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优秀教师角色重塑研究
2017-03-09张敬玲
张敬玲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优秀教师角色重塑研究
张敬玲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互联网+新媒体”开启了智慧教育2.0时代,通过对“互联网+新媒体”特点的分析和“互联网+新媒体”对教育冲击的探讨,对优秀教师角色重塑的途径从高职大教育观、现代技术培训、教学能力提升、人文素质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互联网+新媒体”;优秀教师;角色重塑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互联网+”是一项国家战略。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互联网+”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各行各业[1]。它以独特的传播特性及其开放共享的特征给教育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教师在教学和职业发展上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针对如何培养“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的高职优秀教师这一问题,本文从“互联网+新媒体”的内涵、“互联网+新媒体”对教育的冲击、优秀教师定位、优秀教师角色重塑途径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互联网+新媒体”的内涵与特点
(一)“互联网+”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进一步实践的成果,它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使社会经济实体更具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通俗地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1]。
(二)新媒体
新媒体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延伸出来的各种媒体新形式。“新”最根本的是体现在技术上,同时也体现在表现形式上,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移动电视、桌面视窗、数字电影、数字电视、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广播、户外、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三)“互联网+新媒体”的特点
(1)全时传播。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有四个发展阶段:定时、即时、实时、全时,其中全时传播指的是信息24小时随时进行发布。(2)全域传播。地域和空间限制越来越少,只需要设备和传输信号,随时随地就可以发布信息。(3)全民传播。传播主体发生根本性转变,每一位用户既是信息的浏览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用户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传播不仅仅是机构、媒体单位的事情。(4)全速传播。传播速度一键击溃传统媒体,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就能够进行传播活动。(5)全媒体传播。传播信息更加丰富,不再局限于文字或者图片,还附有音频、视频等多触觉通道。(6)全渠道传播客户端多样化。电脑、ipad、手机、微信、微博、短信等都可以进行信息发布。(7)全互动传播。新闻的线索搜集、采访、制作、发布等一系列活动,所有公民都有参与权,并且在事后可以发表自己的评论。(8)去中心化传播。传统媒体的“头版头条”不复存在,不同层次不同受众的用户可以选择自己关心的主题进行讨论,反映了信息的多元化。(9)去议程设置传播。信息传播不再是比较固定的用词模式,如网络用语,就体现了不同的消息发布人可以用自己使用语言的习惯进行传播。(10)自净化传播。在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虽然也掺杂着大量的负面信息,但是一般小道消息等虚假信息都会有相关人员出面澄清,造成的误会或不良影响也基本可以得到有效的遏制[2]。
二、“互联网+新媒体”对教育的冲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应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对高职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一)教学环境突变
传统教学的授课阵地是课堂,而“互联网+新媒体”为课堂教学插上了一双隐形翅膀,微课、微视频、MOOC等教学资源为线上线下教育一体化开创了新局面,通过信息技术使学习者只要有学习的需求和愿望,都可以在24小时无障碍学习,完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进行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学习。使得过去封闭于象牙塔内“文字—文字”的知识,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要求,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学习过程的开放,学习渠道的多元化、立体化[3]。
(二)教学方式的改变
传统教学是“一支粉笔”“一份PPT”组合拳的教学形式,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教师不仅要做好课堂教学,还要做好线上教学,其中包括对线上教学平台的搭建、线上教学资源的整合、线上教学资源的制作、线上教学资源的监督,通过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多维性综合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开阔学生多维的学习视野,全面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学习方式的改变
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往往是被动地进行课堂学习,主动性发挥不足。在“互联网+新媒体”方式下,学习渠道拓宽,学习内容丰富,科目繁多,形式生动,学生可以有选择地进行自主学习,由单一的课堂学习演变为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远程学习及虚拟仿真技术环境下的体验学习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优秀教师的定位
(一)传统优秀教师定位
一是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做为一名优秀教师,首先要修身养德,“德才兼备”。因此,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二是具有丰富的知识架构。一名优秀教师不仅要精通学科知识,了解学科发展趋势,在施教的过程中能有深度、有方向地有的放矢,能引领学生明确专业发展方向,把握专业的未来,还要具有广博的知识面,注重文化基础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的研究与积累,处理好“博”与“专”的关系,即构建“T”型知识体系,为学科知识打下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教书育人”的准则。
三是具有较好的施教能力。一名优秀教师要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功底,要善于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勤于反思,勤于总结,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学习动态和思想动态,理论联系实际地修正教育教学轨迹,敢于创新,对待出现的问题要有新思路、新策略,努力修练为独领风骚的个性化教师。
(二)“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优秀教师定位
“互联网+新媒体”的到来,使得优秀教师这一称号注入了一些新的内涵。优秀教师应审时度势,跟上时代的步伐,及时学习和更新教学理念,放眼世界,开阔视野。
一是关注教学角色的变化。“互联网+新媒体”时代,教育进入了“开放”“交互”状态,教师由教学知识的单向传递转变为多向引领,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空间的学习环境及关于学习方向的纲领性指导和辅导,做学生的贴身“私教”。
