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2017-03-09封桂英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英文问卷

封桂英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外国语学院, 武汉 430073)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封桂英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外国语学院, 武汉 430073)

本文通过对问卷调查获取的数据和学生四级翻译译文的分析,总结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归纳出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指导下, 借助学生的书面反馈意见,从教材编写、教师和学生应分别采取的措施、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中国文化》(英文)课程等方面提出了克服 “中国文化失语”的对策。

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原因;对策

一、研究背景

作为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规范性文件,《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大学英语教学在文化方面的目标做出规定:“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人文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这一交流工具,除了学习、交流先进的科学技术或专业信息之外,还要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得文化成为外语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王守仁教授认为:“当年学习外语,主要是为了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今天学习外语,除了当初的目的,还要使用外语传播中国思想、学术和文化,开拓世界市场。”[1]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在文化教学方面的目标是在重视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中国文化的教学。“然而, 纵观我国多层次英语教学, 在增大文化含量上却有着一种共通的片面性, 即仅仅加强了对英语世界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各层面精神文化内容的介绍, 而对于作为交际主体的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 基本上仍处于忽视状态。”[2]导致学生“在用英语表达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或传统文化内容时, 常常显得力不从心, 捉襟见肘, 造成交际障碍,”[3]即中国文化失语。

本项目旨在对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原因及对策进行系统调查分析, 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的方法,帮助大学英语的师生在实践中克服“中国文化失语”。

二、研究方法

本项目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学生书面反馈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的译文研究。

(一)问卷调查

1.调查对象。本研究项目共设计了4份问卷(1份教师问卷和3份学生问卷)。教师问卷的对象主要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大学英语教师为主,还邀请了包括北京、上海、广东等10多个省市的高校大学英语教师(以下简称教师)参与;3份学生问卷的对象分别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一年级本科生(以下简称一年级学生)、二年级本科生(以下称为二年级学生)、其它高校的各年级本科生(以下简称其它高校学生)。

2.问题设计。调查问卷的设计借鉴了问卷星及其它相关项目的既有问题,结合本项目的主题与需要加以改写、调整和增减而成。除了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外,问卷的问题设计涵盖了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原因及对策等方面。学生问卷共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填空)题,第二部分为词汇翻译测试题。第一部分主要调查的是中国文化在现有教材、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学生对开设《中国文化》(英文)课程的态度。第二部分的词汇翻译测试题,选取了10个反映中国文化的代表性词语,它们是丝绸之路、日晷、馒头、元宵节、长江、中国书法、儒家、刺绣、秧歌舞、三国演义等,目的是测试学生的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教师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对教材的使用情况、对中国文化英语的态度以及对为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专门的《中国文化》(英文)课程的重要性的认识等。

3.数据收集。调查问卷采用的是网上问卷的方式,课题组将学生问卷发布在问卷星网络平台,由本校担任大学英语教学的部分教师将问卷(学生卷一或二)的网络链接告知学生,并请这些学生通过微信向湖北省内外的高校在校本科生定向邀请参与(学生卷三),参与调查的本校一年级学生、二年级学生和其它高校的学生人数分别为220,230,211;教师问卷是由课题组成员向本校和其它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定向发布,参与人数为75。调查问卷的最终数据来自问卷星网络平台。

(二)学生书面反馈

在进入大学英语第三学期的学习后,抓住学生要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契机,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安排上,适时增加中国文化的内容,在学期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学生对该学期大学英语课程中中国文化的教学情况提交反馈报告。

(三)大学英语四级翻译的译文研究

在学生为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备考的过程当中,对翻译的部分做了特别的要求,要求学生翻译历年考试的翻译题并提交老师批改。学生的翻译练习也成为项目组老师了解中国文化教学的辅助材料。

三、研究成果

通过对问卷调查中主要问题的数据分析、学生反馈意见的收集整理以及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练习的批改,项目组得出如下结论: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是存在的,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针对各种原因导致的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

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对“你是否认为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中国文化缺失的现象?”这一问题,本校的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中分别有63.18%和63.48%选择的是“的确存在”,其它高校的学生66.82%也选择了这一答案;选择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学到的文化知识多数是西方文化的上述同学的比例分别为70.4%,63.04%和68.72%;“你在表达中国文化时,通常都能用英语表达想说的内容”,选择同意的比例不超过17%,这与调查问卷第二部分词汇翻译测试题的最终结果基本一致,对这一部分的测试问题,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做答,即便是做了回答,回答得也不准确,不恰当,比如日晷,有的同学就翻成了compass, the ancient clock等,令人啼笑皆非。

在备考四级的翻译练习中,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也比较突出。我们曾要求学生翻译2015年6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题,其文字如下:“在西方人心目中, 和中国联系最为密切的基本食物是大米。长期以来,大米在中国人的饮食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以至于有谚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国南方大多种植水稻,人们通常以大米为主食; 而华北大部分地区由于过于寒冷或过于干燥无法种植水稻,那里的主要作物是小麦。在中国,有些人用面粉做面包,但大多数人用面粉做馒头和面条。”这段文字介绍的是中国南北方饮食文化差异及造成差异的原因,除了考查学生对英语通用词汇、语法、句法和篇章结构的掌握之外,还加大了对中国特色词汇的考查, 如馒头、面条以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类的谚语的翻译。[4]正是对中国特色词汇及谚语的英文表达知之甚少,导致一些学生在翻译时的不知所措,无计可施时,只得用拼音代替。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产生的原因

