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
2017-03-09王海军董立叔陈庆合
王海军,陈 巍,董立叔,陈庆合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体育系,河北 秦皇岛066004)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
王海军,陈 巍,董立叔,陈庆合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体育系,河北 秦皇岛066004)
运用专家访谈、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进行研究,探究其本源、面临困境和解决途径等。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主要起源于生产生活实践的农耕文化、图腾崇拜、宗教信仰和军事战争等;保护制度缺失、宣传力度不够、外来文化入侵和意识形态的渗透等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面临的困境;提出提高理论研究水平,树立文化自信、确证时代价值,加强项目海外传播、改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提升文化适应力、加大宣传力度,拓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推广渠道、依托学校教育平台,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打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品牌,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产业等解决途径。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传承;本源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辈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文化形式,能够反映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族心理、民风民俗、社会生活、民间信仰和价值取向等特征。其深层文化内涵是象征民族精神、提高民族价值认同感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人类研究活化石之称。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传承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弘扬传统文化,抛弃传统、丢掉传统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青少年学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2017年1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意见》,指出要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这一系列政策与举措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奠定了基础。然而,近年来,在西方意识形态不断渗透、城镇化进程加快、体育竞技化、文化不断西化及生存环境不断变化的今天[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正逐渐面临着萎缩、甚至消亡的危险。如何挖掘与整理、保护与传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实现其可持续的生态发展,已成为国家需要和必然的文化诉求。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本源
任何文化都有其特定的生存土壤,农耕文化是我国文化的源头,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生的根本源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植根于民族的各种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这些需要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密切联系,如纳西族打猎使用的飞石索、土家族驱赶鸟兽用的打飞棒、黎族采竹用的跳竹马等,都是在人们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衍生出来的体育项目。农耕文化促使人们形成了耕种劳作、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铸就了人们性格内敛、务实、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和吃苦耐劳等文化精神,也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缺少冒险精神、封闭、保守和重农轻商等,形成了以仁德、中庸之道的处事原则[2]。这种文化背景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呈现天人合一、练养结合、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等特点。
图腾崇拜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另一重要起源。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远古时代,先民们认为自己的起源与自然或某种动物有着密切关系,产生了各种图腾崇拜,如鄂伦春族将熊视为图腾、布朗族将鼠视为图腾、白族则以虎作为图腾、满族和汉族将龙视为图腾,进而出现模仿各种动物动作产生的传统体育运动,如对龙图腾的崇拜而形成的舞龙运动,医学家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形态和特点而编排的具有极强健身价值的“五禽戏”、模仿孔雀的孔雀舞、模仿牛羊动作的摔跤等。
宗教信仰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承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原始社会由于科学水平低下,许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因而先民们认为万物都是受神灵主宰的,为了表达对神灵的崇拜开始出现了祭祀活动,并逐渐发展为宗教信仰。在请神、祭祀等活动中,人们用舞蹈、乐舞、技巧表演和角力等身体活动进行祈福与娱神(如萨满教的萨满舞、独龙族祭天仪式中的摔跤、彝族的荡秋千),祈求风调雨顺、驱凶纳吉或平安等。汉朝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渐摆脱宗教祭祀的束缚,开始与节日庆典、岁时、历法、游乐健身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如端午节的赛龙舟和三月三壮族的抛绣球和侗族的抢花炮等。宗教信仰在不同民族中有着普遍性的同时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展现的体育活动有所不同,体现了我国民族体育活动鲜明的民俗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军事战争中也能找到其踪迹。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更多的民族传统体育出现在军事战争与训练中,春秋时期的沧州武术主要是源于诸侯战乱,“秦的锐士、燕赵则不乏慷慨悲歌之士”[3];《礼记·月令》记载:“孟东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4];《清史稿》记载:“弓马之利,以定天下”;赵武灵王提倡的“胡服骑射”,习练骑马射箭蔚然成风[5]。由此可见在当时熟练的弓马技术和精湛的武术技艺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条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这些技艺就慢慢的演变成了今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中面临的困境
(一)环境变化挤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空间
自然环境是人类创造文化的前提条件,也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的客观因素和组成部分[6]。费孝通先生在著作《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中也指出:“文化具有一定的脆弱性,一旦文化脱离了它所依附的生存环境之后就会走向衰亡。”[7]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极大的依赖性,在一定的地域内,环境是文化系统形成与发展的基底和动力。特定的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会孕育出特定的民族思维意识和民族精神,能够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起到历史导向作用。但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环境受到极大影响。
一方面,工业化、现代化使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逐渐挤压了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空间。建国以来我国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010年中国已经在GDP总量上位居世界第2位[8],2016年全年GDP首次突破70万亿,增速重回世界第一,但这些成果的取得也伴随着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破坏。如草原的过度开垦与沙漠化,使骑马射箭等项目失去了练习与比赛场地;过度的乱砍乱伐,使高脚马失去了山林;河流的过度污染,使独竹漂失去了练习的水域资源等。与此同时,忽视文化同步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人们对物质财富越来越有意识的追求,逐渐失去了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热诚。
