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策略

2017-03-08

传播与版权 2017年1期
关键词:办刊专业化影响力

蒋 晓 谢 暄 叶 芳 田 江

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策略

蒋 晓 谢 暄 叶 芳 田 江

针对高校学报栏目设置过于宽泛,难以形成学术特色的发展瓶颈,提出建设特色专栏的专业化转型策略。以《电子科技大学学报》复杂性科学专栏为例,介绍专栏建设模式,统计对比专栏与非专栏文章的被引频次,并结合期刊影响因子的变化趋势,分析专栏对期刊的贡献。分析结果表明,专栏的传播效果优于非专栏,专栏对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从而为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提供借鉴思路。

高校学报;专业化转型;专栏建设;学术影响力

[作 者]蒋晓、谢暄、叶芳、田江,《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

高校学报依托高校优势学科办刊,是各高校展示科研成果及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然而,高校学报因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制约其影响力的提升。综合性体现在栏目设置过于宽泛,定位不精准,受众不明确,这与期刊的发展规律相矛盾,从而使期刊难以形成学术特色,对专业性强的高水平文章缺乏吸引力。

针对高校学报的困境,有学者提出高校学报应向专业化发展。所谓高校学报的专业化,即以本校、本地区的学术研究强项为支点,兼顾本校、本地区人文资源和学报已形成的特色,分学科、分专业办学报[2]。不少学者就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运作模式提出一些构想方案。文献[3]提出应该打破现有的一校一家综合性学报的格局,建设专业性的高校名刊;或者采取基于数字化专刊的分步走策略,在综合性学报的基础上,将文章重组为数字化专刊;文献[4]提出可实行由局部专业化向全专业化过渡;文献[5]提出联合办刊的模式,可以是各院校部分学科的联合,也可以是同类属院校的联合。然而,就目前高校学报整体的办刊水平而言,很难完全做到期刊的专业化,联合办刊虽有尝试,却举步维艰;于是,各刊基本上都在期刊的内涵式发展上下功夫。

因此,《电子科技大学学报》尝试建设特色专栏以带动期刊的整体优化。高质量的特色专栏容易引起相关领域内的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支持,从而产生相应范围内的读者群体,为办刊获得了必需的稳定稿源,特别是专家的参与,为高质量的稿件产出提供了有力保障[6]。这往往能够“以点带面”,提升整个学报的学术影响力。本文以《电子科技大学报学报》的“复杂性科学专栏”建设为例,介绍了专栏建设模式,实证分析得出专栏有助于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为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提供借鉴思路。

一、专栏建设方式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依托国内唯一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一级学科所覆盖的所有二级学科均是重点学科的电子科技大学办刊,刊登通信与信息工程、计算机工程与应用、电子工程、自动化技术等学科的学术论文。作者和读者主要是对上述学科进行科学研究的教学和科研人员。学报在办刊理念和模式上主动创新,于2010年开设“复杂性科学”专栏。目前,专栏已成为学报的一个学术品牌,在复杂性科学领域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组稿、投稿也进入良性循环。专栏建设模式如下:

精准定位,细分受众。学报本着选题集中,明确受众的思想,从栏目细分着手,顺应交叉学科发展趋势,选定复杂性科学这一新兴领域作为主题,关注复杂性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最新成果,刊载具有创新性的、高水平的研究论文、专题综述及学术动态。

组建专栏编委会。和普通栏目相比,专栏的研究内容更有深度,因此需要有较高学术素养的专家团队为专栏提供优质稿源。学报邀请该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担任专栏编委,组建专栏编委会,凭借他们的学术号召力进行组稿及学术把关;每年召开专栏编委会会议,围绕研究热点制定专栏年度出刊计划。

运行模式。每期专栏由一位专栏编委担任责任编委,负责该期专栏的组稿;稿件来源包括编委约稿及社会投稿两种方式;一期专栏一般围绕某个研究方向进行组稿,一般2~3篇文章;每篇文章配以编委评述进行发表。

受众维护。专栏的读者一般较为固定,他们通常会持续关注专栏中的研究成果。为了吸引更多的作者、读者,稳定已有受众,专栏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加快评审进度、优先发表;免版面费,高稿酬;建立该领域学者的通讯录,将每期文章及评述推荐给他们;将优秀专栏文章结集出版。总之,竭力为专栏的受众服务,提高他们的学术影响力。

二、专栏传播效果分析

被引频次是文献计量学中被用来测度学术论文社会显示度和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被引频次评价是指用学术论文发表以后被引用的次数来评价以学术论文形态表征的研究成果,是评价与学术论文有关的期刊、学科(专业)、国家(地区)、单位(个人)的一种方法[7]。本文采用被引频次来评价专栏的传播效果,以学报2010年9月(专栏创刊)至2014年12月发表的文章,及在中国知网的统计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比较专栏与非专栏文章的被引频次,并结合学报5年间影响因子的变化趋势,分析专栏对期刊的贡献。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统计时间截止于2015年9月10日。