二是掌握教学手段的变化。“互联网+新媒体”时代,教师要有超强的网络生存能力,能够利用媒体技术进行信息的搜索、加工、分析、制作、发布,熟练掌握媒体硬件设备(如投影仪、录制机等)的使用技术和软件的编辑能力(如制作课件、音像编辑等)。这些能力为实施教学手段插上了信息技术的翅膀,使教学活动丰富化、生动化,使教学内容互动化、立体化。优秀教师只有熟练掌握这些新技术、新手段,并充分发挥它们的特长,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
三是深入进行教学科学的研究。“互联网+新媒体”时代,提供了丰富的现代化工具,使得教师可以分享海量的信息资源与网络共享平台,优秀教师在新技术的支持和帮助下,对教学资源进行多维整合,坚持不懈地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生,努力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育专家。
四是重构知识体系。“互联网+新媒体”时代,优秀教师应该由“专科型”向“通识型”转化,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打破人才培养单一模式,加强自身知识库的更新。优秀教师应该时刻处在学习状态,顺利完成由“T”型知识体系向“Π”型知识体系的转变[4]。
四、优秀教师角色重塑的途径
“互联网+新媒体”给教育传播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迎接这次教育浪潮的到来,高职教师要深入研究,乐于改变,勇于探索,努力成为一名“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的新型优秀教师。
(一)树立高职大教育观
心理学家阿瑟·柯伯斯在研究教师观念时说:“影响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也许莫过于教师他自己相信什么。”[10]这充分表明教育观念对教师行为影响的重要作用。传统教育观认为,教育仅仅是学校教育,所有教育行为在学校即可完成,然而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和深入,它已无法与社会、时代相适应,与之相适应的是高职大教育观。高职大教育观认为,教育是一个综合的、开放的、多样的大系统,它突破了年龄、时间、空间等的限制,进入了一种泛化学习状态,其特点是:时间延长——终身教育;效率提高——智能教育;空间广阔——多类教育;内容丰富——博才教育;质量过硬——未来教育[5]。它可分解为以下四个观点:
一是主体教育观。树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理念,改善唯师独尊的传统理念,淡化个人教学魅力,强化教师指导作用,善于引导学生构建学习活动,围绕学生采取更多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如带着问题进课堂,开展大讨论、小组讨论、正方反方讨论、小组解答、一问多解、大小辩论、演讲等活动。让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其心灵成长的疏导者、生活展望的谋划者,一切为了学生,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力求做到“以身作则”和“身体力行”[6],将静态的灌注式教学转变为动态的主体式教学,引导学生探索式学习,自发式学习,主动式学习,促其自我成长、自我构建,进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是终身教育观。亚里士多德主张“公民要受到持续的教育”,即公民要在人生的每个阶段从少年到中年再到老年都要接受教育;古伊斯兰教提出“一个人应终身受训”和“从生到死都应自己教育自己”的思想[7];现代终身教育之父保罗·朗格朗强调“教育过程必须贯穿于人的一生”,“不能认为哪一个年龄段不适于教育”,要“确保教育的连续性以防止知识的老化”[8]。教师是终身教育观的直接践行者。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实事求是地“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是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支柱和最终目标。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教师对知识不再具有垄断的地位,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因为知识的储备不可能一蹴而就,仅凭职前教育的知识水平已无法面对新时代下多元化、个性化的学生,因而要与时俱进,要分阶段进行学习培训、再学习再培训,不断注入新知识、新技能、新观点,努力成为一名“活到老学到老”的常青藤式的教师,与学生共同走出年龄、走出课堂、走出学校的束缚,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共同践行陶行知先生“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的指导方针,即唯有好学的先生才能教出好学的学生[9]。
三是发展教育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指出:“人们逐步认识到,教师同其他职业一样,是一种‘学习’的职业,从业者在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要有机会定期更新和补充他们的知识、技能和能力。”[11]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高职教师要铭记高职教育的核心思想:培养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优秀教师应把握时代脉博,关注专业发展,关注行业发展,要以发展的眼光设计自身的职业生涯,分阶段设计梯度目标,完成从普通教师—“双师”教师—骨干教师—校级名师—省级名师的成长之路。“互联网+新媒体”时代,教师要积极投入到新技术学习实践之中,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开发自我,超越自我,在成长中谋求发展,在发展中逐渐成为优秀教师。
四是创新教育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2]创新教育观包括:(1)创新意识,又称创新精神,是指教师“由内向外”的强烈探索与求知欲望,是创新实践活动的原动力;(2)创新思维,它由多种思维组合而成,在研究事物的过程中,它可以产生新颖的、独特的、创造性的见解和想法,是创新实践活动的智力源泉;(3)创新行为,它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技能,要能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又能将技能应用提炼为更高层次理论的能力。“互联网+新媒体”时代要求教师不再满足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要在传承传统教育观念的核心的基础上,跟上时代步伐,选择或创造出新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树立创新教育观,探索教学新理论、新模式,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创新实践中获得第一手资料,在教学过程中才会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感受相结合,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更好地向国家输送创新型高端技能人才[13]。
(二)加强“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培训
1.厘清“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它对教师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并引起一系列的深刻变革,微课、博客、播客、APP、移动平台、视频制作、录频制作、幕课等技术象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并应用于教育行业。目前,一些高职院校教师对教学中“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应用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不足或抵触。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新媒体”技术运用的重要性,才可能更好地、更主动地深入研究,熟练掌握它的特长并将其灵活地运用到日常教学中,为日常教学增加助力、增添活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开拓“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培训途径
