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南丹白裤瑶年街节的本真性旅游价值取向

2017-03-09罗传清

河池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南丹商品化真性

罗传清

(河池学院 学报编辑部, 广西 宜州 546300)

论南丹白裤瑶年街节的本真性旅游价值取向

罗传清

(河池学院学报编辑部,广西宜州546300)

南丹白裤瑶年街节是具有一个极具本真性价值取向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其本真性表现在“场所精神”的本真性、文化再现的本真性、居民参与的本真性及游客体验的本真性。本真性的价值取向对南丹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具有重要启示。

南丹白裤瑶;年街节;本真性;旅游价值取向

本真性是源自西方哲学界的一个概念,后来被各国学者运用于旅游学中,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是西方旅游学界所关注的一个话题,20世纪末,有关旅游的本真性问题进入中国旅游学界的视野,逐渐被学界关注与探讨。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到这一话题的讨论之中,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日渐增多。主要表现为:李正欢、黄远水(2002)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民俗旅游中的本真性与商品化,并研究两者之间的内在张力;马凌(2007)对现代旅游中“ 本真性”概念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内涵进行了分析; 周亚庆等(2007)对旅游研究中的“ 真实性” 理论进行了梳理,将其分为客观主义真实性、建构主义真实性和存在主义真实性等三种流派,并对这些不同流派进行比较研究;李彬(2008)探讨了民俗旅游本真性和商品化的内涵,并分析了商品化对民俗旅游本真性的影响;赵红梅、董培海(2010)对国外有关旅游真实性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对旅游真实性的源起、真实性体验产生的心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陈丽坤(2013)将“本真性”旅游与“范式争鸣”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王鹏飞(2015)在对旅游本真性理论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本真性对后现代社会的意义。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目前国内有关旅游的本真性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旅游本真性的概念、意义、本真性与商品化之间的内在张力等问题的阐释性研究上,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研究。针对旅游本真性问题的应用性研究还较少见,围绕某一具体旅游产品的本真性问题进行研究的也不多见。

白裤瑶聚居在广西南丹县里湖乡、八圩乡以及贵州荔波县瑶山乡,是瑶族的一个支系,总人口约为3万多人。从现有的资料看,这是一个由原始社会生活形态直接跨入现代社会生活形态的族群,在过去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他们与外界的交往甚少,不与外族人通婚,基本处于封闭、半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较少,其社会组织构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传统习俗等方面均得到较完整的保留。因此,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被喻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近年来,白裤瑶民俗风情旅游已经成为南丹县重点打造和推介的旅游产品,白裤瑶年街节正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该旅游产品最大的亮点就是向游客呈现了白裤瑶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具有本真性的旅游价值取向。本文从本真性理论视角,对南丹白裤瑶年街节的旅游价值取向及其启示意义进行分析。

一、南丹白裤瑶年街节的本真性特征及其价值取向

从本真性这一概念的内涵上讲,其指向的是事物的原生形态,强调的是事物的真实感、原创性、唯一性等价值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讲,白裤瑶年街节的本真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场所精神”的本真性

“场所精神”理论是挪威城市建筑学家克里斯蒂安·诺伯舒兹于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的,主要探讨的是城市空间如何体现人的“定居”观念问题[1],之后这一理论被引入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之中。本文所讨论的“场所精神”的本真性,是从时空维度来分析南丹白裤瑶年街节这一旅游产品的存在状态的原真性。