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加快使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出现断层。中国城镇化率逐年上升,截止到2017年中国已达到57.35%[9]。少数民族世代居住的区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着乡土气息的民俗环境、生态环境和生存土壤相继消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步履维艰。原有的民族传统体育习练场地(田间地头)被现代的体育馆、健身房和公园等地取代,“忙时种田、闲时练拳”的情景因环境的变化难以再现。同时,大量农村青壮年(传承客体)涌入城市定居或务工,他们开始逐渐适应城市的生活,篮球、广场舞、跆拳道、瑜伽、足球等现代体育项目成为其主要的健身方式,赛马、叼羊、达瓦孜、骑射、抢花炮、抛绣球、高脚马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认为是过时的、不时尚的,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逐渐下降。再加上老一辈们在传承过程还严格遵从着“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只许内传、不许外传”等血缘脉络的传承理念,传承意识上的保守也阻碍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最终导致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出现断层,影响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纵向发展。近年来,虽然国家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已明确指出要“保持乡村风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居民”。但由于我国现有的国情,各级人民政府仍然将经济建设放在首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保护仍然日渐衰微,越来越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濒临灭绝与消亡。
(二)外来文化入侵与意识形态渗透威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我认同
美国中情局在对中国的《十条诫令》指出,“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接受的思想教育,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10]美国政治家萨缪尔·亨廷顿在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儒家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将是西方文化下一步要打击的主要目标。”[1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早就认识到文化战争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性,孕育于儒家文化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其打击的目标之一。现代西方体育文化借助拥有话语权的奥林匹克运动这个载体,通过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利用各种方法与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大力传播与推广,展示其具有竞技性、娱乐性、观赏性、休闲性、健身性和流行性等方面的优势,同时韩国的跆拳道、空手道、印度的瑜伽,美国篮球、泰拳和跑酷等外来体育文化大量涌入,这些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体育文化,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则被认为是过时的、封闭的、保守的亦或是与时代脱轨的文化。再加上西方文化的入侵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使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观念日益改变,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追求物质生活上,忽略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这些最终导致民众自我的文化意识、文化思想和对民族传统体育价值的认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自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不自信和保护的不自觉,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构成了较大的威胁。
(三)宣传力度不够和传播渠道单一限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谁的宣传力度大,传播方式多样有效,谁的文化理念就能广为流传,但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宣传与推广中,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主要媒体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导向和指引作用。在中国的权利结构逻辑中如果离开政府的政策倾斜与方向庇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就成为一句空话,而在实际实践中,政府作为推进事物发展的主导力量在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传播上践行不力,在树立民众文化自信和引导社会舆论上缺乏有效作为。媒体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对体育赛事报道和体育产业发展等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然而,与篮球、足球、跆拳道和瑜伽等西方竞技体育项目相比,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很少得到媒体的青睐与关注,无论是报刊、广播、电视、户外和书籍等传统媒体,还是手机、网络、数字电视和数字杂志等新媒体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宣传与报道都比较少,国内电视台为了博得眼球获取经济利益,转播或直播国外体育联赛或西方竞技体育比赛较多,而转播民族传统体育比赛和宣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却少之又少,这都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与传播处于弱势局面。同时与西方体育文化向国内传播相比,在向国外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时,由于传媒技术不成熟和大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规则不明确,造成了向外传播与推广的困难,至今还未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的传播局面。
(四)制度缺失影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传承
运用法律手段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已为世界多数国家所认同[12]。法国早在1984年就已经推出“文化遗产日活动”、韩国在1962年出台了《文化财保护法》等。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制度供给是相对滞后的[13]。我国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制度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0年《著作权法》正式出台,确认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受法律保护。随后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如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199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间文化保护法(草案)》、2002年的《文物保护法》、201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3年的《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管理办法》等,地方政府在此基础上也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这些政策、法规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和保障,但无论是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还是地方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法规,都是近些年制定执行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且大部分不是专门性的政策法规,所提出的也多是宏观保护政策,仅能起到宏观指导作用,无法针对各个文化遗产特点提出具体要求,缺乏可操作性。同时各个法律、条例中涉及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相关款项较少,即使有所涉猎,也受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执行效果并不理想,责权也比较模糊,难以满足在制度层面上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监管与保护的需求,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与文化的传承处于无序状态。
