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阙下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的整合研究
2017-03-09施春霞
施春霞
(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00)
思想政治教育视阙下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的整合研究
施春霞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1100)
一般认为,价值判断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价值行为的合理性。目前社会上广泛存在两者的脱节现象,作为传递正确价值观念的主要载体和渠道,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弥合两者之间的张力,消解由此产生的冲突和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寻求话语范式的转译:从文本话语到生活话语、理念的更新;从高高在上到立足现实、方法的创新;从说理教育到心理疏导,对价值判断和价值行为进行改进整合。
价值判断;价值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整合
价值判断这一概念通常被运用于法学语境中,即被认为是当各种利益产生冲突时,对潜在的利益关系能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观念做出理性的安排与判断。当然,它同时也是一个哲学概念,是指价值主体对各类社会现象和问题做出的孰对孰错、孰好孰坏的选择。在本文中,价值判断主要是在哲学语境中进行讨论,因而价值判断不是一个在法学意义上的价值选择,而被归于一种伦理选择和道德行为。价值行为指价值主体面对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社会现象或所作所为所采取的行为判断,它是价值判断在行为上的体现。因而,价值行为与价值判断的关系可以理解为王阳明的“知”与“行”的关系,“知行合一”才是完美契合的状态,但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脱节的现象。作为传授价值理念的主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弥合两者之间的张力,消解由此产生的冲突和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具有重要的实然和应然价值。
一、目前中国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的理论关系与实践状态
从理论上讲,价值判断指导价值行为,价值行为是价值判断在行为上的体现,两者应该是“知行合一”的关系。但在实际中,价值行为往往不能整合价值判断,有良好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不代表在实践中会做出合理的价值行为。王绍光认为:“价值判断上,中国似乎并不存在全面的价值迷失、价值崩溃。但必须承认,在价值判断与行为模式之间确实存在差异。社会大多数人接受的行为准则未必会落实在每个人的实际行为中。在任何社会、任何时候,人们的价值判断与行为模式之间一定会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1]56这里所讲的差异其实就是指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的脱节现象。比如价值观念上人们往往会赞同雷锋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作用,觉得“雷锋精神感人,每个人都应该践行。”但在实际的生活中,很多人并不会主动学习雷锋精神,在遇到一些涉及自身利益问题时往往退避三舍,不会做出符合价值取向的行为。在道德选择上,大部分人认同“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个人在别人遇到危险时都应该拔刀相助”,可是当真正遇到暴徒时,往往会做隔岸观火的路人。这种价值观念与价值行为的不一致表明当前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与实际的价值选择、行为存在巨大差距,脱节现象较为普遍。
然而,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存在的巨大差异并不代表两者处于完全分离的状态,事实上,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存在的一定联系。一方面,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倾向和选择性行为倾向”虽然与自身原本的价值观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会受到其直接或隐性的影响。比如人们在价值判断上认为应该学习传承见义勇为的精神,在实际的活动中遇到不仁不义的事时,他有见义勇为的可能。在有些场合由于涉及到了自身利益,会选择做个旁观者,但会受到道德伦理上的谴责。而在一些无关利益博弈的场合中,他又会挺身而出,见义勇为。换言之,由于价值判断上赞同见义勇为精神,在价值行为上就有可能选择拔刀相助,但这不代表在任何场合都会选择去帮助他人。另一方面,如果价值判断上存在根本性的错误,在实践活动中是不可能做出符合正确价值取向的行为。也就是说,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其中价值判断居于主导性的地位,它将直接决定是否有可能做出符合价值取向的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影响价值行为,但当前社会广泛存在着价值行为与价值判断脱节的现象。如何整合两者关系,消解矛盾冲突,“缩小两者的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之间的差异”[2],进而能够充分发挥价值判断对价值行为的指导作用就具备了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作为传递正确价值观念的主要载体和渠道,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并没有发挥好其主角色的作用,在弥合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巨大差异中意义不大,整合作用缺失。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理念、话语范式等方面落后于时代发展和社会现实,其秉持的理念方式与时代观念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价值判断的滞后,严重阻碍了人们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转译话语范式、更新理念、创新方法”,整合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关系,做到“知行合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的转译:从文本话语到生活话语
