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海南黎族竹竿舞的起源、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

2017-03-09邢露丹

祖国 2017年2期
关键词:社会价值

邢露丹

摘要:海南黎族竹竿舞起源于对当地少数民族习俗的模仿,对传播地域传统文化,弘扬文族音乐舞蹈有特殊价值。特别是在海南省倡导建立旅游文化大省的背景下,研究地域性极强的民间民俗舞蹈活动,不仅有利于推动全民健身运动,而且可以展现民族舞蹈的特别审美特质。

关键词:海南民族舞 艺术特质 社会价值

一、竹竿舞的起源

黎族竹竿舞起源于对传统砍柴活动的模仿,辞海中对其叙述为:“打柴舞,亦称‘打竹舞、‘竹竿舞。 ”它的起源,比较权威的说法是来自于黎族古代的丧葬习俗。

此外,关于打柴舞起源还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古时候生产力不发达,山高林密,当地人用竹建造房屋,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船形茅屋文化。黎族百姓模仿造屋过程中在竹上滑动,在竹上跳跃等动作,并适当的结合富有节奏性的音乐,用竹子敲击出动听的节奏,从而形成了有独特意韵的跳柴舞。另外一种打柴舞起源说法是,黎族人上山砍柴,休息时将柴排放敲击,跳来跳去,后来逐漸发展演变成为打柴舞。

关于黎族竹竿舞起源的故事和传说,也有多种,这些故事在民间口耳相传,为竹竿舞这一古老而年轻的艺术形式增添了无限的魅力。如:

(一)浪漫爱情说

远古时候有一对情投意合的黎族情人,在五弓岭上的阿波岭(又名打柴岭,在今保亭与陵水群英乡交界处)上对歌。两人嚎亮优美的歌声引来许多对黎族青年男女,他们不分昼夜在山岭上唱歌跳舞,饿了就采集山上的野果食用,渴了就喝山上清洌的泉水,困了就卧睡在打柴岭上。后来因为这对情人在采食野果时不幸中毒身亡,这些年轻的男男女女们才不欢而散。但此后每到夜晚,打柴岭上便依稀传来歌声和有节奏的敲击木棍的打柴声。打柴舞也从此流传开来。

(二)庆祝丰收说

五指山、白沙、昌江等地区的打柴舞多在秋后新谷归仓或元宵节那一天开始举行。因此,有人从这一点上认为打柴舞产生于人们祈愿丰收的活动之中。开始跳柴的第一天,村中男女老少喜气洋洋,身着民族服装,家家炊煮新米饭、酿糯米酒、宰杀禽畜。酒足饭饱之后,成年人便结伴来到村外旷野,点燃簧火或借着月光,告慰先灵和天地,庆祝稻谷丰收,祈愿来年有更好的收成。随后便跳起打柴舞。打柴舞活动一直持续到元宵节,并在这天达到高潮。人们整夜唱歌、跳柴,欢声笑语久久荡漾在整个黎寨中。

二、竹竿舞的艺术特点

竹竿舞与传统节日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黎族人民极为重要的芋念芋、做佛节等节日的夜晚都会跳起用来助兴的竹竿舞,这种舞蹈通常也在日常劳作结束后举行,流传较广,群众基础较好。竹竿舞主要以竹为道具,不需要太大的场地,传统竹竿舞通常在乡野气息浓厚的庭院或晒谷场举行,通常由2根3.5米长左右的大竹竿作底架,在平行距离约为1~2m的空间中摆放8根细长竹竿,这是竹竿舞的基本框架。持杆者主要分坐底架的两侧,姿态以蹲或坐为主。每人各握细竹竿的两端,然后按照相应的节奏敲击竹竿,并且依照相对固定的次序分上下左右或交叉拍击竹竿,乐声清脆入耳而且极富律动美感。跳舞者动作优美,跳跃灵活,时而插入竹竿做竹上舞,时而双腿或单脚交替变换或左右躲闪,不仅让观众叹为观止,而且对舞者灵巧欣赏不已。这种舞蹈不仅以独舞的方式进行,也可青年男女对舞。而且随着舞者的越发兴奋,舞蹈速度也渐进加快,逐渐使场面更加热烈。对于竹竿舞未来的舞台呈现形式,竹竿舞的动作非常丰富,如果编排组合得当,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除了跳跃和腾空外,竹竿舞中或许还会看到杂技中的跟斗、街舞中的旋转等多种技巧。随着海南经济文化的发展,竹竿舞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它不仅被文艺工作者搬上了艺术舞台,而且还成为海南欢迎中外来宾和游客的一种礼节和仪式。如今,小小的竹竿,俨然已经成为海南旅游文化和民族风情的一种象征符号。

三、竹竿舞的社会价值

(一)竹竿舞的娱乐价值

竹竿舞不仅是一种具有健身功能的体育项目,而且还具有娱乐功能,它在黎族古老音乐的伴奏下,可以形成多种变化不同的节奏,从而使舞者在舞动过程中模仿出海南地区特有的生产生活场景,其基本的转身、蹲坐、跪站等都有极强的游戏性。首先,竹竿舞往往具有比赛性质,动作难度不同,舞动节奏变化多样,能够在更加快速的舞动中表现出舞蹈的竞技性特点。其次,竹节敲击声音铿锵有力,伴奏音乐欢快喜人,竹竿舞不仅是节日必备的娱乐项目,而且有着极强的审美特质。第三,竹竿舞是一种群体性的娱乐活动项目,需要多人配合进行游戏,在活动中不仅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而且可以在游戏中锻炼参与者的配合协调能力。第四,竹竿舞的群众基础较好,不仅受到少数民族舞者的喜欢,而且逐渐的在我国得以有效推广,特别是随着海南旅游热的兴起,竹竿舞有更为广阔的传播空间,是传播海南特色文化的重要渠道,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竹竿舞的民族文化价值