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途径
(一)提高理论研究水平,树立文化自信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来,西方体育文化在世界体育发展进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引领世界体育的发展方向。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因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和生存土壤的缺失而陷入了艰难的生存困境,一个重要原因是理论研究滞后和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不自信,以至在西方体育文化面前不敢说话,丧失话语权[14]。政府相关部门要组织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加强理论研究,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探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存在形式、文化内涵和当代价值等,同时加强横向联合,跨地区、跨学科进行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撰写相关的论文和课题,逐步建立与探索我国不同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的理论框架与实施途径,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国门,在世界之林之中重新掌握话语权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如通过对赛骆驼、跑马拾哈、打陀螺、荡秋千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竞赛方法、竞赛规则、比赛人数和场地器材进行科学研究,使比赛形式更加科学化与规范化,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通过研究者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文化内涵、时代价值以及所衍生出的自强不息的生存态度、团结协作的生存意识、和谐发展的思维方式等进行的系统科学理论研究,树立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积极筹划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等,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渊源研究,构建历史图谱体系,以便在未来的国际文化保护中争得话语权。
(二)确证时代价值,加强项目海外传播
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中指出,扶持推广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和乡村农味农趣运动项目,将体育文化融入体育健身的全周期和全过程[15]。与近现代体育相比,民族传统体育在体育形态、器械、服饰和礼仪等方面含有更为多元的美学、艺术和文化元素,拥有其他体育项目所不具备的价值。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民族心理等,有着人类研究活化石之称,能够唤醒民族的整体记忆,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独特的健身价值,在儒家、道家、佛家文化共同滋养下逐渐形成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讲究内外兼修、天人合一、身心融合,强调内敛、休闲和康泰等,其在抵御现代文明病、富贵病、精神疾病和增进身心健康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如修身养性的气功导引术、强身健体的武术、内外兼修的太极拳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够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如武术的发源地武当山的文化旅游资源2016年完成旅游收入43亿元[16]。对于经济的发展贡献可见一斑,河南少林寺、山东国际风筝节、河北沧州的武术、蒙古的那达慕大会等都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经过长期的传承与发展亦被赋予了其他意义,如舞龙舞狮代表祈求平安、维吾尔族的达瓦孜是为纪念乌布力的为民除害、傣族的泼水节是代表彼此祝福等。我国提出“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建设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民族传统文化必然要走向世界。只有国家、社会和个人确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时代价值,加强项目海外传播,才能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真正走出去,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国际化发展,扭转“西方卖文化,中国卖产品”的文化逆差现象,开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
(三)改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提升文化适应力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改良与优化是在保持其原有的文化精髓和内核价值的基础上,适当加入现代元素,提升项目的现代适应性。国家组织相关部门出版《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中,挖掘整理了56个民族977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可能将所有项目原封不动、完好无损地传承下去,应将那些具有普遍认同价值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项目进行重点传承与发展,对濒临灭绝的项目进行科学创新与合理转型,不断提升其文化适应力。正如白永正所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经历从文化封闭到文化冲突,从文化自卑到文化模仿,从文花自尊到文化寻根,从文花筛选到文化回归,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从文化自强到文化走出去等发展历程。”[17]努力创新与改良,不断优化与改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内容与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其文化适应力,成为让在外来文化的围追堵截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8-19]。大力推进传统体育项目的改良与创新,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开辟出新的路径,对传承与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通过合理扬弃、辩证取舍、推陈创新,不断优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内容与形式,使其成为受众群体乐见乐为的运动项目,从而得到更好的传播,如广西壮族的抛绣球为了适应地理人文环境的变化创新出了背篓绣球、高杆绣球等项目,促进了绣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贵州的反朴木鼓舞对内容进行了改进,被誉为东方迪斯科;维吾尔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达瓦孜的第六代传人阿迪力对该项目的场地、器械、规则和动作等方面进行了改进与优化,吸引了更多的观众观前来观看达瓦孜表演,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四)加大宣传力度,拓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推广渠道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来源于民间,从属于人民大众,它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更离不开民众的自觉保护意识。在信息化时代,谁的宣传力度大、文化推广渠道宽,谁的文化理念就能广为流传,加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是应对西方文化入侵保护保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举措。