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派与文学功用建构探微

2017-03-09金守波任佩佩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功用学派道家

金守波,任佩佩

(安阳学院, 河南安阳455000)

流派与文学功用建构探微

金守波,任佩佩

(安阳学院, 河南安阳455000)

流派与文学功用的评判问题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谈论的焦点,其功用不外乎“内修”与“外修”两种,“内修”主要表现在提高人的道德修养与境界方面;“外修”则带有功利性质,体现在指点江山与家国天下方面;无论是太平盛世亦或乱世,“内修”与“外修”两种观念始终处于互相转换的并存状态,人们有选择适合自身修为的状态;从儒、道、释、墨、法五个流派的思想理念出发,具体阐释“内修”与“外修”的内涵与外延。

流派; 文学功用; 内修; 外修

“文学是用来审美的还是经世致用的”这个问题自古以来议论颇多,前者认为文学的功用是用来审美的,即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境界的,后者则认为文学的功用主要表现在经世致用方面,即“外修”,笔者以春秋时期的儒、道、墨、法以及外部传入的佛教来辩证地阐释这个问题。春秋时期,诸子百家的竞相争鸣把文学的浪漫主义带入到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等方面,“内修”与“外修”的理念追寻应运而生。“内修”主要体现在道家学派,“外修”则体现在儒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道家追寻的是修养境界与天地自然,“道”与“德”相辅相成,“德”衍生于“道”,“道”规范着“德”的内涵与外延;“道法自然”倡导的是“天道”,“天道”就是人心灵的形而上学,而这个形而上学就是“内修”,此外,“内修”还体现在东汉时期传入我国的佛教思想方面。“外修”则体现在改造社会和家国天下方面,儒家信奉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墨家学派倡导的“兼爱”、“非攻”以及“言必信,行必果”,法家的“依法治国”与“以法为教”更是把文学的功用观提高到了新高度。

一、“内修”与释、道

“内修”,顾名思义,就是身心经过外部世界的磨练和洗涤后焕发出的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道家学派追寻的自然无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以及佛家畅谈的清净自性、真实本体的哲理思辨是“内修”的终极目标与价值所在。道家和佛家秉持的是天道思维,“天道”是区别于“人道”的一个概念,即脱离开人可以自由存在,类似于亘古不变的真理。《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一句就把这个神秘莫测、无法言说的“道”演绎的淋漓尽致。有部分人错误地认为道家所追求的是小国寡民的生活状态,其实是对道家学说的错误理解,道家所涤除的是精神上的杂念,追求的是道德修养上的“真”,因此,一个是世俗,一个是修养,不同境界罢了。

佛教是外来宗教,大约在东汉时期传入我国。“至隋唐,中国佛教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诸多大师相继开宗立派……其中天台宗、华严宗以及禅宗与佛教的中国化过程具有更内在的联系,而禅宗则可以视为佛教中国化的完成形态。”[1]我们以禅宗为例,五祖门下有神秀和慧能两位弟子,后来禅宗分裂为南、北两派,北方以神秀为六祖,南方以慧能为六祖,经过长时期“斗法”,慧能胜出,胜出的原因富有哲理性,神秀侧重的是“身修”,类似于苦行僧的方式去理解万物苍生,而慧能禅宗哲学中讲求的第一要义就是明心见性、顿悟成佛。无论是“身修”还是“顿悟”,从终极目的来看,都可以称得上是“内修”,无论是道家还是佛家,修行都是“内修”的开端、发展以及生成过程。

“内修”的前提就是要“静”,静心才能寡欲,寡欲才能心明,心明才会有所得。无论是道家还是佛家,两者所追求的都是超脱于世外的内心境界,世人在追逐功名利禄的同时,若同时想兼得此种境界,具有一定的难度,“身在俗世、心在自然”的信念也未尝不是暂时的慰藉和替代。“内修”是一种苦修,这种“苦”是身体上的苦,只有亲身经历了才会取得精神上的收获,而这种苦修也是把自己同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的过程,由“天人合一”、“物我合一”领悟的境界是道、释始终不渝的信念。

