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伦的回归
2017-03-09陈夏平
陈夏平
河瀑湍急,妻母同坠,为夫为子,君欲舍谁?
百年之前曹禺借花金子之口犀利发问,时至今日它依然成为无数英雄好汉的阿喀琉斯之踵。无解的伦理方程在胡适这里也并无新意,不过是自由选择的夫妻变为朋友,天定的父母化作弟兄,其中的天伦人伦观依然值得当代反诘与深思。
是否真如胡先生所言,朋友与弟兄必须分处泾渭,人伦与天伦的对立如针尖麦芒?于我看来,社会精神的狂飙延至当代,我们更呼唤人伦的回归,更需要以天伦之乐,抒人伦之爱。
弟兄之乐出自天伦,朋友之爱出自人伦,如此的论断往往将众生困囿。因了这份河水与井水的分明,分出了晚年白乐天对人伦关系的纵情声色与肆意践踏,分出了现如今人与人心灵的岌岌危桥。人伦的自由选择性最终造就社会交往与社会关怀的散漫与无序,有如人心的冰凉,锁头锁不拢散沙。
人之所以为人,除因生物性本能维系血脉相融的天然族群,更凭社会性自由架构志同道合的社交网络。世间得以生存的种群皆能够因其生物性而天伦笃睦,却唯人类能够将人文社会科学的思考镶进自然的浩渺星汉,唯人类能够凭其社会性将彼此维系、诗意栖居。
当置身新人口政策的浩汤浪潮,当弟兄姊妹所独具的天伦关系被不断削弱,当社会融入与社会交际占据个人生活的制高点,当意识到人类不仅行走于大地,更行走于社会,我们是否应当重新审视天伦与人伦天平的两端?
其实在千百年前,孔夫子早已为后来人洞开一条光明之路:无论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抑或“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若天伦与人伦注定是不可解的伦理学命题,何妨以天伦之乐,抒人伦之爱?
以天伦之乐,抒人伦之爱即是用天伦实现人伦的回归。“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当张载写下“天,吾同胞;物,吾与也”之时,社会大同的盛世气象已在万千儒生的眼前铺陈开来;即使将目光放之西方的朝阳,亦有“我深愛着这个世界,世界也如此深爱着我——因为我所有微笑都挂在她的唇上,而她所有泪水都积于我的眼中”的纪伯伦式情怀。或许诸君因仰望儒学社会伦理建设的最高境界而悄然却步,或许现今我们无法实现“天伦”此种至善至美的社会人伦规范,但知识分子应当具有“天下与共,福乐同图”的大同精神;唯有如此,方能为进一步完成人伦社会关系的“彻底认识与完全回归”燃一点希望的火光。
“朋友,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家人。”这火光始燃于因亲缘共生的天伦之乐,亦终将映射在由志趣同享的人伦之爱。如史铁生病隙之碎笔,只有“分割的消息重新联通,隔离的心魂重新聚合”,“这样的路上才有天堂”。若人人皆拥视朋友为弟兄、目伴侣为血亲之襟怀风范,若孔孟恕道穿越千年依然在此时代传扬咏唱,若“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不再印刻于书页而在人心涤荡——那么我们的雩台便可慢慢搭建,四海之内的兄弟亦可在此笑泯恩仇,同享大同盛世升平。
编者感悟
阅读两岸同题作文,确实给编者耳目一新之感。从直观感受来说,显而易见台湾学子篇幅较短,行文较为自由。这也与具体考试要求有关,因台湾的作文题多为“字数不限”,500字还是1000字,全凭个人喜好。
在写作上,两岸学子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与风格。大陆学子以论述见长,行文充沛有力,论据信手拈来,大气磅礴,折射思辨色彩和理性光芒,有一气呵成之感。台湾学子则以抒情见长,娓娓道来,情感细腻,语言自如,精湛隽永,颇有小家碧玉之美感。
亲情和友情孰重孰轻?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我们在意的,不仅仅是一篇文章谈论的是非曲折,而是透过文题,反观生活后的收获。写作的过程就是对自身情感梳理的过程,一篇好文章,不仅是写作的成功,也是成长道路上的一份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