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服务黑龙江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措施与建议
2017-03-09丁岚峰左岫仙
丁岚峰,左岫仙
(1.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2.黑龙江民族研究所,哈尔滨 150001)
职业教育服务黑龙江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措施与建议
丁岚峰1,左岫仙2
(1.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2.黑龙江民族研究所,哈尔滨 150001)
黑龙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存在着结构性和因灾、因病、因愚等致贫原因,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深。职业教育服务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发挥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专业群对扶贫脱贫的潜力与优势,进一步落实贯彻精准扶贫制度、完善精准扶贫办学目标、落实精准扶贫招生政策、强化精准扶贫培训等措施。积极构建职业学院技术扶贫脱贫牵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政府统筹、当地经济和市场情况“三位一体”的民族地区扶贫脱贫管理体制。实施财政资金支持的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培训和产业化专项资金扶持项目,是职业教育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最重要的扶贫攻坚任务。
职业教育;黑龙江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措施与建议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近138万,民族成份多达55个。其中满、蒙古、朝鲜、鄂伦春等10个世居少数民族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68.5%。目前,黑龙江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结构性和因灾、因病、因愚等致贫原因,其共性特征主要为农业经济结构单一、生产方式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深。多年来黑龙江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其生活区位习俗、区域技术和人力资源外流等影响,无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导致黑龙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呈现出“富饶贫困”现象。要依靠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职业教育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优势,“扶贫先扶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指出的“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扶贫攻坚任务之一,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提升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脱贫致富能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1 黑龙江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职业教育扶贫脱贫的潜力优势
1.1 黑龙江民族地区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黑龙江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比较薄弱。据2016年7月课题组调查统计,全省有125000余名少数民族学生分布在省内各类中小学校学习。以蒙古族和朝鲜族命名的中小学校共有74所,以民族中学命名的有2所。其中,蒙古族中小学有26所,在校生5810人(含职业中学在校生630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朝鲜族中小学有48所,在校生6925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东部地区。近5年平均每年约有1万多名少数民族学生报考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总体来看,黑龙江省内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基础薄弱,学校数量较少,民族地区几乎没有设置。目前,全省独立设置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有41所,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有5所。在这46所高等职业院校中,少数民族高等职业院校仅有一所即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是由黑龙江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哈尔滨市朝鲜族师范学校和齐齐哈尔民族师范学校于2005年7月合并而成。全省中、高等职业院校多集中设置在省内大中城市之中。长期以来,受制于国家对东北地区民族教育经费投入总量较低、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以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学基础设施落后,教育水平偏低等因素,严重地制约了黑龙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与进步。
1.2 黑龙江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扶贫脱贫的潜力优势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对黑龙江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具有明显的潜力优势。构建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技术扶贫脱贫牵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政府统筹、当地经济和市场情况“三位一体”的职业教育在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管理体制,才能科学、合理、扎扎实实地做好此项工作。同时,对实现黑龙江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区域协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具有政策保障潜力优势。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通过共建,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专业结构和管理水平能有较大的提高,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国家和黑龙江省培育更多各民族优秀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育民族团结骨干人才、创造民族团结的经验。