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协调、组织与督导媒体宣传,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借助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力量,利用民俗节日、节日庆典、体育赛事等组织民族传统体育的表演、娱乐、竞赛和文化价值宣传,鼓励民众积极参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将这些体育项目系统、立体地呈现在大众面前,使其深刻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本源、特征和时代价值以及对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国民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形成文化自觉保护意识。要鼓励媒体积极报道、电视台主动转播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宣传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福利政策以及政府的保护决心等。建立向民众开放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网站,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全方位的阐述,营造国家支持、社会关注、民众参与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氛围。宣传过程中要保持平和心态,做到理性宣传,不要全盘否定西方体育文化,这将陷入孤芳自赏的境地,也不要盲目崇拜西方体育文化,这将陷入削足适履的境地,既要借鉴西班牙斗牛士民间发展道路、日本将柔道推入奥运会、韩国以江陵端午祭的形式将赛龙舟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经验,又要坚决抵制泊来文化的冲击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如哈西情结、哈日哈韩现象、拜金主义等)。
(五)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健全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与支持,事实证明,哪个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哪个地区保护与发展的就比较好。政府要协调相关部门,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无形资产的保护,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予以充分肯定,建立完善的体育产业发展法制体系。通过法律、政策、制度和意见办法等明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管理权限、法律责任和执法程序等,起到规范政府、社会组织和民间行为的作用,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各级政府要加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经费投入力度,对其挖掘与整理、传承与保护、弘扬与发展各个环节确保经费投入到位,对濒临消失的项目,用文字和图片形式保存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鼓励当地群众效仿与学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举办形式,积极开展地域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引导城市居民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给予一定的技术支持资金保障。依托国务院出台的《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政策,加强民族区域经济建设,促进区域农业统筹发展,在统筹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农村乡镇企业,吸引青壮年回乡务工,同时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设置一定的物质奖励,确保传承的主体和客体重新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
(六)依托学校教育平台,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教育是文化传递发展的基本形式,学校体育是青少年养成体育文化素养和习得体育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推动体育传统项目进入学校,广泛开展民间传统体育比赛,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青少年学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等。”学校教育应利用其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科学合理的教授与传承方法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有效方式之一。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承袭了前苏联的以“竞技体育”为主的教育模式[20],各类学校的体育课程多以足球、篮球、瑜伽、健美操、排球和轮滑等为主,而像健身气功、易筋经、五禽戏和八段锦等具有一定健身价值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却很少能够正式走入学校大门。要将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以规范后推广和融合到校园体育教学之中,调动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兴趣;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依托体育课教学、校园运动会、文化艺术节、民族节庆等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使学生深入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渊源、特征及其在修生养性、健身娱乐和弘扬民族精神上的功能与价值,从而主动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者、践行者与传播者,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后继有人。引入体育项目必须坚持区域性原则,可以使学校因地制宜地开展区域性体育活动,如广西民族大学将“抛绣球”“赛龙舟”作为体育课程内容进行教学、中央民族大学将民族舞蹈作为特色课程开设。同时要充分依托高校教育平台,利用高等院校的科研资源优势,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研究,通过构建理论研究的框架体系来指导实践工作,相关高校还要承担起为各级校园输送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人才的责任。
(七)打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品牌,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产业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难以做到项项传承、一一扶持、面面俱到,应选择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点、文化内涵以及受众性和代表性强的项目加以重点扶持与发展[21-23],逐渐形成项目品牌效应,实现以点带面、逐步散开的发展策略。目前发展文化旅游观光已成为国际通用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策略。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为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导,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意见》,提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引导游客在文化旅游中感知中华文化。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享誉世界的旅游资源(如少林寺、陈家沟和禅宗文化带动河南旅游、河北的沧州武术、峨眉武术养生游带动四川旅游产业,武当山带动湖北旅游等),也有一些在地域上小有名气的旅游资源(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甘肃裕固族举办的传统体育赛事、山东水泊梁山等),这些将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搭乘政策福利的顺风车,深入挖掘自身的健身、娱乐、教育等一般价值及蕴含的文化内涵。依托国家政策支持,运用有效的商业运作手段,总结国外品牌效应的发展经验(如韩国的跆拳道、日本的柔道、印度的瑜伽和美国的NBA篮球等),借鉴国内通过体育品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促进文化传承的成功案例(如山东的风筝、河北河南的武术、蒙古的摔跤等),营造赏心悦目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环境。以打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品牌为支撑,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1]王海军,陈庆合.河北省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对策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4):114-117.
