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复杂性探析
2017-03-09苗东升
苗东升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 北京 100872)
教育的复杂性探析
苗东升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文章以复杂性科学的观点考察教育问题,分别从教育作为系统的基本特点、教育的社会性、教育作为特殊复杂巨系统和教育的矛盾复杂性四个方面进行讨论,尤其关注“学后教育”的复杂性,并提出“性灵教育”的概念。
教育;复杂性;学校教育;“学后教育”;“性灵教育”
教育是一类社会现象,随社会发展而发展,教育发展又推动着社会发展。古人已经在自觉地观察和研究教育问题,提出大量真知灼见;现代社会更把教育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产生了教育学。但教育问题常说常新,教育学研究永无止境。时代的变化,科学形态的演变,文明形态的演变,都会引致教育的巨大变化,目前正处于新的变革时期。本文以信息 — 生态文明取代工业 — 机械文明、复杂性科学取代简单性科学为大背景,用复杂性科学的观点对教育问题作一概略考察。
一、用系统观点看教育
教育是一种系统性存在,具有系统的三个基本规定性。(1)多元性。教育是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类社会成员构成的系统,至少有两个人才能产生教育行为,形成教育现象;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教育一般都是群体性活动,多元性十足;个人自我教育只有处于群体中才有实际意义。(2)结构性。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人与人的关系,核心是教学关系,是教育者与学习者(被教育者)按照一定规则展开的互动,由此规定了教育活动特有的结构性。教育学把教育定义为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意指教育活动既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的活动,也不是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的简单加和,而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教与学进行结构性互动。(3)整体性。多元性(多组分性) + 相关性(结构性)涌现出系统的整体性。支离破碎的教育不能成才,教育要有完整性,包括教育体制的完整性,教育内容的完整性,教育方法的完整性等。教育作为系统,表现出多方面的整体涌现性,如:
教育的社会性。人既是生物性存在,又是社会性存在。个人是作为生物性存在而来到人世间的,人的本质却是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8。教与学构成一类特殊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属于一种信息性存在,生物性的人是其载体。作为生物学存在的人是先天孕育的,后天长成的;人的社会性则完全是后天确立的,而获得社会性的方式首先是接受教育。对于一个新生婴儿,古人已经懂得要“食之饮之,教之诲之。”(诗经)前者说的是作为一种生物学存在的人体的成长,养育者为被养育者提供物质性的哺育,最基本的是食和饮。后者说的是人之社会性的获得,要经过成人的教之诲之,使受教育者获得充分的社会性。
教育社会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教育系统的组分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不对称关系:师生关系。一般说来,教育者是先出生之人,已经获得充分的社会性,掌握了他人需要学习的知识、品行,故称先生,或师长;受教育者是后出生之人,需要向先生学习如何在社会中生存发展,故称学生。在更宽泛的意义上说,不论老幼,先获得了知识、有资格向他人传授知识的人是先生,向他人学习知识的人是学生。一切人与人的关系都有道德内涵,师生关系的道德诉求归结为四个字:尊师爱生。
教育的功能性。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系统,其功能表现在两个不同层面上。把作为纯粹生物性存在的个人转变为具有充分社会性的个人,学会做人做事,能够在社会中正常生存发展,是教育的微观功能。在宏观层次上,教育是人类文化的自复制机制,至关重要。人之社会性的核心是文化性,传授和学习知识属于文化活动。而文化是一种信息性存在,活人是其载体。不存在没有载体的裸信息,载体不存则信息不存,文化就是通过人这种载体而存在的社会信息。人世有代谢,文化可能因人世代谢而消失,要靠教育来克服这种危险,使之得以传承、延续。教育之功能的一个次要而不可或缺的方面,是给那些以教育者名世的人提供社会舞台,他们由于负责群体文化自复制而获得师尊的社会地位。从宏观层次看,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社会功能,既可能弱化社会的不平等,也可能强化社会的不平等。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如何通过教育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成为一大时代课题。
