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涉枪犯罪的特点及治理对策
2017-03-09潘韬
潘 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犯罪研究】
我国网络涉枪犯罪的特点及治理对策
潘 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我国对枪支管控十分严格,犯罪分子通过传统渠道进行贩卖枪支很困难。由于现在互联网发展十分迅速,通过网络进行物品交易非常便捷和隐蔽,因此现在网络涉枪案件高发。虽然公安部开展了打击网络涉枪犯罪专案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社会的安全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安全消除了重大的隐患,但是当前涉枪犯罪的发案率仍然呈现攀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稳定以及人民群众的安全。因此,对网络涉枪犯罪的特点进行分析,对网络涉枪犯罪的治理对策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网络涉枪犯罪;特点;治理对策
如今社会高速发展,物质主义、利益主义的畸形价值观凸显,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年轻人在暴力刺激和短时间高利益回报的诱惑下,不惜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在网上贩卖甚至自己学习制造枪支、弹药。随着网络技术和物流快递行业的飞速发展,利用网络进行枪支交易更为便捷和隐蔽,因此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犯罪逐渐受到犯罪分子的青睐。我国目前对网络平台的交易和物流交易的监管相对来说还比较滞后,网民在微信、qq以及各大论坛上都可以随意发布枪支交易的信息,物流快递公司更是对于枪支这类管制物品疏于检查,或者检查流于形式,导致网络涉枪犯罪人通过网上平台和买家交易后,很轻易地就能通过物流快递公司将枪支弹药寄运到买家手里,整个购买和运输的过程中都十分隐蔽,疏于监管,因而网络涉枪犯罪率呈现高发态势。应对网络涉枪犯罪,已经成为日益严峻的问题。必须对网络涉枪犯罪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挖掘网络涉枪犯罪的特点,提出治理对策,降低此类犯罪的发案率,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以及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一、网络涉枪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公民对非法持枪、网络涉枪犯罪的认识不足
我国的公民对网络涉枪这方面的法律意识淡薄,很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通过网络购买或者贩卖枪支是违法行为,单纯地认为自己只是出于对枪支的爱好而进行交易不是违法行为。很多的军事迷喜欢收藏枪支弹药,他们自认为自己收藏只是出于一种爱好,绝对不会进行违法犯罪行为,而且自己通过网上非实名购买,不会被公安机关发现,所以肆无忌惮通过网络购买枪支弹药,根本没有意识到非法持有枪支弹药会对社会安全稳定造成的潜在危害。
(二)网络平台、快递物流对涉枪信息和物品监管不力
近年来,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网络交易平台也是各式各样。我国目前对网络交易平台的监管相对滞后,任何一个网民都可以在微信、qq、贴吧以及各大论坛上随意发布枪支交易信息。[1]网络俨然已经成为了犯罪分子进行枪支交易的“乐园”,更有甚者有些贴吧、论坛为了获得违法利益,直接将自己的网络平台摇身一变成为网络枪支交易的聚集地。但是,网络监管部门以及网络运营商对与此类违法信息的发布监管不力,甚至为了利益,将监管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导致网络涉枪案件信息的大范围传播,发案率居高不下。
其次,我国物流快递行业迅速发展,但是物流快递业的各种机制相对来说还不够完善,有些快递公司和物流公司为了效率和利益,往往对货物不进行严格的检查,很多犯罪分子便虚报物品交易的名称,借助快递物流平台,将枪支弹药运送到买家的手里。对于物流和快递平台,实名制度很不完善,大部分公司都是不需要实名认证就可以随意寄送物品。犯罪分子利用这类物流快递平台交易也就更加隐蔽、安全,不仅为日后警方破案加大难度,而且也助长了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气焰。一般警方即使查出来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的犯罪人,也很难在网上找到卖家的真实信息,甚至都不知道是第几手卖家,很难追查到网上枪支贩卖的源头。
(三)闲散无业人员追逐利益以及对犯罪武器的需求
