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弹幕语言的生成
2017-03-09付勤云
付勤云
(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浅析弹幕语言的生成
付勤云
(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弹幕语言是一种依托于弹幕播放技术而产生的,仅通行于弹幕视频网站,或虽在其他网络环境中使用,但在弹幕视频网站中具有特殊含义或起源、流行于弹幕视频网站的新媒体语言。弹幕语言主要通过五种方式生成:据“弹幕视频”这一新型视频形式产生有关的“新言新语”,源自日语的“空耳”,源自ACG等视频作品的“典故”,基于“娱乐化”心态的意义重构,基于“经济性原则”的“简省”。隐喻和转喻作为人类基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贯彻于弹幕语言的生成之中,是弹幕语言生成的认知机制。
弹幕语言;生成;认知
引言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视频形式逐渐走向多样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新型视频形式——弹幕视频。所谓弹幕视频,是一种能够将观众发表的评论以字幕的形式即时呈现在屏幕上的新型视频形式,其中以字幕形式呈现在屏幕上的评论又被称之为“弹幕”。弹幕视频这种“即时评论,即时呈现”的特点,使它具有极强的“交互性”,广为观众追捧,并引起了国内学术届对这一现象的关注。目前,国内对“弹幕以及弹幕视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学、传播学、社会学等方面,语言学角度的分析则甚少。弹幕作为观众发表的评论,究其本质是一种语言。因此,本文拟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对弹幕语言进行界定、并浅析弹幕语言生成方式以及弹幕语言生成的认知机制。
一、弹幕语言的界定
对弹幕语言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对“弹幕语言”具有明确界定的基础上。然而,目前学术界对此并未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肖潇以为“弹幕语言是基于弹幕视频产生的一种新媒体语言”[1],那么,所有以字幕形式出现在屏幕上的评论是否都可以称之为“弹幕语言”?本文以为,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必须将出现在屏幕上的常规性表述和其他网络语言与弹幕语言区别开来。那么“弹幕语言”究竟为何?要明确弹幕语言的界定,就必须追溯至弹幕语言产生之初所依托的“弹幕视频网站”这一媒介,并围绕着其在弹幕视频网站中的使用情况来进行。我们以为,只有满足以下任一条件,才可称之为弹幕语言。
(一)仅在弹幕视频网站*主要指我国三大弹幕视频网站:ACFUN、BILIBILI、TUCAO。上使用
如:“清屏”(一次性清除已有视频的所有弹幕)、UP主(视频的分享者)、多P(一次投稿的多个视频)、见封滚(看见封面滚过来)。
(二)虽在其他语言环境中使用,但在弹幕视频网站中具有特殊含义
如:挂挡(弹幕视频网站原有视频因种种原因如今已无法观看)、补丁(在真正想投稿的视频内容之前加上一长段其他视频内容,补丁指多余的一长段视频)等。
(三)虽在其他语言环境下使用,但源起于或流行于弹幕视频网站
如:请收下我的膝盖骨;我选择死亡;×××我要给你生猴子;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色;国家欠我一个××等。
综上,我们可以对“弹幕语言”下一个定义,所谓弹幕语言是一种依托于弹幕播放技术而产生的,仅通行于弹幕视频网站,或虽在其他网络环境中使用,但在弹幕视频网站中具有特殊含义或起源、流行于弹幕视频网站的新媒体语言。
二、弹幕语言的生成
弹幕语言是如何生成的呢?它的生成与哪些要素密切相关?又体现了怎样的认知机制?这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
(一)弹幕语言的生成方式
弹幕语言的生成离不开弹幕视频这一新型视频形式、特点以及核心受众[2]自身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因此,本文以为弹幕语言主要是通过以下五种方式生成的。
1.据“弹幕视频”这一新型视频形式产生有关的“新言新语”
新事物产生之初,为了沟通、交际的便利,往往会随之产生一系列“新言新语”,弹幕及弹幕视频的产生亦然。如弹幕、清屏、挂档、UP主、头像神同步(UP主头像和上传视频一致)等。它们往往与弹幕视频网站的运行、系统的操作、以及用户的观看和使用有关,主要是基于交际原则的新创,这种新创同网络语言一样,多为创新性表达。
2.源自日语的“空耳”
