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巢文创产业之聚落兴起策略研究
2017-03-09潘峰,回声
潘 峰,回 声
(1.合肥学院 艺术设计系,合肥 230601;2.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工商管理系,合肥 231635)
文化创意产业起源于英国,简称为文创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1]文创产业是一种新型的产业态势,以创新为核心动力,以文化为内涵,通过对相关资源进行文化创意方面的整合和挖掘,衍生出具有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新型的产业形势。文创产业强调以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进行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聚落”古指村落,现指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2]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包括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3]文创聚落指的是以文化创意活动为主要经济载体的人类社会,在双创时代往往和特色小镇建设相互结合。安徽环巢湖区域集合肥文化之都、科教名城、历史重镇的优势,作为“大湖名城”的战略重点,随着环湖大道的通车、景观生态的改善和省政府的迁入,其总规蓝图初显、地缘条件优越。安徽环巢湖区域具有发展文创产业和聚落的诸多先天条件和优势。
1 环巢区域文创产业现状综述
安徽对环巢湖区域的发展高度重视,已经投入很大的人力财力改善区域基础设施,其休闲旅游产业雏形初现,环巢旅游规划着力打造的“12镇18景”之格局已初步形成;而且安徽环巢湖区域历史久远、文化人文资源丰富,可供挖掘的创意资源库藏惊人;合肥教科研实力突出、创意人才集聚效应明显,环巢区域人口众多,有效保障了人力资源供给;同时,合肥现有系列文化产业园的实践、三河古镇和环巢湖大道等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环巢区域没有重工业干扰,绿色文创产业在产生经济、社会等效益的同时,也符合巢湖风景名胜区生态发展的方针定位。因此,环巢文创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条件,环巢文创产业聚落的兴起必将成为“创意安徽”的创新高地和新亮点。
2 环巢区域文创产业聚落发展
巢湖位于长江水系下游、安徽中部,东西长54.5km,南北平均宽15.1km,湖岸线长度约181km,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环巢区域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环境优美、生态和谐,区域人口过百万。从远古时期的居巢氏、战国时期的古战场、被称为东方亚特兰蒂斯的水下古城到如今的安徽省府所在地,环巢区域是中华文明璀璨的一颗明珠。以巢湖780km2水域为范围,按照巢湖东南西北4个方位,根据区域空间分布、文化现状等特点将环巢文创产业大致划分为巢东文创聚落、巢北文创聚落、巢南文创聚落3个区域,在加上目前日益兴起的巢湖西岸的滨湖区域,共四大区域。如图1所示。
3 环巢区域文化产业聚落优势
3.1区域文化底蕴深厚
湖地处吴头楚尾,环巢分布千年以上小镇若干,吴楚古风的文化氛围浓厚,形成一个独立而特别的文化圈——环巢文化圈。巢东的散兵镇是项羽所部散兵地方,见证了楚汉相争的四面楚歌;巢北的烔炀镇在一千八百年前是中国南方大都市,因地震而沉入湖中而被称为东方的亚特兰帝斯;巢南的槐林镇历史悠久,其槐林灯歌古朴典雅、优美动听。由于巢湖本身隶属于皖江文化范围,又体现出浓厚的水乡文化特点,区域历代人文荟萃、精英辈出、古迹众多。明代荣禄大夫、沂国公金朝兴,清代刑部郎中汤懋纲、进士杨欲仁等;柘皋双泉的白龙洞、朱元璋的玉兰桥、乌江霸王祠等,[4]以及盛行已久、流传广泛的庐剧。无论从历史人物到古迹传说还是从市井语言到地方戏曲,都显露出该区域丰富而浓厚的文化底蕴。