从时间维度上看,人的生活离不开在各个时间结构中的具体的生活形态。赶年街是白裤瑶社会所特有的传统习俗,尽管从现有的资料中我们难以考证其产生的具体年代,但可以肯定这是白裤瑶同胞世代相传的古老习俗。从目前所掌握的情况看,近百年来,白裤瑶年街在时间节点、活动内容、承载功能等方面几乎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正月底是白裤瑶的年街期,其中以正月十五前后为高潮期;年街以对唱山歌、吹牛角、敲铜鼓、打陀螺、打鸟枪等为的主要活动内容;婚恋、社交、休闲娱乐是年街所承载的主要功能。南丹白裤瑶年街节从举办的时间、活动内容及主要功能等方面看,显然是对白裤瑶传统年街的传承,并且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这一传统风俗的相对稳定。从空间维度上看,人的生活离不开特定的空间范围,因此民俗风情、传统文化的生成与流变,总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通过对南丹白裤瑶赶年街习俗的考察,我们得知,南丹县里湖乡政府所在地——里湖作为白裤瑶年街特定的“存在空间”,已经有了相当的历史。尽管近年来南丹为推进特色村镇建设对里湖乡集镇风貌进行了较大的改造,相关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所有的改造均是在原址上进行。白裤瑶年街节这一旅游产品选择在里湖举行,这充分体现出其空间(场所)的本真性,这里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山山岭岭都是白裤瑶同胞长期以来赶年街真实场所,置身于这样的场所之中参与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对他们而言是一种顺其自然的事情,没有紧张与不适,也没有造作或“表演”的成分,因而他们展现出来的是一种真实、自然的身心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讲,白裤瑶年街节与一些旅游景区中开发的民俗风情园及民俗文化展演等相关旅游产品具有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首先表现为“场所精神”的模拟性与本真性之间的区别。

(二)文化再现的本真性

民俗文化旅游是一种重要的旅游形式,其开发的理念是展现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营造文化氛围,使游客感受到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民俗文化旅游产品通常会具有文化再现的功能。南丹白裤瑶年街是白裤瑶民俗文化活动的年度盛典,承载着向世人展示白裤瑶生活状态和传统习俗的使命。通过年街节的内容安排及对整个活动过程的观摩,我们发现白裤瑶年街节在文化再现方面具有显著的本真性特征。

白裤瑶年街文化再现的本真性表现在目的、内容、形式等几个层面。首先,从文化再现的目的性看,白裤瑶同胞在年街节上所开展的各种民俗文化活动,绝大多是基于本族人自身的需要而进行的,很少有为了取悦游客或满足游客好奇心的目的或动机。因此,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处于以我为主、自娱自乐的状态之中。如果说白裤瑶年街节也具有社会功利性的话,那么其主要的功利性在于通过赶年街这一传统习俗呈现白裤瑶同胞共同的历史记忆,并以此来唤醒人们的族群认同。正如有人所说的:“每个人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会逐渐地获得他或她所出生的族群的历史和渊源,这种历史渊源会模塑他或她的族群认同意识”[2]。赶年街可以视为白裤瑶同胞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必须经历的活动,这对他们族群认同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其次,从文化再现的内容看,年街节可谓白裤瑶社会的缩影,其再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丰富而真实。这一点可以从2017年白裤瑶年街节的活动安排上找到答案,在这次年街节上组委会设置的活动主要有开街仪式、民俗文艺表演、传统陀螺、斗鸡、斗鸟、射击比赛、白裤瑶长席宴、篝火晚会和瑶语电影展播等,除此之外不少群众自发性的活动,如:白裤瑶盛装展示、山歌对唱、青年男女恋爱交友等等,这些内容涉及白裤瑶社会的服饰文化、婚恋文化、社交文化、山歌文化、铜鼓文化、饮食文化、民族竞技文化等等,这些文化均是白裤瑶同胞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发展所保留下来的,年街节上的呈现均具有原生性、真实性的特点。第三,从形式上看,我们在年街节上所看到的,如他们身上所穿的节日盛装,那是实实在在的纯手工制作,每人或许只有一套,也只有在赶年街这般隆重的节日才舍得穿上身的。青年男女的以歌传情、以歌相恋的情境也是真情实境,打陀螺、敲铜鼓、鸟枪射击等活动也是原汁原味的传统仪式或竞技比赛,相关流程或竞赛规则均是白裤瑶族群内部所特定的。

(三)居民参与的本真性

对于民俗文化旅游产品而言,当地居民既是民俗文化的承载人和诠释者,是本地文化本真性的最后评判者。他们对本族文化的认知水平,直接决定了这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当地居民对本族文化本真性的认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们对本族文化本真性的态度,即是否具有对于本族文化的认同和坚守;二是他们对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的态度与参与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地居民在旅游活动中的参与和介入程度,直接决定了该旅游产品的本真性含量。

