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四”巧用,实践与探索

2017-03-09广东省湛江雷州市雷城街道第二小学王淑芬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13期
关键词:质因数对称轴长方形

广东省湛江雷州市雷城街道第二小学 王淑芬

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已经不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独白,而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生思维的激活、灵性的喷发源于交流。教师能给学生构建一个“大胆说一说”的平台,课堂上将会出现很多始料未及的生成资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生成的“意外”“错误”“问题”“疑惑”等资源进行“四”巧用,因势利导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是值得我们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

一、巧用“意外”资源,展示学生新意

新课程倡导课堂生成的重要性。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巧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意外”,善于发现“意外”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表达的机会。

如探究“整十整百数相加减的口算”进行分小组讨论算法时,各小组汇报如下:

观察小组:把1500看成15个百,900看出9个百,15个百减去9个百剩下6个百,所以是600。

兴趣小组:把1500分成1000和500,1000减900等于100,再加上500就是600。

归纳小组:1500-900,把900分成500和400,1500减500等于1000,1000再减去400就等于600。

发现小组:先想15-9=6,再在得数后面添两个0,得数就是600。

以上四个小组汇报得很顺利,出人意外的却是创意小组。

创意小组的组长说:1500—900,用500—900不够减,就倒过来用900—500等于400,再用1000—400等于600。

“倒着减”这可怎么行,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

“老师,不能倒过来减的。”

“真好笑,500—900不够减,就倒过来减?”

“真奇怪,倒过来减也等于600。”

“1500—900用倒过来减的方法也是对的。”

面对这么多议论,“倒着减”的算法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于此我马上调整教学程序,顺着学生的思路问道:“这种算法到底对不对,我们请他来说一说想法,好吗?”

“1500—900,用900-500等于400,就是说500-900不够减,还差400,再用1000-400就是从1000中拿出400来补上,得到600。”

“哦,原来是这样……”

其他小组的同学都用大母指指向了创意小组。

原本让人头疼的“意外”,在老师、同学们的耐心倾听和真诚期待中,竟然带来了“意外”的精彩。

二、巧用“错误”资源,激发学生探索

一位社会心理学家曾指出:“我们期望学生犯错误,因为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便可争取明天的成功。”作为新世纪的新型教师,我们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要用一颗“平等心”“宽容心”去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并且要巧妙、合理地利用“错误”这一教育资源,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如探究“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这一课,研究长方形的对称轴的条数时,学生自主探索,有学生说出了2条,也有学生说出了4条。霎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争论声,一双双眼睛看着我,期盼着我一槌定音。究竟是2条还是4条呢?面对意外,我是直接告诉学生,还是让学生自己发现?既然有学生提了不同意见,何不将学生抛过来的球再抛给学生,让出现的问题转化成一种教学的资源,由学生主动去探索呢?短暂的思考后,我微笑着对同学们说:“请大家安静,长方形的对称轴究竟是2条还是4条呢?口说无凭,你们能想办法证明一下吗?”

“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那就请大家以四人一组为单位研究吧。”我吩咐道。学生兴致盎然地开始活动,有的折、有的画、有的思考……过了两分钟,有学生叫了起来:“老师,真是只是2条哎!”“是4条!”赞同2条的声音越来越多。“你怎么知道它的对称轴是2条呢?能跟大家说说吗?”我指着第一个说2条的学生回答。“老师,我们小组是将长方形对折发现的(沿长方形的宽和长的中点对折)。”说完,他当场演示一番。“还有其他同学想说吗?”我又问。“老师,我们是这样做的:我们一开始认为长方形有4条对称轴,我们先沿着长方形的宽和长的中点对折,得到两条对称轴,我们又把对角的这条线作为对称轴折了一下,发现两边的图形不能完全重合,所以,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这位学生一边比划一边说。他的娓娓道来,一下子找出了“4”条对称轴的错误症结,让我们不得不赞叹学生的聪明才智,使我们的课堂多了一份有效和精彩。

三、巧用“问题”资源,点化学生困惑

我们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也要及时挖掘出现问题所在,通过分析、比较,学生小组合作、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把出现的问题资源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

如探究“分数化成小数”一课时,分组交流后,观察小组汇报道:分母的质因数中只含有2或5时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发现小组的同学认为不对。

其他小组的同学感到非常惊奇!

发现小组的组长举例说:35=5×7,分母含有质因数2和5之外的质因数7,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其余学生齐声回答:35=5×7,还含有质因数7,所以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那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部分学生很直截了当地回答“不可以,因为35含有质因数7。”

“可以化成有限小数的。因为

学生自发地议论,这是为什么呢?同样分母是35,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而却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呢?

通过讨论,学生明确用上述方法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首先在最简分数的前提之下。

四、巧用“疑惑”资源,激活课堂气氛

“问题”是教与学的载体,一个好“问题”,就是好的学习内容和好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反映着个体在思维活跃性、深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方面的差异。为此,教学时应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问能力作为搞活课堂教学的切入口。而问题的产生是课堂生成的前提,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产生问题,何来生成资源?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生生有效互动生成的过程。自然会产生许多学习信息与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学会观察、学会倾听,随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同时选择有效的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当我们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学生就能给我们精彩!我们需要用动态的眼光,关注动态的课堂。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敏捷地运转着,教师应以研究者的态度对待学生课堂生成,巧妙地运用生成资源进行生成性教学,使课堂焕发新的活力,教学效果更凸显。

猜你喜欢

质因数对称轴长方形
我爱长方形
k-重完全数的特性
分解质因数教学设计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
长方形的困惑
先找对称轴!
抓牢对称轴突破二次函数
有几条对称轴
质数与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