从教师终身发展观出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方针,开拓培训途径。(1)制定培训方案。坚持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全面培训与个性培训、时效性与实践性、主动性与研究性的原则。(2)建立培训机制。根据教师技术水平情况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进行培训,为每一层次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初级培训注重“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理念;中级培训注重培养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实施教学设计的能力;高级培训注重“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深入学习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14]。(3)谋定策略。对每个级别教师开展培训时可以采取立足本土,联合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力量,开展个人培训(如在线培训、远程培训、集中培训、阶段培训等)与团队培训(如专业带头人以点带面培训,名师教学示范等)相结合的多种联合培训方式。(4)开展实践。“实践出真知”,教师在掌握了一定的“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理论后,就要积极开展技术练兵,如精品课程设计、微课大赛、“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大赛、幕课制作、校企联合等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完善“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发展过程,不断提炼技术水平,重构职业教育技能[15]。
(三)提升高职教师教学能力
高职教师要利用好“互联网+新媒体”的七大特征,有效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提升教学能力。(1)建立高职教师学习团队。新时代的教师内涵已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的一堂课不仅仅是个人的耕耘,它的背后是一个集团军(由教师、专家和教育技术教师组成的团队)在作战,教学资料的搜集、整合、编排、设计、录制是团队成员共同分担、共同合作一起完成的。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教师之间互相分享各类资源,互相交流各种经验,在合作中相互提升。(2)构建一个“学生—教师—专家”分层学科网络互动平台。教师通过不同层次的平台获知学生的需求,获取教师间的经验,获得专家的指导;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开发与学科相关的精品课程群,让教师在开发的过程中更熟练地掌握教学核心内容,更娴熟地运用新技术,不断提升教学能力。(3)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将教师运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能力列入评价体系中,做为考核项目倒逼教师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术,激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自愿运用新技术,不断刷新自我、更新自我,逐步提高教学能力[16]。
(四)提高高职教师的人文素质
高职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技能,还要有丰富的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人文学科的知识。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涉猎范围较以往渠道多、速度快,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引领学生,就要先知先觉,全面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质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从而培养出高素质、高品位的人才。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育兴衰,教师先行。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高职教师要坚持学习,掌握运用现代技术,努力锤炼成为一名教育战线上的优秀工作者。
[1]王佳,权玺.“互联网+”时代媒体融合的关键[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6):61-64.
[2]沈伟德.新媒体的传播特征是什么[EB/OL].(2011-08-15)[2017-05-23].http://design.baike.com/article-52441.html.
[3]王海明,黄德志.我国MOOC研究:发展、反思及趋势[J].职教通讯,2015(4):1-5.
[4]王莉.现代教育媒体下优秀教师的再定位[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
[5]什么是大教育观[EB/OL].(2013-11-05)[2017-05-23].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201873175139402268.html.
[6]刘桂荣.高职教师怎样在教育教学中做到“以人为本”[J].赤峰学院学报,2010(4):190-191.
[7]康宇.试论终身学习观的确立[J].继续教育研究,2007(2):17-19.
[8]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45.
[9]张慷怡.终身学习观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J].福建论坛(专刊),2007:202-203.
[10]黄和明.教师面对学生错误应持的基本态度[EB/OL].(2007-7-12)[2017-5-23].http://jlzxxxhuang.blog.163.com/blog/static/168211912007612325914/.
[11]张瑶.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政策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5):80-81.
[12]芦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谈初中数学教学创新素质培养的探索与体会[J].科学中国人,2016(6):226
[13]吴昌霞.如何培养高职教师的创新能力[J].大学教育,2013(12):37-38.
[14]樊凌.新时期高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对策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1(18):35-36.
[15]李月梅.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44-45.
[16]潘淳.新媒体环境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5):85-88.
The Research on the Role of Remodeling Outstanding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Internet+New Media"Environment
ZHANG Jing-ling
(Wuxi institute of commerce,Jiangsu Wuxi 214153,China)
"Internet+new media"opens the wisdom education 2.0 ag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internet+new media”features and its impact on education,the ways to reshape excellent teachers are explored and stu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modern technical training,teaching ability improvement and humanistic quality.
internet+new media,outstanding teachers;role reshaping
G715
A
1673-2022(2017)03-0029-04
2017-05-23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课题“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方法嬗变研究”(SYKJ16B01)
张敬玲(1968-),女,河北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及人工智能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