南丹白裤瑶赶年街习俗源远流长,但真正冠以“南丹白裤瑶年街节”之名,作为一种旅游产品进行宣传和推介是从2016年才开始,白裤瑶年街由民间性、自发性的节庆变成了由当地政府和白裤瑶协会组织策划的旅游产品。但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白裤瑶同胞的参与和介入程度基本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当地政府和白裤瑶协会的介入,更多的体现在节前的策划与宣传推介,节庆期间的交通疏导、安保工作等,年街节活动的主体仍然是来自各村村寨寨的瑶族同胞,整个活动现场除了少数游客之外,都是身着节日盛装的白裤瑶群众,男女老少都有,他们既是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作为年街节的参与者大致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参与者是,参加有人组织的,带有比赛或表演性质的活动,如打陀螺、鸟枪射击、敲铜鼓跳通鼓舞、对唱山歌等这些白裤瑶传统活动,他们或者是竞技比赛的参赛选手,或是民俗文化展演的表演者,这类参与者参与年街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强,往往是各村寨的头人或有各种才艺的能人,但这仅仅占参与者中的极少部分。第二种类型是参赛者或表演者的亲属,他们参加年街节的主要任务是在观看各种比赛、表演的同时,给自己的亲属加油助威,或者为他们做好台前幕后的服务工作,这类参与者相对较多。第三种类型的参与者是纯粹的围观者,他们赶年街没有特定的目的,就是凑热闹,对感兴趣的活动项目就去围观一下,如果没有感兴趣的项目,他们则三五成群地坐在沿街的台阶上,不分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或无所事事,或窃窃私语,这类参与者的人数最多。第四种类型是带有个人社交目的的参与者,或为青年男女,或为中老年男女。青年男女以恋爱交友为目的,他们赶年街的目的就是交友择偶,所以一旦在圩场上找到了合适的对象之后,他们便相邀离开圩场,到附近的山岭或田间地头,对唱情歌,以歌传情,以歌会友。中老年以社交为目的的参与者,他们通常会在圩场上找到自己的亲友后,直奔农贸市场中的米粉店,一帮老朋友围坐在一起,高谈阔论,开怀畅饮,不醉不归。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参与者,他们都在年街节上以自己的方式展示着白裤瑶的生活状态及民俗风情,他们的参与是自觉自愿的,保持着自然本色的特性。由此可见,民俗文化的核心是人,民俗旅游资源的核心也是人,只有当地居民对于本族文化的认同和坚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民俗文化旅游的相关活动中,才能确保该旅游产品的本真性。

(四)游客体验的本真性

对于民俗文化旅游的游客而言,他们选择民俗文化旅游的目的就是为了体验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和异质文化。正如纳尔逊·格雷本在《旅游人类学》中所谈到的,当今社会与前现代社会相比是一个虚假的社会,一切都变得“不真实”了,而旅游者到异地旅游是为了接触异地、异质文化,是为了寻求他人、他民族真实的东西,旅游者的这种追求异地真实性的心理倾向被人类学家称为文化的真实性[3]。因此,民俗旅游产品的本真度会直接影响到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是否真实。

从游客体验的角度看,南丹白裤瑶年街节带给游客的是一种体验真实白裤瑶民俗风情的经历,这种真实的体验与之前所论及的“场所精神”的本真性、文化再现的本真性、居民参与的本真性固然有着密切关系。但民俗文化的商品化或商业化,通常也是影响游客体验真实性一项重要因素。就这一点而言,参加过南丹白裤瑶年街节的游客或许都会感慨,这是一次纯粹的体验白裤瑶民俗文化之旅,很少或者是几乎没有商品化、商业化的运作,对于游客而言,所有的观摩活动都是免费的,连停车场都是免费。与白裤瑶同胞之间的交流互动也是纯粹的,包括与他们拍照合影,欣赏她们的节日盛装,近距离接触他们的铜鼓、鸟枪、陀螺等,都得到他们热情友好的回应,并且没有任何商业性质。就算参加一些体验性质的活动,如白裤瑶长桌宴、篝火晚会等,那也是近似于成本价的消费。这样的体验,与平时在一些旅游景区中的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带给游客的是原汁原味的体验。

