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企改制后我国报刊业发展的困境和对策
2017-03-08任红梅
任红梅
转企改制后我国报刊业发展的困境和对策
任红梅
报刊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文化体制改革的洗礼,报刊业依据分类改革的原则,非时政类报刊业基本完成了改制任务。转企改制后报刊业发展面临数字出版转型、经营管理理念创新等新任务,必须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找出改革突破口,实现经济新常态下的文化产业新增长点,推进报刊业持续稳定发展。报刊业发展要制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积极推进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通过并购、重组大型报刊业集团,打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发展渠道,大力培育优秀学术期刊提高国际影响力。
报刊转企改制;转型升级;数字出版
[作 者]任红梅,博士,西安财经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注册税务师。
文化产业兼具经济和社会双重特性,承载着全球范围经济活动和文化传播的重任。报刊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时代,纸质报刊的市场份额逐步被新媒体网络在线阅读、电子书和手机报刊等侵占。数字出版加速了传统纸媒向新兴媒体转型的步伐,促使报刊业要谋求发展就要积极应对转型的趋势,应用新媒体技术实现数字化出版。报刊业的发展面临着来自互联网的冲击,发展中遇到转制和转型的双重重任,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探寻发展的突破口,促进报刊业的发展是学界和出版界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报刊业发展状况
报刊业的转企改制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刊业从过去的“事业性质、企业化运作”转变成为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分离的“双轨制”运作,调控方式从单一的行政调控转变为行政和市场调控,使非时政类报刊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按照市场规律经营,由市场配置文化资源,整合文化资产[1]。自改革开放以来,报刊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总影印数量、发行数量、产值等指标都呈现较强增长趋势,报刊行业的综合实力不断提高,成为众多行业中发展较快的行业。近几年,面对市场需求的细化报刊业的专业化程度提高,种类增长较快。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数字出版技术的革新,报刊行业发展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外国的传媒集团进入国内市场,对国内报刊业带来了冲击,报刊业发展面临的市场风险加大。与此同时,报刊企业在国际交流合作中也不断扩大影响力向海外发展。据统计,2012年《人民日报》海外版在海外各国设立了11个影音点,发行范围多达86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我国在海外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报刊业的外向型发展也出现在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上,如《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学术期刊。我国报刊业发展的“走出去”趋势逐渐明显。根据表1可以看出,我国报刊业的出版总数和总印数呈增长态势,总金额逐年增长。
数字出版高速增长,报刊业业绩下滑。随着数字出版的异军突起,报刊业的经营业绩下滑,广告收入大幅降低。据统计,2014年,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3387.7亿元,同比增长33.4%,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17.0%。报刊业的营业收入业绩逐年下滑,2014年全国共出版报纸463.9亿份,同比下降3.8%。报纸出版实现营业收入697.8亿元,同比下降10.2%;利润总额76.4亿元,同比下降12.8%。全国共出版期刊31.0亿册,同比下降5.4%。期刊出版实现营业收入212.0亿元同比下降4.5%;利润总额27.1亿元,同比下降5.4%[2]。从发展阵地上看,报刊业发展阵地集中在大城市,农村市场基本空白。报刊业在农村市场中发行成本较大,有阅读能力的读者群较少,广告投放量少欠缺政府政策支持,因此发展极为落后。
二、报刊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国报刊业有了长足发展,但由于经济增长乏力、新媒体的冲击等原因,我国报刊业的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发展面临很多难题。
(一)自我发展的能力整体偏弱
当前,报刊业的改革目标就是要构建集约化与专业化互补,大中小报刊出版单位合理分布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既要形成整体优势参与竞争,又要增强保障能力,提供服务。但是,我国实现这个目标的基础很弱、难度很大:一是集约化程度低。我国的报刊业中不乏规模小的报刊企业,造成了报刊业发展中资源分散,集约化程度低的状况,还尚未形成整体竞争优势;二是报刊业的自我发展的能力有限。目前,我国报刊业的盈利能力存在差异,30%报刊企业能够盈利,且盈利规模多在50万元以下,不具备再投入的能力;大约有60%的盈亏持平的报刊主要依靠财政或主办单位拨补资金出版,自我发展能力极弱,缺乏竞争机制,没有发展的动力;三是转企改制后指导改革的难度大。2013年,我国有期刊9877种,报纸1915种,种类繁多,数量多、涉及面广。如果用公益性和经营性或者时政类和非时政类的标准划分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大量的学术期刊。许多的报刊单位的规模小、资产少,隶属于不同部门、单位和机构等,如高校的学术期刊主要隶属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归学校管理,对于这些期刊的改革存在困难。如果改革中不能很好地破解这个难题,即使表面上完成转企改制,也无法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难以做强做大、做精、做专,难以健康持续发展。
