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思考

2017-03-09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第四中学瞿优利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10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德育工作道德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第四中学 瞿优利

思想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林崇德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但是长期以来,德育的付出与绩效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落差。学校德育实际仍然没有完全摆脱“无人的德育”,形式主义的德育,缺少吸引力而不太受欢迎的德育的困境,甚至反倒成为扼杀人的潜能、压抑人的个性、扭曲人的心灵的德育。我们认为,德育工作者的理想是实现学生“主体育德”的境界,即在德育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回顾和反思几十年来学校德育工作,我们察觉和悟出当前学校德育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经分析研究,我认为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校的德育内容着重理论,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常常把某一时期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内容进行灌输,在德育过程中未能充分重视学生主动地发展。教育要促进人的社会化,被片面地理解为对社会的顺应,而很少强调把人培养成改造社会的主体。

第二,学校的德育手段着重“说教”“灌输”与学生的自我实践,自我教育严重脱节。

学校德育被当成了一种知识性的教授,形成了单一的说教模式,“灌输”式的教学就成为知识化德育课程最简便易行的方式。这样,高尚的道德便缩水为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从而斩断了道德与生活的血肉联系。教师灌输性的说教与学生强制性的学习已经走向了道德的反面,是以不道德的方式进行的道德教育。石鸥指出“这种道德教育本质上不道德,从长远看则是无效乃至负效果的”。杜威的结论是:“任何主张将(道德)知识灌注在一无所有的心灵上的各种教育方法,都应该被扬弃。”

第三,学校的德育工作偏重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

现在,学校的德育过程本质上就是教师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学生,学生形成道德的过程。德育的组织者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的参与,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学生往往处在被人支配的地位,而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望和爱好自主地选择适合自身的教育;缺乏进取精神、害怕困难和回避矛盾,缺少主动参与、大胆竞争等自我表现能力;盲目从众,不善于独立思考,追求循规蹈矩,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鉴于上述一系列问题,必须加强德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

一、增强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和道德判断的能力

德育是旗帜鲜明地提倡或反对某种观念或者行为。支配学生行为的是其道德的判断能力,因此,德育要把培养学生的明辨是非和道德判断的能力作为首要任务。然而,德育过程中,教师避免用革命先烈、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有距离感事例对学生进行标榜式德育教育,而应采用学生自己身边发生的个案作为主体,让他们自己去讨论、总结、学习,使学生能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能够明辨是非,作出道德判断,去发展他们的理性思维,从中受到德育教育,达到了德育的预定目的。

二、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

在德育过程中应坚持以情为中轴,通过组织学生读名言警句,背名家格言,讲情感故事等,进而引导学生选一条最有针对性的名言作为座右铭,经常带在身上,坚持每日“三省吾身”,让它激励自己不断进步;选一位自己心目中最敬佩的革命领袖、英雄或专家名人作为学习的榜样,用以激励自己前进;制订一个实现自己一定理想信念的行动计划,并公布于众,在大家指导、帮助和监督下落实。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和丰富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了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

三、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是由他人教育力量和自我教育力量协同构成。中学生正处在他人教育力量与自我教育力量转换增长的关键时期。要激发学生自我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成为德育教育的主体,要使他们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愉快的精神体验。在德育过程中,如果学生通过道德行为而得到赞许、表扬和肯定,产生积极快乐的情绪,他今后会主动重复这些行为。在学生履行道德的行为后,应将学生作为德育主体及时地表扬,并让其他学生参与讨论受表扬、奖励的学生为什么会受到表扬、奖励,包括受表扬、奖励的学生自己也没有更深一步的得到自我教育,以增强学生思想行为的积极方面,抑制消极方面。

四、实现学生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一名教师发现班上一位同学帮助了另外一位同学,但是她并没有大张旗鼓去表扬这位同学,而是私下找受帮助的同学和其他同学,要他们以各种形式去肯定这位帮助人的同学的行为,要他们去感激甚至是回报那位同学,让那位同学从中获得一种崇高感、幸福感、享受感。

因此,要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要使学生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的现实中获得一种崇高感,体验到一种幸福感,感受到这是一种享受,才能使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遵从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只有学生不断深化提高对道德享用价值的内心体验,在接受教育时就会更具主动性。

五、满足学生注重德育主体的“个性”

在我们传统的德育教育中,过分强调了课本的重要性、老师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坚持“个性”就是指在德育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德育工作中一个重要的、与老师同等地位的特殊的主体。一个人只有作为主体,独立自主地支配自己的意识和活动,才可能是有个性的人。坚持德育工作的个性又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逻辑起点与内在要求。坚持德育工作的个性,要求发挥人的主动性,给思想上“松绑”,正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起点。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来制定不同的教育方式,充分发挥各自个性的同时又使他们能得到教育。

总而言之,德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教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从学生来看,也只有在多种活动中才能提高认识,增长才干,陶冶情感、磨练意志、锤炼性格,实行在教育者指导下的自我管理。只有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教育才能在学生的成长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只有早放手才能早独创,只有早当家才能早成熟,只有在当家做主的实践中才能促使学生主体性发展,锻炼未来的“当家人”。 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使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这才是德育的最高境界。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德育工作道德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