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牌化、集群化、技术化与智库化:论武汉市学术期刊的建设创新

2017-03-09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智库集群学报

夏 莹

(江汉大学期刊社 江汉学术编辑部,武汉 430056)

1 学术期刊创新的意义

1.1 理论意义

学术期刊作为承载并传播最新学术成果的媒介之一,其作用不可小觑。“媒介即技术,可以是人的任何延伸”,“技术产生一种迫使人需要它的威力,但是这一威力并不能摆脱技术而独立存在,技术是人体和感官的延伸”[1],媒介理论巨擘麦克卢汉的观点已深刻改变了人们对于媒介的认识。媒介不仅是工具,而是在本体论意义上发挥着塑造和控制的作用。在此前提下,优秀的学术期刊不再单单是先进科学思想的交流平台,不再单单是强时效性的知识传播体,不再单单是当代高精尖学术成果的集中展示区;而是加速了人们思想运动的频率、扩大了人们思想认知的范围、创造了新的理论环境和认知模式。因此,对于学术期刊的建设及创新,在媒介讯息化方面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

1.2 实践意义

首先,学术期刊是展示高校学术研究水平的名片,而武汉作为湖北这个教育强省的核心城市,其科研水平的高下直接体现于武汉高校学术期刊质量。因而期刊的品牌化建设可以明晰武汉市高校学术期刊今后的发展方向,为武汉的科教基地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出力。其次,学术期刊的品牌建设创新还有助于在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尚未成熟之前,为广大科研人员提供优质精良、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学术信息,并全面提高学术研究的效率和深度,并为国内社会科学研究(尤其是编辑学研究)提供范式启示。再次,在信息化时代,借助学术期刊建设的技术化创新研究,在数据库建设、数据库使用以及数据信息管理等方面,为学术期刊的智库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现实保障,是武汉市智库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最后,研究学术期刊的智库化有利于促进学术成果的现实转化,有利于促进武汉市科研机构智库的建设,进而发挥决策咨询服务作用,为武汉市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发展提供帮助。

2 学术期刊创新研究的主要内容

2.1 品牌化:综合性学术期刊的栏目建设

学术期刊界对专有领域的研究缺乏有规划的、长远的专题探讨,正因为该领域研究的不成熟与难度,也就构成了该研究领域的宽度与深度,且具有持续进行学术投入的价值。期刊的栏目品牌建设应依托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专题性的组稿策略、宽进严出的择稿原则、顶尖作者的扎堆效应、栏目主持人的公信力与号召力等办栏措施以及多种旨在建设栏目的“专项工程”,力图使栏目具备“人有我全、人优我精”的竞争优势,从而打造出一批代表武汉市高校在某专业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具有学术水平、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较高学术声誉、为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文化的积累和传承、为相应学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的高校学报品牌栏目[2]。

2.2 集群化:学术期刊发展的必然道路

“产业集群”作为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概念,近些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集群即“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集群不仅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而且改进激励方式,创造出信息、专业化制度、名声等集体财富。更重要的是,集群能够改善创新的条件,加速生产率的成长,也更有利于新企业的形成”[3]。可见,集群化发展必然带来集约化效果,湖北武汉地区坐拥数量众多、资源丰富的学术期刊和编辑、研究团队,集群化发展道路无疑是今后可供参考的方向。从2000年至今,在全国的编辑学界,期刊的集群化发展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从最初对于某个数字化期刊数据库的研究[4],到近几年对各学会期刊数字平台的研究[5];从早些年提出“科技期刊产业集群”概念[6],到近几年将我国学术期刊集群化发展与国外Elsevier、Springer、Nature等先进案例进行比较研究[7];再到“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的上线及相关讨论[8-11],学术期刊的集群化发展之路愈见清晰。

2.3 技术化:信息时代的期刊数据库建设

大数据作为席卷全世界的社会热潮,深刻影响了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作为承载人类优秀研究成果的学术期刊,更是在大数据浪潮中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学术期刊在大数据时代需要转变思维方式,契合大数据时代要求的更高的信息处理能力,提升刊物的信息敏锐度。学术期刊亟待加强数据库资源建设,革新期刊信息传播媒介,更新期刊技术处理手段;学术期刊编辑,则可以通过加强专业理论知识,树立大数据意识,强化读者意识和服务意识,做信息的搜集整理者、信息的提炼者和信息的优化者。

2.4 智库化:学术期刊与成果转化助推器

学术期刊所载内容系统、深入地展示了所属领域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和真知灼见;专业指向性强;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本行业、本专业领域高。因此学术期刊在市政建设、社会文化建设等方面作为智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智库化过程是以数据库建设为基础,综合作者库、专家库、项目库、专利库,全面推动高新技术的成果化、产业化,全面促进先进社会科学成果参与市政建设决策、推进社会文化的良性发展。

