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预设注重生成
——听“小数的认识”教学有感
2017-03-08刘苹
文︳刘苹
淡化预设注重生成
——听“小数的认识”教学有感
文︳刘苹
笔者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听了一位青年教师上的“小数的认识”这一内容。这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大致的教学过程如下——
环节一:猜价格游戏,引入新知。虽然学生是第一次学习小数,但在生活中已有接触小数的经验,因此教师通过猜价格的游戏充分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原型。
环节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教师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小数,再出示自己搜集的小数,让学生在具体的、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小数。接着,学生初步读小数,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纠正,教师适时给予指导,让学生明确读小数的要领,养成良好的习惯并感知小数的典型特征。
环节三:借助素材,深化概念。教师首先借助人民币的单位“元”这个具体的、常见的量,让学生知道以小数点为界,小数点左边的数是整数,小数点右边的数都表示比“元”更小的量。通过拨计数器的操作活动,学生初步感悟小数点右边数字的现实意义。接着,教师借助长方形、圆形、线段等让学生在不同的量中不断感悟,并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充分展示交流。最后,教师借助学生对元、角的十进关系的感悟,抽象出小数和分数的关系。
环节四:实践应用,巩固提高。教师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小数,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数轴上的小数,初步感知数轴这一重要模型,体会数与数轴的对应关系,为认识数的顺序提供直观的支撑。
环节五:全课小结,分享收获。教师让学生回顾、梳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帮助学生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
纵观以上的教学环节,授课教师在淡化形式与结果,注重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实质方面做得很到位,并且出现了不少精彩片段,但在处理课堂生成方面还有小小的不足。如,在借助素材深化概念环节,教师提问:“0.2元也就是几分之几元?”一个学生回答:“0.2元也就是元。”对此,教师以“这个答案是正确的,但我们今天研究为什么0.2元就是元”打发了这个学生与众不同的答案,接着就按自己的教学设计完成后面的教学。
其实,非预设性教学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特征。意料不到的课堂生成是学生学习的自然表现。有研究表明,在学习数学之前,学生头脑中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已经具备一种原始的认知结构,他们以这种原始的认知结构构建对新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面对有别于预设的生成时,不仅要正视,还要及时激活和运用教学机智,巧妙地引导点拨,让它成为教学的亮点。如本案例中,教师对有别于预设的“0.2元就是元”的生成——0.2元也就是元,应及时调整预案。0.2元就是元,这是对教材理解的固化,因为教材中有这样的总结:一位小数就是十分之几,两位小数就是百分之几……当孩子提出0.2元是元时,他对新知的认识显然超过了上面的总结,已经内化成了自己的理解:1元可以平均分成10角,0.2元就是10角中的2角,即元;10角又可以平均分成5份,2角是其中的一份,所以0.2元是元。对此,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0.2元是元。这样就非常自然地把生成变成研究=这一课程资源。如果给予孩子表达展示的机会,或许还会有不一样的精彩,毕竟儿童的世界里本身就蕴藏着无限的可能。
(作者单位:安化县东坪镇萸江学校)