社会上一些无业游民,为了在短时间获取高回报,有些人便铤而走险贩卖枪支,加之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得他们的违法活动更加猖獗。有利益必然会驱使一些人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其次。社会上一些闲散人员,拉帮结派,虽然不是什么大的黑恶势力团伙,但是也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这些人员,经常打架斗殴,争逐地盘。常常以暴力手段争夺一些生意场所,比如KTV、游戏厅等地方。往往为了树立自己的强势形象,便会在网络上购买一些枪支弹药作为武器,树立威信。由于对无业人员、闲散人员的监控网络尚未完善,枪支弹药常常成为这些人员的赚钱和谋生的便捷渠道。有些具有违法犯罪前科的人员或者刚从监狱刑满释放的人员,由于恶习和好吃懒做的本性,很难在社会上为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谋生工作,因此他们往往会伙同社会上一些其他闲散人员,利用枪支弹药来进行违法犯罪。
二、网络涉枪犯罪的特点
(一)网络涉枪犯罪主体多元化
第一,网络涉枪犯罪主体大部分是文化程度低的人,多为小学或者初中的文化水平,这类人对网络涉枪犯罪的违法意识认识度很低,他们大多都出于爱好或者其他原因通过网络贩卖或者购买枪支弹药,而且这一犯罪主体有低龄化的趋势。第二,无业人员、社会闲散人员以及有前科被释放出来的人员,他们大都恶习难改,很难找到一份正常的职业谋生,因此走向涉黑涉恶的违法犯罪道路。他们通过网络购买枪支弹药,作为自己的犯罪武器,树立自己的威信,保护自己的犯罪利益、场所等,严重破坏社会安全稳定和治安秩序。
(二)网络涉枪犯罪的枪支种类繁多
网络涉枪犯罪的枪支类型繁多,绝大多数都是一些非制式枪支,有很少一部分涉枪犯罪的种类的制式和军事枪支。网络涉枪犯罪的枪支种类有:火药枪、钢珠枪、小口径手枪、仿真手枪、仿制左轮手枪、仿真气步枪、仿制AK47冲锋枪。大部分涉案枪支都是由自制土枪、火药枪升级到现在的以发射制式子弹为主的仿制式枪支。[2]从我国目前警方公布的缴获的非法枪支弹药的类型来看,里面包括各式各样的枪支种类型,有的连国际上都很罕见的枪型也有,犯罪分子不仅仿制高逼真的外形,有的枪的性能效果甚至都不低于制式枪支。
(三)主要交易场所为qq群、贴吧、专业论坛等网络平台
网络涉枪犯罪的卖家一方通常是在qq群、贴吧、论坛或者购物平台发布枪支弹药的信息,然后有买家购买,便通过快递物流公司通过虚报物品名称的方式,寄送到买家手里。有些专业论坛甚至各式各样的枪支种类、图片、具体信息一应俱全,完全就是网络涉枪的集散地,很是猖獗。网络多是非实名制,具有高度的隐蔽性,而且通过网络贩卖枪支十分便捷,因此一些网络平台便成为网络涉枪分子的首选之地。
(四)社会危害性和潜在危害性极大
网络涉枪犯罪严重危害社会的安全稳定,枪支是杀伤性极强的武器,在我国对枪支的管控是极其严格的。一旦枪支通过网络这个极为便捷的渠道大规模传播,那么所造成的社会危害以及潜在危害是巨大的。不仅对民众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而且对公共财产也具有危害性。其次,一些无业人员或者涉黑涉恶人员购买枪支弹药后,将其作为犯罪武器,用于聚众斗殴、追讨债务等,极易引起社会恐慌,造成严重的危害结果,严重威胁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人民群众的安全。即使有些军事迷或者年轻人出于爱好收藏,同样也具有极大的潜在危害,若是一时激情将其作为犯罪武器使用,很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收藏的枪支弹药被不法分子盗取,也会严重危害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治理网络涉枪犯罪的对策
(一)加强对枪支管理的宣传教育
要充分利用宣传平台,例如新闻、报纸、公益广告等,宣传我国对于枪支管理的规定,宣传网络涉枪犯罪的处罚规定,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加大对于网络涉枪犯罪案例以及法律法规的宣传,积极开展防范和警示的主题教育活动,普及公民对于网络涉枪的法律法规的认识程度。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地区,要加大对非法持有枪支的管理规定的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鼓励他们自觉上交私藏的枪支弹药,自觉抵制网络涉枪犯罪,积极揭发检举犯罪分子在各大网络平台发布的涉枪信息和网络涉枪活动。对于不同人群,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尤其是青少年,崇尚武力,自我克制力又比较弱,很容易触及枪支管理的规定。要在青少年中积极地开展一些警示案例讲解活动,普及关于网络购买、贩卖枪支的法律规定,加强他们对于网络涉枪犯罪的认识。同时,地方可以多制作一些关于网络涉枪案件的公益广告、访谈节目等,以此达到警示和教育作用。
(二)加大对网络平台、物流快递行业的监管力度
1.加强网监部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运用技术手段加强监管
公安机关网监部门要加大对各类网络交易平台、各大电商平台、以及qq群、专业论坛等的监管力度,可以通过加强网监部门的专业技术,设立关键词自动报警技术,依据经验对各类网络涉枪关键词进行评分,依照此类技术对各大网络平台进行实时的监控,一旦出现网络涉枪犯罪的信息且达到预先设置的评分等级,便能自动报警。
