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校史教育之于新生教育实效性研究

2017-03-09胡相忠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校史理想信念新生

胡相忠

(河南理工大学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河南 焦作 454000)

高校校史教育之于新生教育实效性研究

胡相忠

(河南理工大学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河南 焦作 454000)

高校承担着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育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新生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起点对整个教育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的导向性作用。本文就如何摆脱新生教育的形式化、流俗化,充分发挥高校校史教育在新生入学“心理疏导、理想信念引导、价值观启导、学习生活指导”等诸多层面的积极作用,以增强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效性,帮助新生尽早实现大学生角色的转换进行了积极的研究探索。

高校校史; 新生教育; 实效性; 研究

当前,高等教育承担着刚结束应试教育的大学生人生发展的中转站、接力站和加油站的关键任务,中转适应的效果直接决定了其后续的人生发展,对于大学生个人及其家庭、社会和国家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新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起点,其教育的实效直接关系着整个高等教育的成效,然而随着大学生年龄结构、性格特征的变化以及新生教育的探索实践,军训、校纪校规等显性亦或是常态化教育的作用发挥日趋下降,而校史教育在对新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及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引导与形成上所起的重大作用不断凸显,其教育的实效性也不断得到注焦与肯定。

一、新生教育及其现实的不足

新生教育主要是指“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包括与其相关的其他教育和管理工作”,[1]旨在培养新生作为大学生最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文明行为素质和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以帮助新生实现角色的及时转换,为其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当前各大高校基本形成了一套以新生军训、校纪校规学习考核与理想信念报告会为主体的新生教育模式,这既使新生教育形成了常态化工作,也使新生教育流于了形式以致教育效果不明显,尤其是新时期大学生年龄结构、思想发生深刻变化的境况下表现得更为明显。

(一)当代大学生特点

当前大学新生的主体为通常被称作“90后”的群体,他们多为独生子女一代,具有较为优越的物质成长环境,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与伴随网络而不断入侵的西方价值观念对他们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他们爱祖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但认知情绪化严重,行为缺乏必要的理性;同时,自我角色认知意识不断强化,讲求独立、自由与自我,追求个性,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求知,易于接受、乐于表现、热衷自我展示、积极向上,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①所以传统的说教式新生教育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很难与新生代的大学生相契合,这使得教育的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二)新生教育现实的不足

伴随高等教育的发展,新生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不断取得进步,但也日渐表现出一定的不足。一是形式化、流俗化,诸如新生军训、校纪校规教育、理想信念报告会、新老生交流会等常态化的显性新生教育模式,从一定层面上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说教灌输”的影子,这与刚入学的大学生要求独立自主的心态略显格格不入,仅仅是为了完成教育工作而教育,很难达到教育的目标;二是“管理大于育人”,基于安全稳定这一首要政治任务的需要,新生教育在理念上主要还是为实现对新生的政治引导、行为塑造,让其成为一所大学的大学生而非大学的学生,管理痕迹突出,这与新生的自由发展观念大相径庭;且在道德与心理层面的牵引也略显不足,达不到很好的育人效果,而这恰是新生教育中的问题核心所在;三是显性重于隐性,大学贵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新生教育贵在对这一目标进行引导,使刚入校的大学生不断的去学会自我调适以致能爱学校、爱专业、爱自己,但这必须以学生自识、自感、自悟为前提方能实现,可形式化、说教式的显性教育与其自我认知意识相脱节,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充其量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故而教育很难入心。因此,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特征发掘能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内隐性教育势在必行,校史教育无疑是一剂良药。

二、高校校史教育及其优势特征

校史作为一所高校传统的积淀、精神的承载、文化的映照,“记载着学校创建、发展、壮大的历程,是大学办学特色和大学精神的重要体现,集中展示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具有‘留史、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2]可以说,校史中蕴含着 “培育人文素养,陶冶人格精神” 的深厚底蕴。校史教育则是以学校过去的光荣历史,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使同学们感受学校的发展,激发自豪感,并增强爱校、荣校的意识,将爱国、爱校之情转化为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强大动力。具体而言,有以下三点重要优势特征:

其一,形式多样性。相对于新生教育的其它形式而言,校史教育以其丰富教育载体而使得教育的形式变化多姿——可以是校史馆参观、校史展、校史视频观影等感官感受,也可以是校史讲座、校史知识竞赛、杰出校友报告会等知识宣讲;还可以是“学史明志”主题活动、优秀校友走访等实践体验;同时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结合青年大学生的喜好,还可以“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注重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不断贴近学生,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感染力,促进校史校情等精神文化体系的宣传普及。”[3]

