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10年中国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率趋势分析
2017-03-09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110122吴想军李子巍屈若祎周宝森
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110122) 吴想军 李子巍 屈若祎 周宝森
2004-2010年中国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率趋势分析
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110122) 吴想军 李子巍 屈若祎 周宝森△
目的 描述分析2004-2010年中国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率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从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数据集中选择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的死亡数据,分别计算标化死亡率性别比、城乡比和年度变化百分比,并应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对标化死亡率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 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率的性别比均大于1,结直肠癌城乡比大于1,食管癌、胃癌小于1。总体上看,东部城市女性的胃癌(APC=-6.3%)和食管癌(APC=-9.1%)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结论 2004-2010年全国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农村的胃癌和食管癌死亡率高于城市,城市的结直肠癌死亡率高于农村。监测地区胃癌和食管癌的年龄标化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
消化道恶性肿瘤 死亡率 趋势分析 年度变化百分比(APC)
国内外研究显示,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多与饮食结构和习惯有关[1]。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所占比例不断升高,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出现了新的变化[2]。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分布情况和流行趋势,本研究利用中国疾病监测系统公开发表的死因监测数据集中的数据,对2004-2010年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数据进行了描述分析[3],以期发现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率水平及变化趋势的新特点,为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防控提供更多线索和依据。
资料与方法
1.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全国疾病监测系统(national death surveillance points system)死因监测数据集”中的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的死亡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死因分类以全球疾病负担分类为基础,结合卫生部统计分类标准修订而得,其中食管癌对应ICD-10编码中的C15,胃癌对应C16,结直肠癌包含C18~C21。
2.方法
计算各种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年龄标化死亡率(age-standardized rates,ASR),本研究将监测系统内15岁以上的人口数据以5岁为组距,共分成15组进行计算,标准人口构成使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分别计算各种消化道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的性别比(男性:女性),和城乡比(城市:农村)。
3.消化道恶性肿瘤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
年度变化百分比是一种可以用于描述肿瘤死亡率时间变化趋势的指标,它假设在所研究的时间段内,肿瘤每年的死亡率按照一个固定的对数线性百分比上升或者下降,并通过假设检验,确定死亡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其计算公式如下:
APC=100×(eβ-1)
式中的β是对所研究时间段内的标化死亡率进行线性回归拟合得到的回归系数(拟合公式为:y=α+βx+ε);本研究使用的Joinpoint(version 4.0.4) 软件来源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分别计算2004-2010年各癌种标化死亡率、标化死亡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及其置信区间。研究中使用Excel 2007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排序,应用 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结 果
1.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概况
2004-2010年监测地区死于恶性肿瘤的总人数为680059,其中消化道恶性肿瘤所造成的死亡人数为219915,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32.34%。食管癌死亡69218人,胃癌死亡110650人,结直肠癌死亡 40047人。各癌种的平均粗死亡率分别为:食管癌13.31/10万,胃癌21.28/10万,结直肠癌7.70/10万。七年间食管癌标化死亡率从14.02/10万下降到9.65/10万,胃癌标化死亡率从22.89/10万下降到16.36/10万;结直肠癌标化死亡率从6.62/10万上升到6.74/10万。各癌种男性死亡人数及死亡率均高于女性(见表1);农村的食管癌和胃癌死亡率高于城市,城市的结直肠癌死亡率高于农村,本研究中消化道各种恶性肿瘤死亡率均呈现随年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食管癌死亡率从45岁开始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该趋势在胃癌中从50岁开始,而在结直肠癌中出现在55岁。
表1 中国监测地区消化道恶性肿瘤标化 死亡率性别比、城乡比
2.不同性别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趋势变化
当Joinpoint=0时,各癌种死亡率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当Joinpoint=1时(见表2),各癌种的死亡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男性死亡率的这一趋势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2004-2006年的食管癌死亡率无论在全人口(APC=-18.6%)还是男性(APC=-16.6%)和女性人口(APC=-21.6%)中的下降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2004-2006年胃癌的死亡率在总人口(APC=-18.5%)和男性人口(APC=-18.8%)中的呈现下降趋势,而2006-2010年男性的结直肠癌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APC=4.5%)。