通过分析学生问卷的相关信息,我们发现学生认为目前使用的教材中有关中国文化的课文和课后练习偏少,课堂教学中老师对教授中国文化的内容也不太重视,对“在大学英语课堂上,你的老师是否会教授中国文化的内容?”这一问题,本校一年级的学生中只有25.91%选择“经常会”,二年级的学生选择“经常会”的比例提高到40.43%,这一比例的变化与备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翻译不无关系。

在教师的调查问卷中,93.34%的老师表示对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相关研究没有深入学习或从未关注过;64%的老师认为现有的大学英语课本中很少或基本没有讲述中国文化的文章;关于大学英语教材课后作业里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68%的老师选择了很少或基本没有;64%的老师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上只会偶尔补充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很少或基本没有在课后额外布置有关中国文化作业的老师比例是72%。

通过上述问题的调查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中有关中国文化的课文偏少。对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而言,教材是他们最重要的学习材料。而对于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而言,教材是重要的教学依赖。[5]教材的使用直接关系着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有效培养。然而,我国现有的多个版本的大学英语教材中介绍英美文化的课文占据了显著的版面,而有关中国文化的学习材料偏少,加之教师在授课时又未能及时补充必要的中国文化信息,结果造成了很多学生在完成了大学英语的课程学习之后,也难以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以课题组老师正在使用的《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该套教材中的大多数文化内容都是与西方文化相关的,尤其是美国与英国。该套教材主要涉及到的文化项目总共有83个,而与美国有关的就占到了将近40个,整套教材涉及到中国文化的内容非常少[6]且大多仅仅只是提及并非专门论述。

2.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中国文化的缺失。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的缺失,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为了实现有效的跨文化教学,教师本身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不仅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又要领悟中国的文化,这是广大的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双重挑战;另外,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往往一味强调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等,忽略了对中国文化的讲授。

3.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中国文化的忽视。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导致学生对中国文化英语的学习缺乏内在的动力和直接的外在压力。许多学生的学习主要还是受制于考试这个指挥棒,考试的考与不考成了他们学与不学或怎么学的取舍标准。而在目前学生们所参加的主要考试中,除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中国文化英语有明确的考查要求之外,其它考试都没有明确的要求甚至与中国文化绝缘;即便是在大学英语的四、六级考试中要求考生将内容涉及中国文化、历史及社会发展等的段落翻译成英语的分值,只占考试总分的15%,这样的分值比例对许多学生并不能形成要花费精力和时间学习中国文化英语的原动力。学习上缺乏动力,导致学生学习中国文化英语的积极性不高,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对中国文化英语做出了要求和指导,有些同学还是采取应付的态度,得过且过。

(三)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对策

在调查问卷中,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增加中国文化的内容”这一问题,本校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分别有74.54%和81.74%选择的是“非常同意和同意”,全国其它高校75.83%的学生也选择了这一答案;上述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能修读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课程很重要的比例分别为63.64%,70.09%和65.88%。大部分老师(62.67%)会向学生推荐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读物(包括影视作品等)以便学生课外补充学习;52%的老师会提醒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学习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 86.67%的教师主张应该在新编写的大学英语教材中补充中国文化的内容;78.67%的教师赞成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中国文化的英文课程。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的缺失,其危害性极大,不仅会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失败,更影响着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因此,根据《指南》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是当务之急。

1. 编写新教材。《指南》指出,“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选材内容、设计体例和载体形式要做到与时俱进,充分体现高等教育的特点。”通过使用大学英语教材,让学生习得一定的中国文化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在教材的设计上,应适当增加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和道德思想的英文文章,这将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2.使用现有教材时教师可采取的措施。如前所述,编写新教材,在教材中适当增加介绍中国文化的内容对提高大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及其表达能力十分重要。但在新教材正式出版之前,我们还是要用好现有教材。在使用现行教材时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也可增强大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及其英语表达能力。

(1)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适当导入一定的中国文化的内容。《指南》指出,“跨文化交际课程体现了大学英语的人文性特征。各高校……也可在通用英语课程体系内融入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可在通用英语课程内容中适当导入一定的中外文化知识,……。”在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的大背景下,用英语向其他国家的人民传递中国文化已经成为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的途径。为了帮助学生担此重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克服现有教科书中有关中国文化的课文偏少的困难,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较好的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项目组成员为此做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尝试,比如,在进入大学英语第三学期的学习后,为了配合学生备考四级考试,我们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适时引入中国文化的内容,采用的方法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分配或自由选择一个中国文化的主题,在课下学生围绕该主题收集整理相关的英文文字材料,制作PPT,每周由一个小组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分享学习心得,老师进行补充和评议。除了分专题学习之外,在对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们也会及时增加中国文化的内容并要求学生做相关积累。比如,《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第6单元的主题是Hero(英雄),主课文讲述的是美国911袭击中消防员的英雄事迹和行为。在该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求学生用英语讲中国文学作品、神话传说中或者是现实生活中的英雄的故事,总结出英雄的典型品质,并就中外英雄的评价标准的异同做比较分析。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上述做法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学习中国文化英语的热情,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2)向学生推荐中国文化的英文读物(包括影视作品等)以便学生课外补充学习。大量的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读物和影视作品是用于交际的真实语料,向学生推荐这些读物和作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中能够有的放矢,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阅读英文报刊China Daily;选读反映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优秀英文作品,如林语堂的《吾国吾民》,谭恩美的《喜福会》等;推荐学生观看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视听资料和反映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英文视频,如BBC的《中国新年》、《美丽中国》;英文电影《刮痧》、《推手》等。