“内修”从另一个侧面还可以与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潮想联系。人文关怀就是关怀人文。提起“人文”一词会使人联想起十四世纪发端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其口号即是“人文主义”。人文关怀与“人文主义”具有一脉相承性,指的是一种思考人生、尊严、理想、情感、自身价值等方面的合成体,通过艺术呈现的世界表现作者对人生的整体思考,体现的是对真、善、美永不止步的追寻。文艺复兴运动倡导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

人文主义思潮的勃兴刺激了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个人主义、英雄主义以及冒险主义的作品创作奠定了基础。古代人民在生产劳动中逐渐发现了人自身巨大的创造力,从而产生了对自身诉求的发掘。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古今中外多少忧国忧民的诗、词、歌、赋无不体现了对人类自身价值的审视与思索,人文关怀侧重的是一个“善”字,以良善之心看待自身周遭的事和物是一种人生境界。

二、“外修”与儒、墨、法

“外修”即运用自身的学术知识通过借助外部世界的法则规范来实现期待的人伦教化和奋斗目标。“儒家学派作为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开创并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成为了‘外王’——‘齐家、治国、平天下’,‘外王’即外用于世,而对于国人的修养方面则表现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2]”。自古至今,文人雅士多是儒门出身,他们坚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信条独立于世,演绎了轰轰烈烈的快意人生。

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一样在春秋时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与儒家并称显学,多侧重外在行动,即“耳目之官”。墨家在逻辑思维方面也颇有成就,提出了“兼爱”、“贵义”、“天志”、“明鬼”等理论思辨。“兼爱”就是要求人们具有博爱的胸怀,爱人若己,通过人人互爱的模式建设和谐的人伦关系;“贵义”侧重的是“义”字,与“非攻”、“尚同”、“尚贤”结合起来去阐释的话会更加清晰。“天志”就是顺应天意,上天具有赏罚公明的法眼,“明鬼”则明确鬼神存在的必然性,“天志”和“明鬼”的思想建构同样是为了约束肆无忌惮的贪婪的人性。

法家作为先秦时期的一个重要流派,在治国安邦方面体现了自己的学术见地,韩非子之前的法家有三派,商鞅注重法律,申不害侧重术,慎到注重势,韩非子集法、术、势三派整合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哲学理论。“依法治国”强调的是法、术、势的结合。“以法为教”则是为了体现法家学派的正统性,对儒、道、墨等学派的整体打击,即“禁其欲,灭其迹”。此外,法家的外修还体现在“世异则事异”、“缘道理”、“因人情”、“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等方面。

文学的外部功用主要表现在经世致用方面,儒家信奉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墨家讲求的“兼相爱,交相利”、法家弘扬的“依法治国”理念等随着社会的发展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每一位国人。真正的文学创作讲求的是经世致用,也就是我们所谈论的“外修”。民国时期的鲁迅先生运用手中笔针砭时弊,为唤醒麻木的国人心灵呕心沥血,文学的经世致用功能演绎的淋漓尽致,这也体现了创作主体的“外修”追求与创作体现。

三、“内修”向“外修”的转化

正所谓人们的思想建构皆来自于外部世界的影响所致,“内修”与“外修”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联系,“内修”与“外修”两个概念伴随着文学的产生而产生。艺术是文学的一个分支,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的象征体现,本雅明曾说:“伟大的革新会改变艺术的全部技巧,由此必将影响到艺术创作本身,最终或许还会导致以最迷人的方式改变艺术概念本身。”[3]

进入现代社会后,影视剧创作的目的多是在扮演“外修”的角色,即启迪心智和教育作用,但这种教育要掌握好“度”,厚重的音乐与轻灵的音乐带给人的感觉肯定不同,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沉浸其中必定受其感染,无非是轻重缓急不同而已,所谓润物细无声,看似毫无影响,其实已渐入脾腑。超凡脱俗的人如果说有些许抵抗力的话,处于青春年少的未来花朵们不见得不染微尘。

