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研究述评

2017-03-09李翊君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维度问卷大学

李翊君

(山西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山西 临汾 041000)

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研究述评

李翊君

(山西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山西 临汾 041000)

大学阶段是从学校生活到社会生活的一个过渡阶段,也是自我同一性建立的关键时期。大学阶段的开始会有学校适应的问题出现,能否很好解决学校适应关系着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质量甚至是以后的生活。学校适应是一个结构复杂、层次多样的概念,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以往研究包含概念、测量工具及其结构构成,回顾以往研究,以期对大学生的发展有指导意义。

大学生;学校适应;研究述评

大学生活的开始意味着学生离开了原生家庭,开始逐步走向社会,独立承担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所应担当的责任。此时,大学生面临的是陌生的生存环境、陌生的人际关系、陌生的工作任务和孤立无援的自己。当大学生离开了家庭的保护,步入了向社会迈进的过渡期——大学校园时,新奇感与无助感并存,这是人生当中的一个崭新阶段,也是学生步入复杂社会的开端。如何帮助大学生度过这样一个逐步适应眼前生活状态的过程,并在这一关键时期建立自我同一性,为未来生活打下基础,是非常值得关心。因此,从学校适应的界定、维度、测量和相关研究成果出发,对此问题进行梳理,以期今后帮助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 学校适应的界定

学校适应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学者大多从“适应”的生物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进行阐释,并加以“学校”条件的约束,从而形成层次不同、结构不同的学校适应概念。[1]在以往的研究当中,为了使研究具有可操作性,学者一般从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表现过程、是否适应了学校生活的结果状态和能否有效运用技能与方式解决校园生活问题的角度进行阐释。[2]例如Birch对于学校适应的界定便是从过程出发,强调的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3]陈君在其论文中提到学校适应是学生和学校环境、学校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强调的是学生在学校的学业、人际、人格和价值观形成的结果;[4]刘万伦则认为学校适应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交往技能和调节技巧等,强调的是技能技巧;[5]这些全是从一个角度来对学校适应进行界定,还有一些理论是综合观点,例如Ladd认为学校适应就是在学校背景下愉快地参与学校活动并获得学业成功的状况,这样既强调了学生生活的表现、情感体验,也注重学生学到的技能方法保证取得好的适应结果。[6]经过近几年的研究,不同的研究者又有了一些新的界定:潘朝霞在她的研究中就指出学校适应是指学生运用自身调节系统做出一系列反应,使自己的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更加符合现在学校的环境并且有利于自身以后的发展状况,从而达到一种自身与环境和谐、平衡的状态,更加突出了适应的概念,强调自身的能力;[7]侯静在编制相关问卷时对其进行的界定是:大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可以完成教育目的,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掌握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且可以愉快度过大学生活,这一界定从学生自己自身的特点与感受出发,突出了身心状态;[8]方晓义也曾指出学校适应是指学生的心理状态在遇到任何陌生的环境中都能客观地认识外在条件和自身能力,并从行动上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积极的调整,这突出表现的是从学生认知角度出发来对学校适应进行内在的挖掘;[9]邱玉在她的论文中综合了前人研究,给出了相对完整的概念:学校生活适应就是在所处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学生通过自身的调整达到的一种平衡状态。当学生所处环境发生改变时,总需要一定时间的身心调整,从而学会各种生活技能,以便完成教育目的和学业。[10]这就从外在表现和内在认知的角度全面解释了学校适应的问题,为以后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了研究依据。

二、学校适应的测量工具及其构成

由于对学校适应内涵的界定不同,因而研究者对其测量时,也有了不同维度的测量工具。查询以往文献中发现,在研究学生学校适应领域中,不仅有大学生的学校适应,也有中学生的学校适应问题。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巨变,不仅仅是学习方面需要适应,并且在生活中各个方面都与过去有所不同,人际交往也随之复杂,所以这里主要介绍大学生学校适应的测量工具及其构成。

目前有关学校适应问题的测量工具大多还是问卷,其中国外的研究中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大学适应量表(CAS),此问卷针对的是学生在陌生的学校环境中产生的各种不良情绪和不良行为等,包含焦虑、抑郁、自杀倾向、物质滥用、学业等方面的问题,其维度划分多指向负面影响,因此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中未见其应用;第二种是大学生学校适应问卷(SACQ),针对的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主要面临的问题,包含学业、社会、情感、学校认同感在内的四个维度,比较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国外应用较多。[11]

