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正式社会支持:问题与对策

2017-03-09居学明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资助困难家庭

居学明

(扬州大学 学工部(处),江苏 扬州 225009)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正式社会支持:问题与对策

居学明

(扬州大学 学工部(处),江苏 扬州 225009)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正式社会支持已成为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助工作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前,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正式社会支持存在支持主体缺乏连续性、沟通渠道缺乏畅通性、支持形式缺乏多样性、工作机构缺乏明确性等问题。高校应该通过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机构专门化、手段专业化等途径推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正式社会支持工作的良性发展。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正式社会支持;问题;对策

社会支持是指一定的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1]分为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两种形式。本文所论及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正式社会支持主要是指除各级政府、高校等官方机构之外的各类社会组织或个人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的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支持,具有显著的民间色彩。

从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非正式社会支持是对正式支持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补充。在国外,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非正式支持在增加学校收入、助力学生成长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正式社会支持起步较晚,来自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的资助金额占高校学生资助总额的比例也很低,据有关统计,2012 、2013年全国高校学生资助经费中,社会资助部分仅分别占 3.23%、3.18%。[2]因此,在我国大学生培养方式从“免费制”完全过渡到“收费制”的时代背景下,探讨如何有效发挥非正式社会支持在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中的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正式社会支持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支持主体缺乏连续性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非正式社会支持是建立在支持主体自愿基础上的一种资助形式,由于缺乏必要的约束,社会组织和个人根据情况可以随时取消支持,资金保障通常不够稳定和持久。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正式支持的主体是作为校友的企业家,他们可能因为自己的大学同学在某个学院工作,出于个人感情因素,于是面向该学院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资助项目。随着同学工作岗位的变化,这类资助项目通常就会随之结束,缺乏稳定性。另外,还有部分企业在高校设立助学项目的目的是吸引毕业生到企业工作,他们一般会在和企业用人需求相近的专业设立助学项目,但是随着企业的停产或搬迁等原因,设立的助学项目也会随之取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支持缺乏持续性。因此,正如中国企业缺乏“百年老店”一样,相当一部分社会组织和个人在高校设立的社会资助项目都是持续时间不长的短期项目,长则三五年,短则一两年,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2.沟通渠道缺乏畅通性

当前,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正式社会支持的主体(社会组织和个人)与支持对象(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桥梁。一般情况下,在颁发助学金的时候受资助学生才会和资助者见面,有时候会通过座谈会等形式进行短暂的交流,双方之间的交流往往不够充分,形式也比较单一。平时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受助学生在遇到困惑时一般不会主动寻求资助者的帮助。同样,资助者也基本上很少直接和受助学生联系,主动了解和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因此,资助者与受助学生之间沟通和联系的渠道不太畅通。毋庸置疑,这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资助工作的效果。

3.支持形式缺乏多样性

目前,我国非正式社会支持在形式上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非正式社会支持方式以物质类资助为主。很多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助学方式上通常选择以现金方式为主,热衷于选择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大张旗鼓地给受助学生发放助学金,在此过程中,往往伤害了受助学生的自尊心,也忽视了学生有保护隐私的需要。因此,往往会出现学生以各种理由请假不参加资助仪式的情况。 二是勤工助学制度的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受助学生都有受尊重的需要,所以,资助企业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往往受到学生的欢迎。可是,因提供的岗位较少、岗位技术含量不高、工资水平较低以及学生参加工作时间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勤工助学制度的实施效果。三是在帮助受助学生提高生存能力上办法不多。认为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贫困问题,“心理贫困”和“能力贫困”等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4.工作机构缺乏明确性

部分高校没有明确统筹管理各类社会资助项目的工作机构,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正式社会支持工作处于多头管理的状态。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开展学生资助工作时,对接对象往往是比较多样的,比如,在单个专业的学生中设立助学金,就和相关学院联系;涉及多个专业学生的,由学工处牵头负责;资助研究生的项目,则归口研究生院负责。如果除了学生助学金之外,还有捐赠项目的,则需要校友会、教育发展基金会等部门协调,在实际操作中,各部门(学院)各自为政的现象依然十分普遍。同时,设立的助学金有的冠名学校的名字,有的冠名学院的名称,有的还放入设立资助项目的社会组织或个人的名称,五花八门,缺乏统一规范。需要高校成立校级牵头部门,进一步理顺社会资助项目的管理权限。