所谓“空耳”究其本质是语言的谐音化,是把一种语言的词汇谐音成另一种语言的现象,谐音也是汉语中借用外来词汇的常用手段之一。弹幕视频网站核心受众多为日本ACG文化的爱好者,他们在日语的耳濡目染中创造了一部分谐音词。弹幕语言中最典型的是“阿姨洗铁路”(日语“我爱你”愛してる的谐音),还有“鱼,好大的鱼,虎纹鲨鱼”(日文歌曲《this game》中一句歌词“WE ARE MAVERICK,救済”的谐音)等。但是弹幕语言里的谐音并非为外来词汇的借用,所用汉字的意义也与原意相差甚远,多为达到一语双关的恶搞效果。
3.源自ACG等视频作品的“典故”
受弹幕视频网站核心受众自身爱好、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的影响,这些“典故”多来自日本ACG作品。如:“给力”(日本动画片《西游记:旅程的终点》的台词配音,不给力啊!老湿)、“11区”(日本动画片《叛逆的鲁鲁修》系列中,未来日本被划分给某个联盟,日本为该联盟的11区)等;也有一部分在弹幕语境中具有独特意义,具有族群标记的作用,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橙色。”(指特别的应援)若不知其典故,而仅据字面意思误用,往往会遭致弹幕族*主要指弹幕视频网站的核心受众。的攻击。以变体“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红色”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就是典型的不知“典故”的误用。这些“典故”也有一部分来自经典影视和自制视频。如“便当已热”(指角色即将死亡,源自国内经典电影《喜剧之王》)、“穿山甲到底说了什么?”(意为这个人到底说了什么?出自《暴走大事件》)
这类“典故”之所以能成为“弹幕语言”,一方面是由于弹幕视频受众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是基于从众心理的高密度重复发言。
4.基于“娱乐化”心态的意义重构
根据谢梅等“弹幕视频用户并不在乎自己的观点是否能够带来实际的利益或起到了劝服作用,用户看中的只是自己发布的弹幕能够在视频上出现,并与其它人的弹幕构成满屏滚动的‘壮观图景’,这出于一种‘纯粹的玩乐’目的。”[3]出于这种“娱乐化”心态,一方面弹幕视频的核心受众自制出一系列“吐槽”“恶搞”的视频,营造出群体狂欢的效果;另一方面在评论中使用创新性表达方式,享受被“追捧”“摹仿”的自我满足感。无论是哪种行为,都不可避免地导致日常语言意义的重构。如“灵魂歌手”(唱歌太难听到一定级别的人)、“牛顿已死”(在视频某个场景中,重力定律已失效)、“朱军画质”(画质不清晰)等。
5.基于“经济性原则”的“简省”
“经济性原则”是言语交际的普遍原则,主要表现为:在确保语言交际功能的前提下,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倾向于使用最少的语符。弹幕视频以极强的“互动性”而为用户所称道,然而这种互动性的实现是建立在弹幕“即时呈现”的基础上的,一旦弹幕所针对的内容与当前视频播放的内容不相匹配,就会导致互动失败。因此,出于“经济性原则”的影响,弹幕语言通常采取“简省”的表达方式。如BGM(英语Background Music的缩略)、人干事(这是人干的事吗?)、丧病(丧心病狂)等。
(二)弹幕语言生成的认知机制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也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结果,语言运用和理解的过程也是认知处理的过程。[4]弹幕语言的生成同样是认知的结果,而隐喻和转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弹幕语言生成是隐喻和转喻的结果。
1.弹幕语言中的隐喻认知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是我们用来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推理的主要机制。隐喻由两个域构成,一个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一个结构相对模糊的目标域。隐喻是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让我们通过始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这种映射是以“相似性”为基础的。
源自日语的“空耳”正是“语音隐喻”的表现。所谓“语音隐喻”是基于“语音相似性”的跨域映射。前文中我们已讨论过,所谓“空耳”究其本质是语言的谐音化。谐音是以语音相近为基础的,由于语音相近,我们可以建立起两种语言的联系,并理解“空耳”的意思。同样以“阿姨洗铁路”为例,“阿姨洗铁路”可视为“喻体”,跨域喻说本体“我爱你”,而这种跨域喻说之所以能得以实现,完全建立在“阿姨洗铁路”的发音与日语“愛してる(我爱你)”相似的基础上。
