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不琢,不成器
——论书籍装帧设计背后的“工匠精神”

2017-03-08徐新红

传播与版权 2017年1期
关键词:书卷气书籍装帧设计者

徐新红

玉不琢,不成器
——论书籍装帧设计背后的“工匠精神”

徐新红

当代的书籍装帧设计师在喧嚣中坚守传承千年的“工匠精神”,面对当代书本阅读呈现被“电子化”和“碎片化”蚕食的趋势,书籍装帧设计者作为“能工巧匠”,在书籍和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思考如何体现书籍装帧设计的现代感背后的古意,也即“书卷气”,用隐喻性、交互性、唯一性等手法来传达充满人文气质的、书卷气息的现代设计理念,吸引人们去阅读,体现了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追求。

书籍装帧设计;工匠精神;书卷气;隐喻性;交互性;唯一性

[作 者]徐新红,艺术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副编审。

《周礼·考工记》中记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中国传统文化将能工巧匠视作“济世圣人”,对能工者、善工者的推崇,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追求,也影响了当代的书籍装帧设计理念。

当代的书籍装帧设计师在喧嚣中坚守传承千年的“工匠精神”,精雕细琢,在细微之处追求极致,精心打磨每一个细节,将中国传统艺术之精髓融入书籍装帧设计的精心创作之中,用一种认真的生命态度赋予书籍装帧艺术的灵魂,使其成为具有传世价值可能性的艺术品,在设计过程中体悟修行的乐趣。

当代书籍装帧设计的理念在数字技术冲击下产生了多种可能性,尽管有些设计师还不愿接受现状,但设计类软件的不断更新与开发,新奇特殊效果的不断产生,互联网中各国设计信息用多媒体方式快速地获得,过去通过手工无法实现的技术成为可能,这推动书籍装帧设计的发展和理念的拓展。

电子书为阅读图书而设计,用电脑可以方便地下载数字化的图书,储存大量数字信息,便于携带、易用、大容量,对于图片类图书,也具有易于展示的特点。书籍装帧设计的多元发展为阅读过程带来无限拓展的可能性,书籍装帧设计演变为平面设计、互动设计等多领域,从而形成书籍的“视、触、听、味、嗅”五感,使读者享受愉快的阅读体验。电子书籍的出现使传统书籍的阅读习惯、排版设计、功能设计等发生了改变,其信息量大,生动、直接地阅读等特点,其文字、图片、信息的编排都将是书籍装帧设计需要重新面对的。

另外,互联网的发展对当下读者的阅读习惯产生了影响。读者的碎片时间大多花在电子阅读上,每天在网上浏览时间可达三四小时之久,人均年读书量却仅仅为四五本。造成当下阅读量减少的原因可归结为:电子载体的盛行、为应试与功利而阅读的实用主义、当代人在经济浪潮中较少追求读书人的气质和社会读书价值共识等,最重要的是当下缺少受之有益、整体设计具有中国文化感的好书,吸引人们去阅读。

在电子阅读的盛行下,对纸质书的要求越来越高。书让人想买来收藏,就必须淘汰掉无创意的设计师和没有文化价值的书。所以无论是电子书还是传统书籍,这一由纸张、电子媒体的设计到文本与阅读所构成的文化有机体,它的传承最终还是要依靠设计者对书籍装帧设计理念的理解和实践。因为它是整体、系统、立体和动态的,面对当代书本阅读呈现被“电子化”和“碎片化”蚕食的趋势,几千年来大隐隐于市的“能工巧匠”——书籍装帧设计者,正在被推上舞台。他们在书籍文本和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正是他们具备的“工匠精神”赋予了纸质书籍在电子化浪潮中的珍贵价值。著名书籍装帧设计师吕敬人先生曾说过,书籍装帧设计者要有对文本信息设计的构筑意识,对同一文本能演绎出不同表情的故事。当代极具书卷气的设计、精美的印刷、不同材料的质感,让书籍具有了历史的厚重感,是汇聚了创作者和印制者创意和智慧的“工匠精神”的结晶。

