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守望者
2017-03-09邢雯
邢雯
当我们习惯将打印的对联贴在门框上,而不是亲手写出喜庆的氛围;当我们穿上流水线制造的款式相同的衣物,而忘记了丝绸的温柔舒适;当我们再也看不到剪纸的花团锦簇,听不到织布的机杼声时,我们应当庆幸,有那样一群人,他们仍然愿意去守望那份旷日持久的传承,追寻那代代相承的技法。
傳统不死,文化还在。
日影斑驳的北京城墙,冰冷华丽的宫殿,荒草丛生的庭院,昔日的繁华已然消散,威严不可侵犯的封建王朝荡然无存,徒留满目疮痍。何其有幸,沉睡的瑰宝历经千百年终于又一次绽放属于自己的魅力,故宫的修复师们握着富有灵性的文物,感受着历史的温度,重新赋予文物以生命,为历史的画卷涂上斑斓的色彩。他们用灵巧的双手再现一件件文物的传奇。纵使无人赞美,纵使无人得知,但当钟表上的时间再次流逝,屋檐上的琉璃再放异彩,破碎的清花瓷重现古朴的神韵时,孤独的守望者们赢来了属于自己的时刻。
走出庄严肃穆的紫禁城,芸芸众生中也有很多静立于传统的余晖,沉沦其中。他们愿意花时间在你看来过时的事情上,坚守着自己的一颗素心。
键盘上的字母组合便利了记录与交流,施天水老人却用十年光阴为寥寥无几的客人修复残损的钢笔;精准的全球定位系统易于定位和绘图,舒了老人仍选择用脚步丈量北京的胡同;轰鸣的机器能够很快制造出数量巨大的钢铁,仍有人坚持用传统的方法锻造出硬度极高的玄铁。现代工艺制造的棒棒糖固然香甜,却失去了手工绘制糖画过程中的乐趣与人情。
正因为他们的这份坚守,用自己灵巧的双手,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上的文字鲜活起来,使人们成为实实在在的参与者,而不是只看到博物馆中冷冰冰的展品。
有人会不屑一顾,以为他们在重复一些毫无意义的工作,总是固守自我,不懂得日新月异的发展。其实不然,之于传统,他们是传承者、缔造者,更是发展者。若要为这些人下一个定义,他们不是固执己见的守旧者,不是随波逐流的弄潮者,而是孤独寂寞的守望者。他们为着传统的未来,寂寞地守护着,等待着,让真正的美再次绽放绚丽之花。
孤独和守望是他们的常态,这是守望者的可悲,更是中国传统的悲哀。在这微漠的悲哀中,我希冀着,我渴求着,有更多的人成为守望者,使传统文化不再是文化遗产目录上的铅字,空留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