为了适应中国大学生学校适应的本土化研究,国内目前也出现了很多自编的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包含的指标各有异同,但大都大同小异,只在个别维度上有加有减。例如:陈君编制的《大学新生学校适应自评量表》当中包含四个维度,分别是对陌生的生活环境、新领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复杂多变的人际交往和情绪调整与释放等方面的适应问题[4]。目前国内应用相对较多的大学生适应量表是方晓义主持编制的《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包括学习、人际、择业、校园、情绪、自我等方面的适应性问题和满意度7个维度的内容,紧紧围绕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心理调适进行测量,测量内容相对完整[9]。还有一份适用范围较广泛的是卢谢峰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同样包括7个维度的内容,大多数与方晓义编制的量表有重合的地方,面向的是校园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不同的是此份问卷对角色的适应性问题和因不适引发的身心症状表现。[12]

现在许多学者还有其他自编问卷:阳红修订的《大学生适应性问卷》中着重强调的是包括专业适应性问题在内的四个维度,其中还将学业与专业的适应做了严格的区分,由于刚步入大学生活,学生首先面对的是自己所选择的专业,甚至是被调剂过的专业,因此对于专业的陌生感和认同感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适应性问题,将专业适应单独列入学校适应是十分必要的。[13]侯玉婷修订的《学新生学校适应自评量表》中包含四个维度,[14]与陈君编制的《大学新生学校适应自评量表》[4]中内容不谋而合;曾晓强自编的《大学生学校适应问卷》同样也是划分了四个维度,其重点提出了学习动力与学习压力适应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依据是由于大学生的主要活动还是学习活动,并且基于大学生学习的各种研究诸如学业拖延、学习责任心和学习投入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在学习方面的适应问题方面较为看重;[15]邹小勤自编的《大学生学校适应问卷》则选取了就业自信在内的5个维度,强调学校适应对今后生活的影响;[16]侯静编制的《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则在人际关系方面较为关注,将学生要在校园生活中所要处理的人际问题一一罗列:师生关系、同学关系、集体关系等,其余还包括自主性在内共7方面的内容[8],此问卷的关注点紧紧围绕的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外在表现,这样的划分虽然便于测量,但对于学校适应的问题研究还不够深刻,不能为解决学生的适应性问题提供相应的帮助。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问卷,由此可见大学生的适应问题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继续对其进行研究非常有必要。

纵观上述大学生学校适应的指标,可以发现学习、人际、环境和自我调适等方面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尤其在学习方面的研究更为深刻。因此有学者针对在学校适应中影响较大的学习适应上做了许多研究。例如徐小军对学习适应的问卷编制进行了专门的维度检验,最终确定了学习动力与学习行为下的包括九个因子的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理论结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问卷》(ULIQ),对学校适应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然而其他维度在不同的量表中则有不同的表述或者不存在,比如人际交往会有同伴关系适应、师生关系适应等不同表述;就业自信则在其他量表中未曾出现。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学校适应的测量复杂多样,并没有统一的标准。[17]

三、学校适应的研究趋势

(一)由单一到复杂

纵观历年文献,可以看到关于大学生学校适应的问题几乎是从同一个角度出发来研究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现状,包含了描述性统计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与此角度相同,研究者通过被试的不同来拓展其应用范围:从汉族到少数民族、从普通人群到残障人群。之后是相关研究占主流地位,诸如与社会支持、自我概念、心理韧性、父母依恋、应对类型、心理健康、心理分离、关键事件归因等等。而现在研究者更加注重丰富大学生学校适应及其影响机制的研究,大量的中介、调节的出现,还有方程结构模型的丰富。比如:张长城的体育资本与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研究,不仅实现了跨学科领域的融合,还丰富了理论视角。[18]在当前研究中,研究者也不仅仅将眼光局限在学校适应本身,而是将其背景扩大,与校园联系最为密切的社团活动、学校活动、学校压力、校园暴力等等结合起来进行相应的研究,扩大其生态效度,使此问题更加具体。

(二)影响因素由外部转向内部

先前的研究大多是对外部因素的探讨,即外部环境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包括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环境以及社会支持、时间管理、学校活动、校园压力、朋辈影响等;现在我们则可以看到内部因素的影响,即个人特质这一方面,比如自我概念、心理韧性、认知灵活性以及人格特质等。当然我们不仅有研究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因素研究,还有与学校适应做中介来解释影响机制。比如:大学生人格特征、时间管理倾向和学校适应的关系等。[19]