这种“工匠精神”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书卷气

当代书籍装帧设计者需要思考如何体现书的文化性,也即“书卷气”。“书卷气”是衡量中国画雅俗的一个重要标准,中国绘画理论中蕴蓄浓厚的“书卷”之“气”,也称“士气”,最早由宋代苏轼提出的“文人画”需要传达的“意气”之境中,至元代逐渐成熟,由钱选提出。在董其昌的《容台集》中记录这样一段对话:

赵文敏问画道于钱舜举,何以称士气?钱曰:“隶体耳。画史能辩之,即可无翼而飞,不尔便落邪道,愈工愈远;然又有关捩,要得无求于世,不以赞毁挠怀。”①孙岳颂、王原祁等编:《佩文斋书画谱》卷十六,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第270页。

“士气”是中国文人画中体现出的生动“气韵”,以士气、书卷气、精神品格的形式表现文人士大夫人格的高尚品质。主张绘画要有“士气”,要有“关捩”,无求于世,聊写胸中逸气。文人特有的志气、骨气、士气在绘画上表现为静谧、空旷、萧索、荒寒的意境。“书卷气”在书籍装帧设计中体现为文化性,即体现传统的审美性。当下书籍装帧设计融合现代、西方的一些观念是常态,但是如何保留中国的风格、民族属性或者民族的文化性是难点。设计者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国学、绘画方面深层次的境界方面涉入不深,流于设计形式,使得作品不耐人寻味,也即“书卷气”不浓。图书是文化的载体,书籍装帧设计必须扎根于这种文化之中。对书籍装帧设计师来说,不但要让中国传统书籍装帧设计理念和技艺的薪火相传,更要通过书籍装帧设计本身使文化、文明与记忆以艺术品的形式永久留存,成为值得珍藏的文化实体,就像一幅好画一样让人珍爱,保存久远。电子载体的盛行、吸引眼球的轰炸式设计带来了速度、效率感,却也使传统的审美性在现代中国渐渐失落,书籍装帧设计师们已意识到这点,他们正担负起重拾阅读审美的重任。

在著名书籍装帧设计师吕敬人先生看来,书籍装帧设计者的第一使命,“就在于吸引读者阅读,让他们投入文本,形成舒适的阅读体验,进而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从书本到阅读,成为一个有机的文化整体”②转引自《书籍设计师吕敬人——传统审美不能失落于现代中国》,《新京报》,2016年4月9日B08版。。

书籍装帧设计者要能吸纳民族文化精华,用中国元素来讲述故事,将东方审美与理念渗透全书文本结构和读者的阅读语境中。古老的文明要以某种寻常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设计师是文化最勤奋的搬运工、最好的翻译、最得当的阐释者、最尽职的传播者。

设计者在书籍装帧设计行业里好比身处茫茫大海,必须给自己找一个坐标方向。传统文化就是体现工匠精神的坐标,给人以精神上的引领,体现图书的脉络。如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用古法印制的年画、古籍书和信笺、木版水印带给人的愉悦和满足,是电子阅读所不能比拟的。这一切,看上去似乎跟设计无关,其实有深层的关系。旧时画者、工匠的精神,也在当代设计师身上流淌。如书籍《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获得“世界最美的书”金奖。其中能看到出版人在内容、设计、阅读审美的要求,看到印制人在一本书“诞生”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其传统样式中洋溢着现代美感,古雅大方。《诗经》的设计典雅、质朴而不失创意,用色纯净,让古迹用现代清爽的阅读风尚来诠释。

张志伟、申少君、高绍红《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

刘晓翔《诗经》

二、隐喻性

电子书的出现为书籍装帧艺术提供了一个条件,就是便于查阅。电子书比较利于信息传达,但却未必是非常好的阅读工具。书籍的未来趋势会分化,电子书与纸质书将会并存,纸质书逐渐会成为可供收藏的“艺术品”。纸质书的文本、质感、翻动的触感、眉批所承载的记忆,那种笔迹留存的温度感令人怀旧,它具有历史感、收藏价值,是电子书所无法取代的。而要成为艺术品,如何体现书的文化气息,“书卷气”是必须考虑的。“隐喻性”一词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张晓凌先生提出,为吕敬人先生的“吕氏风格”,意在对书的内容深入理解后,进行概括和提炼,用相应的中国文化抽象符号作为视觉元素。中国的传统笔墨语言应用到书籍装帧设计中,主要表现为运用主宾、虚实、繁简、疏密、开合、奇正、纵横等章法形式来表现书籍装帧设计中的编排,两者在形式美感上有相通之处,并通过中国画图形、结构、理法、文字、色彩、材料等各种视觉因素的融合来传达充满人文气质的、书卷气息的设计理念。

