分析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分析学生的基础,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教育规律,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化设计,并根据中高职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规格划分好边界和衔接点,实现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

一方面要建立中高职学校共同开发课程的机制,整合中高职课程内容,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另一方面,注意做好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内容的衔接,职业技能成果与学业成绩的衔接。

(四)评价标准衔接

评价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难点,不论是五年一贯制还是三二分段式中高职培养,都要以能力为核心,推进评价模式改革,通过考核评价,促进各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职业能力的达成。因此,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的有效衔接,是检验中高职衔接教育质量的关键。

四、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策略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标准的衔接是核心

统一的专业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是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发挥主导作用,会同相关中、高职学校一起,按照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文件要求,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由学校、行业、企业参加的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研究小组,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一体化培养”的要求构建专业教学标准。并结合学生特点,明确中高职在各自阶段的培养目标和教学任务,合理设置课程、确定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统筹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衔接是抓手

中高职衔接的本质是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衔接。一是要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在综合分析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基础上,分析学生的基础,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教育规律,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化设计。课程体系要满足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要注意专业课程各个环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要体现中高职在各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上衔接;课程内容应体现课程目标,教学要求应能满足课程内容学习的需要[5]。二是以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岗位需求和人才规格为标准,设置课程。要改变以知识为依据设置课程的学科体系方法,必须依据工作领域进行课程设置,在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之间建立清晰的联系。确定专业课程目标与定位,开发课程标准。三是依据课程标准开发教材。

(三)考核评价机制的建设是动力

中高职衔接教育涉及到两个办学主体,管理的规范性和教学质量的可控性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或工作机制来制约。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对教学实施过程、人才培养效果和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监督、检查、评价的有效手段。考核评价机制既包括建立中高职衔接教育规范管理的文件制度,规范教学活动的行为和过程,也包括考核评价的方式方法,一方面是促进两个办学主体的沟通协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两个办学主体清楚认识到各自人才培养工作的现状,促进其改进和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提高利益相关方对衔接教育的满意度是关键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中高职衔接教育工作的满意度。中高职衔接教育第一个受益方是学生和学生家长,学生通过中高职衔接教育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高的技术水平。但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既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升学问题,也要考虑中职与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中职升学问题的关键是中职阶段的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要防止为了中职学生的升学需求,片面地增加公共基础课程的学时比例,而弱化了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就会影响中职毕业生的培养质量。

中高职衔接教育第二个受益方是中高职学校。学校作为办学主体,一方面要面对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适龄入学生源数量不断减少的问题,开拓招生渠道,改变生源结构是缓解生源压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同时,随着中高职衔接教育、系统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中高生源结构中职毕业生的比重日益加大,高职教育生源结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学生中既有普通高中毕业生,也有对口升学的三校生、“3+2”分段培养学生,还有中高职贯通的五年一贯制的学生,不同的招生模式和生源结构造成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的差异,给教学组织、教学管理形成了冲击,必须打破传统的、单一的、刚性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建立与多元生源教育接轨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

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源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实行分层、分类、分班教学;改革教学内容,加大中高职衔接教学改革研究,制订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改革教学方法,引导教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改进教学手段,针对90后学生的学习特点,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性学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中高职衔接教育第三个受益方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衔接教育是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整体吸引力不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且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过程与质量评价等方面存在明显的脱节、断层或重复等现象,毕业生质量与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实施中高职衔接,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6]。

中高职衔接教育第四个受益方是行业企业。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换到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上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中国制造2025”时代的产业体系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要求。而当前甚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高中阶段在校生数量仍然呈下降趋势,高职院校的生源数量不断减少、文化基础也相对较差,与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需求之间存在着突出矛盾。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支撑人才的重任。需要进一步适应新常态需求,研究生源数量与质量的新变化,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者。

[1]刘爱英.中高职衔接主要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46-48.

[2]张甜甜.中高职衔接的关键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4):47-50.

[3]刘磊.培养质量视角下我国中高职衔接实践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2014(10):35-37.

[4]赵春燕.基于中高职衔接的评价模式分析与研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5):96-98.

[5]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办公室.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指导手册(试行)[Z].2005.7.

[6]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1-9-6].http://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10906083722780&cata_id=N002.

[责任编辑:胡亚学]

ResearchonEfficientLinkagebetweenSecondaryand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

Wang Xiaoyan

(HuanggangPolytechnicCollege,Huanggang438002Hubei)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graduates can ente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a variety of ways to continue learning, but the convergence should be dealt with well in the training system. Through the main mode and docking way of the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nvergence analysis, the author discussed about the existed problems, proposed that the convergence of system construction should connect the talents training program and teaching standards, grasped the cohesion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content, constructed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improved the education satisfaction of stakeholders.

Talent training; Cohesion system; Secondary vocational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2017-07-11

汪小燕,女,湖北浠水人,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

G710

:A

:1672-1047(2017)04-0026-04

10.3969/j.issn.1672-1047.2017.04.07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中职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职业写作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我爱的职业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