针对文学创作,创作主体有责任在侧重“外修”的同时,兼顾“内修”,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时期,国人应当正视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不是粉饰或者无视。“内修”与“外修”是互为因果的,同时也可以互为转化,“内修”是为了更好地“外修”,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观察事物的准确途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的是“真、善、美”,更是美与丑的相辅相成。

四、由“佛魔新论”感官周遭

佛,道德之最高境界者也。道,人生之路也;德,心之善也。佛,可目视四海,口若悬河,恩济苍生,胸怀天下,囊八音以为友,袭云霞以为裳。魔,心智为外物所蒙蔽者也。如芸芸众生,以功名之熙熙,逐利禄之往往。世人皆有所求,因急功近利从而迷失自我;迷失自我即迷失本心,心之殁,魔之生也。然环顾周遭,奋斗之两境界即是魔与佛。欲成佛,先入魔;不成魔,怎悟佛;心遁佛,方知魔;既向佛,为何魔?魔与佛——人之至境,非佛即魔,非魔即佛,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如果说超凡脱俗是一款济世良药,那么将会有多少芸芸众生争先恐后去苦苦寻觅。“外修”一词本是主观刻意而为之,到头来终究是身外之物,所以,还是顺其自然为好;而“内修”则是事关自身道德素养的直接砝码,更是当下应该做的事情,唯有自身素养提高才是幸福的。有人说“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是一种境界,那么“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则更是一份潇洒,注重“内修”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的心中一直保存着永远的最美。“内修”不是过去时,亦不是将来时,惟有现在进行时,才是内蕴的真实。

按照儒家学派对文人的要求,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做天下人的公仆——为人民服务。近几年来,随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错误思想的涌动,部分国人的思想意识产生异变并自甘堕落,最终成了金钱的俘虏。作为新时代的创作主体应该向韩愈、柳宗元的“文以明道”学习,向鲁迅的针砭时弊学习,担负起“为社会而写作”的历史使命。要担负起这个历史使命,就要从历史人文中挖掘材料,就要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

五、结语

一个合格的现代人应该具备“儒根、道形、佛心、侠胆、法镜”,“儒根”就是以进取作为人生之根本,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道形”就是在竞争激烈的快节奏生活中,可以拥有一副“洒脱”的良好心态;“佛心”就是做一个真挚的人,做善意的事;“侠胆”就是要有自己的鲜明主见,有自己的爱恨分明,遇到恶势力要敢于出头,遇到不平等现象,要挺身而出;“法镜”就是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爱法”的现代人,以法为镜可以正心性,知不足。文艺批评者有责任通过文学功用这个问题来化解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流派与文学功用评判的重构还需要从思维与行为方式的改变做起。

[1] 杨国荣.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 金守波.儒学经典与语文课堂建构探微[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6(3):49-52.

[3]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许绮玲,译,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本雅明论艺术,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6.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iterature Genres and Literature Functions

JIN Shoubo, REN Peipei

(AnyangUniversity,AnyangHenan455000)

The evaluation of literature genres and literature functions has long been the focus of scholars' argumentation since the ancient times. The literature functions include internal cultivation and external cultivation. Internal cultivation mainly improves people's moral cultivation and state. External cultivation contains the utilitarian nature, which reflects on commenting and directing home, country and the world. Whether the world is peaceful or chaotic, internal cultivation and external cultivation are always coexisting and can be converted to each other. People have to choose the cultivation that suits them the most. This article interprets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internal cultivation and external cultivation from five schools of thoughts, including Confucianism, Taoism, Buddhism, Monism and Legalism.

Literature Genres; literature functions; internal cultivation; external cultivation

2016-12-13

2016年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规划项目课题“中原人文精神读本”(项目编号:014); 2016年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项目编号:SKL-2016-19)

金守波(1983-),男,河南濮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美学,15136517369。

I206.6

A

1671-4733(2017)01-0125-03

10.3969/j.issn.1671-4733.2017.01.039

猜你喜欢

功用学派道家
清明节气的形成及农时功用
先上马,后加鞭——中国戏曲的演化路径与“前海学派”的深度阐释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哲学基础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古诗文用典功用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