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人”视域下的腐败成因分析与廉政机制创新研究
2017-03-09郭高峰
郭高峰
(成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经济人”视域下的腐败成因分析与廉政机制创新研究
郭高峰
(成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官员腐败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在“经济人”视域下,官员参与腐败的决策主要是腐败驱动力和腐败风险力相互博弈的结果。认清各因素在官员经济腐败中的作用方式,遏制腐败状况继续恶化,严厉惩处腐败行为,培育具有创新性的廉政生态机制, 可以加快我国廉政机制建设的进程。
腐败;经济人;驱动力;风险力;廉政机制
一、当前腐败的主要特征和形势
(一)当前腐败的主要特征
当前我国腐败的主要特征以政治腐败和经济腐败为主要形式,各种社会腐败,包括医疗作风腐败和药品的价格问题、教育腐败问题、行政腐败、买官卖官等等一系列经济腐败衍生工具为主要内容,以权力与财富交换,权力与物质享受交换为主要特点,呈现出腐败类型多样化、覆盖面广、腐败团体化、违纪违法协同化以及涉案金额大等特点。
(二)当前腐败的形势
十八大之后,我国腐败形势大为好转,但腐败情况依然突出。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并指出“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当今中国腐败依然猖獗,腐败内容呈现出新的形势和变化,反腐败斗争依然艰巨。在中央新领导集体的引领之下,中国的反腐败之路将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同样也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并强调,“当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一些重大违纪违法案件影响恶劣,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由此看来,十八大后反腐败形势仍是处于“比较严峻期”或“严峻期”。反腐和腐败两种力量的斗争进入全力相搏的白热化状态:一方面,一系列大案要案不断查处,一批批贪官相继受到惩处,反腐斗争成效非常明显。另一方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生活腐化、奢侈浪费等腐败行为继续蔓延,腐败问题相当严重。反腐败带来的成效和反腐败遇到的问题同样突出,人民群众对反腐败斗争抱有非常大的期望,对党和政府的反腐败斗争坚决拥护和信任,相信中国共产党自我净化的决心和能力,我国的反腐败斗争必将取得胜利,党风廉政建设必将取得重大突破。
二、基于“经济人”理论视域下的腐败成因理论
(一)“经济人”的概念和内涵
1. “经济人”的初始内涵
“经济人”一词来源于管理学中雇佣工人的需求动机假设。主要内涵即假定人思考和行为都是目标理性的,唯一地试图获得的经济好处就是物质性补偿的最大化。常用作经济学和某些心理学分析的基本假设。西方古典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认为人具有完全的理性,可以做出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修正了这一假设,提出了“有限理性”概念,认为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状态。泰勒制就是经济人观点的典型代表,“任务管理”的主张就是在“科学管理“的理论指导下提出来的。“经济人”理论代表早期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方式。
2.“经济人”理论在腐败成因中的内涵
在我国腐败的各类型中,经济腐败占主导地位。经济腐败的其中一个典型就是“权钱交易”,它的实施包括行贿者和受贿者的共同作用。这里所谈的行贿者和受贿者是指广义上的,除了个人行贿受贿还包括集体行贿受贿。
“经济人”理论在腐败成因中认为,无论是受贿者还是行贿者都是理性的人,他们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们的动机都在考量参与腐败的成本与腐败获得的收益之间的关系。他们的行为都是以此为基础,而不断参与各种各样的腐败行动。
(二)“经济人”理论中腐败的成因和条件
1.经济腐败中的政治资本因素
从个人角度来说,作为我国社会中的统治阶层,官员拥有一定的特权,这使他们在社会活动中拥有极大的优势。尤其是在经济活动中,官员拥有广泛的人脉和极大的政治资本。政治资本来源于官员的政治积累,从追逐金钱积累必然导致政治资本集聚,在经济活动中,政治资本拥有足够大的政治市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认为在经济活动中政治资本和普通资本的本身属性不同导致在经济参与中享受到的资本待遇不同,获得的收益更加不同,追逐资本的新型腐败也是我国经济腐败的新动向。
在我国国有企业中,国企领导在国有企业中实际投入的是政治资本,可以分配到远远超过普通员工的收益,国有资产成为了国企领导和围绕在国企领导周围的一群既得利益者组成的利益集团的私有财产。普通员工在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时,为保护自己的利益,他们会寻求通过行贿等手段加入利益集团,以获取超额的收益,从此就像“腐败传输机”一样形成了源源不断的腐败链。
