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瑱、梁崇义交替之际相关史实考述
2017-03-09刘海波
刘海波
(铁道警察学院 马克思主义教研部,河南 郑州 450053)
来瑱、梁崇义交替之际相关史实考述
刘海波
(铁道警察学院 马克思主义教研部,河南 郑州 450053)
唐代宗处死来瑱的目的在于重新控制山南东道,然而梁崇义兵变却打破了代宗的预先构想。代宗欲以李昭为来瑱的接替者,但缺乏对来瑱主政山南所形成局势的深刻认识。代宗承认梁崇义的合法地位是朝廷与襄州地方势力相互妥协的结果。
来瑱;梁崇义;陈皆;襄阳;襄州;山南东道
来瑱,邠州永寿人,其父来曜在唐玄宗朝曾任安西副都护、持节碛西副大使、四镇节度使。来瑱“少尚名节,慷慨有大志,颇涉书传。”[1]3365安史之乱爆发后,历任颍川太守、陕州刺史、淮南西道节度使等职。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襄州军将张维瑾等率众谋乱,肃宗以来瑱为襄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山南东道节度使。上元三年(762年)唐肃宗召来瑱入朝,来瑱迁延不至。唐代宗即位后密令襄邓等七州防御使裴茙取来瑱而代之,然而裴茙为来瑱及其副将薛南阳所败,后被擒并送至京师。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八月,来瑱入朝谢罪,代宗对其宠爱有加,迁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1]3366-3367。宝应二年(763年)正月,来瑱因罪被削官爵、赐死,同年三月梁崇义杀大将李昭、薛南阳,代宗不能讨,故以梁崇义为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留后。[1]3490学界对来瑱来朝及其被赐死等相关问题做了诸多有益的探讨,然而对来瑱、梁崇义交替之际的相关史实则缺乏足够的关注,亦无专文探讨来瑱、梁崇义交替之际的襄阳局势。本文拟结合传世典籍及墓志资料对此问题做深入分析,敬请方家指教。
一、来瑱获罪
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四月,襄州军将张维瑾、曹玠率众谋乱,杀刺史史翙,肃宗以来瑱为襄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山南东道节度使。宝应元年(762年)建辰月,肃宗便命令来瑱移镇淮西。此后,作为肃宗继任者的代宗则顺利完成了处置来瑱的任务。关于来瑱得罪之事,前贤从多个方面做了考察。孟彦弘从代宗对藩镇态度变化的视角考察了来瑱事件的前因后果。其认为代宗对来瑱的态度延续了肃宗对握兵将领猜忌与防范的控制政策,安史之乱结束前,朝廷避免与军将的矛盾公开化,而来瑱成为安史之乱后朝廷面对的第一个跋扈将领。对来瑱态度的前后变化及其最终结局,都说明代宗对藩镇态度的变化[2]116-120。王西坤则详细考察了裴茙先后接受肃宗和代宗密诏以兴兵代替来瑱的相关史实[3]25-29。李政儒认为来瑱之死体现了肃宗、代宗对江、淮财赋转运安全的高度关注[4]51。此外其文提出来瑱之死一是因为其阻兵不前,二是与李辅国之“私人关系”有关。其文援引来瑱幕僚陈皆的墓志资料,“上元中,肃宗用汉宣故事,绳责臣下,来瑱逗挠,赐死于私第”[5]1933,指出墓志中“肃宗”当为“代宗”,用“汉宣故事”描述来瑱之死,则说明来瑱之死与代宗剪除李辅国势力有关[4]46-47。此观点恐难成立,首先“上元”为肃宗年号无疑;其次,不可简单将来瑱之死比附汉宣帝处置霍氏之事。陈皆墓志对来瑱之死一笔带过,描述较为模糊,不宜做太多揣测。