表1:我国报刊业发展状况
(二)传统业态的转型任重道远
随着新技术的开发、普及,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显而易见,尤其是对报刊业冲击严重,报刊发行量和广告收入直线下降,一些传统报刊在经济危机和网络迅猛发展的双重冲击下陷入困境。我国报刊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但是,部分报刊企业还墨守成规,对新变化没有采取应有的对策,主要体现在:一是应用高新技术成果方面。报刊现有的内容生产方式、编辑加工手段、信息传播途径和经营管理模式的改造中没有应用高新技术成果或者应用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二是在扩展经营空间方面,还处于尝试介入与新闻出版相关的新兴产业,对于培育新的新闻出版业态还在摸索中;三是在扩资融资方面还处于研究阶段,没有进入实践。许多报刊企业比较保守,对于参与跨行业经营、形成多元资本结构和多媒体经营格局的认识还不足,仅仅抱着观望的态度,没有积极行动。实际上,报刊业的传播手段、人才储备等还不适应数字化传输的需要,还没有形成新业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危机仍然潜在。部分报刊企业在新媒体业务发展方面没有跟上新媒体发展的步伐,与同行相比基础相当薄弱,存在较大差距。所以转企改制后,报刊业要坚定不移的积极推动传统报刊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为媒体融合发展奠定基础。
(三)组团上市障碍重重
集团化发展是报刊业做大做强持续发展的出路,目前,我国报刊业转企改制后在集团化发展中大都存在资金运用能力差、现金流薄弱、人力资源匮乏等问题。上市后,报刊业要须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股东效益,但由于二者目的不同,常常会有矛盾和摩擦产生,成为上市报刊业发展的障碍之一,影响其长远发展。我国上市报业集团,出现了国有法人所占股权一头独大的强制性股权结构,这与现在企业制度中股份公司产权主体多元化的基本原则有所冲突,国有法人股处于缺位状况,责任难于落实,这不利于上市报刊集团的长远发展。
(四)体制约束难以解脱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报刊业发展的趋势是产业化、集团化和企业化,我国报刊业的体制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还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离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还有一定的距离。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方面政企、政事、管办分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从2003年开始至今已经十余年了,已经有百分之八九十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进行了改制,报刊业的改制也基本完成了任务。中央关于报刊业的改制实行的是“分类改革”的总体思路,即时政类、公益类和非时政类三类。时政类严格按照采编经营分开原则,采编业务为事业单位管理,经营业务为转制改企,政府还给予财政拨款。公益性报刊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国家给予相应补贴或者拨款。非时政类经营和业务转企改制为国有文化企业,报刊业的转制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是资产属性不明晰给监督管理带来困难,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如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企业要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资本结构单一,没有形成多元资本结构,企业发展的资金支持不够,也无法确定实际的出资人,使得资产的保值增值得不到保证。报刊业转企改制后税收负担加重,不利于报刊业发展,报刊企业不堪重负,影响了持续发展。报刊业的发展受到旧体制的束缚,在项目审批、预算资金、计划执行等方面还受到限制,存在投资无法控制的风险。
三、我国报刊业发展的对策
(一)制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
对我国报刊发展的模式、途径进行再论证,明确优先发展、限制发展的报刊类别,完善推动发展的保障措施,形成科学发展体系,为报刊业提供转企改制后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和政策,探寻升级的畅通渠道。第一,要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支持和鼓励报刊业实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更新技术装备和升级软件,提高技术水平,采用新技术手段。第二,提升报刊业的信息采编和发布能力,鼓励报刊业进行信息采编和多渠道发布一体化流程的改造。第三,坚持内容和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第四,为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培养数字出版人才和高端复合人才,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五,纸质报刊在原创性、深度性、公信力方面优于新型媒体,新型媒体内容如何吸引受众长期稳定关注,在媒体融合时代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报刊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难题,必须立足于报道内容价值观念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形成特定的品牌效应,报刊业要借势发挥公信度深度优势,学习融合发展的新本领,培养新思维,驾驭新载体,运用新技术加快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和经验上的深度融合,拓宽传统报刊业发展的空间。
