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釜沉舟”成功的因素

2017-03-09李国锋

新作文·高中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楚军秦军李斯

李国锋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提到“破釜沉舟”,过程就一句话:“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英雄主义的崇高礼赞。当他写下這句话的时候,也许耳边还回荡着激昂的呐喊。一日之内,楚军对阵秦军,在巨鹿九战九捷,一举扭转大势。

我们在感佩之余,不免沉思,“破釜沉舟”成功的背后凭借的绝不仅是一腔豪勇。相信,项羽在下达如此疯狂的命令之前,一定做过动员,比如像莎翁笔下的亨利五世那样,在阿金库尔战役爆发的前夜,激励士兵:“我们虽然人数很少,却是快乐的少数,我们情同手足;因为今天跟我一起浴血奋战者,就是我的兄弟……”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浑身上下都散发着青春血气的贵族子弟项羽,“平生虎力鼎可扛”,在楚军心中原本就享有神一般的威望,他只消说上一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就已经很带感了!如果再来一句“今日谁与我共同浴血,谁就是我的兄弟”,那楚军将士的热血还不得立马沸腾起来。

通过动员,项羽可以统一思想,激发起大家的豪情以及对荣誉的渴望;接下来“破釜沉舟”断了退路,让每个人都知道他们全体都会战斗到底,彼此只能同气相求。西班牙殖民者科尔特斯在征服墨西哥的坎波拉时,也曾下令烧毁全部船只,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大家拼死一战,最终以少胜多。

当然,这并不能说明,“破釜沉舟”的决定就是英明的。我们的判断很容易受结果的影响。倘若结果不尽如人意,我们就会质疑当初的决定是否正确;而一旦结果超出预期,我们就会认为决策者有远见卓识。然而,很多时候,结果并不能作为判断的依据,因为能够影响结果的因素实在太多。有时候,好结果仅仅是运气使然。

理性地来看“破釜沉舟”的成功,有项羽自身的原因,但还有一个无法忽视的因素,那就是他的对手秦军的主帅王离(秦朝名将王翦之孙、王贲之子),已经没有了斗志。西方著名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有一句名言:“战争是政治以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就在王离包围巨鹿期间,秦帝国的三个最高级别的官吏,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和将军冯劫,在毫无过失的情况下,被同时下狱。李斯被腰斩,其他二人不堪受辱,自杀身亡。要知道秦始皇在位37年,没有杀过一位将军大臣。政坛的腥风血雨,正确切地告诉大家,这已经不是那个明法度、讲忠信、论功行赏、公平开明的秦帝国了。这样剧烈的内耗,岂能不瓦解前线的军心。战斗意志的衰竭就在那一瞬间,可能只是听到“援玉枹兮击鸣鼓”,也可能只是看到“旌蔽日兮敌若云”。总之,最后王离选择了无条件投降,一个大秦帝国位高权重的武城侯,一个曾经“却匈奴七百余里”的将门虎子,就这样放下了自己乃至整个家族的荣耀。

项羽赢了,这一成功的背后,谁敢说没有运气的成分呢?不然,中国男足也来个“破釜沉舟”试试!

猜你喜欢

楚军秦军李斯
成语名场面
庸国的灭亡
秦军文:“再苦再累也不退休”
三十六计之抛砖引玉
李斯自食苦果
只爱黑白红
儿时的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