竹竿舞不仅是黎族优化文化的代表,而且在丰富我国民族舞蹈样式,促进中国文化广泛传播方面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首先,竹竿舞作为一项广泛流传的舞蹈样式,不仅在黎族地区得广泛的普及,而且极大的在我国内地和国际上被广泛弘扬,是一项走向世界的舞蹈形式。其次,竹竿舞是我国少数民族体育舞蹈的重要项目,在竹竿舞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生活文化基因,是黎族人民对地方宗教与地方劳作的深刻解读和外在反映,是弘扬民族文化与民族习惯的重要方式。第三,竹竿舞充分的显现了黎族地区人民的生活与思维方式,有着特定的文化氛围与意义,而且深刻的诠释出黎族人民对意志和情感教育的方式,通过这种活动形式可以起到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第四,在竹竿舞身上寄托了浓厚的民族情感,体现着黎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着海南地区热情好客、广泛参与、积极拓展与世界联系,积极弘扬中化优秀文化的开放心态。

(三)竹竿舞的健身价值

竹竿舞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基因与文化传统,而且是有效的健身活动方式。首先,竹竿舞最早被定性为一种体育舞蹈,它有相当的竞技性特征,可以作为一种比赛活动项目。其次,它的运动强度可以调控,可以通过多种动作活动和技巧达到放松身心,强健身体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有效的活动下肢关节,而且可以使全身的肌肉得到有效锻炼,特别是对治疗某些关节和颈椎疾病有重要意义。第三,竹竿舞有良好的锻炼心肺功能的作用,它可以使舞者适当的心跳加快,可以扩大肺活量,可以增强心肌的力量,可以有力的促进新陈代谢,特别是在海南温润的气候条件下,可以使人的心肺功能得到更好的锻炼,而且还具有良好的愉悦身心的功能。竹竿舞的健身功能不仅来源于其独特的舞蹈形式,更在于这种舞蹈适宜各种人群锻炼使用,而且有助于人们采用更有创新性的花样,更随意多变的舞蹈姿态,更富集体参与的合作方式,从而使身心得到更好的锻炼。

(四)竹竿舞的竞争价值

我国民族体育舞蹈的发展大多取材于传统的体育游戏项目。竹竿舞不仅是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而且有着竞技性的特征,虽然它现在更广泛的被作为一种娱乐活动所传承,但其竞技价值仍不容抹杀的。首先,我国民族体育活动的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那就, 竹竿舞作为体育竞赛项目,其比赛用的道具标准,比赛的具体规则已被做出基本的限定,从而使竹竿舞的竞技更加突出。其次,竹竿舞作为一种体育比赛活动,目前在政府职能部分的组织下,已经开展了一第列的竞技性比赛活动,从而使其作为体育项目的价值被更好的推广。第三,我国近年来组织的系列竹竿舞表演赛,比赛形式也由双人逐渐的扩展至多人参与,竹竿舞在比赛的过程中还创新性的融入了更多样的舞蹈动作,从而使舞蹈更加整齐统一,使比赛的形式也更加多样,使竞争性也更强。

(五)竹竿舞的民族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民族呈现出大繁荣,各个民族既要在社会中发展,同时也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各个民族形成互融互助的文化交流形式。而其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黎族竹竿舞是体育与音乐舞蹈结合的产物,不仅在黎族本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深受其他民族以及外国人的青睐。由于它具有极强的竞技性,以及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促进民族团结与民族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是民俗、体育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竹竿舞的功能还有很多,如丧葬礼仪的功能(“超度亡灵、发泄情感”)、宗教仪式的功能(“驱兽护尸、慎終追远”“祈福消灾、保佑丰收”)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竹竿舞的社会价值不仅在于其文化传承、娱乐健身等方面,而且还是中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中国优秀文化,促进多民族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海南黎族竹竿舞起源于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结晶,不仅有良好的娱乐和健身功能,而且对于展现黎族对先祖的崇拜,展现少数民族人文精神有重要意义。推动竹竿舞活动广泛的普及,不仅是繁荣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而且对于推动海南旅游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有重要意义,相信黎族竹竿舞的广泛普及,会使黎族文化更加健康有效的发展,会使更多热爱运动与热爱生活的人来到海南黎族生活区,感受别样的黎族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吴桂兰等.黎族跳竹竿运动的社会功能及社会价值[J].搏击,2007,(01).

[2]郝思德,黄万波.三亚落笔洞遗址[M].南方出版社,1998.

[3]王养民,马姿燕.黎族文化初探[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

[4]邢植朝.黎族文化溯源[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

(作者单位:海南省民族歌舞团)

猜你喜欢

社会价值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创新管理,完成鞍钢自主集成的冷轧2130工程生产线
青年志愿者的社会价值及其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