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认同:新疆社会治理的逻辑起点
2017-03-09祁志伟
祁志伟
(新疆农业大学 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民族文化认同:新疆社会治理的逻辑起点
祁志伟
(新疆农业大学 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充分认同新疆民族地区各民族文化是加快新疆社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建立新疆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关键要以“文化认同”为核心,让各民族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增强各民族群众对新疆多元文化的认同感与民族文化彼此融合的程度;要推动各民族合法有序地跨区域文化相互嵌入,促进不同民族思想和文化融合,而不是形式上的“简单拼凑”与内容上的“缝隙填补”。文化认同程度越强,民族关系嵌入越深,反之则嵌入越浅。嵌入式社会治理逻辑在于稳步实现各民族在时空与社会地位两方面的平等互动与整体吸纳,消除意识领域的“层次感”。
民族文化;主体认同;治理逻辑
自治区党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与自治区“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基层工程对新疆未来社会治理的重点做了详细规划并付诸实施,借助“一带一路”发展契机与新疆当前面临的“三大历史”机遇,着力提升未来新疆的区域文化治理能力。新疆社会治理不仅关乎新疆社会各民族的团结与稳定,也关乎新疆民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新疆社会发展问题,从理论政策、行政执行与资源配置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幅度的支持,通过 “输血”和“造血”的方式共同实现治理的多元化。从新疆目前的区域发展现状来看,各民族对彼此优秀文化的认同已经形成共识,不同主体民族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来自于对自我的认可与肯定,对于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则是互相欣赏与交流学习的,增强互动的表现;从新疆社会治理的过程来看,“访惠聚”工程在推进新疆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领导干部走进基层,走进百姓生活的真实感,同时,也是对当前群众路线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具体做法。治理是民主运行的先行条件,也是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优先表达,“访惠聚”作为一项治理手段,核心就是通过干群之间彼此沟通交往、交流、交融模式增进各民族间文化的认同。从新疆目前的区域环境来看,政府部门、非政府部门、企业和公民逐渐形成一种共治的和谐治理网,时刻要将“文化认同”扎根于新疆基层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一、 文化认同基础
(一)何谓认同
“认同”这个词最初起源于拉丁文,意思是“同一”,在哲学和心理学中应用比较广泛,强调的是一种整体性和普遍性的协调和认可,个体通过心理上对于已有的共性或模式产生共鸣,且这种想法得到了长时期的保持,因此,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来具有进步意义。“认同即意味着相同,差异即意味着不同或他者;因此认同和差异互为前提,没有认同就无所谓差异,没有差异就谈不上认同。例如,个人认同的概念或“自我”概念的前提条件是“非自我”的概念或“他者”的概念。”[1]40-50“认同”从其实质性的指向来看,指的是一个民族对于其所在区域内一系列相关事物各方面熟悉并接受的过程。“在社会学领域,认同主要描述一种特殊的集体现象,包含群体特性和群体意识两个层面。而在政治学领域,是一个不同于‘物质利益’的分析概念,分析家们用它来解释政治行为的非工具性(non-instrumental),强调身份和集体认同对个人行为的深刻影响。”[2]认同是一个跨越时空的概念,要辩证地、历史地看待,认同是视域、对象、具体内容随着时空的变化逐渐进步并拓展,其认同主体以自己的认知和理性思维进行判断,当今“迅捷而深远的社会、技术和经济变革带来了跨国认同、国家认同和次国家认同的错综交织。这些认同交织在一起,颇具张力。鉴于传播的瞬时性,它们能够促使潜在的紧张关系转化为突然的冲突。”[3]
“认同”的概念从传统政治意义正在向现代多元化的方向演进,其主旋律和认同实质性内容保持不变,以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被赋予其时代性的内涵,从个体的认知和理解转向统一的集体和社会问题意识,在形式上体现为统筹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于一体,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表现出来。
(二)民族文化认同的归属意识
从认同的分类来看,主要分为工具性认同和非工具性认同,文化属于一个国家文化的软实力,既可以成为一种实用性工具,又可以作为一种符号或价值观念。“文化认同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文化认同一方面与族群相关,也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关,同时又与全球化所形成的新的世界主义相关。”[4]文化认同是在一种共性的价值观念中主体意识的稳步健全过程,通过交流与文化融合的方式彼此认同,民族文化更加强调不同民族对于自己主流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同时不同民族间要交叉认同彼此的文化与风俗习惯。文化认同的核心就是强调文化的主体民族对于自身文化的梯度归属意识,从最低层次的归属开始,直到最高层次的归属,归属是各民族对于自己文化的基本认同与表达方式,借助文化来宣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整体价值取向的家国情结,不同于西方个体价值取向的个人主义,更需要集体力量的支撑、激荡和维系。”[5]“人们宁愿冒生命危险,放弃自己的爱,舍弃自己的自由,牺牲自己的思想,为的就是成为群体中的一员,与群体协调一致,并由此获得一种哪怕是想象的身份感。”[6]
从历时研究的角度来看, 民族文化认同是一种族群主体逐渐培养起来的意识,不同的历史事情,民族对于自己文化的传承手段和认同方式有所不同,马克思认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7]民族文化认同是对国家认同的基本要素,涵盖民族文化中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的丰富内容。
二、治理逻辑与过程
社会治理过程中既要强调治理主体的角色,也要关注治理客体的基本特征,如何把治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构建起来则是治理的基本目标之一。治理逻辑与治理过程相辅相成,二者在民族文化、社会发展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维度协同进行,治理逻辑强调民族文化的内在机理与发展趋势,治理过程则关注一套实际的、具体的话语权,引出一条“民族文化认同”主线,从新疆各民族间彼此文化认同的角度分析,文化认同对于推进新疆社会治理能力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影响。
(一)治理逻辑:是什么?