如吕敬人先生设计的《怀袖雅物》,此书采用超薄纸张,像中国画材料宣纸,非常轻柔,翻动起来有如微风拂过,营造了一种东方气息,柔和的阅读触感,就像在读画。书脊上梅、兰、竹、菊的细节设计,隐喻着“四君子”清雅淡泊的品质,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这也符合了对书卷气的追求,呈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附带的一把扇子作为风雅的象征,书中穿插了拉页、插页,制作的工艺精湛,同时便于翻阅,在富有传统意蕴的同时体现了时代感。全书精致、秀雅,无论从色彩还是装帧形式上都充满了古典韵味。读者阅读时,可以感受到苏扇的历史韵味和六百年来的雅致气息,仿佛手抚一件艺术珍品,令人爱不释手。

在虚幻的网络时代,那些实在而有触感的书籍,正在为我们的生活悄悄补充了一丝诗意,中国传统文化就这样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在设计的书中,从形态到图形、纸张,都隐喻着中国元素。把传统意蕴创造性地使用,转化为现代人的审美符号,这种“匠心”是设计者所追求的。

吕敬人《怀袖雅物》

三、交互性

北京图书订货会是全球最大的华文图书订货会,美术类图书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在这里可窥当下书籍装帧设计的现状一斑。其中故宫出版社、三希堂、荣宝斋、中国书店出版的古籍、传统绘画类图书值得品鉴。2016年的《故宫日历》被冠以“中国最美的日历”,为普通民众打开古代艺术宝藏的一扇窗。其装帧用布面材料,精装,用色是象征故宫的红墙色。而封面沿用了1937年版日历封面所用的字书名“故宫日历”,并增加了颇有特色的生肖图标。这一形式从1937年沿袭至今,其原汁原味的“复刻版”,体现了怀旧风及本土性。传统文化雍容大方的形式重新焕发生机,加上节气、物候、时令等要素,让人们重新体会传统之美,回到人与自然的融合中,呈现最精彩的艺术品,全面展现古代文化。这一切,都使日历在表现形式与内涵方面得以大大延展提升。这种交互性为书籍装帧设计打开新的视野。

《2016故宫日历》

李瑾 《订单——方圆故事》

三希堂藏书坚持中国古典文化精神,推出一批重大影响力的经典图书和线装图书当代新善本,完美展现我国传统线装图书的风采神韵。三希堂藏书获“中国最美的书”《订单——方圆故事》封面以简约风格为主,纯色,有中国画的写意意境,其内页纸用的是速写纸。这是一本朴素、不张扬的书,有韧性、有温情、老百姓的书。该书展现了对纸质书设计的探索,封面触感非常独特,视觉也非常新颖。图书采用传统线装,又有很多当代元素,体现了图书从平面设计到空间设计以及单一线索阅读转化成复合线索阅读的探索。这是书籍装帧设计的新形态,超越了书籍形式本身,注重与读者的对话、互动。在电子阅读的风潮冲击着世界各地纸质书籍的生命力,怎样把传统文化这笔丰富遗产发扬光大,对传统文化精神的部分扬弃和传承,重塑书籍的生命,体现“工匠之魂”,值得深思。

“中国最美的书”《匠人》叙述了十五位乡村匠人的命运故事,表现了中国传统的乡土文明和工匠文化的变迁。设计者朱赢椿曾前往作者的故乡申村采风,整体设计耗时半年。他在《匠人》每篇独立故事之间设计了插页,匠人的职业名称是用与其工艺相关的材料制作的。如“篾匠”两个字用竹片写成,仿佛用竹子编织出来;“铁匠”用圆头毛刷子写成;“修锅匠”三个字再现了锅底的锅灰;“豆腐匠”则弥漫着豆腐的质感,用这种模拟象形的文字表现了不同的材质,匠人的生活气息生动地跃然纸上。书的封面朱赢椿用木刻制作了“匠人”的书名。字刻得粗糙、不甚清晰,极具艺术感,表明匠人身份的模糊性、怀旧感。《匠人》的书口做成了粗糙的毛边,像是过时的账本。读者快速地翻阅书页,会有种木头在火里烧焦的错觉。朱赢椿表示,“既然是本关于匠人的书,就要有匠心,体现匠人精神”。