(五)南丹白裤瑶年街节的价值取向

对于以异质文化为亮点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而言,文化的真实性与原生性是其真正的价值所在,也是其得以持续发展的根基和灵魂。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规划设计中,只有坚持本真性的价值取向,保证民俗文化的原汁原味,才有可能给游客带来心灵上的冲击与震撼。从这个意义上讲,南丹白裤瑶年街节在“场所精神”、文化再现、居民参与及游客体验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本真性特征,正是其所倡导的本真性旅游价值取向。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之中,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醒自己,要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尊重当地居民的价值观、道德观和风俗习惯,在精神上获得一种自我提升与自我净化的机会。南丹白裤瑶年街节较好地体现了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的价值理念,基于此,我们认为该旅游产品在规划设计与开发的过程中有效协调了商业开发和文化原真性保护之间的矛盾,这不但有利于白裤瑶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还有利于促进南丹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

二、本真性价值取向对南丹旅游产业发展的启示

当前,在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新形势下,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正在成为大势所趋。《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桂政办发〔2015〕79号)明确提出了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思路与任务:挖掘和整合广西历史、民族、民俗和民间文化资源,打造广西文化旅游品牌,全面提升广西旅游文化内涵。发展以壮、瑶、苗、侗等民族为代表的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文化旅游资源是南丹的优势资源,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今后南丹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心。据此,我们认为南丹白裤瑶年街节这一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所体现出来的本真性价值取向,至少对南丹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两点启示。

(一)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注重对文化资源的本真性保护

南丹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驰名区内外的白裤瑶民俗文化、丹文化、土司文化、酒文化等等,这些文化资源都具备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客观条件。文化旅游资源的魅力与文化本身的本真性特征是密不可分,因此,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一定要注重对文化资源的本真性保护,要注重文化的原汁原味,突出其原生性。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几个方面去努力。首先,在旅游景点的规划建设及旅游产品的打造上,要保证文化的原汁原味,这需要调动各方力量下真功夫对当地文化进行深度的挖掘和整理,对挖掘和整理出来的成果还应在当地居民中进行普及教育,让当地居民对自己本族的文化有自豪感与认同感。就这一点来看,南丹近年来在白裤瑶民俗风情旅游的开发方面做得比较好,无论是对白裤瑶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还是在白裤瑶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方面,都做得比较到位。相比之下,对丹文化、土司文化等方面的挖掘和整理就显得不够深入,相应的成果较少,其本真性也就略显不足。其次,要加强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宣传与推介,积极引导游客正确认识旅游景点的相关文化,让游客真正理解和尊重旅游地的文化。从这一点看,南丹白裤瑶民俗风情旅游品牌的形成,与这几年来南丹县对白裤瑶传统文化的大力宣传、推介是分不开的。第三,积极引导和监督旅游企业认真履行在文化开发与保护中的责任担当,保证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点在南丹旅游产业发展中已经取得相应的成效,如歌娅思谷景区在白裤瑶民俗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丹泉酒业在南丹酒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上都做了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一定的成效。

(二)辩证看待文化旅游中本真性与商品化的关系

文化的本真性和商品化始终是一对矛盾体,学者们对文化商品化的利弊也各有看法。有一种观点认为,文化商品化不仅使当地人对本土文化失去了兴趣与信念,而且针对游客的表演是一种为金钱而进行的演出,这会让文化失去了其本身原有的意义与内涵。而有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如果没有旅游中文化的商品化,民族文化中某些值得保留的东西将会在外界的冲击下逐渐褪色消失,而文化的商品化不仅保护了这些频临灭绝的文化内容,而且还让其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4]。面对这些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我们应当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调和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中本真性与商品化之间的矛盾。

首先,必须承认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是以旅游业为驱动力的,文化的商品化是不可避免的,文化的本真性与商业化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处理好这两者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无论是对旅游者、旅游地,还是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都有着积极意义。如南丹白裤瑶民俗风情旅游产业的开发主要集中在里湖、八圩等瑶族乡镇,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贫困人口众多,精准扶贫工作的难度很大。将旅游产业开发与这一地区所独有白裤瑶民族文化资源有机融合、综合利用,不但可以增加就业岗位,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白裤瑶群众的收入,引导他们脱贫致富,同时也为保护当地文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其次,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中文化的商品化,是以不破坏其本真性为前提的适度商品化。从旅游人类学的视角看,人们旅游的动机是出于对真实性的追求,文化的商品化是在保证其原汁原味前提下的适度商品化。要做到这一点,在旅游产业开发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当地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与广泛性。尽管文化的本真性不是静止不变的,会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但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它的发展变化与当地人积极广泛的参与和认可是分不开的。在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中,文化旅游产品的生产如果缺少了当地居民的广泛参与,或者在旅游产业所产生利益分配中忽视了与当地居民的合理共享,都会对文化的本真性产生负面影响。