图1 环巢文创板块区位图
3.2区域旅游资源丰富
巢湖作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环湖区域以辽阔水域为背景,旅游资源总量巨大,自然景观绚丽多姿、人文景观底蕴深厚。区域旅游资源整体分布匀称,各环巢板块分具特色,为环巢旅游差异化、特色化、连动化发展,以及多种旅游产品的时空组合设计创造了条件。区域内既有着温泉、溶洞、奇花、朝霞、林海等自然景观,[5]又有名人、故居、名作、古庙、古塔、古墓、古人类文化遗址等人文景观。[6]近年来,随着合肥市对文化产业的深入建设和对旅游产业的大力投入,又新增了诸如安徽名人馆、葡萄草巷采摘节、国际动漫和音乐展会、大型艺术交流会等一批新型人文旅游资源,[7]呈现出数目众多、特色鲜明、品味高端的特点,形成了人文观光、休闲度假、运动赛事的态势,为环巢旅游的有序开发和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3区域传统手工业发达
巢湖连通长江,依山傍水、人杰地灵,传统手工业源远流长。区域内的传统手工业品种繁多,涉及吃、穿、住、学各个方面。较为著名的有传统纸笺加工技艺、树雕画、洪氏银器制作,一品玉带糕制作工艺、居巢剪纸艺术、周氏微书、三河镇羽扇、虾饺、槐林镇渔网编织业等。以渔网编织业为例,巢南板块中的槐林镇被誉为“中国渔网第一镇”,是全国最大的渔网生产基地。一千多年前,居住在巢湖之滨的槐林人就开始编织渔网,以打鱼谋生并世代传承。20世纪80年代末,渔网编织产业经历了从手工编织到机械编织,从渔民分散编织到集中生产,从生产淡水渔网到海洋渔网,从国内到国外的四大飞跃,现已成为全国市场份额最大的渔网生产基地。以槐林镇为核心的巢南板块逐步形成了渔网原材料产、供、销三为一体的渔网产业,现有渔网加工及与渔网产业相关企业446家,从业人员1.5万人,渔网产品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还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达的传统手工艺作为文创聚落发展的重要源泉,为区域文创聚落的特色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如槐林镇已具备了成为渔业文化特色小镇的前提。
4 环巢文创产业之聚落兴起策略
4.1从创新视角突破,打造环巢文化休旅产业
在区域文化特色方面,巢湖文化的核心是“水文化”,以巢湖驳岸、湖光山色、巢湖民歌为代表。环巢各文创聚落和产业大多伴湖而生,巢南、巢东、三河、滨湖等文创聚落体现的渔网文化、河道文化、湿地文化等都紧密排列在水文化的框架内。其中,巢南文创聚落的同大镇、白山镇、盛桥镇、槐林镇等,可以依托传统渔业文化开展渔业小产品的设计与加工,大力发展休闲渔业。三河文创聚落以古镇为依托,发挥千年三河的古镇文化底蕴,着力发展传统手工艺品的设计与制作,如羽扇、古伞、古牛角梳等,同时可将踩高跷、赛龙舟、玩龙灯等节庆民俗作为小镇旅游的附属产品打造。在休旅产业创新方面,依托巢湖地区水乡特色,将创意设计产业与传统手工艺品相结合,融入科技、创意、人文、时尚等元素,挖掘传统手工业内在的生命力,依托地方高等院校和专业创意设计团队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特点细分市场,完善巢湖产业聚落在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以及微博、直播等新媒体媒介的创意衍生,增强文化影响力、完善产品产业链。在对渔网文化、河道文化、滨湖湿地文化的产业梳理中,依托整体水文化的共性和个性,开发多种文创产品,将创意理念融入农产品、手工业品的包装、设计、销售中,提升文创附加值。
4.2以开拓思维先导,营造环巢文创产业特色