(3)提升教学能力和改进教学方法。《指南》就教师发展和教学方法做出了相应的指导,“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将更新教学观念、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素养、研究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绩效作为教师自身发展的主要内容,……。” 大学英语教师在对西方文化具有一定鉴赏能力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自身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应利用各种文化导入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积极性,这些手段包括角色扮演、视频播放、图片展示等。

(4)积极参与有关中国文化英语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教师应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升级和拓展教学内容,积极参与中国文化英语的微课、慕课的建设和使用,实现实体课堂和在线网络课程互补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3.学生应采取的措施。大学英语的教学活动是教学的互动交流,对中国文化失语的克服需要学生的配合。为了提高自身的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学生应该从课上和课下两个方面着手。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不做中国文化的被动接受者,而要做中国文化的分享者,把自己掌握和学习的中国文化与老师和同学分享,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在课下应广泛阅读中国文化经典和China Daily有关中国的报道,坚持中国文化英文表达的收集和积累,如果有机会参加诸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短剧大赛或英语校园文化大赛之类的活动,要主动利用这些机会锻炼和展示自己中国文化英语的实力。

4.完善课程设置,为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英文课程“中国文化”。由于受课时及课程性质的限制,大学英语教师在现有的课程当中增加中国文化的内容空间十分有限,其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在完成大学英语的教育后,独立开设后续英文课程“中国文化”作为跨文化交际模块中的一门课程,无疑为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的失语提供了救济。

(1)开设英文课程“中国文化”是满足《指南》的要求。 《指南》就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提出如下要求:“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由此形成相应的三大类课程。……跨文化交际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南》为开设英文“中国文化”后续课程提供了政策支持,而一大批讲述中国文化的英文教材的出版为课程开设提供了保障,如叶朗、朱良志的《中国文化英语教程》,常俊跃、 霍跃红的《中国文化》英文版,廖华英的《中国文化概况》,王宏印、何其莘的《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等。

(2)开设英文课程“中国文化”是满足学生用英语系统学习中国文化的愿望。在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反馈意见中,学生指出了在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导入中国文化的缺陷,比如文化的片段化、片面性和非系统化,希望能在大学英语的后续课程中有专门的中国文化英文课程可供选择,这样就可以达到系统学习中国文化英语的目的,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提升自己的综合人文素养。

(3)开设英文课程“中国文化”是培养传承中国文化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优秀的哲学思想、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笔享誉世界的巨大精神财富。我们为本科生开设英文课程“中国文化”,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英语语言和西方文化,而且学会了用英语表达中国,从而打破大学英语教学中中西方文化输入的不平衡,走出中国文化失语的误区。

四、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缺失,导致了学生无法用恰当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无法实现平等的双向跨文化交流。针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和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教师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将中国文化融入教学活动中,而不是仅仅传授英美国家文化。学生不仅要学习西方文化,也要进一步学习本国文化,一方面可使中华文明,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得以传承,另一方面又可以让世界共享东方文明。[7]

[1]王守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J]. 外语界,2016,(3):2-10.

[2]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 光明日报,2000-10-19(C01).

[3]张蔚,米家全,印蕾. 关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调查与分析[J]. 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39-42.

[4]陈子欣.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以翻译为载体的中国文化测试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潜在影响[J]. 海外英语,2016,(11):105-106.

[5]宋莉. 大学英语教材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探究——以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2012,(1):75-78.

[6]路璐. 《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调查研究[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

[7]寇海珊,苟丽梅.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缺失现象[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86-89.

责任编辑:陶 晖

Chinese Culture Aphasia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Measures

FENG Gui-ying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430073, China)

This paper, analyzing the survey data and students’ translation work in CET Band-4, sums up the phenomena and causes of Chinese culture aphasia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Guidelines 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with the help of students’ feedback,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we can take to heal Chinese culture aphasia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such as textbook compiling, measures taken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 respectively, and providing the non-English majors with a new course called Chinese Culture English.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Chinese culture aphasia; phenomena; causes; measures

2017-03-05

湖北省教育厅2011年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1147)

封桂英(1968-),女,四川内江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法。

G642.0

:A

:1674-344X(2017)4-0024-05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失语英文问卷
问卷网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调查研究
英文摘要
大学生英语学习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成因分析
英文摘要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