国家民委将加强对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的宏观指导,对学院的改革、发展、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强对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和教学改革的指导,支持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特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促进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把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纳为省重点建设院校,进一步为学院发展创造各种有利条件。采取“重点扶持、倾斜照顾、优先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其次,具有职业教育专业与专业人才潜力优势。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有省级食品药品教育教学研究团队1个,教育国家行业教指委委员2人和下属工作委员会委员5人,专业领域省级教学名师1人,院级学科带头人3人,院级专业带头人8人,国家级专业考评员6人。建设具有民族区域优势的食品加工技术、药品生产技术、畜牧兽医、物流与电商、财会与经管、学前教育、民族艺术与传媒等35个专业。开放式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每年为社会、行业企业培训1000余人。2016年10月课题组对少数民族高职学生调研表明,最适合民族地区扶贫脱贫的专业群排名为:食品专业群26%、兽医专业群22%、艺术传媒专业17%、制药专业群15%、电商物流专业群14%、装备制造专业5%。因此,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的专业群适于职业教育服务黑龙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专业群技术特色显著。
第三,具有职业培训实践经验潜力优势。几年来,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物流专业率先与齐齐哈尔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签约,面向黑龙江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职业物流人才培养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建立物流师资培训提供一个平台。每年提供物流管理专业30个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名额,正在培养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学生20人。学院物流实训中心为21名中职学生提供实训教学440学时。每学期派遣物流师资进行专题讲座、实践教学指导和师资培训。分两个批次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中职4名教师进行培训,提升了黑龙江西部民族地区职教物流师资的教学与实践能力水平,收获了一定的经验。学院制药技术专业结合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蒙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产业化运作提供职业技术支持。精准招收扶贫地区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邰强等7名学生(5名蒙古族)到学院生物科技系制药技术专业学习,主要培养中药生产与加工专业人才。学院食品类专业对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培训,出台政策争取扶贫基金,减免学生学费,贫困助学金覆盖,顶岗实习优先。到学生毕业时,上大学费用相当于零投入。试点招收精准扶贫地区(黑河市2人、泰康县1人)3名学生到学院食品工程系学习培养。目前取得了许多好的值得借鉴的专业职业培养、培训的成功经验。
2 职业教育服务黑龙江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措施
2.1 贯彻精准扶贫制度
2016年1月,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支持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实施少数民族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体综合扶贫工程,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落实人口较少民族整体脱贫的特殊政策措施。明确提出了要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对参加中高职教育的贫困家庭学生免除学杂费,给予每人每年3000元生活补助。为了扎实有序推进全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黑龙江省民委也制定出台了《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提高少数民族群众致富能力。依托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这个阵地,加大致富带头人和群众实用技术培训力度,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项实用技术。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为职业教育服务黑龙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从宏观上夯实了政策、制度基础。
2.2 完善精准扶贫办学目标
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提出了我国职业教育的任务目标: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上述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为方向,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在多年的办学中,不断探索教育模式的创新,学院“引企入校、引研入校”,实现“校中有厂”、“校中有所”,建立了面向校内和兄弟院校、面向行业企业、面向研发部门的开放共享型实训中心。由“校企合作”转变为“产教深度融合”,由“订单培养”转变为“定向培养”,实现了“学院招生”与“企业招工”的“进校即进厂”现代学徒制教育理念。精准的办学目标,为职业教育服务黑龙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奠定了“职业培训项目”基础。