3 武汉市学术期刊创新研究的成效与展望

3.1 武汉市学术期刊创新建设的成效

在学术期刊的品牌建设方面,如果没有第一手资料和实践经验的支持,研究成果很容易落入空洞,不易转化为可操作的成果。对此,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现当代诗学研究中心的团队在该问题上已进行了多年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检验,积累了大量有关栏目品牌建设创新的可贵经验。在期刊栏目品牌化的道路上,《江汉学术》2004年创设的“现当代诗学研究”栏目于2012年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第二批)”。该栏目在与全国近一百七十所申报高校学报优秀栏目的激烈角逐中,经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多轮评审、遴选,最终以华中地区高校学报栏目列名第一,全国高校学报栏目列名第六的佳绩正式跻身名栏建设序列。2012年,诗学中心出版了《群峰之上:“现当代诗学研究”专题论集》,2014年又推出了《群岛之辨》,受到著名学者的联袂推荐。2012年和2015年,分别颁发了首届及第二届“教育部名栏·现当代诗学研究奖”,成为海内外首创的汉语新诗诗学研究类专项大奖,其学术性、开放性和公益性得到了与会嘉宾的高度赞誉。2016年,该栏目又荣获了首届教育部名栏建设优秀奖。

在学术期刊的集群化建设方面,华中农业大学期刊社曾经进行过相关研究及实务操作。例如,其社内拥有多种层次不一的刊物,编辑部会根据每个刊物的办刊特点,建立每个刊物的稿源信息库,社内的其他期刊均可以开放共享这些稿源库[12]。这样,通过刊社内的信息共享,加强了刊物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信息合作,对期刊社的集群化发展有了一定地推进作用。当然,这种集群化建设还是相当初步和有限的。

在数据库建设方面,武汉地区的一些期刊也充分利用了行业集群优势,在刊物的集群化发展和信息的开放获取方面走在了前列。中国地学期刊网、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网站、中国光学期刊网、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等均属于行业内有集群效应的综合性期刊网站,武汉市的多家期刊加入这些网站和团体,也是在集群化和数字化方面做出的可贵尝试。例如:《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加入了“中国地学期刊网”,并能完全开放获取刊物内容;《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中华小儿外科杂志》《中华器官移植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等刊物加入了“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网站;《Frontiers of Optoelectronics》《光学与光电技术》《光通信研究》加入了“中国光学期刊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江汉学术》《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湖北工程学院学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十家高校社科类学报也加入了“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获得了更好的传播。

3.2 武汉市学术期刊创新建设的展望

目前研究学术期刊智库化还未得到业内关注,仅有少量文章对此进行了讨论[13-20]。关于该话题的讨论很新,还存在许多空白之处,学术期刊智库化建设研究可作为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

目前研究学术期刊品牌建设的论文数量还未饱和,但现有文章的质量、深度、可操作性等细究起来仍不容乐观。综合性的学术期刊目前多是各个学科的“学术拼盘”,很难产生专题文章的集群效应。由于综合性学术期刊向专业刊转变时往往会在流程和行政手续上受到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的制约,这样综合性学术期刊的栏目品牌化、专栏化就成为了较为可行的操作方法。具体到期刊栏目建设层面,除少数几篇研究武汉市学术期刊栏目品牌建设的学术文章外[2],少有相关研究文章。因此武汉市学术期刊栏目品牌建设的研究,仍可具有填补同类研究空白的意义。

笔者相信,通过对于武汉市学术期刊品牌化、集群化、技术化和智库化的几方面纵深研究,可以在学术期刊创新建设方面取得诸多有意义的进展,有利于宣传武汉新闻出版事业在全国学术期刊建设中的喜人成绩,更有利于打造武汉市学术期刊出版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强者地位。

参考文献:

[1]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04.

[2] 朱现平,刘洁岷. 打造教育部名栏 寻求学报的质变——《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现当代诗学研究”栏目建设[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31(3):26-29.

[3]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3.

[4] 乔晓东,曾建勋.中国数字化期刊群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0(4):211-213.

[5] 韩国良.期刊集群化发展探析[J].青年记者,2015(27):88-89.

[6] 高建平.科技期刊产业集群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4,15(3):237-240.

[7] 李建忠.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1(6):788-792.

[8] 桑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在线学术平台——“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之未来构想[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5,52(3):55-64.

[9] 朱剑.构建互联网时代学术传播的新秩序——以高校学术期刊发展战略为中心[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69(2):66-80.

[10] 崔月琴.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打破校域界限 突出专业优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12-22.

[11] 叶娟丽.中国大学学报: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3,50(1):64-74.

[12] 金会平,陈万红,熊家国.发挥刊群优势提高学术质量[J].编辑学报,2008,20(2):144-146.

[13] 李娟.学术期刊发展与新型智库建设和谐共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10-22.

[14] 曾荣平,温优华.学术期刊促进智库建设的策略选择——以经济类期刊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15(6):61-63.

[15] 于信汇.智库、学术与期刊如何良性互动?[J].社会观察,2015(11):8-10.

[16] 金福林.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的互动关系[J].社会观察,2015(11):16.

[17] 李伟.珍惜品牌,锐意进取,打造与国家高端智库相称的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在“改革发展与管理创新研讨会暨《管理世界》创刊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J].管理世界,2015(12):9-11.

[18] 田丰.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型智库类学术期刊建设[N].光明日报,2016-04-16.

[19] 贺嫁姿.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的协同创新[J].出版发行研究,2017(2):59-62.

[20] 陈晓峰,云昭洁.基于科技期刊学术社群构建媒体型智库[J].编辑学报,2017,29(1):5-8.

猜你喜欢

智库集群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致敬学报40年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微智库
微智库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