其二,实践趣味性。校史教育以其形式的多样性、新颖性使得其比其它的新生教育形式更具实践性和趣味性,且能充分与当代青年大学生性格心理相融合,尽可能地满足其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充分调动其学习与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在生动活泼、充满乐趣中受到教育,达到寓教于乐的最终目的。

其三,教育内隐性。校史教育旨在培养大学新生的基本素质与人文素养,但靠的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寓教于思这种内隐性的教育方式——意在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自我学习感知中有所思、有所悟,进而将所思所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切实行动体现出一个大学生应有的道德、理想、文化、纪律等基本素养;并进一步学习实践,化基本素养为恒久性的人格特质。

三、校史教育之于新生教育的实效性

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学校通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修养,保护他们的自尊与自信,激发他们的才情与激情,这是教育的最好成就。实际上,校史教育也正是学校教育的原动力,新生教育的起点。任何一所学校,任何一种类型的学校,都有自己或悠久或辉煌的历史,都有着可以使后辈教师、学子引以为敬、引以为豪的师长、同学、校友,让每一个学生了解母校的发展历程,使其身心融入到学校传统精神的传承之中,就是陶冶其性情,培养其乐群敬业精神的重要一环。尤其对于新生而言,校史教育更是进行心理疏导、理想信念指导、价值观启导、学习生活指导的重要举措。

(一)心理疏导

从中学时代走来,每一位步入大学的新生所面临的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诸如自然环境、交友方式、学习方式、个人目标与社会期望都发生了变化,“知音难觅的孤独、中心地位的失落和强烈的自卑心理”[4]等心理困扰导致大学新生出现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这使得一部分学生沉湎于茫然、困惑之中,没有目标和方向,甚至于心生退学之念。这一方面是由于新生心智的不成熟,情绪的不稳健所引起;另一方面则是未建立起与学校的情感所引起,尤其是所读院校并非自己理想中的院校的学生表现的更为明显。

诚所谓“感人心者,莫过于情”,遇到新生的不适应困惑,作为学校一方面需对他们加以心理关怀与疏导,另一方面则是要加强对新生的校史教育。因为新生对于一个学校的认识更多的是来自书本或言传而并非自我实践性认识,恰于其不适应的纠结之时借助多种形式开展好校史教育不仅能打消新生的自卑观念,使其心生自豪感、归宿感,建立起爱校情结;同时,基于对学校的认可也能发挥校史教育的内隐性优势于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对自我的信心并打消内心顾虑,积极去应对各种不适应,因为爱校而爱学校的一切,从而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理想信念的引导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信念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为实现某种理想,对某种理论学说、思想所抱的坚定不移的观念和真诚信服与坚决执行的态度。理想信念是人的最基本的理想观念,集中的体现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5]这说明了理想信念能为人生发展提供正确方向。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在同各界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②说明理想信念能为人生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由此可见,坚定理想信念的养成对于大学生的心智成熟和全面素质的构建有着至为重要的作用。当前大学新生,“普遍存在‘三高三强三弱’的现象,即心理期望高、生活要求高、自我评价高;成才意识强、参与意识强、自主意识强;自立能力弱、吃苦精神弱、心理承受弱。”[6]亟待对其加以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理想想念的指导,但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作用发挥存有一定的滞后性,新生教育中的理想信念报告又很难起到实际效果,所以发挥校史在历史观教育层面的价值,着力加强对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历史是一面镜子,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一部校史记录和积淀着前辈的知识和智慧、拼搏与奋斗,承载着学校的进步与发展,清晰地展现着学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与变迁。诚若一个人的成长壮大一样,需要有理想信念的指引,需要有脚踏实地的奋斗,需要有努力的付出方能实现自己所期望的那个自己。故而,校史教育能在一定层面上很好的扭转新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激励新生以史明志,坚定理想信念,勤谨奋斗,去实现读大学的理想,造就自己精彩的人生。

(三)价值观启导

当代大学新生在中小学时代虽主要接受的是智育,但耳濡目染间也接受了一定的德育,对于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目的意义的根本看法也都有一定的正向见解,但基于自身年龄结构和独生子女的特殊身份,其在价值观层面表现出更多的是价值取向多元化和个性化,同时又处于极不稳定阶段还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而在新生教育中需要着重予以启导,以使其能正确的看待社会上的消极现象,提高辨别善恶的能力,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错误价值取向。

