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传播视角下的社区健康小屋满意度聚类分析*
2017-03-09林鸿波王潇怀徐亚能周亚彩施彩虹杨廷忠
陈 奇 林鸿波 王潇怀 徐亚能 周亚彩 施彩虹 杨廷忠
健康传播视角下的社区健康小屋满意度聚类分析*
陈 奇1,2林鸿波2△王潇怀3徐亚能4周亚彩5施彩虹6杨廷忠1
目的 研究社区居民对健康小屋的满意度情况。方法 对930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因子分析提取公因子,应用聚类分析对居民满意度情况进行归类。结果 本次调查中克朗巴哈系数α=0.965。通过因子分析共获得6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83.8%。通过聚类分析将居民分为3类:第1类534例(57.4%),第2类120例(12.9%),第3类276例(29.7%)。6个变量在分类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016~53.454,P<0.01)。不同类人群的满意度情况不同。结论 从健康传播的各个环节着手,不断提高不同人群对健康小屋的满意度。
健康小屋 健康传播 满意度 聚类分析
随着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创建和推进[1],社区健康小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作为健康传播中一种新出现的传播综合载体[2],它的建立对于健康人群和患病人群而言,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由于国内对于健康传播领域内容、方式、技术的缺乏,健康素养和媒介素养的薄弱[3-4],四年来健康小屋一直处于粗放的建设和运行中。满意度是人对事物的现实体验与内心期望的差距,通过居民的满意度研究可以评价已经运行的健康小屋是否达到预设健康传播目的,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本研究为未来健康小屋的建设标准和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一定借鉴。
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鄞州区目前已建成位于社区的健康小屋有3所,分别坐落在石碶街道丽洲社区、中河街道东城社区、钟公庙街道凌江社区。根据社区居委会的人口登记信息(包括办过暂住证的流动人口,不包括学龄前儿童、在校学生),3个社区登记人口分别为4500人,6500人,4800人。在每个社区通过人口登记表分别随机抽取500人作为调查对象,由经过统一培训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对调查对象所在大楼的楼组长进行培训,再由相应的楼组长进行上门调查并发放纪念品,问卷回收后由医生进行质控。上门调查时,先对居民进行简表调查,如果去过健康小屋,再发放满意度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0份,其中满意度调查问卷952份。
课题组参考工作满意度指数[5-6],以及健康传播中涉及的要素[2],结合专家咨询,自行设计满意度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包括基本信息和满意度评估两部分。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学历、职业、是否患慢性疾病。满意度评价包括17个问题:(1)位置、(2)面积、(3)开放的频次、(4)开关门时间、(5)开放时间长度、(6)内部设计、(7)环境色系、(8)布局、(9)内容可信、(10)内容新颖、(11)内容实用、(12)通俗易懂、(13)篇幅长短、(14)宣传品设计、(15)测量仪器、(16)工作人员、(17)相关活动。每个问题的计分方式为:非常满意5分、满意4分、一般3分、不满意2分、非常不满意1分。
2.统计学分析
采用Epidata 3.01建立数据库,统计软件为SPSS 19.0。使用克朗巴赫系数(Cronbach′s α)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因子分析对问卷进行结构效度分析;满意度调查采用聚类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同类人群的个性特征进行分析。本次调查中克朗巴哈系数α=0.965,可以认为调查问卷信度较高。
结 果
1.一般情况
调查的1500人中,1213人听说过健康小屋,占80.9%;952人去过健康小屋,占63.4%。对952人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最后回收合格问卷930份,回收率97.7%。满意度调查930人,其中男性400人,占43.0%,女性530,占57.0%;<30岁74人,占8.0%,30~40岁162人,占17.4%,41~50岁134人,占14.4%,51~60岁200人,占21.5%,>61岁360人,占38.7%;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210人,占22.6%,中职高中220人,占23.7%,初中200人,占21.5%,小学及以下300人,占32.3%;在职332人,占35.7%,退休312人,占33.5%,无业286人,占30.8%;患慢性病388人,占41.7%,患其他疾病198人,占21.3%,未患病344人,占37.0%。
2.满意度情况
满意度调查中(表1)可以看到,居民对各项目的满意度都较高。其中,对位置、相关活动、工作人员、测量仪器等满意度较高,对布局、内容可信、内部设计、面积等满意度较低。
表1 健康小屋满意度调查各项目得分
3.因子分析
KMO统计量为0.952>0.9,Bartlett球形检验χ2=5087.485,P<0.01,说明因子分析效果较好,适合做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法进行分析[7],运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进行分析,使每个公因子上的载荷变异最大得到载荷矩阵(表2),将载荷值>0.5的变量归于同一个公因子,共获得6个公因子,共提取了83.8%的信息。因子1为资料科学性,包括内容可信、内容新颖、内容实用;因子2为内部装修设计,包括内部设计、环境色系、布局;因子3为软件设备,包括测量仪器、工作人员、相关活动;因子4为资料接受性,包括通俗易懂、篇幅长短、宣传品设计;因子5为开放时间,包括开放的频次、开关门时间、开放时间长度;因子6为地理位置,包括位置、面积。
4.聚类分析
选择6个公因子的因子得分作为聚类变量,先采用系统聚类法,通过树状图可以分为3类,通过非系统聚类法中的K-均值聚类法进行快速聚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第1类534例(57.4%),第2类120例(12.9%),第3类276例(29.7%)。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6个变量在分类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016~53.454,P<0.01)。
