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热的社会学分析
2017-03-09董雪阳向勇四川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00
□董雪 阳向勇(四川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00)
跑步热的社会学分析
□董雪 阳向勇(四川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0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在政策、经济、媒体以及文化等方法因素进行探讨,在这场跑步热潮中,国家政策的导向、经济发展的基础、媒体的推动以及社会文化的示范效应,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改变人们的健康、审美等意识,从而走进跑步,最终形成这一跑步热潮。对跑步热进行社会学分析对于这项运动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期能为大众健身项目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跑步社会学政策经济媒体
跑步是一项相对简单的运动方式,对于身体素质、场地、器材甚至是伙伴的要求都较为简单。但是跑步因为其枯燥性等多种原因,一直在大众体育中地位平平,而在近几年,晨跑、夜跑的人随处可见,逐渐形成了一种跑步热,成为一种值得探究的社会现象。而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背后,必然有政策、经济、文化、媒体等社会学因素的共同作用。
1、政策的导向性作用
国家的政策从宏观的角度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起着导向作用,跑步热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出现与发展,国家政策措施必然起着导向作用,近年来涉及到跑步热而形成的国家政策涵盖了体育产业、全民健身以及国家的文化示范等方面的作用。
1.1、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
国家体育总局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体育产业规模将达到3万亿产值。而在2014年国务院46号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到2025年,整个体育产业规模将会突破5万亿。国家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指出体育产业的发展,引导社会投资流向体育产业。将体育产业的发展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将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进行扶持。而今年来国家对于全民健身的重视,对于体育产业中的全民健身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可以看出健康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有着基础性的作用。
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可以有效的将社会投资和技术发展引入到体育产业甚至是全民健身产业,前有以乐视体育为代表的竞技体育直播平台的崛起,后有Keep、虎扑跑步等全民健身软件的风靡,跑步以其较低的进入门槛、低的身体素质要求等多方优势吸引了更多的智能软件将目光投向了跑步这一全民健身项目,例如:咕咚跑步、NIke+等等跑步计步软件,还有多款以计步功能为主的只能手环的畅销。同时更使人们开始关注“运动·健康”,这些都体现了国家政策措施的导向作用。
1.2、马拉松赛事审批的放开
国家体育总局在2014年全面取消对马拉松赛事的审批,简化程序,放宽赛事准入条件,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赛事举办中来,吸引更多的民间赛事。可以说中国田径协会这一政策措施的出台,对中国马拉松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近年来,我国的马拉松赛事呈现井喷式的增长,2011年,国内只举办了22场马拉松赛事,而2016年就有294场马拉松及相关赛事注册,参加人数更是从2011年的41万人次到2016年仅北京马拉松就达到了3万多人,民众的参与是这一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多元化的赛程目标、不同的比赛距离,让更多的人有能力走上马拉松这一竞技体育赛场,在马拉松偶像的影响下,去练习,去比赛。而在这一过程中,普通大众也能亲身体验到竞技体育运动员背后的付出,给他们更多的理解与包容。
由此可以看出,政策措施的制定人们的健身选择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尤其是在这场跑步热中。
2、经济因素的基础性作用
探究跑步热这种这种社会现象的背后原因时,经济因素是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从马斯洛需要理论上看,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人们的需求已经从第一层次的生理需求,上升到安全上的需要甚至是情感和归属的需求。人们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也有了更多的可供支配的金钱,为人们参与跑步奠定了经济基础。
2.1、商业赞助的推动作用
国家体育总局与中国田径协会对于马拉松赛事审批的开放,使市场进入到马拉松赛事中来,更多的商家更是发现其中潜藏的巨大商机,赞助大型的马拉松赛事、开发更高端、更完善的跑步装备。例如由东风雷诺赞助的第一届武汉马拉松,共吸引了2万名选手参加,打造出一条最美马拉松路线,充分展示武汉的城市魅力的同时也为全民带来了一场健身盛宴。并且有了商家赞助的马拉松赛事其宣传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掀起一场马拉松热潮,从而使人们加入到跑步这项运动中来。
2.2、商家的技术支持作用
科技的进步,智能手机的普及优化。跑步软件及相关的电子设备也应运而生。从由虎扑跑步、爱燃烧和上海跑步者联合发起的涵盖了人口特征、跑步方式和习惯、消费偏好赛事行为等方面大可综合性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报告中显示,在进行跑步时,人们会更多的倾向于选择携带手机来记录跑步里程,还有部分的人也会携带运动手环或手表,而在跑步装备上,更是不仅有手环等记录运动数据的设备。这些智能软件及电子设备的出现,让人们更好、更科学的进行跑步健身,在这场跑步热中,提供着愈加完善的技术支持。
2.3、商业广告的诱导作用
跑步软件及相关的电子设备除了让人们更好的参与跑步外,在其宣传推广中中,更多的提及我们为什么要去跑步,跑步是我们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生活的更好,那就去跑步吧!