[2]张建华,陈青,王增喜.西北走廊游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根异功现象[J].中国体育科技,2016,52(5):40-45.
[3]刘春燕,谭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兴盛、危机与复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9-32.
[4]孔丘. 礼记·月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23-125.
[5]赵尔巽. 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894-896.
[6]闫艺.历史人类学视域下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流变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5,29(1):32-39.
[7]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124-126.
[8]汪全先,商汝松,李乃琼.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J].体育学刊,2013,20(3):112-115.
[9]《2016年统计公报》评读[EB/OL]. [2017-02-28]. 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1702/t20170228_1467357.html.
[10]李刚. 美国中情局对华《10 条诫令》[J].党政论坛,2001,(9):25.
[11]周琪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78-80.
[12]曾建明,邓欣,庞辉.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立法保护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5):28-38.
[13]韦晓康,张延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传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199-120.
[14]伍卷,石爱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优化与重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8):55-60.
[15]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EB/OL].[2016-06-2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6/23/content_5084564.htm.
[16]十堰网络电视台.[EB/OL].[2017-01-12]. http://bbs.aisy.com/thread-364477-1-1.html.
[17]白永正.文化视域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走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4):34-38.
[18]陶宝峰.结构与危机导向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修复与传承[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8):122-125.
[19]王海军,陈俊强,陈巍.文化生态学视域下河北省民俗体育文化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34(12):69-71.
[20]汤立许,蔡仲林,刘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困境及路径选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14(3):155-159.
[21]刘凤虎,杨斌胜,张辉.基于SWOT-AHP模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8):26-32.
[22]尹继林,李乃琼.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转型的困境与启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6,33(1):88-93.
[23]王智慧.社会变迁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沧州武术文化的变迁启示[J].中国体育科技,2015,51(1):81-96.
(责任编辑:刘 燕)
本刊加入《中文知识网》的声明
为了提高公众认知率、占据数字阅读市场、延伸品牌、开拓新的读者群体、适应数字化出版的需要,《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于2015年1月加入《中文知识网》,同时进行数字发行。作者如无特殊声明,即视作同意授予我刊及我刊合作网站《中文知识网》信息网络传播权;本刊支付的金额已包括此项授权的收入。凡有不同意者,请另投他刊或特别声明,需另作处理。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The Research on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Wang Haijun, Chen Wei, Dong lishu, Chen Qinghe,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China)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expert interview, literature review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in order to seek its origin and study existing predicaments as well as fin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ccording to the study,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mainly originated from the farming culture, totem worship, religious belief and military war. Lack of protection system, inadequate propaganda, foreign cultural invasion and penetration of ideology are its main predicaments. Accordingly, the study puts forward the solutions including improving the level of research, establishing cultural confidence,confirming the value of the times, reinforcing overseas dissemination, improving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to enhance cultural adaptability, strengthening propaganda, expanding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promotion channels, relying on the school education platform to inherite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creating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brand, developing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source
2016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HB16TY008);2015年度秦皇岛市社会科学发展委托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民俗体育在高校发展研究”(201506177);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于中医学和民族传统体育的应用型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5YJA890003);2017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201703040319)。
2017-03-25;
2017-05-31
王海军(1983-),男,吉林省长春市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民族传统体育和运动人体科学研究。
10.3969/j.issn.1672-7991.2017.02.021
G812
A
1672-7991(2017)02-01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