缘何在短短两年时间之中,肃宗、代宗便对临危受命的来瑱产生了猜忌呢?综合来看,原因大概有二:一是来瑱与裴茙一样挪用江、淮的财赋以赡军[4]49。《陈皆墓志》载梁崇义杀李昭、薛南阳后,陈皆负责“转输所经,琛尽盈积”,“尽以严令,悉上送官,旁慰邻侯,上安宸极。”[5]1933此可推知此前来瑱的确有挪用朝廷财赋之事,亦是“瑱乐在襄阳,其将士亦爱之”[6]7121的重要原因。二是来瑱“曲收众心,恐久难制。”[6]7121王夫之言来瑱“收人心以据大镇”[7]806。在襄阳来瑱身边聚集着武将与士人两大群体。武将中有梁崇义、李昭、薛南阳等,还有降将张维瑾等。此外,襄州还存有庞大的士人群体。安史乱后的北人南迁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地区,又较为集中在湖北荆襄一带。襄州据两京为近,沿汉水可达鄂州,水陆交通便利。在安史之乱中,关中地区的人民避乱南下,多从荆襄经过[8]88。安史之乱爆发后,两京板荡,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纷纷南迁,陈皆便在此列,其墓志载,“两京初复,寓居汉南,为节度使来瑱所器。”[5]1933同时,来瑱也注重网络文人名士,如裴庄在服阙之后被来瑱辟为襄州参军事,来瑱有疑问则咨询之。而后来瑱获罪,“凡百门吏,逃难解散。”[9]8199
来瑱在襄阳的所作所为引起了朝廷的注意。肃宗召来瑱入朝,后者却“讽所部将吏上表留之”。吕諲、王仲升及往来中使等皆上报肃宗来瑱有尾大不掉之势,肃宗便割商、金、均、房等州别置观察使[6]7121。此后,代宗处死来瑱是在继续执行肃宗对握兵将领猜忌、防范的控制政策[2]118。宦官程元振只不过是后来代宗遏制乃至打击军将政策的支持者和执行者,其个人结局不过是政治的牺牲品[2]119。
二、梁崇义得权之经过
裴茙两受密诏以取代来瑱,然其事不成,最终落得个人悲剧[3]25-29。来瑱在裴茙被赐死后主动入朝谢罪,其来朝前分命诸将戍守各州。来瑱认为朝廷不会处置他,但结局却超出了来瑱的预料,同样朝廷也并没有重新真正控制山南[2]117。梁崇义取代来瑱,并不是代宗想要的结果。然而令人疑惑的是,《资治通鉴》、两《唐书》并未见代宗对山南东道节度使人选安排的记载。
来瑱入朝后受到代宗表面上的礼遇,代宗以来瑱为山陵使,借机安抚这位武臣功将[10]11。自宝应元年(762年)八月入朝到宝应二年(763年)正月正式处置来瑱,代宗先是隐忍不发,采取了后发制人的方式。此时间段内代宗不可能不考虑接替来瑱的人选问题。不过如同处置裴茙之事一样,代宗选定接替人选之事亦是秘密进行。我们怀疑此人选可能与裴茙一样得到的是代宗密诏,甚至也可能是襄州将领。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符载所作《邓州刺史厅壁记》中的一段记载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线索,其文载:
至德初,寇讎灭定,颍国公来瑱以御史大夫代鲁公之政。先是有骁将李昭、梁崇义者,二人素齐名,皆负威望,会来朝京师,昭得授权柄,崇义不欲出其下,攘城纵迹,因杀而并之,代宗含垢务理,未即显戮,遂署为襄阳节度,是州隶焉。崇义以受命之际,状不明白,蒙秽跋扈。[9]7056
此条资料看似孤证,实则透露出一点重要信息,即代宗对处置来瑱后的事态发展当是有所谋划的。来瑱入朝是在宝应元年(762年)八月,文中所言李昭“来朝京师”很有可能是与来瑱同行,但来朝时间的下限则是宝应二年(763年)正月。如果李昭真的得到代宗重用,则不可能在来瑱死后还到京师,其需要留在襄阳处置后事。“昭得授权柄”之语意指代宗将其作为来瑱的接替者。代宗此举和选择裴茙有相同的考虑,都是从襄州内部选人,而非外部派遣。从后续事态发展来看,李昭为代宗所青睐恐非虚言。
来瑱在入朝前命诸将分戍各州,其目的在于其认为朝廷不得不放他归来,否者山南将失控。[2]117果然,来瑱一死局势便失控,庞充帅兵还击襄州,守将李昭败之[6]7142。梁崇义则是从邓州引兵归襄,其目的便是争夺山南节帅大权。可见在梁崇义还襄后,襄阳城中便存在以李昭、梁崇义、薛南阳为首的三股势力。然而为何最终梁崇义胜出呢?《陈皆墓志》载:
二京初复,寓居汉南,为节度使来瑱所器。洎襄阳兵乱,梁崇义用公之谋,方隅底宁,授大理评事、观察支使,迁监察御史节度判官,转殿中侍御史,拜均州刺史。王师平汉南,以公肇经惠迪,就加御史中丞,后牧施、叙二州。……上元中,肃宗用汉宣故事,绳责臣下,来瑱逗挠,赐死于私第。其毗将薛南阳等,各拥强兵,图为不轨。梁崇义旆于鄾邓,仅不能军。公指顾之间,恢张其势,以正乘乱,靡然随风。又转输所经,琛尽盈积。公尽以严令,悉上送官,旁慰邻侯,上安宸极。以故崇义爵命始大,公是以有廷评殿察之拜。其后戎心方启,贞固不朝,公惕其邪谋,愿理他郡,由是有武当之拜。皇帝初元年,诛诸侯不轨道者,而崇义为首。今相国贾公领舟师临于汉池,公乃献其北门之钥,导我统率,遂为诚臣。贾公上闻,是有就加之宠。[5]1933