教育的过程性。教育行为在时间维中展开,具有过程结构,遵循一定的程序进行,要具备过程的完整性。宏观上看,这种过程性反映在教育体制的设置和运行中。中观的看,过程性反映在教学内容上,讲究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程序性;也反映在教材编写上,讲究教学进度的逻辑性,故称为教程。微观上看,一堂课也是一个过程,也讲究程序性、完整性,反映教学内容固有的逻辑性。
二、教育也是特殊的开放复杂巨系统
钱学森认为社会是特殊的开放复杂巨系统[2]62,文化是社会系统的一级分系统,教育又是文化系统的分系统,即社会系统的二级分系统,这三个层次都是特殊的开放复杂巨系统。以中国为例,说明教育系统具有开放复杂巨系统的基本特征。
1.规模的巨型性(巨量的组分)。仅以学校教育看,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学校的数目巨大,散布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阔空间,在职教职员工数量巨大,在校学生更是巨量的,其规模称得上巨型性。
2.显著的内在异质性。教育作为系统,其组成部分的多样性、差异性特别发达。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在线教育和离线教育等。仅就学校教育而论,有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等不同类型。学校的种类繁多,有多少种类难以准确划分。学校有说不全的专业划分,一个学校内部又有专业的差别,课程的差别,年级的差别,等等。学校还有地方性、民族性,甚至还有宗教性,每个学校各有自己的特色、校风、历史积淀等。同一个学校,教师的差别,学生的差别,各有个性。学校还有种种为教学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各具特色,也在影响教学,影响师生。总之,教育系统的内在差异性极为发达,简单巨系统无法比拟。
3.结构的等级层次性。在多层次系统中,仅就元素层次考察组分类型的多样性、差异性还很不够,还要考察从元素到整体之间不同层次。层次划分是系统产生复杂性的重要根源,从低层次提升到高层次,从浅层次进入深层次,系统会涌现出新的质性,叫作涌现性。社会系统特殊发达的层次划分,导致种种特殊发达的涌现特性,而复杂性正是通过层次结构涌现出来的。学校教育是一种有严格等级层次划分的系统,所谓“教育战线”制度性地划分为诸多层次,有小学、中学、大学的层次;学校的不同年级就是不同层次,大学又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层次划分。
4.特别发达的开放性。学校是社会巨系统的一部分,与社会各领域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被各种社会网络包围、缠绕着。学校的主体是学生,通过学生的家长、亲友把学校与社会所有部门、地区、行业联系起来。学生从社会中来,再走向社会,教师在社会活动中生存发展。如此这般,使得学校向社会全方位、全时间段、深度地开放,学校与社会之间形成极其复杂的相互关系。社会的各种问题、现象、矛盾、争论都会反映在学校中,对在校师生产生巨大影响,非学校的社会部门实际上都在对学生发挥着教育作用。可以说,在各种社会生活领域中,学校是开放性最发达的领域。这种开放性既有正效应,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也有负效应,各种消极因素、丑恶因素都会因开放而进入学校,不同社会势力,如腐败现象、教会、外国势力,都在与学校争夺对学生的影响力,给学校教育造成巨大的复杂性。另外还要关注教育与市场的关系,教育不面向市场不行,但把教育完全市场化也不行,如何处理好这种关系极具复杂性。
5.相互关系的非线性。一切系统,包括社会系统,都是线性特性与非线性特性的统一体。由于社会太复杂,无论线性特性,还是非线性特性,都无法用数学方法描述,只能定性把握。教育系统也是线性与非线性的对立统一体,非线性一般是矛盾主要方面。由低年级顺序升为高年级,由低等教育顺序走向高等教育,反映的是学校教育的线性特征。但教育活动本质上是非线性的,学校划分等级层次反映的是教育系统的非线性特征,不同层次有不同的质,层次改变反映教育系统的部分质变。一门课程,一堂讲课,也都是线性与非线性的对立统一。讲课的逻辑顺序反映的是线性特性,重点和非重点、难点和非难点的区别反映非线性特性。如何分散难点,讲清重点,是讲课的艺术,教师要善于把握这种对立统一,重点是把握非线性。
6.动力学特性。教育具有强烈的流动性,首先是学生的流动性。军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教育则是铁打的教室流水的学生。在科技、学术发展缓慢的古代,这种流动性一般还谈不上动态性;而现代教育呈现出不容忽视的动态性,而且是非线性的动态变化,突出表现之一是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的变化。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会导致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的变化,新专业、新课程的出现,旧专业、旧课程被淘汰。学校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跟上科技前沿发展,就是一种非线性动态现象。如20世纪80年代“三论热”导致大量新专业出现,工科类大学纷纷设置系统工程专业。信息化、网络化、生态化正在使学校教育复杂化,实际效果好坏参半,教育必须与时俱进。