此外,弹幕语言中还有许多隐喻性表达。如“空降”,原为军事用语,在弹幕中常指将进度条直接拖到正片开始的时间点的行为,是军事域到弹幕域的跨域映射,这一映射正是建立在“突然而至”这一相似性特点基础之上的。此外,“空降”的一系列衍生表达“空难现场”(未能成功到达视频正片)、“指挥部”(提供视频正片时间点的用户)、“空降坐标”(视频正片的时间点)等都是“隐喻”的结果。诸如此类在弹幕语言中还有很多,如野“生字幕君”(利用弹幕自发为视频做字幕的观众)、“补丁”“送人头”(视频中容易被杀死的角色送上门给对方杀)等。
2.弹幕语言中的转喻认知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和隐喻一样本质是认知的,转喻也涉及语域映射的问题,但转喻的映射是发生在单一的认知域中,不涉及跨域映射。这种映射也不是随机的,而是以建立在我们身体经验之上的邻近性为基础。对转喻的理解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凸显”,“Langacker认为转喻是由相对凸显的原则提供理据,高度凸显的实体作为认知的参照点唤起邻近的不那么凸显的实体。”[5]
“基于经济性”原则的“简省”正是“部分代整体的转喻”,简省是通过相对简短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原语言形式的意义,一般情况下,简短的语言形式是对原语言形式“凸显”要素的提取。如“人干事”是“这是人干的事吗”的简省,提取了关键性的实词,因为相对虚词而言“实词”语义更明确具有相对“凸显”的特点;“见封滚””是“看见封面滚过来”的简省,保留的也是在原语句中具有凸显性语义的语素。
此外,弹幕中还有很多转喻性表达。如“清屏”,以屏幕转喻屏幕上的弹幕;“11区”,以未来日本在某联盟中所属区域转喻“日本”;“我不要看繁星”,以片尾曲第一个词汇“繁星”转喻“结尾”等等。
3.弹幕语言中“隐喻”和“转喻”的复合认知
弹幕语言中很多表述不仅仅是“隐喻”和“转喻”单一认知的结果,而是“转喻”和“隐喻”共同作用的结果,还有的是“隐喻”和“转喻”多次作用的结果。以“弹幕”为例:“弹幕”一词现在指“以字幕形式呈现在屏幕上的评论”。追溯其源起,它原是军事用语,意指使用密集火力对某一区域进行攻击。因为众炮弹“射速高、火力密度大”一旦发射便如同在火力控制区内编织了一层致命的弹幕。而后被引入射击类游戏,当密集的子弹飞行在屏幕上,效果如同众炮弹发射,因此密集的子弹飞行在屏幕上又称“弹幕”。这是军事域到游戏域映射的结果。而在弹幕视频网站中,当大量的评论从视频界面飘过,就像密集飞行的子弹。所以,“大量的评论同时出现”称之为弹幕,这是游戏域到弹幕视频域的又一次映射。随着词义发展,弹幕的常用义多指单条评论,这又是整体指代部分的转喻。由此可知,“弹幕”一词的意义演变至今,经历了两次隐喻,一次转喻的复杂过程。此外,在另一常用表述中,“牛顿已死”也是“隐喻”和“转喻”共同作用的结果。牛顿已死,在弹幕视频中常指“重力定律失效”,这里首先隐含了一个转喻,即以“发现人(牛顿)”转指“发现的定律(重力定律)”,因此“牛顿已死”即指“重力定律已死”。以“重力定律已死”表示“重力定律失效”又暗含着“效用是生命”的隐喻。
三、结语
综上,弹幕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多媒体语言,自成话语体系,并在网络环境中广为传播,但其独特性尚未引起语言学界足够的认识。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对弹幕语言进行了界定,并对弹幕语言的生成方式以及生成的认知机制予以归纳、分析和总结。笔者所阅有限,行文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若本文还有一二可取之处,不过在于引起了语言学术届对“弹幕语言”的重视和深入研究而已。
[1] 肖潇.弹幕语言的语用特征、现状和社会文化动因[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2] 郭磊.我国弹幕视频网受众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5.
[3] 谢梅,何炬,冯宇乐.大众传播游戏理论视角下的弹幕视频研究[J].新闻届,2014(2).
[4]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7.
[5] 张辉,卢卫中.认知转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14.
责任编辑:之 者
2017-05-27
付勤云(1993—),女,湖南邵阳人,汉语言文字学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文字学。
H109.4
:A
:1671-8275(2017)05-009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