2.“经济人”理论中腐败的收益与成本分析
官员的个人收益主要来自于从国家、集体或者行贿者。通过贪污国有资产,侵占集体财产和利用手中权力为受贿者获取利益。总体来讲官员的收益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经济腐败的物质收益,另一部分是经济腐败的精神收益。经济腐败物质收益包括现金收益和实物收益。如现金、购物卡等,以及名烟、名酒、名牌服装、电脑、手机、家电、名人字画等。经济腐败精神收益主要表现为人情收益和官位收益。人情收益是在为人办事或谋利的过程中获得他人的感激和精神的满足。如有的官员在台上时利用手中的权力为某企业办事,待退休后到这些企业做顾问,从中谋取长远利益; 有的以权力换股权,获取长期股权分配收益和出让股权收益等,这些收益因无法估价,所以成为一些腐败官员更乐意接受的对象。
行贿者的主要收益来源于通过行贿获得的不正当竞争特权,比如: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非法竞标获得国有土地,通过与官员的特殊关系获得国有企业私有化机会以及买官买工作进入体制内获得与自身能力和自身付出不符的收益等。在行贿者与受贿者共同参与腐败下他们都获得了利益,损害了其他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官员在获取经济腐败收益的同时必需支付经济腐败成本。官员经济腐败的成本,主要是经济腐败交易成本和经济腐败活动一旦败露所可能遭受到的损失。经济腐败交易成本包括在经济腐败活动中必须的经费支出和经济腐败者的精力支出。在现实中,绝大多数经济腐败活动,其交易费用并非腐败者个人支付,数额较大时更是如此。因为腐败官员通常都掌握一定的职权,可以由公款支付,也有部分是接收了别人贿赂的实物转手支付。所以,对经济腐败者个人而言,其经济腐败活动经费支出是趋于零的。同时,经济腐败者为了进行经济腐败活动,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琢磨现行法律、法规和制度中存在的漏洞,寻找腐败时机,进而发掘受贿和贪污机会。与官员经济腐败成本相对应的行贿者也要付出成本,主要包括托领导办事送礼的现金,付给领导家属的开销以及让利给官员的其他隐形支出和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各种时间和精神付出。
3.“经济人”理论中的腐败成因公式
通过对行贿者和受贿者的经济腐败收益与成本的分析,基于“经济人”假设理论,可得知官员的腐败与否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腐败的收益(gains)、腐败的成本(cost)、腐败收益对满足官员自身需要的程度(satisfaction)、参与腐败被行贿者举报的概率(probability)以及被举报后所带来的风险后果(blight)。依据影响腐败决策的因素可得出以下变量:腐败产生的驱动力等于腐败利润与利润满足自身需要的程度的比值,用数学公式表示如下:
F1=(G-C)/S(F1表示驱动力、G表示腐败收益、C表示腐败成本、S表示腐败利润对自身需要的满足程度)。当F1≥1时腐败动机会产生,当F1≤1时腐败动机产生的可能性较小。除此之外,腐败产生与否还受到腐败风险力影响,腐败风险力等于腐败被发现所带来的后果和腐败行为被举报的概率的乘积,用数学公式表示如下:F2=B*P(B表示腐败被举报后所带来的后果、P表示腐败行为被举报的概率)。
官员腐败决策是腐败驱动力和风险力相互博弈的结果。当驱动力F1>风险力F2时,官员会选择腐败,反之官员会避免参与腐败。在现实生活中,官员经济腐败还受其他一些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官员腐败的动机和选择变得更为复杂,但“经济人”假设理论中“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收益”的经济学原则在经济腐败的决策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三、廉政机制建设的创新性对策
(一)制止当前的腐败状况继续恶化
腐败是最令中国公民痛恨的事,贪污腐败不仅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更恶劣的是腐败导致国家治理遇到极大的挑战,社会公平正义得不到伸张。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重拳反腐,“打虎”“拍苍蝇”同步进行,成绩有目共睹,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我国的腐败势头得到了遏制,总体上政治生态趋于好转,但腐败状况依然不容乐观。构建廉政机制建设的前提是要制止当前各行各业、各组织单位、各级政党机关团体的腐败行为。在一段时期内,运用强大的国家权力制定简洁、高效的规章制度,通过较短的时间制止腐败行为的蔓延,严格遵守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廉洁自律规定,通过纪委巡视组的轮番明察暗访,使反腐败斗争保持高压态势。
(二)严厉惩处腐败行为
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大面积的腐败危机,虽然查处了一大批腐败分子,但不可否认在党政内部依然存在相当数量的腐败官员。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被查处的只是一小部分,不会降临到自己身上,与反腐败工作唱反调,打压反腐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在查处腐败官员的同时,一定要做到严厉惩处,让官员心生惧怕,不敢再参与到腐败活动中去,一定程度的杀鸡儆猴必定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三)培育具有创新性的廉政生态机制
