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浅谈语文教学应遵循的三个原则

2017-03-09广东省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惠环中心小学杨振萍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一节课语文课文本

广东省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惠环中心小学 杨振萍

新课程改革为语文教学带来了雨后春笋般的生机!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危机:为了把语文课上得热闹,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教学形式,忽略了传统教学中的双基训练,也没有真正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如烟”“如雾”“如风”,可见课改的困惑不少啊!那么,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语文课堂?语文课程改革应怎样进一步深化呢?想必这些问题早已引起了广大教师的深思。笔者认为深化新课程改革,组织语文教学应遵循教学目标简明、课堂教学务本、教学形式求实的原则,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上出语文味。

一、教学目标简明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我们要把教学目标设计得简单明确,才能在课堂上得以很好的落实。要想在四十分钟里落实好教学目标,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学生的接受内容量上,都不允许有庞杂的教学内容。可是有很多公开课,老师怕内容太少,上不满一节课,或者是为了一堂课的完整和知识的系统,把一堂课安排得满满的。内容的芜杂导致教学目标不清,重点不突出,而且使语文教学不堪重负。有一位老师在教《鸟的天堂》一课时,四十分钟时间里介绍了作者,听录音朗读课文,指导阅读全文,练习背诵喜欢的段落。天啊!四十分钟内,学生竟然要接受那么多的东西,这是在学语文吗?表面看似完整的一节课,其实做到面面俱到,教学重点不突出,整节课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学生品词体味只沾皮毛,对鸟的天堂的实质含义最终还没完全理解。这样的语文课都不姓“语”了,我们还谈很么深化课程改革呢?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个,这都因为老师太贪心,设置的目标太多,因此没有一点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其实,教学目标设置简单明确些,就显得集中、突出,反而能引导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实惠。就如《鸟的天堂》一课,曾有位参赛教师也在四十分钟授完课,与前一位教师相比,他的教学目标就简单多了,虽然内容也挺多,但他能做好内容上的大胆取舍和深度处理:关于树的教学容量做了最为详尽的保证,而鸟的容量则以倒计时的方式加以控制,一张一弛,恰倒好处。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一节课内容的多少,目标的设置,要看学生能学多少,而不是教师能讲多少。当然,教学目标要简明并不是单一的,它本身就是多维的。简简单单上语文,使设置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才是成功的语文课。

二、课堂教学务本

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在课堂教学中体验语言文字的魅力。我们必须“务本”,即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文本还给学生,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为主,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和指导。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一些老师往往通过借助作者的简介、写作时代背景、写作特色等相关资料进行滔滔不绝的分析和灌输,但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却是蜻蜓点水、木偶探海。甚至有老师认为,教学不能过于看重文本,毕竟文本不能解决学生发展的所有问题,应该在教学中超越文本。试问,假如不着眼文本,不研读文本,对文本一知半解,又谈何超越呢?俗话说“熟能生巧”,如果对文本根本不熟悉,又怎能生出“巧”来呢?因此课堂教学还得紧扣文本进行。

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真正“务本”,必须把文本的细微解读当作重要任务去完成。我们可以看到,被选入教材的文本都是优秀作品,其中的美妙往往能让学生产生“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独特审美。这也许是表现形式的美,也许是动人的情感,又或许是独特的思想、深刻的哲理,不管是源自哪一种审美,都离不开文本的语言文字。如李白的《赠汪伦》中的“忽闻岸上踏歌声”一句,学生通过朗读,都认为“踏”字用得好,那么好在哪里?这就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细微解读了。学生可以通过品读“踏”字,想象李白送行时和着脚步节拍唱歌的情景,体会李白送行的真挚情感。又如,王之涣的《登鹳鹊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牵动的想象,都要从细微解读处触摸智慧的尖端。说到底,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强化初读,力求读进去,否则学生脱离了文本,就无法触摸语言,无法感受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形式求实

课程改革让我们耳目一新,但随着改革浪潮的冲击,许多教师为了体现“新”字,处心积虑运用各种新手段,新花样,似乎少了这些就不是新课程改革课了。于是,每一节课都有新亮点,形、色、声样样俱全,一节课下来都是老师熟练操作多媒体,展示设计好的精美课件,要不就是活动、游戏、表演、竞赛……如此一来,语文课就成了表演课,没有语文味了。

当然,教学形式多样化本无可厚非,问题是必须用得恰当,用得有效,毕竟教学形式多样化是为目标服务的。然而语文是朴素的,由语言文字串成的一篇篇文章,只有人们去阅读它时,它才显现出丰富的内涵。因此,要让语文课上得朴实无华,我们必须丢弃虚假的成分,力求真实。做到课堂上的内容是真实的,师生的情感是真实的,采用的形式是真实的。课据我所知,那些语文教学名师,他们的课堂都是扎扎实实、简简单单的。就如本人曾在广州听过窦桂梅老师的《黄河象》一课,她在课堂上没有采用过多的媒体手段,热闹的表演形式,而是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本的语言文字进行品读推敲,带领学生追溯到几千年前,黄河象失足落水的情景……整节课朴实无华,让人听后印象深刻,回味无穷。名师们的课常常看似简简单单,每每细细琢磨、玩味,才会发现原来韵味无穷,他们留给人的不是拓展材料的丰厚,不是多元解读的神奇,不是对话的热闹,不是形式的新颖,而是对文本语言的细心把玩,是对文本解读切入点的精巧把握,引导的机智,是对学生需要的真诚关注,是设问的精致,是课堂教学用语的字斟句酌。这种实实在在的教学形式是一种精良化、高校化、艺术化的教学智慧。

总而言之,课改是广大教师的共同重任,而不是素质“超长”者的表演作秀。少一点花样,多一些务实,回归语文课姓“语”本色,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遵循目标简明、教学务本、形式求实的原则,让语文教学反璞归真吧!

猜你喜欢

一节课语文课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托马斯的一节课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