第三,在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中应当预防和杜绝“伪文化”现象的发生。在当前的国内旅游业中,“伪文化”现象的出现并非个案,其主要表现为景点景区内容的虚构性、随意性及同质化。就南丹当前的文化旅游产业开发而言,要避免“伪文化”的出现,应当针对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居民制定相应的防范策略。针对旅游企业,应加强监督和管理,防止文化商品化的低级运作所导致庸俗的商品化;针对旅游目的地居民,则要加强教育和引导,避免因过分依赖文化商品化带来的经济利益,丧失了对本族文化自信与自觉认同,让其失去了原有的严肃性和神秘性等本真内涵。

三、结语

《河池市旅游开发扶贫发展规划》(2015-2020)对南丹县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做出了这样的定位:“以白裤瑶、丹文化、丹泉酒为主题特色,以民族探秘、文化探源、生态探险、避暑养生为主要功能,开发‘丹文化’体验、避暑养生度假、原生态民族文化、喀斯特地貌观光、矿山文化游乐、特色村镇休闲六类旅游产品,将南丹打造成为中国原生态民族文化体验基地、世界‘丹文化’旅游胜地、中国旅游强县,力争使旅游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扶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南丹县成为河池市西部旅游扶贫圈的中心城”。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文化旅游产业将是南丹未来的支柱产业。白裤瑶年街节作为一个市场化运作下形成的旅游产品,在本真性价值取向的引领下,让这一传统节日既保留了白裤瑶民俗文化盛宴的原汁原味,又让游客在真实、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充分享受了白裤瑶民俗文化大餐。这使得这一旅游产品既呈现出独特的魅力,也体现了绿色发展、共享发展的旅游开发理念。由此看来,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必须坚持本真性价值取向,在保证本真性的前提下适度商品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南丹白裤瑶年街节这一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所体现出来的本真性价值取向,对南丹今后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1]章宇贲.当代语境下场所精神的解读与表达[D].北京:清华大学,2012.

[2]廖杨.族群与社会文化互动论[J]. 贵州民族研究,2004(1):35-38.

[3]李应军.民俗旅游开发中的文化商品化与文化真实性问题探讨[J].文史博览,2006(20):57-58.

[4]赵红梅.旅游业的文化商品化与文化真实性[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132-136.

[责任编辑韦志巧]

DiscussoftheAuthenticValueOrientationofTourismDevelopmentConcerningNandanBaikuYao’sAnnualStreetFestival

LUOChuanqing

(EditorialDepartmentofHechiUniversity,Yizhou,Guangxi546300,China)

Nandan Baiku Yao’s annual Street Festival is the folk culture tourism product with authentic value orientation. Its authenticity is embodied in four aspects: the authenticity of “spirit of place”, the authenticity of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the authenticity of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and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tourists’ experiencing. The authentic value orientation ha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andan’s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Nandan Baiku Yao; Annual Street Festival; authentic; orientation of tourism value

G127

A

1672-9021(2017)04-0056-06

罗传清(1972-),男,广西南丹人,河池学院学报编辑部,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文学、编辑学。

河池学院2015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专项课题立项项目“桂西北旅游开发中文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研究”(2015LG016)。

2017-05-10

猜你喜欢

南丹商品化真性
基于Miryoku工程理论的南丹白裤瑶景区公共设施设计研究
建筑原真性探微
明清时期陕西果树商品化趋势及殖民采掠初探
大石山区旅游精准扶贫探索
——以南丹发展旅游产业为例
明代南丹土官莫祯的政治智慧初探
非真性询问疑问句与传信语的异常态“同现”
日本商品化权的历史演变与理论探析
难忘南丹里湖之行
过度商品化引发的生态问题研究
真性,真孝,真才子——为丰坊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