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等待·美丽

2017-03-09张建东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7年2期

张建东

【内容提要】唯有用汗水和毅力去描绘,生命的轨迹才会深刻美丽!本文作者试图对“数学待优生”问题的产生及解决进行深入的探索,期待身边聪明的“数学待优生”在经历了凤凰涅磐重生之后,振翅翱翔!

【关键词】数学待优生 爱 扶放有度 重新定位 勤于自学

每次提及身边的那些看似聪明,但数学成绩却一直处在下游的学生,很多老师感慨其天性愚笨。这些成绩上处于劣势的孩子后期很多变成问题学生的。这些被大家命名为聪明的数学“待优生”的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特殊群体存在,是困绕在广大教育工作者身上不容忽视的严肃课题。多么期待身边的这些“数学待优生”也能如凤凰一般经历涅磐之后,振翅翱翔!可是,路在何方?

在认真研究了许多“待优生”现象对数学教学造成的影响后,我在平时工作中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结合自身的实践,我发现只有通过教学中观念转化和发展学生个性两条途径来实现,现从两个方面归纳如下。

一、师者之导,扶放有度

之前,人们将“待优生”称之为“差生”。什么“差生”?2002年全国十杰教师董大方曾经这样说:“优点尚未被发现的学生叫‘差生。”其实,改变一个待优生对社会更有利。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智商基本没多大差异,成绩的好坏主要由后天的经历与表现所致。转化待优生,应该多从待优生心理特征着手分析待优生心理产生原因。

每个学生对自己都有一种期待心理。希望自己被赏识,希望自己获得成功。聪明的“数学待优生”尤其如此。他们中的很多人从小就被包围在赞扬声中,习惯于表现自己的“聪明”,期待以表面的“聪明”来得到人们的褒奖。即使往日的风光早已不再,那份“待优”的心理反而比从前更强烈。只是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了他们的这份“待”,对于他们用各种方式展开的表现曲解了。说到这里,有些数学老师可能要说了,我们在数学课上要过多不切实际的表扬有什么用?还不如多做些练习呢!其实不然。学生学习的动力来自同学和老师的赞许,可能你的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赞许的手势,一句贴心的话语,会让他激动好一会儿。在数学课堂上也要多选取一些适合他们回答的问题去让他们说,让这类学生真正感觉到老师心中是有他的,让他们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快感,从而在日常学习中他们也不会在心里排斥老师。因此,这说不定就成为了一把星星之火,最终燎原了呢!

二、自我定位,勤于自学

1.学生要提高认识,从内心深处给自己重新定位

从身边那些没有数学天份的孩子,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身调试,数学成绩一直保持在前列的成功案例中不难看出,自我定位对于一个孩子而言是多么的重要。一时的低落,并不能掩盖生命的全部,不要过早地放弃。和自己订个心灵的约定吧:无论是谁,在四季的征程里,都多给自己一分温暖和希望吧!我们要与那些待优生作一个心灵的约定,绝不放弃!

2.以本为本,培养自学能力

有一位著名作家曾在一次与读者交流时,讲过自己的学习经历,为了不让喜爱自己的数学老师失望而以背数学例题的方式,改变自己完全“白痴”的数学的真实案例。从他的事例中,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认识到了課本的重要。老师的备课上课始终必须坚持以本为本,活用例题和习题,让学生的学习有章可循,有路可引。记得我在设计公开课《圆锥侧面展开图》时,在选取例题时可以说是一波三折,书本上有一道计算蒙古包用料的实践题,但原题数据繁琐学生不借助计算器根本无从下手,根据以往惯例大多弃之不用,我感觉老师举动本身就是一种导向,老师的教学都抛开书本,学生就更不要谈了,我后来经过仔细推敲把该例题的数字进行适当修改,既保持原题的精髓又避开繁杂的计算,收到预期的效果。我想,书本是最棒的导师,一个人如果只有把书本上的知识吃透,那他才能活学活用。因此,我认为,“数学待优生”不能停留在这一个“待”字上,更应多创设适合改变这部分孩子数学现状的阶梯,让他们多从书本入手,用钻研书上的例题习题的方式,逐步补回自己所缺失的数学知识。并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消化巩固的习惯,从而更好地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其次,应该重点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现在,很多家长都时兴请家教,上补习班,让老师多关照等,其实这种关心反而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推一推,走一走,没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钻研的积极心态。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是决定他日后是否成功的最主要条件。我以为,大家不妨在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方面多考虑一些。记得我在执教一次区级公开课《圆锥侧面展开图》时,所接受班级数学基础特别差,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是摆在我面前一个难题,是按步就班套原有教学模式,还是有所突破,我想了又想,绝大多数数学待优生虽然数学逻辑推理和计算能力有所欠缺,但还是非常喜欢动手操作的,我结合本堂课的实际设计一个教学环节,每名学生根据预习自制一个圆锥模型并选择优秀的课内展示,课前我在教室外走过的时候发现,教室的学生真是热闹,要么边看书边剪纸操作,要么三五成群在讨论:裁什么形状去围侧面?要不要配上底面?围好圆锥侧面到底剪多大的圆去做底才能配套?……这都是学生迫切想要知道的知识。那些平时躲在幕后的数学待优生这时也不甘示弱,积极讨论着、操作着。那一课所有学生听课出奇认真,那些数学待优生也把自己制作的模型举的高高的,我也不失时机给他们展示的机会,我想这部分数学待优生此时心里肯定是暖暖的。

每个人的生命之“蛹”,都束缚在“茧”中,如果不选择破茧成蝶,就只能默默死亡。师者需要用自身积淀的深度和一份睿智的等待,衍生生命之力,铸就数学待优生那破蛹化蝶的美丽。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郊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