“这本书的质感是苍凉的,是沉默的、黑的、重的。”朱赢椿说,“太精致的东西,有时反而没有力量。”艺术用原汁原味的、粗犷的质感来感动读者,设计师有太多的表达欲,反而对读者造成干扰,此书借助设计者敏锐的艺术感、单纯的艺术表现手法,融入设计元素,传达出文字的艺术情趣。面对电子书的冲击,这位设计师始终在思索如何为纸质图书创造附加艺术价值。

在过去的印象中,设计封面只需要会画画就行了,但现在必须能成为“杂家”,方方面面的知识都要学习、掌握,触类旁通。在互联网的时代,设计者主动筛选自己需要的信息,如音乐、戏剧、电影、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引发联想,也可以帮助设计者更深入理解不同的文本。所以书籍装帧设计师是一个好奇者、求学者、博学者,同时又应具备一个学科的深入研究,成为学者型编辑,这样才能设计出好的书。这也是书籍装帧设计者必需的工匠精神和态度。

四、唯一性

手工宣纸、泛黄的书页、蝴蝶装等,2016年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一部由康熙版原版为底本原大仿真影印复制的画谱——《芥子园画传》,由北京线装书局和三希堂藏书联合出版发行。这个版本,无论是色彩还是笺纸,都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康熙版初版原貌。该书采用特制手工徽宣,四色仿真影印,传统手工线装,再现三百年前巨著的绝世神韵,为宜赏、宜赠、宜藏之珍品。它的内容与设计都体现了古意,代表了文化的唯一性。

《芥子园画传》

《荣宝斋珍藏》

荣宝斋在海内外有着良好的声誉和巨大影响,它在长期的历史中累积了丰富的藏品,成为国内以书画为主的重要的收藏机构。经过数年系统的编撰和整理,汇聚荣宝斋自藏艺术珍品精粹的大型图书《荣宝斋珍藏》陆续面世。它代表了荣宝斋收藏的绘画主干,著名画家经典作品的完整面世具有唯一性,值得艺术研究和创作者以及收藏爱好者典藏拥有,是见证“工匠精神”的“大部头”传世之作。

总之,纸质书籍作为一种载体有其自身的魅力,是与当今的电子载体互补的,跟电子载体相比较,它是更为物化的载体。电子化代替人手完成了制作,也切断了这一过程中人通过手对物的感知,但作为设计理念我们仍然需要感知这一路径,动手在书籍装帧设计理念中不容忽视,设计师要全面理解设计创意的全部过程。其次,我们要认识到,书籍装帧设计不是整个环节的末端,而是从前端就要介入,全流程介入,唯其如此,匠心才有可能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真正呈现。书籍装帧设计绝不只是对书的美化环节,书籍装帧设计师应成为这一过程的重要角色。书籍装帧设计者通过传递信息,把文本通过视觉的方式表达得更深入、准确,带有艺术性。当代书籍装帧艺术是个综合体,设计者应全方位地关注,精雕细琢,从纸张、视觉到感受呈现多元化、整体的设计,挖掘出真正值得人们去阅读、保存、珍视的信息,力求有古意,尊古而不泥古,通达“真意”,具有书卷之美,亦有时代气息。这是当下的“能工巧匠”——书籍装帧设计者孜孜以求的目标。“玉不琢,不成器”,书籍设计者把传统的中国文化精神融入书籍装帧设计之中,这种匠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灵魂。工匠精神提示我们重新开始审视当代的造物方式,重新审视书籍装帧设计理念,在传统文脉中寻找宝藏。

猜你喜欢

书卷气书籍装帧设计者
书籍装帧、画册、产品包装(设计)
汉字字体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
张道一 书籍装帧设计作品
读书人为何丢了书卷气
现代汉语中“书卷气”一词语境拓展及语义增值
2020德国iF设计奖
2019德国IF设计大奖
书卷气
杨敬:深水区医改设计者
深水区医改设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