3.城乡别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率趋势变化
无论当Joinpoint=0还是Joinpoint=1,城市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率均没有明显的变化。在农村,当Joinpoint=1时,食管癌的死亡率在农村全人口和男性人口中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2004-2006年农村女性的食管癌死亡率出现下降(APC=-21.3%);胃癌在农村男性出现先降后升趋势,在2004-2006年间,农村的胃癌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APC=-21.3%)。
表2 2004-2010年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率 变化趋势(Joinpoint=1)
*:代表计算得到的APC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东、中、西部地区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率趋势变化
当Joinpoint=0时,东、中、西部消化道肿瘤死亡率变化趋势并无统计学意义。当Joinpoint=1时,中部地区2004-2006年食管癌(APC=-19.5%)和胃癌(APC=-19.4%)死亡率出现下降,而该地区2006-2010年结直肠癌的死亡率呈现出上升趋势(APC=2.8%)。西部地区2004-2006年食管癌(APC=-18.7%)和胃癌(APC=-16.9%)的死亡率下降趋势具有统计学意义。
(1)东部地区
当Joinpoint=0时,东部地区的城市女性食管癌(APC=-9.1%)和胃癌(APC=-6.3%)死亡率下降(见表3)。当Joinpoint=1时,食管癌的死亡率在2004-2006年的东部农村全人口(APC=-16.5%)和东部农村男性人口(APC=-14.0%)中出现下降,东部农村全人口(APC=-17.3%)的胃癌死亡率也出现了下降趋势。
表3 2004-2010年东部城市女性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率变化趋势(Joinpoint=0)
*:代表计算得到的APC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中部地区
当Joinpoint=0时,中部各层人口消化道肿瘤死亡率变化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当Joinpoint=1时,中部城市女性在2004-2006间的结直肠癌死亡率(APC=-12.4%)出现下降。2004-2006年中部农村男性(APC=-19.0%)、女性(APC=-19.7%)和全人口(APC=-19.9%)的食管癌死亡率下降趋势具有统计学意义。
(3)西部地区
当Joinpoint=0时,西部地区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率未见变化。当Joinpoint=1时,食管癌死亡率在西部城市人口(APC=-16.2%)、城市男性中(APC=-16.2)呈现下降趋势,2006-2010年西部城市总人口(APC=3.4%)结直肠癌死亡率上升。在西部农村中,食管癌死亡率在2004-2006年在全人口(APC=-20.1%)中出现下降,胃癌死亡率在全人口(APC=-16.7%)、男性中(APC=-17.0%)出现下降。
讨 论
中国食管癌粗发病率和粗死亡率均居世界第一位,本研究监测的多数地区和人群,食管癌死亡率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与张思维等报道一致[4]。食管癌死亡率下降与其发病率的持续下降有关,食管癌的发病与生活条件呈负相关,其发病率随社会经济发展而降低[5],这是农村食管癌死亡率高于城市的一个原因。在全国32个肿瘤登记地区中,食管癌粗发病率、发病标化率最高的是河北省磁县[4-5],贺宇彤报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河北省食管癌死亡率就出现明显下降趋势[6]。
本研究中监测地区的胃癌标化死亡率下降趋势具有统计学意义,与邹小农研究结果一致[7]。马雅婷等报告,河南林州胃癌患者1990-1994年、1995-1999年和2000-2004年3个时期的5年相对生存率分别为26.66%、32.01%和40.43%,表明该地区胃癌的二级预防及临床诊疗水平不断提高[8]。虽然年龄标化死亡率呈现出下降趋势,受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其粗死亡率依然居高不下,在世界范围内,我国胃癌死亡率也处于较高水平[9]。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自20世纪以来经历了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下降的过程,可能与饮食结构改变、幽门螺杆菌的控制和膳食营养提高等环境因素改变有关[10]。癌前疾病的有效治疗、胃癌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综合治疗等都延长了胃癌患者的生存时间,降低了死亡率。
高蛋白、高脂肪饮食、油炸食品、煎烤食品、腌制品、吸烟、饮酒等均增加了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蔬菜、水果可降低结直肠癌患病风险[11]。胆囊切除术、肠道菌群失调或特殊细菌感染与结直肠癌的关系,也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2-15]。中部地区的结直肠癌死亡率呈现增长趋势,既与该地区经济发展较快有关,也与男性饮食不节制、吸烟和饮酒有关。西部地区膳食结构较差,新鲜果蔬、维生素摄入相对较少,也是结直肠癌死亡率增高的危险因素。
Joinpoint模型是一种趋势分析方法,它通过模型拟合把死亡率的趋势变化自动分成若干有统计学意义的趋势区段,这种基于数据处理的方式的分段比人为分段更加科学和合理[16]。在本研究中,2006年几种消化道肿瘤的死亡率同时出现了降低,APC于此处出现转折点。陈万青、赫捷指出:中国男性和女性癌症死亡率从2006年以来出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下降[17]。本研究中的肿瘤死亡率年度变化百分比虽然在2006年出现了“转折点”,但在下降之后随即出现上升,且在2006年前后国家没有开展大范围肿瘤筛查等干预措施,这个变化不符合慢性疾病的特点,尚需要延长观察时间,以期确定长期的死亡率变化趋势。消化道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目前已发表的关于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率水平及变化趋势的文章,多数基于全国或各地肿瘤登记系统的数据。中国疾病监测系统的覆盖人口多,范围广,选取其数据推测各种恶性肿瘤的全国平均死亡率及变化趋势,代表性相对较好。
胃癌、食管癌的预防和规范化治疗措施发挥了有效作用,其死亡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影响结直肠癌发病的因素相对复杂且机制不明确,结直肠癌的死亡率呈现出逐渐增高的趋势。我国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依然处于较高水平,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防控机制任重而道远。
[1]房静远,陈慧敏,于亚男.肠道菌群与膳食纤维:影响结直肠肿瘤发生的环境因素.中国消化杂志,2013,33(3):145-147.