1.社会治理缘由
社会治理是一个强调主体多元化的行为过程,不只是对现有体制或机制的改革,而是趋向于善治。就目前来讲,治理有两方面的影响因素,一是正常的制度或政策存在实际问题;二是正常的制度或政策不存在问题,而是为了保证社会运行稳定,并趋向“善治”的目标发展。从传统意义的“统治”到“管理”,再到当今社会的“治理”,其思想和对象没有什么较大的变化,而是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集中体现在“人”的方面,也就是“以人为本”。
罗纳德·鲁丁指出“一旦一个国家的常态或规范性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那么这就表明人们普遍怀疑该国家处于非正常状态。只有人们的正常状态受到自己或其他人质疑时,人们才倾向于讨论该问题。战后德国人热衷于讨论德国的‘标准规范性’(Normalitat)就是一个典型例子。”[1]40-50这也说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潜在缘由是一致的,都是从“问题”开始,以“问题意识”来解决问题。民族文化属于一种长期形成的软实力,是各民族思想价值与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与社会问题紧密相关。结构性社会矛盾不能仅追责于体制或制度,民族文化的认同程度也是关键环节,新疆社会发展现处于转型期,既要通过内需来拉动,也要借助外援力量。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是长期目标,善治社会的实现要以“民族文化认同”为基础,找准思路,切中实际,把新疆多元文化的精神与价值共同扎根于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与交融中。
2.社会治理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内在关系
社会治理是多元要素的集合体,民族文化认同是社会治理的一个单元,强调社会治理,则要以民族文化认同基本步骤,因此,社会治理与民族文化认同属于整体和部分关系。新疆社会治理最大的实际是要尊重地方特色文化发展,进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沟通,社会治理当前的目标是要落实国家的战略方针,稳定新疆社会发展,从宏观上推进新疆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建设,包括科教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来治理社会,在更大程度上实现新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健康发展的局面。新疆的不同民族共同构成了新疆多元文化的主体,在当今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时代,政府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合法参与社会治理,其实质就是民族的相互融合与交流,彼此之间对文化差异性的认同,进而对制度的认同。各民族对不同文化的认同归结于对民族团结政策与制度的认同,是推进新疆社会治理的有力杠杆,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二)治理过程:怎么做?
1.实施“访惠聚”工程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始终是党和干部要践行的标准,建立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纽带关系才能保证执政“亲民、近民”思想的深入与贯彻。实施“访惠聚”工程是当今政府履行其行政职能的具体表现,机关事业单位及企业干部下基层活动,实现干群关系“零距离”目标。与内地其他省份的实际情况有所差异,新疆20万干部下基层也是新疆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创新的体现,通过交流与互动,让干部了解当地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逐渐培养各民族对自己文化的认同以及对于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对文化的认同则意味着对政策与制度的认同,对于政治制度的稳定性、社会秩序的稳定性和民族团结有显著作用。
2. 构建嵌入式社会结构
党中央第二次新疆座谈会指出“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有序扩大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到内地接受教育、就业、居住的规模,在共同生产和工作学习中,各族群众必将不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加强团结。”构建嵌入式社会结构是当前新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促进民族区域内不同民族之间交流的有效举措。嵌入式社会结构的构建要突出政府和公民应该怎么做的问题,从新疆现有的社会结构来看,当前社会结构基本属于嵌入式模式,真正需要“嵌入”的内容绝不仅仅体现在族别之间的社区居住结构方面,而是各民族之间思想的嵌入和各民族之间对于彼此文化的认同。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嵌入式社会结构要实现民族区域内的流动,也要实现跨区域之间的流动,少数民族要把自己传统优秀的文化与其他地区或民族的文化进行交流和沟通。新疆社会治理与嵌入式社会结构构建的核心在于民族文化认同,新疆多元文化符号的形成与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直接关系到民族团结意识的高低,也关系到新疆作为“一带一路”的核心主城区的功能建设,以“文化”引领新疆社会治理,处理好新疆与周边国家的往来关系,让民族文化认同成为一种必要的过程才颇具时代价值。
三、民族文化认同的途径
(一) 文化符号认同
文化符号是一种时代的象征,是民族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之一。新疆民族文化载体中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综合要素都是文化符号的集中体现,文化符号的认同要借助具体的实践途径,“访惠聚”工程的开展,新疆嵌入式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的构建以及新疆“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都要以“文化”为引领,切实通过民族文化的认同有效治理社会,新疆社会的稳定必须要从反恐维稳向文化引导为中心转变,以“标本兼治”为目标综合治理。
民族文化认同是推动新疆社会治理现代化与增强民族团结持续化核心动力。构建符合新疆实际的多元文化体系,要对新疆社会涌现出的杰出人物用不同语言刊载报道,增强民族自豪感;让各族群众感受改革带来的效益和成果,鼓励少数民族走出去,将新疆的优秀文化与内地接轨,实现新疆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自治区政府要合理优化社会组织和社会人才队伍,通过实践塑造各民族良好的形象;定期地举行多民族共同参与、携手合作的娱乐节目,促进多民族共同交流,增进情感互动;在社区举办周末广场舞表演和新疆民族歌舞,让不同的民族参与进来,通过交流与互动实现不同民族间文化的认同;民族文化认同更要把新疆的优秀民族文化融入内地发展,政府组织大中专毕业生到内地合适岗位就业,实现跨区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二)文化身份认同