2.督促各大网络平台加强对自己网站的监管
要对各大网络平台以及电商部门进行审核评估,督促他们自己的网管部门加强对自己网站的监管,规范他们的网上交易活动,必要时采取惩罚措施,对缺乏监管力度的网络或者电商平台进行处罚。通过公安机关、网络平台网管部门两方面协作,减少甚至杜绝网络涉枪交易信息的发布与传播。
3.加快落实快递物流寄运物品实名制制度,督促其完善物品审查制度
要督促快递物流公司加快建立健全对货物物品的检验审查制度,建立健全实名制寄送快递的制度,同时加快落实。而且要不定时对快递物流部门进行抽检,检查他们对于物品的审查制度是否合格,同时鼓励民众揭发检举不合格的快递物流公司,同时对检举人员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没有严格按照审查制度进行查验物品的快递物流公司,及时予以罚款、吊销营业资格证等处罚措施,督促其严格其物品审查制度。同时,要加快对于快递寄运实名制认证制度的建立,快递实名制认证不仅有利于日后公安机关进行收集证据,同时也能有效的降低违法犯罪率。
(三)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加快关于网络平台管理、网络涉枪犯罪的法律法规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使得相关部门能够依据法律规定治理和打击网络涉枪违法犯罪行为。法律法规的制定出台和细化实施对于违法犯罪人员是一种很强的震慑作用,同时对于民众来说也具有很强的警示作用。也要加大对于相关法律条文的解释,将相关法律制度宣传到民众中去,激励民众自觉遵纪守法。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便于公安机关打击网络涉枪犯罪行为,做到有法可依。积极地宣传相应的法律法规,提高大家的法律意识,自觉净化网络环境,抵制网络涉枪行为。
(四)加强对重点人员的管控,创新重点人员的管控体系
对于社会上的无业人员、闲散人员、涉黑涉恶人员以及刑满释放人员,要建立管控系统,加强对他们的管控力度。要积极创新现在的管控体系,重在教育,帮助这些人员自觉的回归社会,防止其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对于刑满释放人员,要强化教育,矫正他们的恶习和不良习惯,帮助他们积极的回归社会,同时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帮扶工作,主动为他们提供一些就业机会。有前科劣迹的人员一般回归社会以后,会遭到排斥,很难找到一份维持生计的工作。对于这些人员,应该主动地给他们提供就业机会,甚至可以定期对他们进行一些访谈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防止其继续犯罪。对于无业人员和闲散人员,要建立防控系统,跟踪他们的动态,了解他们最新的情况。同时也可以设立评分体系,设立自动报警系统。对于纳入防控体系中的人员,对他们的行动轨迹由系统自动赋分,达到报警等级后系统便自动报警。公安机关的民警可以对这些被系统自动报警的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其自我反思,防止他们重新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结语
我国网络涉枪犯罪呈现攀升态势,不仅严重危害社会安全稳定,而且一旦网络涉枪泛滥,便会使得人心惶惶,降低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其潜在危害很大。治理网络涉枪案件,要从多方面入手。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同时加强法制观念的宣传教育,使得人们自觉守法,抵制网络涉枪行为。其次,要加大对网络平台和物流快递公司的监管力度,从来源渠道加大打击和管控力度。最后,对重点人员要加强管控力度,防止其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治理网络涉枪犯罪,降低发案率,提升社会稳定系数,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1]黄蕊.网络非法涉枪问题研究[J].现代交际,2016,(24):14-15.
[2]李世寅.打击网络涉枪犯罪 维护社会治安秩序[N].人民法院报,2016-03-17(008).
[3]吕江鸿.网络涉枪犯罪的法律规制研究[D].兰州:西北大学,2015.
[4]庞岩.涉枪犯罪的调查研究[J].广东公安科技,2013,(03):15-18.
[5]吴兴民.广东涉枪犯罪的特点及治理对策思考[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2,(03):20-24.
[编辑:张钦]
D917
A
1672-6405(2017)03-0041-03
潘韬(1992-),男,江苏盐城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6级公安管理学方向硕士研究生。
2017-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