[2]房静远,高琴琰.胃癌临床诊治的变迁和研究进展.中华消化杂志,2015,35(1):4-6.
[3]王宇,杨功焕,马家奇,等.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数据集2004.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0-12.
[4]张思维,张敏,李光琳等. 2003~2007年中国食管癌发病与死亡分析.中国肿瘤,2012,21(4):241-247.
[5]Tathopoulos GP,Tsiaras N.Epidem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esophageal cancer:management and its controversial results.Oncol Rep,2003,10(2):449-454.
[6]贺宇彤,栗华,刘杰,等.河北省食管癌死亡趋势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9,25(2):227-228.
[7]邹小农,段纪俊,皇甫小梅,等.2004-2005年全国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胃癌死亡率分析.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0,44(5):390-397.
[8]马雅婷,连志勇,刘志才,等.河南省林州市人群胃癌的现时生存分析.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9,29(7):1100-1104.
[9]曾倩,崔芳芳,宇传华,等.中国癌症发病、死亡现状与趋势分析.中国卫生统计,2016,33(2):321-323.
[10]Bertuccio P,Chatenoud L,Levi F,et al.Recent patterns in gastric cancer:a global overview.Int J Cancer,2009,125(3):666-673.
[11]Maria Coats,Sami Shimi.Cholecystectomy and the risk of alimentary tract cancers:A systematic review,World J Gastroenterol.2015,21(12):3679-3693.
[12]Schernhammer ES,Leitzmann MF,Michaud DS,et al.Cholecystectomy and the risk for developing colorectal cancer and distal colorectal adenomas.Br J Cancer,2003,88(1):79-83.
[13]Altieri A,Pelucchi C,Talamini R,et al.Cholecystectomy and the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Italy.Br J Cancer,2004,90(9):1753-1755.
[14]谢玲玲,朱元民,刘玉兰.特异性细菌感染与结直肠癌发病的关系.中华消化杂志,2014,33(5):359-360.
[15]Toprak NU,Yagci A,Gulluoglu BM,et al.A possible role of Bacteroides fragilis enteroxin in the aetiology of colorectal cancer.Clin Microbiol Infect,2006,12(8):782-786.
[16]王庆生,陈万青,郑荣寿,等.癌症年龄别发病率的Joinpoint线性回归分析及其在癌症防控中的意义.中国肿瘤,2013,22(3):180-185.
[17]Chen W,Zheng R,Baade PD,et al.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2015.Ca-cancer J Clin,2016,66(2):115-132.
(责任编辑:郭海强)
Analysis of Digestive Malignant Tumor Mortality Trend from 2004 to 2010 in China
Wu Xiangjun,Li Ziwei,Qu Ruoyi,et al
(DepartmentofEpidemiology,ChinaMedicalUniversity(110122),Shenyang)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mortality level and the change trend of Chinese digestive tract malignant tumor in 2004-2010.Methods The death data comes from the death data set of Chinese disease surveillance system,by describing the death among different age,sex and area and applying the Joinpoint regression model to analyze the change trend of the digestive tract malignant tumor mortality.Results Overall,the female mortality rate of gastric cancer(APC=-6.3%) and esophageal cancer(APC=-9.1%) in the eastern city declined significantly.Conclus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gestive tract malignant tumors mortality were higher in male than that in female,and gastric cancer and esophageal cancer mortality of rural population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ity,and the mortality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urban areas was higher than in rural areas.The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of gastrointestinal malignant tumor among the eastern,central and western were remarkable.The age 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e of gastric and esophageal cancers in the monitored area decreased significantly.It should cause enough attention that the colorectal cancer mortality showed a rising trend in male and western city population.
Gastrointestinal malignant tumor;Mortality;Trend analysis;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通信作者:周宝森:bszhou@mail.c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