范式是托马斯·库恩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强调所属成员拥有的共同信念、方法,如果我们把其意义域定位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其意义就在于通过范式在历时性的教育发展进程中梳理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为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行为作出指导。事实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其实践内容、方法手段等会随着语境、时间、地点的不同而进行不同的范式转化,而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实践中的一方面——话语范式的转译。如果我们从整体性的角度去考察各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要包括两大类:文本话语范式和生活话语范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本话语范式主要特点是把文字内容(包括文献著作、方针条例等)作为日常话语实践的基础,其特征是“注重话语内在关系的理性原则、强调话语内容的逻辑性、规范性。”[3]在这种范式下,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地位可以被认定为是恒定的,两者关系不会随实践地点、内容的转变而变成一个过程量,换而言之,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是单向主导下话语内容的强制性灌输,并且这种话语内容更多的是包含关乎党的建设的政治性话语,而鲜少涉及生活话语,简单的说就是不接地气。思想政治教育生活话语范式则是“以人的主体性需要为话语实践的出发点,”[3]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需求和心理期待,话语内容更多的是包含人的切身感受、日常生活需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在这种范式下,受教育者不会感受到与教育者之间的距离感,双方是平等友好的朋友关系。
从以上两种话语范式的对比可以看出,之所以强调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从文本话语到生活话语的转译,笔者认为,这种转变带来的更多的是价值选择的空间和积极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文本话语范式下,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存在得不到发挥,价值行为也以教条式的规范评价进行而无需关照受教育者自己的价值判断,比方说自己对某一社会事件或现象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但由于长期受制于教条式的规训批评,就不敢遵从内心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这种现象小之见于学校做题时有官方“正确答案”,大之见于在社会中只敢追随所谓的“主流思想、主流文化”,长此以往人们的价值选择空间和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脱节也就不足为奇了。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话语范式更加强调教育对象本身的价值尺度,在这种范式下,教育客体置身于自由的日常生活空间,“接地气”的氛围鼓励对象可以拥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做出合理的价值选择。
综上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做到从文本话语到生活话语的转译不仅是话语实践转换的必然,也是整合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的必要选择和迫切追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更新:从高高在上到立足现实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能自觉遵循的价值判断和基本准则。我们尝试在价值观视域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更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容的改善,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这是在传统教育理念滞后、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脱节的大背景下,当前思想政教育实践、价值选择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如果我们从整体性的角度去考察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就会发现人们在实践中还是更倾向于高高在上的宏大叙事,而忽略“接地气”的现实体验。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秉持的原则一直是“宏大叙事”的价值判断。学者夏海燕认为,“当前的价值观教育习惯于对教育对象不加分别地提出先进性要求,习惯于用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等表达应有的行为取向。”[4]事实上,这种只强调哲学意义上的政治话语,而轻视日常生活的现实选择,只注重价值理念的政治性,人生的宏大目标,而忽略现实生活具体情况的“宏大叙事”准则并不适合个体价值观的接受心理。这种过于高高在上、脱离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只会模糊个体的价值思考,做出非理性甚至错误的价值判断,而其结果往往是价值行为与主流的价值判断相脱节。比如人们在价值观上一贯被教育要为人民服务、甚至要为国家奉献生命,因而在涉及国家、人民利益时人们会毫不犹豫的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并把它视为自己社会责任和义务的一部分;但在遇到生活琐事时,比如搀扶一下老爷爷过马路,则会避而远之,因为在其价值观教育中,自己的行为只应该是去“做大事”,搀扶过马路这种小事并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异化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行为表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滞后甚至是错误的,要弥合两者之间的张力,需要把对人们的价值观教育从“高高在上”拉到“现实生活”中来。
当然,如何实现人们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更新,使价值观教育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需要我们从社会实践出发进行深入的探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聚焦受教育者的价值需求,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形式。通过这种开放式的与教育对象的交流,不仅可以满足受教育者的心理期待,也可以根据具体的生活实践挖掘出价值观教育应有的灵动性。第二,提供价值体验的空间,加深与教育对象的共鸣和情感交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果能从真实的生活中感化教育对象的价值观,用息息相关的实践经历引导受教育者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就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生活化”。
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从说理教育到心理疏导