2.3 落实精准扶贫招生政策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贫困比例相对较高,对于贫困家庭而言,在尚待解决温饱的情况下,难以对子女的教育问题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上不起学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贫困家庭面临的现实问题,其使贫困呈现代际传递的效应。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由于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在全省统一的招生考试录取制度下处于弱势,在这种情况下,学院立足于国家精准扶贫方略的精神实质,秉持“招生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招生理念,通过对贫困家庭的孩子进行“精准招生”,让贫困户子女不仅拥有受教育的机会,而且拥有更多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进一步推进招生改革,通过多项倾斜政策,让更多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贫困家庭的孩子进入优质高中、重点高校。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在落实精准扶贫招生政策,支持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学生进入高等职业学校读书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4 强化精准扶贫培训
多年来,黑龙江民族地区经过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乡村基础设施获得了很大改善,但是在产业发展进展缓慢,经济结构调整效果不明显,目前群众的收入格局仍然是农业(主要是种植业)为主,相关地区虽然立足于传统产业优势,发展养殖业、民族手工艺品,但特色优势产业整体上仍处于相对较低的发展水平。为此,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充分发挥了智力优势,结合民族地区产业精准扶贫的实际需要,多方面开展技术培训工作。强化精准扶贫培训初见成效。
2.4.1 赴民族地区开展现场技术培训
学院教师多次到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积极组织开展农民技术培训,与区域示范产业合作,推广高档肉牛扩繁改良和奶公犊牛直线育肥技术,增加养殖户收入。学院与全区基层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密切合作,对养牛场(户)实施网格化就近服务,定点、定片落实技术扶贫责任,配合当地政府部门,针对贫困户实施包保责任制,对养殖技术全程跟踪指导。
2.4.2 在学院开展技术培训班,开展集中培训
长期以来,学院组织了民族手工艺品制作、育婴师等多种培训班,使民族地区贫困学员增长了致富能力。2016年4月,学院组织了满族刺绣普及培训,来自牡丹江市的64岁的崔焰是学员中年龄最大的,她原来刺绣技艺没有功底,绣得很慢,劈绕也很慢,而培训中经过传承人手把手教学,掌握了技巧,工作速度明显提高。冯华是一名成手绣娘,可是由于没有美术基础,把握不好绣图的色彩和结构,培训结束,她一直坚持练习白描和工笔画,现在她的刺绣作品的构图及色彩表达得心应手。只要是有兴趣爱好的人,通过培训都能掌握手工技艺。集中式培训可以成批量培训员工,同时,在高校培训学习氛围好,有利于员工静心学习。牡丹江渤海靺鞨绣公司培训部经理袁向珍说,这样培训解决了他们公司培训师傅少、员工成长较慢的难题,学院的这种集体培训模式使绣工技艺提升明显,尤其在技巧、融色等方面提高很多,产品质量也得到了提升。其他学员也纷纷表达希望自己能在工作中学以致用。因此,通过聘请资深专家,传授经典技艺和营销思想,培训脱贫种子,不仅让他们自身的技艺得以提升,还可以让他们横向与纵向交流、联合,这种资源的互补有利于带动周边的人群迅速形成产业链,让更多的人参与,解决劳动力输出增加收入的问题。
2.4.3 开展“互联网+技术培训”
学院食品工程系通过现有的“互联网+技术服务”团队和黑龙江省发酵工程学会,对精准扶贫地区开展专项培训班。采用手机APP客户端视频教学形式,进行直播视频教学。每月组织学院教师到扶贫地区与学员见面,现场答疑技术指导;每三个月组织学员到学院实训中心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训技能考核。培训项目包括:肉制品酱卤食品店运营、焙烤工坊建设、鲜奶吧开设、白酒酿造与调制及食用菌栽培五大项目,培训理念围绕绿色健康为主题展开。截至目前,已经在北安市开设熟食加工店1家,连锁经营店2家,运行状况良好。学院经济管理系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专业已与大庆市让胡路区政府和克山政府、黑龙江省天龙绿色食品网络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和黑龙江省数商科技有限公司签约,“校政企”三方在民族地区共建电子商务培训及创业孵化基地,免费为克山农村电商人才及大庆红骥牧场、星火牧场、银浪牧场职工及喇嘛甸镇农民提供创业知识培训。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搭建农村电商服务平台,为当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个人销售产品、信息咨询、投资融资、人才对接、技术对接、规划设计、市场开发等提供服务,推动“互联网+农业产业”深度融合,激发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民创业的热情。
3 职业教育服务黑龙江民族地区扶贫脱贫的建议
3.1 重视文化扶贫,统筹资金投入,提升扶贫力度
重视文化扶贫理念。加深认识职业教育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文化扶贫的重要地位,让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明确“扶贫先扶愚”的理念,要充分认识到文化扶贫理念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收效缓慢,需要在体制、政策、社会宣传等层面上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要从理念上认识到职业教育文化扶贫能帮助一批贫困家庭的孩子和困难群众通过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实现脱贫致富。只有办好职业教育,才能培养新一代民族地区农村劳动者,才是解决贫困人口脱贫不返贫问题的关键。
统筹发展规划。应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规划纳入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不仅将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还要将其作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扎实推进民族地区农村、农业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职业教育服务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对民族地区贫困农村职业教育学生提高补助标准,鼓励、引导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到职业学校就读;要合理安排和布局中、高级职业教育资源,有效衔接中、高等职业教育,提升学生由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学习的空间。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配备配套实验室、实训基地,帮助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增加对职业培训专项资金的配备,把发展职业教育统一纳入到脱贫攻坚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中。