此中反映出以下几点信息:其一,陈皆虽为来瑱所重,但其在梁崇义兵变成功后才得以授大理评事、观察支使,故其有权严令将“转输所经”悉数运往京师。其二,来瑱入朝后梁崇义分戍邓州,其是在来瑱死后才折回襄阳,此与正史记载相合。其三,透露了陈皆在梁崇义起兵还襄及得权的基本过程。梁崇义戍守邓州,来瑱之死给其部众带来巨大震动,即墓志所言“仅不能军”。陈皆为梁崇义出谋划策,“以正乘乱”,顺利控制襄州局势。其四,言明了梁崇义为山南节度留后之后所采取的措施,即将东南转输之财赋输送京师,以获得朝廷之青睐。其五,梁崇义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后逐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即墓志所言“戎心方启,贞固不朝”,陈皆适时的选择离开襄阳,就任均州刺史。在唐德宗建中初年贾耽率军讨伐梁崇义之际,陈皆向朝廷投诚,得授御史中丞。
墓志中的值得注意的一点则是,将梁崇义消灭薛南阳等称为“正”,薛南阳曾与来瑱一同率军击败裴茙,其被灭自然无疑问。但是墓志中却未曾提及李昭,此点出乎寻常。揭上文襄阳城中有李昭、薛南阳、梁崇义三股势力,其墓志中未曾提及李昭却只言薛南阳,此是否是故意为之呢?这还要从梁崇义自邓州起兵说起。朝廷处死来瑱之时,梁崇义戍守邓州,“仅不能军”之语颇值玩味,这应是来瑱之死给其旧部带来的震动,只不过这种震动不同于庞充率军直接还击襄阳一般激烈。“公指顾之间,恢张其势”则暗示陈皆似乎曾来到邓州帮助梁崇义出谋划策,重整军队,故得以“以正乘乱,靡然随风。”
上文所述此时襄阳城中三股最大的势力,即原戍守襄阳的左兵马使李昭、自邓州归来的梁崇义,还有缺乏记载的薛南阳。其中薛南阳曾参与纵兵夹击裴茙,襄州众将不可能拥戴一个曾与朝廷对抗的人成为节帅,墓志中对薛南阳拥兵图谋不轨的记载可信度较大。襄州众将缘何会在李昭和梁崇义之间选择拥戴后者呢?《资治通鉴》卷222载:
初,长安人梁崇义以羽林射生从来瑱镇襄阳,累迁右兵马使。崇义有勇力,能卷铁舒钩;沉毅寡言,得众心。瑱之入朝也,命诸将分戍诸州,瑱死,戍者皆奔归襄阳。行军司马庞充将兵二千赴河南,至汝州,闻瑱死,引兵还袭襄州;左兵马使李昭拒之,充奔房州。崇义自邓州引戍兵归,与昭及副使薛南阳相让为长,久之不决,众皆曰:“兵非梁卿主之不可。”遂推崇义为帅。崇义寻杀昭及南阳,以其状闻,上不能讨。三月甲辰,以崇义为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留后。崇义奏改葬瑱,为之立祠,不居瑱听事及正堂。[6]7142
梁崇义本为长安人,后以羽林射生的身份从来瑱镇守于襄阳,“沉默寡言,众悦之,累迁为偏裨。”[1]3489可见梁崇义作为来瑱的亲信在山南军中也有一定威望,不过从代宗对梁崇义的态度来看,其并不是代宗心目中的人选,其也未曾得到朝廷的支持。那么《陈皆墓志》中所言梁崇义之“正”意指为何呢?我认为其所指的“正”是对来瑱所施政策的继承。梁崇义为来瑱立祠之事说明了这一点,同时也说明来瑱在襄阳影响之大,梁崇义不得不以此来维持自己的权威。
来瑱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军中,亦体现在寓居襄州的士人群体之中。即使来瑱死后门吏四散,但是校书郎殷亮收葬来瑱之事足以说明来瑱在部分士人心中的地位。当然,在襄阳还有一些士人没有离开,陈皆便是其中一员,而且在来瑱、梁崇义的交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陈皆为梁崇义出谋划策,梁崇义成功成为山南东道节度使留后,陈皆也获得了一个观察支使的官职。行文至此,我们大体可以窥见陈皆为梁崇义所出为何策,即以奉“来瑱”为正,延续来瑱在山南的政策而不变。我们可以看出陈皆墓志中不言及李昭的原因所在,其所说的“正”并不是来自于朝廷,而是对来瑱传统的延续。但是这种传统是以对朝廷的忠诚为前提,同时尽最大限度保持地方的安定。当地方节帅真正有谋乱之心时,陈皆等士人则又有不同的选择,这也是当发现梁崇义“戎心方启、贞固不朝”之时,陈皆“惕其邪谋,愿理他郡”,便出任均州刺史以离开襄阳的缘由所在。
