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出真知 思想接地气 持论有灼见
——王溶冰 林永红 南秀全三位“名师谈教学”述评
2017-03-09程敬宝
程敬宝
(黄冈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度新开辟一个“名师谈教学”栏目,确实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创意之举。它不仅为高师教育联系、服务基础教育搭建了一座桥梁和平台,更为高师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开掘了活的教育资源,反哺高师学生修养教育教学素质以“有趣”、“有味”、“有用”的精神食粮。供以高师学生确立职业志向、理想暨专业发展目标生动榜样和动力源泉。
从已发表的名师文章来看,毫无疑问具有这样的价值。这里仅就王溶冰、林永红、南秀全三位名师谈教学的文章(以下分别简称王文、林文、南文)试作分析。
三位名师谈教学的文章,主题、视角各有不同,行文、语言风格亦各有异,文章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虽然也各有别,但仍有一些共同的特质。
第一,事例丰富,言语朴实,贴近实际,具有可读性。
三篇文章所叙之事均为作者亲身所经所历,所感所悟,所思所想,所以文中事例丰富,现象充实,语言朴实,行文流畅,贴近实际,娓娓道来,生动活泼,毫无匠气,引人入胜,令人难忘。其中王文、林文更以用例丰富、真实取胜。王文从导论到识字、写字、阅读、习作教学分论,乃至每一观点方法的论述,无一不以从事例出发,几乎是无事例不说话,无事例不讲理。这样话从事起、理从例出的文章,无法不令人亲近,无法不引人“热”读。林文从“整本书阅读”的意义讲到书目选择再说到阅读策略,每一个观点、每一种方法的阐述,也是无一不有事例支撑,无一不用实例说明。这样有理有据、有观点有材料的文章,同样无法不令人信服,无法不觉得可行。南文虽是以辨理见长,但同样贴近实际,从教改现象出发,以事实说话,其辨析不是驾空分析,其说理更非凭空结论,不能不令人感到持之有据、言之成理。
三篇文章的可读性,更体现在语言生动而不生涩,话语朴素而不浅俗,说理流畅而无说教,观点鲜明而不武断——一种朴实富有静气的行文风格上,阅读下来,只有真切服人而无居高临下的感觉。道其行文平实说的是三篇文章的主调,其实文中也不乏生动精彩的文句。王文在谈到教师以儿童视角教语文时强调:“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让心中珍藏的童心种子萌芽,听懂孩子的话,说孩子能听懂的话,走进孩子的心灵,形成与‘童真’情感互通的、有‘童言’交流与回应的‘师生同心’电路。”这样的文句就是视其为教育“金句”,恐怕也不为过。这样生动的语句,林文是借助“引文”体现出来的,南文关于某些课堂教改“折腾学校、折腾教师、折腾学生”的生动形容也不少见。
第二,源自经验,道“理”实在,说“法”可行,具有可学性。
三位名师讲谈教学教改的文章之所以值得一读,不仅在于具有可读性,而且更因其所说所述具有可用可学、可行可做的实践价值。这一特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讲出了解决所谈问题的方式、方法、做法、策略和办法,而且讲得具体细致、全面系统,周全得到边到角,具体得到底到位。王文儿童视角的语文教学涉及识字(写字)、阅读、习作三大方面,每一方面又都谈到几个具体问题,每个具体问题再谈出若干具体做法。林文的这一特点更为鲜明,不妨勾画一下其结构层次:“整本书阅读——二、教学策略——(二)泛读与精读相结合——1.泛读——(1)聊书、(2)统整”,由此不难见其具体周全。这些方法、做法,读了就可以在教学中直接采用、仿效。
其次是道出了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依据、理由,其道理有的借专家学者之口说出,有的根据教育目的、目标提出,更多的是自己实践教育教学规律的感悟。南文在这方面体现得也更为突出。一读该文可知,不再赘述。
三位名师的文章无论是说做法还是讲道理,都是源于他(她)们的实践经验——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包括学者专家思想观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实践并不断反思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结晶,所以说方法具体可行、丰富周全,讲道理透辟到位、实在可信。
第三,立论正确,观念先进,言之成理,具有思想性。