7.不确定性。教育作为系统,也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微观上说,教与学都存在偶然性、随机性因素,需要应对,也是体现教学艺术性之所在。动态性本身包含不确定性,特别是选择的不确定性,如学生选择专业。复杂性的一种形式是模糊性,教育就颇具模糊性。微观的说,学科、专业划分有模糊性。宏观的说,教育系统的边界极具模糊性,社会越发展,教育的边界越模糊。学前教育有模糊性,学后教育更具模糊性,企业、学会、各种社会组织办的专业培训班、研讨班既是教育活动,也是业务活动。学校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评价,都有模糊性。
三、教育的矛盾复杂性
辩证法认为,现实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对立面的统一体。半形式化的说,两个矛盾方面可以一般地称为此与彼,一切事物都是此与彼的对立统一体。现实矛盾的具体表现千差万别,恩格斯把它们划分为两个基本类型[3]535。一类是非此即彼型,两个对立面彼与此极端不对称、不平衡,需要也允许忽略其中一方,用另一方代表整个事物,以求简化描述之效。如数的有理性或无理性、集合的有限或无限、人的男或女等。这叫做对立统一的非此即彼化,所谓简单性就是事物的非此即彼性。另一类为亦此亦彼型,两个矛盾方面都不允许忽略不计,必须同时关注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如社会系统的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先进与落后等。恩格斯据此把科学研究的对象领域划分为两大块,一块是非此即彼原则有效的地方,允许把对立统一作极化处理,这就是今人讲的简单性科学的对象领域。另一块是非此即彼原则不再有效、必须坚持亦此亦彼原则的地方,不允许把研究对象作非此即彼化处理,这是复杂性科学的对象领域,复杂性就是亦此亦彼性。正是针对后一对象领域,毛泽东提出论断:“所谓复杂,就是对立统一。”[4]1321这是对复杂性的最高哲学阐释,应当称之为矛盾复杂性原理。其更简洁地表述为:复杂就是对立统一,复杂性就是对立统一性。
教育领域充满形形色色的对立统一,几乎都是亦此亦彼性的社会现象,极富矛盾复杂性。学校是小社会,各种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安全的社会矛盾都会反映在学校中,铸就了教育的多矛盾复杂性。其核心是教与学的矛盾,由这对矛盾生发出、规定着教育系统的其他矛盾,决定着教育的本质。教与学互为存在条件,相互依存、相互激励,又相互制约,还可能相互掣肘,甚至相互敌视。教与学的矛盾规定了师生关系,进而规定了学生之间的同学关系,教师之间的同事关系,而关系就是矛盾。其实,无论教,还是学,自身也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我们就教、学、教学关系三个方面略加剖析。
(一)“教”的矛盾复杂性
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教书和育人、智育和德育的关系,等等,都极富矛盾复杂性
(1)教与诲的矛盾。教既指正面传授知识、技能、思想,也指教诲、教训,使受教育者懂得从反面(错误、失败)学习,这就是矛盾,不容易做到、做好。传授正确的东西,一定要用错误的东西来比对,才符合辩证法,把问题讲清楚。例如讲系统观点,如果只从正面讲什么是系统观点,不剖析相对应的非系统观点,效果必定打折扣。一般来说,教育者和学习者都容易重视前者,轻视后者,而后者最难做到。正反相生,高明的教师要自觉地引导学生重视反面教员,善于从错误中学习。提出“反面教员”概念,强调反面教员能够起到正面教员无法替代的教育作用,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精华之一。
(2)传授知识与培养智慧的矛盾。知识是获得智慧的基础,但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高于知识,知识多不等于智慧高。知识太少无法产生智慧,知识丰富有利于培养智慧;但一味积累知识,变成活字典,也会阻碍智慧的培养。传授知识有章可循,培育智慧则无章可循,至今还让人有神秘感。而后者就包含在前者中,教师只能通过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培育智慧。教育者的水平高低,关键在于是否善于培育学生的智慧。人常说名师出高徒,真正的名师就名在善于引导徒弟培育智慧;高徒之高,主要在于智慧高于他人。
(3)继承与创新、基础教育与前沿教育的矛盾。教师的劳动首先在于帮助学生继承已积累的知识,但人才培养是否成功主要看创新能力高低,这也是矛盾。教师既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也要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敢于创新的勇气,还要培育创新技能,掌握创新方法。创新能力不是凭空来的,知识不宽广、不深厚,难以创新;知识基础不扎实,难以接受科学前沿的新知识。教继承易,教创新难,教师往往避难趋易。另一方面,教学生创新要谨防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关于培育创新能力的规律性,人类至今所掌握的还很有限。
(二)“学”的矛盾复杂性
学什么,向谁学,如何学,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问题,其实都具有矛盾复杂性
