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耕作模式对大棚甜椒生长效应研究

2017-03-08林梅桂唐莉莉徐福乐

福建农业科技 2017年10期
关键词:水旱轮作甜椒耕作

林梅桂,唐莉莉,徐福乐

(1.福建农林大学作物学院 350002; 2.福建超大现代农业科技研究所)

甜椒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蛋白质、糖类及矿物质,同时还富含胡萝卜素、辣椒红素等色素物质,以及柠檬酸、苹果酸等有机酸,受到人们的喜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甜椒生产和消费国,甜椒常年种植面积在300多万hm2,仅次于大白菜,在蔬菜作物中居第2位,同时甜椒也是我国蔬菜出口的重要品种,已大量出口到港、澳、美、日、东南亚以及欧盟等地[1-2]。

地处闽南地区的诏安县以及周边的云霄、漳浦等县均是种植甜椒最适宜区,常年设施大棚栽培面积达到几万亩,已成为福建冬季特色蔬菜品种之一。由于长年连茬设施栽培,造成甜椒病虫害发生严重,生长发育受阻,产量下降,品质变差,种植效益降低。甜椒在闽南地区采取冬种模式,一般从8月下旬至9月下旬播种育育苗,12月下旬开始初采,采收季一直延续到翌年的4月末,5-8月田地休耕。为了减轻连茬种植对大棚甜椒生长的影响,利用夏季休耕季进行不同耕作模式处理来改良土壤,以探讨解决大棚设施甜椒连茬栽培的土壤盐碱化和甜椒生长障碍的途径,为大棚甜椒的可持续生产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福建省诏安县梅洲乡超大蔬菜基地。选择土壤条件基本一致、连续3年种植甜椒的地块,试验地为壤土,土壤基础肥力:有机质17.8 g/kg、碱解氮131 mg/kg、有效磷212 mg/kg、速效钾308 mg/kg、水溶性总盐0.23%、交换性钙1070 mg/kg、交换性镁57 mg/kg、pH值5.3。供试甜椒品种为当地主栽品种‘布兰妮’,种子由福建超大现代种业有限公司提供。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处理1、抛荒休耕(CK);处理2、耕作地块灌水处理1个月;处理3、在休耕季种植水稻,实行水旱轮作;处理4、在休耕季种植绿肥作物田菁还田。每个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667 m2,随机区组设计。不同耕作方式处理后种植甜椒。

1.3 栽培管理

甜椒9月12日播种,10月13日定植。采用穴盘育苗,播前用高锰酸钾1500倍液浸种15 min,然后捞出清洗,再用清水浸种6 h,在室温下保湿催芽,种子露白后播种。当苗长至5~7叶、株高15~20 cm时,选择无病苗定植。每小区种植甜椒2200株,采用双行种植,畦沟宽1.5 m,株距为0.38 m。每667 m2施超大生物有机肥200 kg、三元复合肥(15-15-15)50 kg作基肥。整枝方式以双秆整枝为主,并用塑料绳对植株进行引蔓。其他栽培管理措施一致。

1.4 测定项目

土壤理化性状分析按常规方法进行,在甜椒定植前1 d取土样检测。每小区挂牌调查甜椒苗15株,进行生长情况观察。在盛收期前测定挂牌植株的株高、茎粗(测量第1分叉往下10 cm处),评价其生长势;在果实采收盛期每小区定点15株随机取15个果实,进行果长、果宽、果肉厚等商品性状测量。统计各小区的前期产量(总采收期前1/3所收获产量)和总产量。甜椒品质检测:维生素C采用GB5009.86-2006 2,6-二氯靛酚滴定法,蔗糖采用GB/T 5009.8-2008酸水解法,还原糖采用GB/T 5009.7-2016直接滴定法,粗纤维按GB/T 5009.10-2003标准测定。在生长盛期每小区随机选取100株甜椒进行病虫害发生情况调查,病情指数=100×∑(各级病株数×各级代表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级代表值),虫株率=受虫害的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1.5 数据分析

所有试验数据均采用Excel和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利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多重比较及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耕作方式对甜椒植株生长的影响

从表1看出,与水稻水旱轮作、种植绿肥田菁处理均可提高甜椒的株高、茎粗,以及果实大小和单果重。其中种植田菁的效果最好,株高达到92.7 cm、茎粗达到2.11 cm,两者比对照有明显的增长,生长势较强;果长16.8 cm、果宽7.90 cm、果肉厚4.9 mm、单果重203 g,均明显超过对照。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水旱轮作、种植绿肥田菁可以有效促进甜椒植株生长。