(三)学校适应由入学适应转向大学整个阶段的适应问题

关于学校适应问题,研究者已从横断研究入手研究其现状与特点,现又追踪大学四年学校适应的变化过程。根据学者不同的学校适应的界定,可以发现很多适应问题并不是一触即发的,而是由相应的过程演变:刚入学最不适应的问题会立即显现,随着大学生逐步适应、解决这些适应问题时,别的问题和压力会因为时间的加深和面临的任务不同随之而来。比如学校适应中的一个维度就业自信,因为大学生在一、二年级时主要面临的是学业压力,在三、四年级时会面临就业压力和考研选择,就业自信在这不同时间段的差异就比较显著。例如:邹小勤博士研究了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四个阶段:蜜月期、震惊期、调适期和掌控期[16]。她指出并不是所有人都完整地经历这四个阶段,有的也许只经历其中一部分。这种研究为开展学校适应活动有指导意义。

四、指导意义和展望

(一)现实指导意义

通过对大学生学校适应问题的研究,可以指导帮助遇到了相应问题的学生。在学习方面,应加强新生对本专业的理解与认同,通过师生交流和学生之间交流来确立大学生的学习目标,帮助大学生完成从被动、被鞭策和被监督的学习状态到自主自愿去接受学习的转变,其中明确学习目标、改变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策略是较为主要的内容;在生活方面,应该加强对新生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学会独立自主生活、学会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会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为并勇于为之负责;在心理方面,应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知识培养与情绪控制,保持其平衡、稳定地发展,并且在大学四年关键期努力引导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建立,为今后的生活打下基础。不仅如此,这不是一次性的工作,还要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开展伴随大学生四年大学生活的指导和训练。

(二)展望

首先,由于影响学校适应的因素过多,可以在以后的研究中实现根据被试的背景变量编码,可能会提高信效度。

其次,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化,社会活动、网络平台、交友圈的扩大等一系列因素也成为影响大学生学校适应的重要因素,而且这些因素不具有稳定性和可操作性,那么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来引导学生学会去适应也是将来要考虑的,并且随着大学活动的日益丰富,在学习适应和活动适应中如何做到平衡或者取舍,不单是学生自己的抉择,也需要导师和专门人员的辅导。

最后,虽然有的问卷涉及到了专业适应的问题,但并不广泛。大学新生面临的学习适应不仅是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上的改变,最重要的是专业性变强对他们的要求。而课程虽有必修和辅修,不等同于主课和副课,如何平衡各种课程,适应各种考试也是一大问题。

[1] 谢亮亮.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核心自我评价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2012:8-9.

[2] 李辉,朱丽芬,李梅.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研究综述[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2):125-127.

[3] Birch,S.H.,&Ladd,G.W.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and Children’s Early School Adjustment [J].Journal ofSchool Psychology,1997(35):61-79.

[4] 陈君.大学新生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问题探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69-72.

[5] 刘万伦.中小学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发展特点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2).

[6] Ladd,G.W.Having Friends,Keeping Friends,MakingFriends,and Being Liked by Peers in the Classroom: Predic-tors of Children’s Early School Adjustment[J].Child Development,1990(4):1081-1100.

[7] 潘朝霞.大学生心理分离与学校适应:父母教养方式的调节作用[D].开封:河南大学,2009:160-163.

[8] 侯静.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的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8).

[9] 房超,方晓义,李辉,等.大学生应对类型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心理卫生评估,2009(3):204-208.

[10] 邱玉.大学生人格特征、时间管理倾向和学校适应的关系[J].法大研究生,2014(1).

[11] 吴剑.影响大学生适应的心理冲突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3-5.

[12] 卢谢峰.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13-57.

[13] 阳红.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压力生活事件、自我差异、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方式和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27-33.

[14] 侯玉婷.朋辈心理互助对大学新生学校适应和人际关系的影响的干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16-21.

[15]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重庆:西南大学,2009:33-41.

[16] 邹小勤.我国大学生学校适应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3:78-210.

[17] 徐小军.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结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17-27.

[18] 张长城,袁静.体育资本与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研究[J].嘉应学院学报,2015(8).

[19] 陈挺. 大学生人格特征、时间管理倾向和学校适应的关系[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9-11.

责任编辑:仲耀黎

ResearchReviewonCollegestudents'SchoolAdaptation

LI Yijun

University life is a transition stage from school to social life. And it is also a crucial period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self-identity. At the beginning of university life there might be some problems of school adaptation, and whether the problem can be well solved relates to the four years' study, their life quality and even later life. Scholl adaptation is a construction-complicated and level-various concep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ast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school adaptation including concept, measuring tool and its structure composition in order to have some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 school adaptation; research review

2017-04-21

李翊君(1992—),女,山西晋城人,心理学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B844.3

:A

:1671-8275(2017)05-0048-04

猜你喜欢

维度问卷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大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