在新生教育中,新生军训、理想信念教育都能起到一定得价值引导作用,但起不到片言折之之效。而校史教育则不然,不仅能充分展示一所大学对科学的追逐,且能在世界观上给予学生以科学启发与指引;而校史中的名人堂则能给予新生以心灵的震撼和抚慰,同时树立起榜样,在人生观上得到很好的启示,明白自己该走怎样的人生道路;且校史中致力教育、造福国家与社会厚重的大学追求、责任与担当更能给予学生以内心深处的撞击,深刻启发对知识的渴求,对祖国的爱与成长自我回报社会的责任使命与豪迈情怀,在价值倾向上打下深深地烙印,这无疑是苍白的说教所无法比拟与超越的。

(四)学习生活指导

新生教育除缓解新生心理情绪使其逐渐适应大学生活外,还有另一个重要任务即是帮助新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校纪校规教育固然是重要的一环,但形式化严重且不符合新生的接受心理,所以发挥校史教育内隐性优势,运用校园历史文化这一载体无疑是最有效的教育途径。因为学生处在校园中,校园文化最有活力,最能贴近学生和感染学生。而且“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周密的制度规章和行为方式,是师生共同遵守的道德和价值准则,同样对大学生起到令行禁止、协调趋同的规范作用。即使离开学校多年以后,仍可以在校友中得到认可、引起共鸣。这就是校史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所体现出来的凝聚作用。”[7]这其中,最富特色的当属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和校史名人。

在校园文化中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简洁而真挚,深邃而精致,真切地反映着校史的厚重积淀,“代表着学校的文化名片、体现着学校的办学风格、校本特色、文化底蕴与人文色彩,反映着学校的精神、追求和理念,训犹如春风化雨,以其无形的控制力、感染力、凝聚力,规范着师生的思想行为。”[8]如“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成就了北大的辉煌,“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至今激励着清华学子。而且,独特个性的校训,校风、学风、教风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继承传统、引进外来、融汇自我,经过长期沉淀和锤炼后从中脱颖而出的真正具有“独立性格”的一种文化,最具凝聚力、向心力和推动力,最有规范性、指导性和传播性。

原清华大学校长、现代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是一所大学的品牌与灵魂,他们的治学态度和人格魅力,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而且铸就了大学的品格。可以说,大学的精神集中地体现在大师身上。因此,校史名人无论在志趣还是在学习生活上都给新生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和标杆。通过校史名人教育能为新生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在内心深处埋下根基。 所以依托校史教育加强对新生的学习生活予以指导就是以校训、校风、学风、教风此类校园文化的精髓来涵养学生,以校史名人来激励学生,让他们以校园文化理念为约束,以校史名人为榜样,矢志不渝去追求真理、探索问题,修身养性、明德向善,坚守信仰、捍卫价值,实现自我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大学新生教育承载着高等教育的起点与方向指引重要作用,因此不仅要做好显性的说教,还须做好隐形的启导,借助校史资源的历史厚重,开展生动活泼的校史教育,助推新生教育的实效性,帮助新生疏通心理,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其成长、成人、成功、成才,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合格建设者及可靠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中发2004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人民网,2014-10-14.

②习近平: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新华网,2013-05-05.

[1]刘群.当代大学新生教育概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昊.薪火相传南开的学人与学术研究[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3]杨海,许欣,李冰.学史明志[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4]于成学.与大学生谈人生:高校学生工作的交往视角[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12.

[5]刘可风.求真·务实·进取[M].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08.

[6]王建利,武世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论丛(第一辑)[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

[7]郑立平.激情问梦[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7.

[8]刘青.利用校史教育资源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探索,2012,(1).

On Effectiveness of University History Education in Freshman Education

HU Xiang-zhong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Power Engineering,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Henan 454000, China)

University undertakes the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of cultivating qualified builders and reliable successors for the great cause of socialism. The education of freshmen as a starting point to cultivate talents for the whole education goal plays an important guiding role. This paper conducts a positive research on how to get rid of new education form, prevalent,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positive role of university history education in freshmen, such as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deals and beliefs, values, and guide learning life guidance”,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education, help students to adapt to the role of college student as soon as possible.

university history education; freshman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research

2017-09-12

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传统家训文化之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研究》(SKL-2016-54)

胡相忠(1986-),男,河南信阳人,助教,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G640

A

1674-344X(2017)11-0024-04

郑诗锋

猜你喜欢

校史理想信念新生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重获新生 庇佑
校史故事演出
川美80年,一场展览讲述一部校史
读校史 , 走进辽科的前世今生(一)
弘文立教 校史育人——甘肃农业大学校史育人的实践探索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新生娃萌萌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