更多的跑步用品、装备商家在扩大自身影响力的同时也在向人们推广跑步这项运动,甚至将跑步赋予了人生的意义,例如早在2012年nike品牌以马拉松为概念,拍摄看跑步广告的最后系列,告诉人们:只要你肯开始迈出第一步开始跑,你就是一个出色的跑步运动员。告诉普通人一样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伟大,去跑步,去发现属于自己的伟大。
以上可以看出,经济是人们走进跑步的基础性因素:经济的发展、技术的发展、商业的进入促进了跑步热的出现。但是在商业化的过程中,跑步热已经出现了泛商业化的趋势,怎样保持其大众化,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思考探究。
3、媒体因素的推动性作用
报纸、杂志、书、电影、广播、电视、录像节目和网络在内的信息传播媒介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NBA还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它们在全球范围的发展传播,与媒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在当今跑步热的出现,媒体又一次显示了其推动性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广告的渗透、新型社交媒体的刺激以及新闻报道的趋向性三个方面。
3.1、广告的激发作用
广告一直在重复这样一个事实:去跑步,去发现不一样的生命,例如adidas的女子系列广告,从“有姐妹,没有不可能”到现今的“由我创造”。这种不断重复的说法不断的刺激人们的无意识深层领域。
3.2、社交媒体的敦促
微博、微信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改变了人们只作为信息接收者的状况,而逐渐成为信息的传播乃是制造者。于是,人们愿意在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跑步经历,将自己“健康”的生活方式展现在大众面前,分享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也敦促着人们去锻炼、去跑步,去分享。
3.3、新闻报道的趋向性
在对于跑步、马拉松赛事的报道中,关于通过跑步,寻找新生的形象不断出现,例如刊登在中国田径协会官网上的《40年纽马见证者,比赛不息奋斗不止》、《我是真跑者风雨无阻跑下去看得见的美丽》等等,用一个个真实的示例,告诉人们:去跑步,去发现不一样的人生。
广告、社交媒体、新闻报道,媒体以它独有的优势,不断的占领人们的生活,推动大家开始跑步、开始发现不一样的人生。
4、文化因素的示范性作用
4.1、人们意识领域的转变
跑步的主体是人,因此跑步热形成的基础一定是在于人,只有人的意识领域具有一定的关于跑步意识,人们进行跑步才有可能,跑步热的形成也才有了可能。国家的政策、媒体的推动,都将健跑步这一运动渗透到并改变着人们意识领域,人们开始关注跑步。
4.2、审美的转变
从唐朝的以“胖”为美以来,中国社会似乎都在追求一种瘦美,但是近几年来,对于自身健康的关注,使人们逐渐开始追逐“线条美”,社交网络上风靡的“人鱼线”、“马甲线”等名词,正显示着人们对于线条美的追求。在“线条美”这样的审美观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关注运动、关注跑步。
4.3、社会文化示范效应
在社交媒体上风靡的“人鱼线”、“马甲线”、“A4腰”的初次出现以及受到大众的追捧,都与社会公众人们人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充分说明整个社会正流行着这样一种健康向上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人们逐渐关注运动,加上跑步甚至马拉松的推广,以及跑步运动对于身体的素质的较低要求和较少的经济投入,使得人们有了更大的概率参与到跑步中来。
可以看出在当今经济发展、生活方式变更的大背景下,人们意识形态、审美的转变,再加上社会文化的示范效应使人们关注健身、关注跑步。因此,文化因素在跑步热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示范性作用。
5、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跑步热这一社会现象的产生,是政策、经济、媒体以及文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在社会环境中产生,必然离不开社会因素的作用,而对于其原因的探索与分析,对于其他大众健身项目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并且跑步热的形成也是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之间相互发展的典范。但是,跑步热的发展愈加繁荣离不开商业化的发展,但是当前商业装备愈加细化,人们在跑步中的经济投入不断增加,是否会使跑步这项大众健身运动走向泛商业化的道路,并且怎样避免伤病的不断出现,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1]新华网.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china.com.cn/,2014,10.
[2]新华网.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http: //www.china.com.cn/,2016,10.
[3]张昕,叶珠峰,郑志君.中国田协将取消马拉松赛事审批[N].中国体育报,2015.
[4](美)杰·科克利著,刘精明译.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法)古斯塔夫·勒庞著,吴松林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
[6]张新,李杨等.大众跑步热的人类学理论分析——以成都跑团为例[J].体育文化导刊,2016(05).
G80
A
1006-8902-(2017)-07-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