1.制度改革是构建廉洁政治生态的前提
前文谈到权力垄断是腐败产生的一大主要原因,从根本上来讲是官员与普通民众所拥有的权力不同,导致社会地位出现差别,利益分配不公诱发了腐败的发生。我国的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公平显得尤其重要。解决权力不同的关键举措就是持续推进简政放权,让人民拥有足够的权力参与监督,将领导型政党向服务型政党转变,在保持党的领导的同时,彻底还权于民。一个优秀的政党不在于如何分配社会资源而在于保证社会资源合理流动畅通无阻,让市场和人民发挥主导作用。将官员的管理国家权力和人民的民主监督权力有机结合起来,使两组权力相互制衡,是解决腐败频发的重要途径。
2.坚持立法先行,防治结合的法律创新
通过“经济人”假设理论的腐败决策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政府能够从政策、法律和制度诸方面建立起清正廉洁的社会政治环境,形成腐败驱动力小于腐败风险力的社会氛围,那么经济腐败就不会有生长的土壤和环境,就能得到有效遏制。基于此理论的分析,在法律层面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制定严格透明的经济法律,在官商交往中明确官员的责任和义务,做到政府工作有理有据,严谨有序,避免不正当的利益产生。其二,拓宽举报人员的投诉渠道,制定法律保护举报人员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同时补偿受害人的损失并对举报人予以适当奖励,调动公民参与监督的热情。众所周知,在公民利益受到侵犯的时候是否选择举报通常取决于两个要素,即沉默利益和沉默成本的大小比较和反抗利益和反抗成本的大小比较,当沉默会带来的利益大于反抗带来的利益,反抗的成本大于反抗的利益时,受害人会选择不举报,反之他们会举报。所以有必要制定法律取消行贿罪,加大受贿罪处罚力度,当利益分配不均时,参与腐败的两者便会产生矛盾,降低受害人反抗的成本,加大反抗的利益,分离行贿人和受贿人之间的命运共同体关系,使经济腐败中官员被举报的风险大大提高,必然会减少腐败发生的几率。其三,加大对腐败行为的处罚力度,借鉴新加坡的高薪养廉政策,不腐败会有较好的生活,一旦发生腐败必定会带来空前的灾难和极大的损失,让官员彻底扭转腐败的动机,使官员从“不敢腐”逐步过度到“不想腐”。
3.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从“经济人”假设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资本家不断追求剩余价值,不断追求财富的最大化,不断扩大资本的再生产。但是,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群体却不能将追逐经济利益作为自己工作的唯一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套“经济人”理论本身是不能适用于对公务员的测量,但又不得不以此为研究来分析腐败的成因。是因为我国公务员有很大一部分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动机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这与公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背道而驰。所以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在加加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前提下,提高官员和普通民众的道德水平和思想认识必然会给党风廉政建设带来积极的影响。
四、结论
将企业管理中的“经济人”理论应用于研究公务员经济腐败的决策因素和成因分析,得出了公务员参与经济腐败的因素是由腐败驱动力和风险力相互博弈决定的。当腐败驱动力大于风险力时腐败就会产生,反之则不然。基于此结论对我国廉政机制建设在制度、法律和道德三方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是我国进行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补充。
[1] 张西道.十八大后反腐形势与防治路径研究[J].理论研究,2013(5).
[2] 邓歌.从追逐金钱到追逐资本:经济腐败的新动向[J].真理的追求,2000(8).
[3] 卢晖.经济腐败的经济学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2(2).
[4] 胡鞍钢,过勇.公务员经济腐败成本:收益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4).
[5] 李军.基于经济学的腐败风险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7).
责任编辑:何玉付
2017-05-10
郭高峰(1990—),男,山西太原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D523.4
:A
:1671-8275(2017)05-01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