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并发急性肺水肿时采取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的效果观察
2017-03-09赵阳
赵 阳
(吉林省公安边防总队医院,吉林 长春 130051)
在多类因素作用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患者数量正以极快的速度增长。该症病发较为突然,且发展速度快,存在有较高的致死率。当前,临床以药物治疗为主,而对于处在重症失代偿期患者,常规药物治疗效果偏低[1]。其中,急性心肌梗死伴随急性肺水肿就属于该症中较为常见一类。按照机械通气辅助开展治疗已于该类患者中进行推广。本次就侧重对该治疗对策的具体效果开展摸索。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计纳入病例86例(均为本院于2016年4月~2017年6月所接诊病例)。按照随机抽选的方式,于该组内抽取43例,遵照常规方案实施治疗,即对照组,余下患者则额外进行机械通气治疗,视为观察组。从患者组成上可知,对照组由男性22例,女性21例构成,年龄段于54~76岁,中值为(61.57±1.86)。而观察组则囊括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段于53~74岁,中值为(63.54±1.77)。经由对以上数据对比,两组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于本次研究期间,对照组完全结合常规方案进行各方面治疗,从纠正患者电解质紊乱、改善体内酸碱平衡,并给予常规吸氧治疗。且在治疗期间,需要对患者呼吸频率、心率等基本指标密切加以观察。而观察组于本次研究期间,则需要额外给予机械通气治疗,结合常规操作进行气管插管,对人工气道进行创建。本次治疗中所用呼吸机为Elisee 150型,治疗中需将吸入氧浓度控制在80%左右,对应压力控制在8 cmH2O。将患者呼吸频率维持在15次/min左右。在开始进行治疗时,需将氧浓度设定为100%,随后降低至50%左右。
1.3 观察指标[2-3]
针对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呼吸频率、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并对脑尿钠肽、C-反应蛋白水平加以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过程中所涉及到各方面数据都按照SPSS 19.0进行处理,以均值±标准差对计量数据加以表示,并通过t检测,P<0.05则表明数据间存在有显著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基本生理指标对比分析
经过统计可以发现,在治疗前,呼吸频率对照组为(37.58±1.25)次/min,观察组为(36.87±1.38)次/min,P>0.05无显著差异;血氧分压,观察组为(64.58±1.95)mmHg,对照组为(65.04±1.38)mmHg,P>0.05无显著差异;在二氧化碳分压上,观察组为(31.86±2.04)mmHg,对照组为(32.54±1.88)mmHg,P>0.05无显著差异。在治疗后,呼吸频率对照组为(28.64±1.58)次/min,观察组为(17.69±1.55)次/min,(P<0.05,t=12.011)差异显著;血氧分压,观察组为(93.57±2.14)mmHg,对照组为(80.87±2.06)mmHg,(P<0.05,t=9.827)差异显著;在二氧化碳分压上,观察组为(39.64±1.64)mmHg,对照组为(34.68±1.26)mmHg,(P<0.05,t=13.947)差异显著。
2.2 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脑尿钠肽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C-反应蛋白水平为(15.47±1.34)ng/mL,对照组为(53.58±3.57)ng/mL;在脑尿钠肽水平上,观察组为(102.56±2.34)ml,对照组为(171.67±4.39)ml;以上数据对比,观察组均存在明显优势P<0.05,t=10.872,t=14.882。
3 讨 论
在心内科中,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发生率较高的病症类型,且多数患者伴随存在有急性肺水肿症状,将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且排血量下降、心功能衰竭属于该部分患者最为主要症状。因舒张压异常上升,促使肺部毛细血管压力进一步增加,血管通透性发生改变,促使血液出现外渗,最终导致患者出现急性肺水肿。该部分患者因病发较为突然,且病症发展速度快,若治疗方案缺乏科学性,将很容易导致患者丧失生命[4-5]。结合临床实际可知,按照机械通气的方式对该部分患者进行治疗,已被临床所公认。机械通气治疗该症的该症的原理主要表现以以下层面上:(1)在机械通气的作用下,该部分患者胸腔内外压力差将逐渐降低,促使心脏负荷量有所改善,间接使得心输血量得到提升。(2)在机械通气治疗下,患者缺氧症状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心肌供氧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3)在气道正压的作用下,肺泡中压力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进而达到对肺泡间质水肿改善的效果[6-7]。(4)在呼气末正压的作用下,患者功能残气量将逐渐增加,进而达到对氧合能力提升的效果,最终实现对血氧分压的改善。
通过本次对比治疗可以发现,在机械通气治疗下,观察组患者在呼吸频率以及血氧分压改善情况上存在有明显优势,由此可见在该治疗模式的作用下,可达到对该部分患者呼吸功能有效改善的效果。同时,在脑尿钠肽水平改善方面,结合机械通气治疗的观察组同样存在有明显优势。因脑尿钠肽属于心肌应激反应中的主要产物,该指标的改变提示在机械通气治疗下,能帮助患者心功能进行改善。同时,C-反应蛋白为炎性标准物,结合对该指标的观察,可针对该部分患者病症严重程度进行有效评估。
结合本次研究可以发现,在机械通气治疗的作用下,可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肺水肿患者各方面心功能以及呼吸功能进行有效改善,在缓解病情的同时,帮助该部分患者恢复。
[1] 杨建生.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并发急性肺水肿时采取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的效果[J].中外医疗,2016,35(25):91-92+95.
[2] 申 强,吴铁军,王国青.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急性肺水肿的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08):147-148.
[3] 付 敏,张宝红,王 娟.机械通气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肺水肿临床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18):56-57.
[4] 徐 刚,董 芳,董碧华,等.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肺水肿的临床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03):7-10.
[5] 孟 瑶.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肺水肿应用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的效果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5,18(10):1639-1642.
[6] 杨忠华.机械通气在心肌梗死并发急性肺水肿治疗中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9(S1):374-375.
[7] 朱善香,张 杰,杨曙光.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肺水肿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26):2914-2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