表1 不同耕作方式对甜椒植株和果实性状的影响

2.2 不同耕作方式对甜椒品质的影响

由表2看出,与CK 相比,处理2、3、4等3种耕作方式处理每百克甜椒的Vc含量分别增加25.34 mg、25.00 mg、36.00 mg,蔗糖含量分别增加0.13 g、0.16 g、0.27 g,还原糖含量分别增加0.62 g、0.33 g、0.60 g,总糖含量分别0.62 g、0.49 g、0.87 g,粗纤维含量降低0.20 g、0.20 g、0.34 g。表明这3种耕作方式均可提高甜椒的维生素、蔗糖、还原糖含量,降低粗纤维含量,可明显提高甜椒的品质,其中尤以种植绿肥田菁效果最好。

表2 不同耕作方式对甜椒品质的影响

注:各指标均为每100 g甜椒的含量。

2.3 不同耕作方式对甜椒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由表3可知,处理2甜椒的病毒病、疫病、青枯病、白粉病的发病率分别比CK低1.0、1.7、4.7、3.3个百分点,病情指数分别低0.5、1.0、2.8、1.8;蓟马虫株率较CK低2.4个百分点,茶黄螨的虫株率增加1.3百分点;处理3的病毒病、疫病、青枯病、白粉病的发病率分别比CK低2.3、2.0、5.7、5.3个百分点,病情指数分别低0.7、1.2、3.3、2.3,蓟马和茶黄螨的虫株率分别低7.7和0.8个百分点;处理4的病毒病、疫病、青枯病、白粉病的发病率分别比CK低1.6、2.7、5.4、6.0个百分点,病情指数分别低0.6、1.4、3.2、2.6,蓟马和茶黄螨的虫株率分别低6.6个百分点和7.0个百分点。表明处理2、3、4等3种耕作方式均可有效减少甜椒病害发生率,降低病情指数,降低蓟马和茶黄螨的虫株率,其中以处理4效果最好。

表3 不同耕作方式对甜椒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2.4 不同耕作方式对甜椒产量的影响

由表4可知,处理2、3、4等3种耕作方式处理甜椒的前期产量和总产量均高于CK,每667 m2总产量分别为3209.1 kg、3305.1 kg、3556.6 kg,比CK分别增产3.30%、6.39%和14.48%。处理4的增产效果最好,生长后期产量较高,总产量极显著高于CK,处理3增产达显著水平,处理2增产不显著。

表4 不同耕作方式对甜椒产量的影响

2.5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从表5可以看出,与CK相比,处理2、3、4等3种耕作方式的水溶性总盐分别下降0.06、0.08、0.08个百分点,降低了土壤盐化程度。处理3、处理4的土壤有机质比CK分别增加3.28%、10.93%,碱解氮分别提高11.36%、30.30%,有效磷分别增加8.17%、6.25%,速效钾分别增加7.17%、6.09%。表明实现水旱轮作和种植绿肥还田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表5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大棚甜椒生产为了追求种植效益,常年连茬种植,造成土壤盐碱化、重茬病害严重,对下茬的甜椒生长产生很大的影响。利用甜椒种植的夏季休耕期,采用对土壤进行泡水、种植水稻实行水旱轮作和种植绿肥作物田菁还田3种耕作模式处理,结果表明,3种耕作模式均可有效促进下茬甜椒的生长,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甜椒的产量和品质,其中种植水稻实行水旱轮作可显著提高甜椒的产量,种植绿肥田菁可极显著地提高甜椒产量,同时这两种耕作方式降低了水溶性总盐含量,并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对土壤的理化性状也有明显的改善。因此,利用甜椒夏季休耕种植水稻和绿肥田菁是值得推广的有效措施。

[1]周凯,王龙旺,徐福乐,等.福建省南部地区反季节甜椒丰产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10(4):26-27.

[2]李凡.甜椒价格形成机制及波动研究——以诏安县甜椒生产和销售为例[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

猜你喜欢

水旱轮作甜椒耕作
不同光周期对甜椒幼苗生长的影响
西南水旱轮作区周年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及应用让云南节本增效24.30亿元
甜椒炒童子鸡
甜椒炒童子鸡
长期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对稻—油轮作生产力及土壤结构的影响
大棚浅水藕黄秋葵小白菜水旱轮作栽培技术
早稻—西兰花水旱轮作模式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
耕作深度对紫色土坡地旋耕机耕作侵蚀的影响
玉米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领
草地耕作技术在澳大利亚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