(一)被引频次分析

2010—2014年学报专栏与非专栏的载文量及被引频次如表1所示。2010年专栏文章被引频次比为117/4≈29.3次/篇,非专栏文章为967/197≈4.9次/篇;2011年专栏文章被引频次比为443/13≈34.1次/篇,非专栏文章为755/171≈4.4次/篇;2012年专栏文章被引频次比为176/14≈12.6次/篇,非专栏文章为380/161≈2.4次/篇;2013年专栏文章被引频次比为84/16≈5.3次/篇,非专栏文章为193/147≈1.3次/篇;2014年专栏文章被引频次比为15/11≈1.4次/篇,非专栏文章为51/164≈0.3次/篇。5年专栏载文量共计58篇,被引频次共835次,其他栏目载文量共计840篇,被引频次共计2346次。5年专栏文章平均被引频次比为835/58≈14.4次/篇,非专栏文章为2346/840≈2.8次/篇,可见专栏文章的被引频次明显高于非专栏文章。此外,学报在这5年发表的被引频次排名前10位的文章中,有6篇出自该专栏,最高被引频次达到了375次/篇,下载量为11758次。因此可以得出,专栏文章的传播效果优于非专栏文章,专栏的学术影响力更大。

(二)与影响因子的关系

为了更直观地反映专栏对期刊的贡献,本文选择学报近5年的影响因子进行对比,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中国科学技术文献评价研究中心的定义,影响因子是指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被统计源引用的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8]。如,2012年的影响因子反映的是2010年与2011年的稿件在2012年的被引情况,以此类推。可以看出自2010年专栏开设以来,学报综合影响因子和复合影响因子呈上升趋势,且较2009年分别上升24.4%与36.4%。通过以上数据得出,专栏对学报的学术影响力有显著的提升作用。

图1:综合影响因子变化趋势图

图2:复合影响因子变化趋势图

表1:2010—2014年学报专栏与非专栏载文量及被引频次统计

(三)讨论与建议

除此之外,我们还从专栏建设中总结出以下经验。

(1)专栏文章符合“二八定律”,即20%的文章占80%的被引频次。“二八定律”是由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提出的一种区别于“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的思维分析方法,其核心是在决定一个事物的众多因素中分清主次,识别出起决定作用的少数关键因素和多数次要因素[9]。专栏文章在期刊中所占比例虽然不多,但对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充分体现了集中精力、重点管理的优势。

(2)对专栏文章进一步分析发现,高被引文章都为综述类文章,低被引文章多为英文文章。因此在组稿约稿工作中,应加大高质量综述、评述类文章的比例;此外,由于中文学术期刊的读者主要是以中文为阅读习惯的国内读者,英文文章的传播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期刊应以中文文章为主,优秀英文文章建议翻译成中文进行发表。

(3)建立高被引作者跟踪制度与学术会议跟踪制度,使专栏产生广泛持久的影响力。与专栏的高被引作者建立密切联系,了解其学科前沿、科研课题,追踪其科研进展,向他们提供更好的发表政策;持续关注领域内的国际学术会议,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中,保持对发展前沿动态的密切关注和把握,主动发现和培育优质稿源的资源面,挖掘国内外优质稿源。

三、结语

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建立专栏无疑是一个可以借鉴的模式。通过专栏这个平台,搭建了编委、作者、读者和编者紧密联系的桥梁,并积累了初步的专业化操作经验。虽不能与专业期刊比肩,但可作为高校学报专业化转型时学科方向选择的重要参考,从而避免专业化转型的盲目性,为转型后专业学报留下珍贵的资源。而无论是栏目还是期刊,明确的受众定位、编辑的服务意识、紧跟学术前沿都始终是期刊发展的根本,需要编辑从业者们不断努力。

[1]姚志昌,王继红,段瑞云.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学术地位现状与提升对策——以首届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获奖期刊编辑的视角[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24-127.

[2]钱荣贵.高校学报应走专题化之路[J].编辑之友,1999(3):32-35.

[3]朱剑.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与集约化、数字化发展——以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为中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5):5-27.

[4]廖传江.论高校学报办刊模式的转换[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6):96-98.

[5]林美,熊家国.高校学报的专业化发展研究综述[J].学园,2009,2(6):75-79.

[6]刘波,何婧,张莉,邓婧,田江.高校学报提升影响力的途径选择——以专栏建设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5,2(3):44-46.

[7]蔡言厚,杨华.论被引频次评价的适应性、局限性和不合理性[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5):59-62.

[8]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影响因子指标体系[J].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4,12:2-3.

[9]郑晓南,丁佐奇.学术期刊专栏策划与下载率及学术影响力的相关分析——以《中国天然药物》为例[J].编辑学报,2009,21(6):558-561.

猜你喜欢

办刊专业化影响力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天才影响力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