二、构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正式社会支持体系的路径选择

1.着力构建多元化的支持主体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任何一个主体都不可能单独完成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的任务,而且不同主体之间本身就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支持时,多元的主体应该在高校的统筹安排下分工协作、紧密配合。首先要吸引更多的社会组织或个人来支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要让更多的慈善机构、社会团体、NGO、企事业单位、俱乐部等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正式支持体系的参与主体。要特别关注为数众多的民营企业所蕴含的丰富资源,充分利用他们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渴求之心,动员他们到高校开展各种形式的资助活动。通过开展资助活动,学生对企业的认可度会逐步提高,再辅之以假期实习、试就业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发展前景,从而吸引更多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到企业建功立业。其次,主打情感牌,吸引更多的校友成功人士捐资助学、回报母校。校友与高校之间的感情是天然而深厚的,很多校友也有回报母校的强烈愿望。因此,高校要分区域、分行业建立校友会,定期开展联谊活动,邀请校友回母校参观考察,通过增加互动来密切相互之间的感情,充分挖掘广大校友中蕴含的资助资源。据统计,在2015年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 20 强中,最少的是1.11亿,最多的达到20.17亿,这应该给各高校以有益的启发。[3]

2.尽力形成多样化的支持方式

要积极拓展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正式社会支持的方式,不断优化非正式社会支持的效果。一是逐步实现从“资金式”资助到“能力式”资助模式的转变。社会组织和个人直接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助学金,看似缓解了学生的经济困难,效果也很直接。但是,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资金都是有限的,很难完全满足学生在经济方面的所有要求,而且,如果长期得到这种无偿资助往往会助长学生形成一种“等靠要”依赖思想。所以,只有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高以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择业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素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才是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的最佳办法。对于高校来说,要依托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开展团体训练和个案咨询,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增强心理素质,为学生的学习成才打下基础。对于非正式支持组织来说,可以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相应的设备或场所,对其进行综合素质和相关技能的培训,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逐步实现经济上的自立。二是逐步实现从“无偿式”资助到“回报式”资助模式的转变。高校要积极和资助企业对接,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或周末时间,结合专业所长到企业开展顶岗实习或试就业培训,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实现资助单位和高校学生的共赢。三是探索捆绑式就业模式。企业与学生签订协议,企业资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生活和学习费用,作为回报,受助学生在毕业后到该单位工作一定年限。

3.全力打造专门化的工作机构

构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正式社会支持体系涉及对外联系拓展资助资源、签订资助协议明确学校和资助者的权利和义务、资助项目的实施、效果的评估等多个环节,都有着严格而规范的程序和要求。另外,非正式社会支持包括经济支持、情感支持、社会交往、信息支持等内容,要求必须有配备专业人员的专业机构来协调解决多方面的关系。因此,高校应当设立诸如教育发展基金会这类专门的关于非正式社会支持的管理机构,来统筹管理各类社会资助,着力改变高校职能部门、学院和教师个人多方联系、各自为政的现状。

4.努力探索专业化的工作手段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正式社会支持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如果手段单一、方法不当,受助学生会出现一些负性反应,使资助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来看,高校当务之急是应该在教育发展基金会等专门机构中配备社会工作类专业人员,切实提高非正式社会支持工作的实效性。首先,社会工作者要运用专业知识扮演协调者的角色,来协调各种支持主体和支持形式之间的关系,形成解决学生经济困难问题的合力。其次,社会工作者要增强保密观念,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过程中,要尊重他们的隐私,为他们保守秘密。社会工作者还要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助人自助观念,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问题的解决确实需要来自外界的帮助,但是自身的努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还有赖于学生。再次,社会工作者还要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等专业方法来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1] 陈成文.社会弱者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197.

[2] 曾少英.刍议如何推动当前高校学生社会资助的发展[J].高教学刊,2015(12).

[3] 陈岳堂,李未.我国地方高校社会捐赠问题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

责任编辑:雁 柱

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ofInformalSocialSupporttoStudentsfromPoorFamilie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JU Xueming

Informal social support to students from poor families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in students funding system and is playing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At present, 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in the informal social support to students from poor families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lack of continuity in support subject, lack of smooth communicational channel, lack of diversity in support forms, lack of definition in working institutions, et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try to promote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informal social support work to students from poor families by means of diversified subjects and modes, specialized institutions and professionalized methods, etc.

students from poor famil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formal social support;problem;countermeasure

2017-07-15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正式社会支持体系研究”(编号:2013SJB880089)、江苏省学生资助专项课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正式社会支持体系研究”(编号:2014JSAIDC15)与2013年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一般课题“教育公平视域下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研究”(编号:LX2013Y241)阶段性研究成果。

居学明(1975—),男,江苏扬州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G646

:A

:1671-8275(2017)05-0028-03

猜你喜欢

资助困难家庭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家庭“煮”夫
选择困难症
恋练有词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