围绕巢湖分布的众多古镇,如巢北聚落的中庙镇、中垾镇、柘皋镇,巢南聚落的三河镇,巢东聚落的散兵镇等都有着上千年历史。散兵镇的“四面楚歌”、三河镇的“太平天国”、柘皋镇的“早茶传统”、烔炀镇的“千年贡糕”早已名扬中外。这些古镇不仅有着丰富的山水自然资源,还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具有创新转化的巨大潜力。通过积极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培育特色文创小镇,打造慢生活体验区,可进一步促进环巢水乡古镇的崭新发展。合肥的壘街和崔岗作为此类典范可重点借鉴。以合肥地域文化为基础形成的壘街,突出庐州市井文化,借安徽人喝酒“炸罍子”的风俗冠名,以老字号地方餐饮为基础,成功打造了集早点、餐饮和夜市一条龙的惠民特色饮食文化。崔岗作为安徽省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文化村,将文化创意与乡村建设有机结合,以文化休闲带动文创产业,建立融合诗人、画家、雕塑家、创意平台、咖啡馆、各类艺术工作室的崔岗艺术家村落。环巢文创聚落可根据各自资源特征,注重潜在消费者的文化体验,将其生活态度、审美趣味、个性发展等综合考虑,融汇凝练后确定文创主题。例如,柘皋镇可开发农家土菜形成柘皋土菜美食街,散兵镇可开发巢湖民歌大舞台形成特色民俗展演的古镇新貌,三河镇在古镇旅游基础上可进一步提高传统手工业文创转化的经济附加值。
4.3借文创开发契机,创立环巢文创聚落品牌
在文创开发的语境下,将巢湖水乡文化融入特色小镇建设中,以内涵丰富、特色突出、品质优良为条件筛选和打造环巢聚落品牌,通过区域传统手工产品与现代设计创意的联姻,做大做强一批文创聚落,增加环巢特色文化休旅产品的价值并形成品牌优势。以巢东文创聚落的散兵镇开发为例,首先通过加大人力和财力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与周边旅游点串联成网,提高旅游生命力和吸引力;其次挖掘小镇历史文化,着力发展特色手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培育艺术品、古玩、收藏市场。可将巢湖三宝等土特产品设计、民俗节庆推广和民间土菜品牌建设纳入小镇开发计划,借散兵镇的区位优势建设水上体育竞赛和表演基地,并以传统渔业为依托开发渔业文创产品。再以巢南文创聚落的三河镇开发为例,可将太平天国历史中彪炳千秋的巢湖三将军——张治中、李克龙、冯玉祥,以及淮军水军文化中名震天下的李鸿章、刘铭传、吴长庆、刘秉璋、丁汝昌等,结合民俗、美食、景点和非遗资源创作成地域特色浓郁的系列文化传媒产品和创意纪念品,如三河手绘地图和微视频、原创明信片、马口铁徽章、旅行手账本、环保帆布包等,进一步丰富三河旅游、宣扬古镇文化。
5 总 结
通过审视环巢湖区域文创产业的发展情况,进一步梳理区域内文创产业开发的相关资源和途径,结合特色小镇建设提出较为完整的环巢文创产业兴起策略。环巢文创经济的崛起,可以极大的调动区域人民的建设热情,活跃地区经济、创造就业岗位,为合肥市(含居巢区)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同时也符合美丽乡村的生态观念,进一步提升了巢湖风景名胜区在五大淡水湖区域旅游竞争中的综合实力,为“创意安徽”的细化落实提供环巢整体板块振兴的鲜活样本。
[1] 林秀琴.台湾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发展[J].东岳论丛,2011,32(11):140-146.
[2] 席建超,王首琨,张瑞英.旅游乡村聚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重构与优化——河北野三坡旅游区苟各庄村的案例实证[J].自然资源学报,2016,31(3):425-435.
[3] 徐无瑕.基于“产住共生”的文化创意聚落混合功能空间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学院,2015.
[4] 邹建. 巢湖市居巢区志[M].合肥:黄山书社, 2008:17-25.
[5] 殷滋言.环巢湖地区滨水游憩带规划与开发探讨[D].苏州科技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2011.
[6] 赵新泽.巢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3):207-209.
[7] 谢雅秋.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优化研究——以合肥环巢湖地区旅游资源评价为例[D].合肥工业大学 城乡规划学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