(二)积极推进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
我国报刊业发展已进入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并存的时代,随着报刊业转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报刊社产业链的重组、经营模式的创新、结构组织的再造及业务功能的调整等,报刊的出版也将进一步加快向以创意和服务为特征的数字形态转型。这既是报刊出版业能够在转企改制后面临新的发展条件下积极找寻突破口,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主要任务。报刊企业一方面要抓好传统出版产品的内容深度内涵、政治导向功能以及自身结构调整;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荐传统产品向数字化产品转型的策略与方式,以便更好地为内容服务。报刊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内容,在出版数字化进程中报刊业要占据主导地位,发挥新闻传播的基础和不可替代作用。
(三)合并重组大型报刊业集团
完成转企改制后报刊业应向集团化发展,这是维持产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3]。世界上领先的出版集团大多以并购、重组来发展壮大的,如亚马逊、卢森广播电视等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向集团化发展,不断壮大,获取了更多的资源,优化了产业链,使得各环节的成本费用缩减,合理地配置了各项资源,企业利润不断上涨。新闻出版总署在2012年2月发布了《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出版传媒集团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鼓励兼并重组。还特别强调,支持出版企业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培养一批以数字化引领、全媒介经营为特征的新型出版传媒集团[4]。部分资产雄厚、规模大的传统报刊业可以通过并购、重组模式获取数字出版技术的优势,形成综合型和专业型、单一媒体的多元化发展,成立大型出版集团[5]。通过增资扩股等资本运营手段,成功引入了民营资本,从单一的资本构成向多元的资本结构发展。我国报刊业的集团化发展需要进行相关产业的跨媒体、跨区域并购,扩大相关领域的经营范围,向全媒体集团目标迈进。
(四)打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发展渠道
面对互联网等新媒体的直面冲击,报刊业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必须采取多方面措施。报刊业向移动阅读方向迈进,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要以社会效益为主的经营理念,推送电子期刊、报纸,努力提供有价值的对受众有较大影响的内容。不论载体的形式发生如何大的变化,内容为王是不变的,报刊业要提供具有价值,能够引起受众共鸣的内容。目前,各类传统媒体的数字化步伐在加快,市场主体越来越多元化的情况下,报刊业应积极创新,积极利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积极融合于新媒体发展之中,打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渠道,变新媒体带来的压力为自身发展的机遇[6]。
(五)大力培育优秀学术期刊提高影响力
学术期刊的发展要坚持内容为王,内容是学术期刊的灵魂和支撑,渠道是处于附属地位,要以为内容服务为对象。数字化时代,传播渠道和形式发生了改变,但内容的知识性、思想性内涵更为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报刊业不但生产出反映时代宣传先进文化满足人民多样性需求的出版产品而且要生产出高质量产品,提高国际影响力,尤其是学术期刊更要重视社会效益,不能以经济效益为主,面对经济利益的诱惑报刊业发展要坚持质量第一原则不能成为获取高额利润的工具。李频教授指出:“实践证明,政府因‘有限理性’的刚性制约难以调整好社科学术期刊的结构,所以,管理体制改革是推进社科学术期刊改革的必由之路。”[7]
报刊业是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其发展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为目标,文化体制改革以建设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为目标。目前考虑更多的应该是在内容的深度上,钻研突出内容的特点,突出报刊的思想文化导向作用,必须在思想文化多元信息传播的环境下,坚持政治导向,以对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民族的道德建设发挥引导和弘扬作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报刊业发挥着服务国家建设的功能,支撑国家经济社会进步和发展,宣扬最新科技成果、先进思想文化,实现民族创新发展的宏伟目标。
[1]龚维忠,方提.我国报刊业改革中的转制与转型[J].出版广角,2012(11):77-79.
[2]2014年我国数字出版高速增长 报刊业持续下滑[EB/ OL].http://www.sapprft.gov.cn/sapprft/govpublic/6954/291706. shtml.
[3]赵国强.我国报刊业集团上市现状及趋势分析[J].编辑之友,2012(11):25-27.
[4]梁敏.新闻出版总署:鼓励出版企业兼并重组[N].上海证券报,2012(2).
[5]商建辉,张志平.报刊业非竞争性战略联盟运作策略[J].编辑之友,2013(9):35-37.
[6]王国庆.新形势下报刊改革与创新[J].出版发行研究,2014(3):12-14.
[7]李频.数字时代社科学术期刊改革路径的思考[J].南京大学学报,2014(4):5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