抓好职教师资队伍。发展职业教育、助力精准脱贫,必须有一批好学校、好老师。要狠抓职教教师队伍建设,力争在短期内有一个大的突破。要采取培养、培训和引进相结合的办法,聘请高水平公共基础课教师、企业管理人才、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重点培养一批专业课和“双师型”教师,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突出职教专业办学特色。职业教育专业有特色才有吸引力、有品牌才有竞争力。要紧盯市场,面向民族贫困地区开设一些市场急需的特色专业,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实力的院校,形成一批叫得响、有优势的品牌专业。例如,杜蒙县可以大力打造畜牧兽医专业品牌和旅游管理专业品牌。所以要创新模式,把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企业生产、技术研发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使教育教学全过程与生产实践深度融合。“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职业教育扶贫是扶贫工作中的基石,少数民族贫困户只有提高了自身素质,才能真正得到脱贫,才能做到不返贫。职业教育针对各个年龄段不同的职业技能培训,将致富的手段交到贫困人员手中,才能更好地结合其他扶贫政策把精准扶贫落到实处,不仅可以让贫困户得以脱贫,更重要的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打下夯实的基础。
建立“三位一体”管理体制。建立民族地区政府统筹、职业学院技术扶贫、当地经济和市场情况“三位一体”的职业教育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管理体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扶贫应结合当地的优势产业发展情况,设置适合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特色扶贫专业。要进一步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与时俱进,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扶贫的质量和效益,为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加大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力资本的积累,从而推动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3.2 构建职业教育服务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计划
3.2.1 建议出台系统性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培训项目
民族地区干部培训。围绕黑龙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实际,开展职业教育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乡镇干部、村民族文化宣传骨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素质提升培训项目。对民族干部实行短中长期培训相结合,培训内容应有国家政策和专业业务,培训对象从村干部到镇县干部,密切组织部门与民委协调工作,形成常态化的全省民族干部培训机制,特别要对民族村级干部发展旅游产业、民族文化产业的思想、方式、方法等开展更新培训,以解决民族地区旅游地标性产业缺少代表性产品的问题,彻底解决人们的思想停留在“参观”性的、非产业链布局的问题。
民族地区职业培训。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产业结构供给侧结构调整的研修培训项目。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要结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开展北药种植,提高药物有效成分(质量提高、等级提高)、质量检测方面的培训,让民族地区通过精准扶贫实现小康。在开展职业技术人才能力培训方面,主要侧重在水产养殖、食品加工技术、民族手工艺等职业技术的培训,要重点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鄂伦春马、黑河马种马繁殖,肉牛养殖、黑猪养殖、民族手工艺品产业等培训。
中高职职业培训。开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职业教师进修提高培训项目。实施高职与中职结合的民族地区职业工种技能培训,增加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员的就业力度。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贫困学生入学教育支撑项目。实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贫困子女配额免费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具体民族政策。
3.2.2 建议出台财政扶持民族地区产业化专项资金扶持项目
结合黑龙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开展职业教育专业(药材种植、畜牧水产养殖、食品加工、物流电商等)服务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脱贫财政专项产业化资金扶持项目;开展职业教育专业服务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脱贫技艺文化传承产业化资金扶持项目;开展职业教育服务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脱贫财政专项特色旅游产业化资金扶持项目;开展职业学院与少数民族地区“职教培训机构”共建职业培训创新平台财政专项资金扶持项目。与此同时,培训项目和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建设项目一经认定,政府必须全力支持,踏踏实实地把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到实处,让其扎根于百姓当中。
[1]舒展.黑龙江省民族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5).
[2]都永浩.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发挥边际增长效应——黑龙江省边境及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1).
[3]左岫仙.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开发的现状与反思[J].满语研究,2012,(1).
[4]黑龙江省民族事务委员会.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意见(黑族发〔2016〕96号).2016,(11):2.
[5]都永浩,丁岚峰,左岫仙等.职业教育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1).
[责任编辑 李顺子]
2017-03-17
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课题“职业教育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研究——以黑龙江为例”(20160627)成果
丁岚峰,1957-,男,哈尔滨市人,高教研究室主任,教授,职业教育研究;左岫仙,1976-,男,辽宁彰武人,博士,助理研究员,民族问题研究。课题组其他成员:田海君、姜旭德、张雪峰、祖国峰、王宗梅、赵百忠、单万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