名师谈教学,具有实例、经验丰富的优势,但也易于失之罗列事例,就事论事,赘述现象,浮于表层,数说做法,止于操用。而这三位名师的文章之所以值得一读,也在于较好地避免了这一流弊,三篇文章有的确实用例甚多,说“法”具体,但读来并不觉得累赘;有的更贴近实际、细说现象问题,但读来却不感到肤浅。这是因为作者在叙事用例时不止是罗列叙事、就事论事,而是借例说法、就事论理;在总结经验做法时,不止囿于个人具体做法及感受,而是深入反思正反两方面,深达教学过程的内部联系和关系;在讲到教育教学道理时,既没有停留在个人感悟层面,也没有简单套用理论观点,而是从理论与实践、实际的结合上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阅读王文,作者用诸多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说明运用儿童的思维、语言、体验、熟知事物和习惯方式进行写字识字、阅读、习作教学的作用和方法,抽象出从“儿童视角语文教学”的原则,进而概括出语文教师“回归童真,体验童趣,感受童心”的道理,这道理已经超出语文教学的范畴而适用于所有小学教师了,至此进一步必然得出“教育适应儿童年龄特征”基本规律的“大道理”(文中引用卢梭“教育要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的话来表达)。
这样的思想性即有问题思考、有观点想法、有观念道理的特质,林文、南文同样突出。三位作者除了经验丰富以外,还都具有相应的理论素养,这可以从文章引经据典,且用得恰到好处,画龙点睛,一语中的得到证实。三篇文章之所以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是因为既不止于经验生成,也不只在于教育知识引用,而全在于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积累,理论启发下的经验总结,融化理论的实践反思,运用理论的经验解说。所以,文章讲道理而不觉得晦涩,谈经验而不感到浮浅,举事例而不认为繁琐,这就是有思想文章的魅力。
第四,切中问题,辩证思维,引人深思,具有启发性。
发人深省的“问题意识”,充满辩证的分析论辩,引人深思的批判思维,是三位名师文章难能可贵的另一特质。三篇文章一起笔就切中了教育教改的问题。林文第一句话就提出“为什么着重提‘读整本书’以及怎么读”的问题;王文、南文在第一段就发问: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太难教,现在的教师太难当”,什么是“高效课堂”,现行的“课堂教学改革”就是“高效课堂”吗?这些问题其实正是所有关注中小学教学教改者心中存疑已久或深为困惑的问题。是故,开篇问题一读,多有似曾相识之感,不由不激起思想共鸣,引发阅读愿望;往下再读问题分析、解决之道,又无不感到所提做法,所讲道理“挠到痒处”,令人拍案叫好,或感到个中质疑、“热潮”批判切中要害,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之所以可能产生如此的阅读效果,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作者所提出的问题是真问题,它们就是教育、教学、教改中客观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关系(或内部联系),也是任何从教者在实践中都必然面对也必须解决的矛盾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只有“意识到”与“未意识到”的差别,而绝无“存在”与“不存在”的区别。一个有心用心教学教改的教师,必然意识到而绝难回避,因此也必然常常为如何正确把握、处理这些矛盾关系而困扰。三篇文章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上为正确认识、把握、处理这些矛盾关系提供了一些思考和借鉴。南文论辩的是现行教改做法行否的问题,实际上是要引发思考、辨析教学方法与效果、教学形式与目标内容、授受教学与探究学习、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教学模式与个性化教学、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乃至更宏观的创新与传统、改革与坚守,以及更微观的教学与导学、技术与方法、管教与自由等一系列矛盾关系。
王文、林文以阐述所提问题的解决方法为主,但只要读中有思,就会发现个中也在启迪我们去思考,如何正确把握和解决小学语文教学关于成人视角与儿童视角、成人书面语言与儿童语言、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语文知识与儿童生活、直接教学与“搭桥绕道”,以及语文内容与语言形式、思想内容与语文元素、阅读与习作、标准答案与个性认识等矛盾关系;去把握和解决小学阅读指导教学关于有意义与有意思、生本与文本、阅读要求与需求、经典性与儿童性、阅读内容与方法、阅读与练笔,以及课外阅读与课内共读、泛读与精读、阅读与交流、得言与得法等矛盾关系。
三篇文章富于辨证思维,不仅体现在问题分析解决的思路中,而且也凸显在内容表达的文气上,行文立论正确而不片面,宣示观念先进而无极端,示人做法具体而不僵化,提出观点鲜明而无武断,讲说道理透辟而不绝对,批判质疑而可商榷,表达话语平实而不做作,使作者与读者的对话呈现开放性和启发性。
我曾在“怎样学好教育学”的绪论教学中,提倡学生阅读一些中小学学科教研论文,理据是因为这些文章有理论有实际,有观点有材料,有理有据、有血有肉,充满活力灵气,包含实践智慧,是“活的教育学”(广义),多读一些,受用无穷。三位名师谈教学的文章,就是这样一种读来令人感到“有人有料有味”(王文之语),读毕使人能得道得法得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