(1)学与习的矛盾。学与习是两个既紧密联系、又有差别的东西。学指接受新知识,基本属于认知活动;习指复习、温习、练习、实习,带有明显的实践性,是学习中的实践。学习 = 学 + 习,也是一种系统。乐于学而厌乎习,重学轻习,是学习者常见的一种非系统思维,可类比于“狗熊掰棒子,掰一穗,丢一穗”。故孔子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不仅要学,而且要习,还要时习之。既学且习,时学时习,反复学、反复习,才是学习过程中的系统行为。还要学而习惯之,把学到的东西转化为自己意识系统中固有的成分,才算真正学到手。习也有复杂性,习 ≠ 背,死记硬背是把习简单化的结果,是不善于习的表现。如何习大有讲究,温故未必知新;通过温故而知新,才算会学会习。
(2)学与思的矛盾。学习是认知活动,更是思维活动。学习首先要进行感性认识,但成效如何主要看理性认识,即思维活动。古人已经深悉学与思的对立统一,发现割裂这种对立统一造成两种偏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般来说,学易思难,思才能发现知识深层次的内在联系,把握规律性。更重要的是,思方可触及灵魂,提升精神境界。要做到既学且思,多学多思,会学会思,博学深思。学习中的思还在于透过前人、师长的言词文字而“得其用心”(陆机),毛泽东的说法是掌握知识背后的立场、观点、方法。
(3)学与用的矛盾。学是为了用,但学与用在空间和时间上一般都存在错位,由此形成矛盾。学习者想不想用,会不会用,学习效果大有差别。但不可要求学生现学现用,学以致用,在用中学,活学活用,这些原则在学校教育中不宜过分强调。“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5]174这个命题也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精华,主要用于学后教育。当然,学与用的关系是辩证的,在学校教育中也有表现,会学习的学生都懂得要带着问题学,善于从书本知识中自觉地寻找问题,这也是学用结合。
(三)教学活动中矛盾复杂性
教学活动作为系统,自组织与他组织的矛盾渗透于各方面、各环节,导致种种复杂性。这在教育一词中就有反映。教育 = 教 + 育,教字讲的全是教学中的他组织。甲骨文的“教”字,左边由表示算盘的符号和子字组成,算盘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意即教的对象是孩子,教的内容是传授文化;右边是一只手拿着一根教鞭,表明教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活动,不听话要受鞭打。儿时的我就挨过老师的教鞭,《说文·教部》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上位者施教,下位者仿效。教师是上位者,即组织者;学生是下位者,即被组织者,界限分明。“育”字则具有明显的自组织因素。甲骨文育字上部为一女人,下部为一倒着的子,意指女人生孩子,既是他组织,也是自组织。后来随着对胎育的理解,观察植物发育,又赋予育字养育、培育、哺育等含义,即育种、育苗、育婴。教育人不同于制作器具,重在创造条件,帮助受教育者自我生长,明显地注意到教学中的自组织因素。
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关系是辩证的。教分言教与身教,言教重在灌输知识,主要是他组织;身教指行为示范,重在树立榜样去启发、诱导学习者,强调自组织因素。“育”也有他组织成分,即教授者作为外在力量作用于学习者。即使言教,也可以有自组织因素,即启发式讲授,循循善诱。个人的自我教育也是自组织与他组织的矛盾统一,自我意识是组织者,脑神经系统是被组织者。有强烈的学习意识是好的,还需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大脑系统的自组织运动,其中就有善学与不善学的不同。
四、关注“学后教育”的复杂性
教育的理念、模式、体制是历史地发展着的。现代流行的“教育经典模式”,即“在人生之初集中时间大量学习,然后通过公司培训加以提升”[6],主要是资本主义的创造,当然吸收了前资本主义的成果。它以服务于工业化造就的文明新形态(工业 — 机械文明)为大背景,以还原论科学为智力武器,在市场经济的强力推动下,逐步形成、运行、改进,对西方社会发展到今天居功至伟,并逐步推广到世界各地。然而,随着文明的转型演化(从工业 — 机械文明到信息 — 生态文明),科学的转型演化(从简单性科学到复杂性科学),这种模式渐渐显得过时了。历史要求创建新的教育模式,教育系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变革。
人的受教育并非始于学校,更非结束于学校,学校教育仅仅是受教育的中间一段;对于一般人可能是最关键的一段,以至于长期以来人们近乎把教育等同于学校教育。实际上,人作为社会成员,不管自觉或不自觉、愿意或不愿意,从出生到丧失自我意识之前始终都在受教育。没有上过学的人也在受教育,离开学校仍然在受教育,活着就要受教育,此乃人之为人的重要特征。以学校教育为中心,上学前所受教育为学前教育;对称的,离开学校后所受教育为“学后教育”。故就整个社会而言,教育作为完整的过程系统由三大阶段组成,完整的教育=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学后教育。承认并重视学后教育,使之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将逐渐成为教育模式变革的重点。而未来制度化了的学后教育将反过来显著影响学校教育和学前教育,三大阶段如何分工,如何配套成龙,以求教育系统的整体优化,是有待研究的大问题,需要总体设计。