类似于传统的“灌输”法,说理教育也是党在长期革命建设中形成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人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作为一种与强迫、压制相对立的方式,说理教育存在着自己特殊的边界和规定,我们所说的说理教育通常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5]在革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本质说就是使人民群众和无产阶级能接受自己的理论和价值观,而如果要让教育对象接受和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理论体系,这种“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更适合于人民群众的接受程度,因而说理教育通常被认为是我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选择和传统优势。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转型,传统单一的说理教育也开始显示出其与时代发展和教育对象理念变化不相适应的局限性,受教育者所处的环境不是革命时代相对封闭、党的威信较高,而是处于一个社会开放包容,崇尚个性和独立思考的社会氛围中。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说理教育已经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反而更加剧了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的脱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疏导”在字典中的含义为“开导、打通人的思想”,因而所谓心理疏导即指通过开导、打通人的思想,使其心理达到一个积极健康的状态。事实上,在一些作品中心理疏导更多是与心理治疗、心理问题相关,比如学者鲁龙光认为,“心理疏导是医务人员在与患者医疗交往过程中产生良性影响,对患者阻塞的病理心理状态进行疏通引导,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的一种方法”[6]。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心理疏导也逐渐被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意义。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不仅有本身关于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内涵,同时也有了全新的疏导切入点,即通过对心理矛盾的开导和疏通,使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符合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事实证明,这种具有独特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从说理教育到心理疏导,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转变和更新不仅继承了党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传统的原则和精神,同时也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灵动性和开放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疏导法关注情感的沟通和交流有效弥补了说理教育的“以理服人”的单一性。首先,心理疏导法和说理教育所涉及的主体地位和遵循的教育原则是一致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两者包含的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地位平等,主张双方在平等和谐的基础上沟通交流。从这个角度说,心理疏导的教育方式同样包括了说理教育所起的作用。其次,与说理教育相比,心理疏导法是对其继承和发展。说理教育强调通过摆事实来以理服人,理性色彩较重,虽涉及情感,但并不是其主要表征。而心理疏导法则是以情感上的沟通开导为主,进行心理疏导的教育对象大多是情感或情绪上受到束缚或波折,因此,在心理疏导中情绪或情感问题是其中心问题,正是由于在心理疏导中获得了正确的指导,受教育者才能在价值判断中做出合理的价值选择。此外,说理教育由于在开导过程中过于注重教育对象的对理论体系的接受程度,往往忽视了“与教育对象思想状态并不相符的情况,使说理教育演变成说教”[6]259。但心理疏导则会更加关注受教育者的心理,因而相比于说理教育其教育实效性会事半功倍。
五、结语
事实证明,当今社会广泛存在着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脱节的现象。笔者认为,作为传递正确价值观念的主要载体和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在弥合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巨大差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理念、话语范式等方面有必要超越时代发展和社会现实,消解理念方式与时代观念的差异,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1]王绍光.国家能力的重要一环:濡化能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王滨,韩红蕊.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价值判断和价值行为的整合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5):1-4.
[3]向绪伟,张芳霖.略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转换[J].湖北社会科学,2015(9):190-191.
[4]夏海燕.反思与建构:开放德育视域下的高校价值观教育[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6-89.
[5]佘双好.从说理教育到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7):89-96.
[6]鲁龙光.心理疏导疗法[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韦志巧]
ResearchontheIntegrationofValueJudgmentandValueBehaviorfromthePerspective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
SHIChunxia
(SchoolofMarxism,Hehai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1100,China)
Generally speaking, whether the value judgment is correct or indirect, it will influence the rationality of value behavior. At present, the phenomenon of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is widespread in the whole society. As the main carrier and channel of transmitting correct values,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necessary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 two, and resolve relative conflicts and contradictions. In this sens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seek the transformation of discourse paradigm:from textual discourse to life discourse, the renewal of ideas; from the above reality to based on reality, the innovation of method; from the argument and persuasion to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and then to improve and integrate the value judgment and value behavior.
value judgment; value behavi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I287.4
A
1672-9021(2017)04-0110-04
施春霞(1994-),女,江苏常州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