民族文化认同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社会关系与社会情感是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基础。“民族是基于血缘谱系,在各文化族群间互动、融合中形成的,其发展取决于各种文化群体的文化共识倾向及其归属意识,或者说,能否从文化群体间抽取最具广泛意义的核心文化要素,并作为认同的核心,将是一个民族存续、发展的逻辑预设和先决条件。”[8]新疆历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共同维系新疆社会的稳定与繁荣,新疆社会治理需要各民族形成一种文化身份认同意识。政府履行其社会职能的过程中通过提供文化公共物品(民族公共政策)的前提下,不断优化其公共服务标准和质量,把新疆民族文化的概念充分考虑进去,让各主体民族通过民族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识来交流与沟通。民族团结和谐是民族与社会繁荣稳定的基础,民族之间存在一种时间和空间上的依恋感,这种感情维系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普遍接受民族文化的相互嵌入与互融。
结语
社会治理是基于社会公共问题的价值判断和具体操作过程,其基本逻辑来源于社会公共利益。民族地方社会治理的最大障碍就是如何突破传统的治理窘境和视角,架构一种新的治理机制,亦或如何树立新的社会治理理念,践行新的治理标准,最后达成一致的社会价值体系。多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不同于单一民族的地方,其治理理念、政策视角、治理过程、治理逻辑等都需要将当地的实情充分结合起来,统筹各领域内的相关要素,形成系统性的政策分析框架。仅仅从文件政策角度出发的社会治理,只能是“隔靴搔痒”。社会发展促进社会结构转型的同时,社会公众的思维模式也在转变。从历史的视角来看,文化认同则是当前乃至未来民族地方社会治理的核心内容,“双语”教育的推行以及“民族团结进步年”的开展,从文化引领的视角已经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1] 克里斯·洛伦兹,梁高燕.比较历史学理论框架的初步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9(7).
[2] 徐则平.试论民族文化认同的“软实力”价值[J].思想战线,2008(3):87-91.
[3] 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6.
[4] 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6-113.
[5] 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6-113.
[6] 弗洛姆.弗洛姆文集[M].冯川,等,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50.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47.
[8] 王沛,胡发稳.民族文化认同:内涵与结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11(1):101-107.
责任编辑:何玉付
NationalCultureIdentity:LogicalStartingPointofSocialGovernanceinXinjiang
QI Zhiwei
It is a long-term strategy for speeding up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Xinjiang to be fully identified with the national cultures in Xinjiang nationality area. In order to buil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community environment nationalities embedded in each other in Xinjiang, and to implement the work of "visiting the people, benefiting people's livelihood, and collecting public mind", the key is to take "culture identity" as the core, and allow the national groups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governance together and strengthen different national groups' identity with Xinjiang's multi-culture and the degree of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national cultures. We should promote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to be embedded in each other with cross-regional culture in law and integration of thoughts and cultures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nstead of the simple put-together in form and the gap fill-in in content. The stronger the cultural identity is, the deeper the national relationship embedded, otherwise, the shallower embedded. The embedded social governance logic lies in steadily realizing the equal interaction and overall absorption in space-time and social status i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and eliminating the "sense of layer" in the field of consciousness.
ethnic culture; identity of subject; control logic
2017-04-15
本文系新疆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疆多民族地区社会危机治理范式研究”(编号:2015CGL099;主持人:祁志伟)研究成果。
祁志伟(1987—),男,新疆乌鲁木齐人,讲师,研究方向:地方治理与民族政策。
G03
:A
:1671-8275(2017)05-0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