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和学后教育都是复杂的过程系统,各有其矛盾特殊性、复杂性。三者中学后教育最复杂,因为它更具多样性、差异性、杂乱性,一直没有进入教育学的研究范围,人们对它尚无规律性的认识。而今天,这种局面必须改变了。笔者远离教育变革的实践,对这些问题难以提出有价值的见解,本节只对学后教育做点概念解析。
概略地说,学后教育分为两大阶段或两种类型,一为在职者教育,一为退休者教育。在职者教育又分两方面,一是职业教育,学界已有大量讨论。职业生涯的目标,一是谋生,二是通过为社会做贡献而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都需要接受一定的教育。职业教育直接联系着社会实践,其变化之广泛、快速、多样、复杂,非学校教育可比。信息 — 生态文明兴起向职业教育提出许多新问题,赋予它大量新内容、新方式、新难度。前述《经济学人》文章谈的就是职业教育当前遇到的问题,主要是职业教育如何应对信息技术带来的职业市场的复杂性,要求社会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
二是在职者的非职业教育,至今完全没有引起教育学的关注。职业生涯只是在职者人生旅程的一部分,非职业生涯是另一部分,即使所谓“工作狂”也有工作之外的生活需要安排。现代社会空前发达,个人把非职业生涯过好也需要接受教育。在工作之外,通过接受适当的教育,学习必要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以充分挖掘人之天赋的潜能,发挥个人的才华,展现自己的个性,最大限度地享受人生乐趣,实现完美的人生,这应该是人来尘世走一遭不可或缺的环节。如果在职者都追求这样的非职业生涯,将使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人文情怀。这类学后教育尚无适当的名称,可暂时称为“性灵教育”。“性”指人性,性灵教育首先是指人性的培育,核心是培育道德,人的职业生涯时时、处处体现着人的道德素养。“灵”指灵气、灵心,性灵教育同时包括灵气的开发,培育灵心慧性。当社会发展水平低下时,性灵教育提不到议事日程;有了今日社会在经济、科技、文化上的巨大成就,人类历史地需要承认性灵教育,并使之逐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退休者教育,可以近似的说成老年教育,出现于人生末端,服务于退休生活的需求。与在职者教育相比,退休者教育表现出另类的多样性、差异性、杂乱性,也就是另具特色的复杂性,同样需要作系统的研究,科学地做出规范性、制度性的安排。要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实现“最美夕阳红”,未来教育学必须下功夫研究老年教育问题,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老年教育多种多样,核心是性灵教育,当然具有不同于在职者性灵教育的特色。
回顾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让人们看到,学后教育的发展,性灵教育被确认,乃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从教育方面预示着人类社会在向共产主义逼近。这是远景,本文不涉足。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钱学森.创建系统学[M]. 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陈晋.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责任编辑韦志巧]
LookattheComplexityofEducationThroughaBambooTube
MIAODongsheng
(SchoolofPhilosophy,Renmi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872,China)
This paper inspects education in the perspectives of complexity science, dealing with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the sociality, the complex giant systematicness and the contradiction complexity principle of education. The complexity of “post-school education” is paid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and the notion of “spiritual education” is proposed.
education; complexity; “post-school education”; “spiritual education”
G521
A
1672-9021(2017)04-0081-06
苗东升(1937-),男,山西榆社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系统科学,科学哲学。
2017-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