第1类人群的特征是50岁以上,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患慢性病为主,该人群对资料科学性、内部装修设计满意度较高。第2类人群的特征是年龄30到40岁,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在职,未患疾病为主,该人群对内部装修设计、软件设备、资料接受性、地理位置满意度较低。第3类人群的特征是年龄60岁以上,女性,小学及以下学历,患慢性病为主,该类人群对软件设备、资料接受性、地理位置满意度较高(表3)。
表2 因子载荷矩阵
讨 论
从健康传播的理论看[2],社区健康小屋承担了两类职能[8],一类是类似博物馆的展示性功能,主要用来将医学知识进行转化,包括固定和临时展示健康相关知识的设施,主要涉及到转化知识的权威性、通俗性、长短合适等;另一类是参与性功能,包括测量设备和组织各种活动,设备主要用来帮助居民自我管理,活动主要帮助居民深入接触健康知识,同时也有利于组织者督促居民,最终2者都是为了促成居民态度、行为的改变[8]。因此在进行满意度评价的时候我们也主要围绕这两个方向。
在建设健康小屋的时候,最好选在社区里。对于慢性病患者,家门口的自我管理场所更受欢迎。同时,健康小屋不仅应惠及慢性病患者,还应惠及更多的健康人群,这是许多建在医院的健康小屋做不到的,医院里的健康小屋往往建成了专家工作室或者体检小屋[9]。同时,健康小屋建在基层,更加方便了居民,这可能是满意度的调查中,居民对位置最满意的原因。在健康小屋建成后,如何常态化运作是一个难题,我们通过招募当地志愿者,开展系列沙龙活动,融入健康管家,健康夏令营等活动,坚持每天开放,每月有新活动,这可能是满意度调查中,居民对相关活动、工作人员满意的原因。针对布局、内部设计满意度相对较低,提示前期对健康小屋的设计尚未充分重视。对健康传播资料、环境缺乏设计感、美感,是目前我国健康传播里的通病之一,这需要我们在今后加大对设计的投入。
表3 不同类人群基本特征情况分析
本研究发现健康小屋满意度包括6个公因子,分别是资料科学性、内部装修设计、软件设备、资料接受性、开放时间、地理位置。通过聚类确定了3类人群。
第1类人群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且患慢性病为主,他们对健康小屋内资料的科学性,以及内部装修的风格满意度相对较高,这部分人是目前健康小屋服务对象中的主要人群。第2类人群以中青年在职人群为主,文化程度较高,身体较为健康,这部分人偶尔在周末去健康小屋,他们对内部装修设计、对参与性的设备和活动、资料设计、美观方面有更高的审美要求,因此要吸引这部分人群就要从设计、设备入手。第3类人群以年龄较大的女性为主,文化程度较低且患有慢性病,这部分人经常热衷参加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使用健康小屋内的检测设备进行监测,健康小屋也为这部分慢性病患者提供了强有力的自我管理支持[10],他们对软件设备,资料接受性,地理位置满意度相对较高。
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发现,目前中青年人对健康小屋的满意度相对较低。提示我们在今后健康小屋的建设中,要更加重视内部设计和内容设计。同时针对不同人群,将叙事理论与健康教育结合[11],并运用到多样化的分类干预中:一方面,对不同类型的目标人群设计相应的主题系列活动和资料;另一方面也可以探索以主题馆的建设为方向,在保证健康小屋基本功能的同时,在不同的社区建立如运动小屋、青春期小屋、合理膳食小屋等主题鲜明的主题馆,使每个健康小屋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去吸引更多的人,最后形成一张完整的健康地图服务网络。
由于本次调查对象里小于30岁的人群只占8%,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人没有去过健康小屋,因此该部分人群的满意度无法评价。吸引这部分人群也是今后建设健康小屋的目标之一。
[1]董建群,毛凡,姜莹莹,等.2012年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工作分析.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3,21(6):644-648.
[2]Rogers EM.The field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today:an up-to-date report.J Health Commun,1996,1(1):15-23.
[3]峗怡,任正安,贺加.健康传播中健康素养和媒介素养的教育反思.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3):216-218.
[4]钟晓书,魏超.美国健康传播研究回顾.中国健康教育,2010,26(1):46-50.
[5]钟堃,张金良.满意度调查的方法及模型.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8,35(3):187-191.
[6]黄维,杨土保,秦家碧,等.长沙市某公立医院职工满意度第三方评估研究.中国卫生统计,2014,31(5):738-740.
[7]柳丰杰,程繁银,张福良,等.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法评价医院综合服务能力.中国卫生统计,2015,32(4):634-635.
[8]荣超,朱晨曦.杭州市社区健康小屋功能定位与资源配置研究.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8):573-574.
[9]姜天一.为邯郸人民撑起“健康小屋”.中国卫生,2014,(9):22.
[10]钱云,董美华,董昀球,等.社区推行慢性病人自我管理课程效果的评估.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4,18(5):439-442.
[11]Lee H,Fawcett J,DeMarco R.Storytelling/narrative theory to address health communication with minority populations.Appl Nurs Res,2016,30:58-60.
(责任编辑:邓 妍)
宁波市科协科普项目(2014-11-40)
1.浙江大学医学院(310002);
2.鄞州区疾控中心
3.宁波市疾控中心
4.鄞州区钟公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5.鄞州区石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6.鄞州区中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通信作者:林鸿波,E-mail:472299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