经过上述分析,《邓州刺史厅壁记》所载李昭是代宗所选接替来瑱人选是可信的。李昭可能受代宗密诏,但是代宗吸取了裴茙失败的教训,对此事一直秘而不宣,这是史籍中未见代宗有关山南东道节度使人选记载的重要原因,同样也是墓志中不言李昭,而言梁崇义之“正”的原因所在。
梁崇义杀李昭、薛南阳,代宗不得不承认此既定事实,只得以梁崇义为山南东道节度使留后,承认了其合法地位,除去代宗“姑务息人”的无奈之外[1]3490,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梁崇义对朝廷表现出忠诚的一面。《陈皆墓志》载梁崇义兵变后,陈皆“转输所经,琛尽盈积”,“尽以严令,悉上送官,旁慰邻侯,上安宸极。”可见,代宗妥协的重要原因是梁崇义将江、淮财赋继续转运至京师,以保障帝国经济命脉的畅通。
纵观来瑱梁崇义交替之际的相关史实,李昭作为唐代宗所选山南节度使的继承者,但是代宗似乎没有认识到来瑱在山南所具有的影响,亦或者说是来瑱给山南军将及寓居士人所塑造的一种稳定而依赖的心理。来瑱被杀,李昭这位得到代宗信赖的接替者并未得到襄阳将士的拥戴。相反,作为来瑱亲信的梁崇义却得到众人拥戴,正如陈皆墓志中所说言“以正乘乱,靡然成风”。我们可以想见以陈皆为首的士人在本次事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其或许有私心,但其心中还是存有对唐廷的忠诚之心,这也是在发现梁崇义有反叛之意后离其而去的原因。陆扬先生曾对刘辟之乱中符载等士人做过考察,认为他们支持刘辟的重要原因是贞观中后期德宗所采用的保守用人政策。[11]25-28而此处陈皆等人的举动却不同于此,他们如此选择的原因是安史之乱后趋利避害心理的主动选择。
来瑱的死并未使山南东道回到朝廷的控制之下,梁崇义得权之经过使我们更加体会到王夫之所言“唐藩镇之抗不受代、图不轨者,盖自瑱始”[7]806的深远意味。
[1] 刘 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 孟彦弘.“姑息”与“用兵”:朝廷藩镇政策的确立及其实施[C]//杜文玉.唐史论丛:第十二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
[3] 王西坤.唐代密诏特征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4] 李政儒.从刘展到来瑱:论唐肃宗、代宗时期维持江、淮转运线路的努力[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5(4):41-52.
[5] 周绍良,赵 超.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6]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7] 王夫之.读通鉴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 陈 勇.唐后期的人口南迁与长江下游的经济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5):84-90.
[9] 董 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0] 吴丽娱.唐代的皇帝丧葬与山陵使[C]//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二十四辑.武汉大学文科学报编辑部,2008.
[11] 陆 扬.清流文化与唐帝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K242.2
A
2095-4476(2017)10-0014-04
2017-08-20;
2017-10-03
刘海波(1987—),男,山东潍坊人,铁道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教研部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隋唐史。
(责任编辑:陈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